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彻底废掉我的计划,只是想加点儿补充意见吗?究竟是怎么补充的哪?
是勋暗中舒了一口气。今天他这一大套新花样摆出来,最大的坎儿,最可能遭到强烈反对的,就是“投刺自荐”,如今自荐之不可废——起码现今还不可废——以及跟九品官人法之间的矛盾,既然已然得到了以陈群为首的世家代表们的的无奈认同,那后面的话就相对好说啦。他再往后的每一句话、每一条计,听上去都会象是在帮助陈群弥补缺缝,而不是在暗中拆台,都象是纯为了国家利益考虑,而不是想要压缩世家的上升空间……(未完待续。。)
第八章、选士之策
关于人才选拔制度的议题研究了相当长时间,等商量得差不多了,曹操一抬头,来的时候才是朝阳初升,这会儿可都日上三杆啦——已过朝食。
这年月习惯一日两餐,一般上午巳时(10点左右)用朝食,下午申时(16点左右)用夕食。不过有记载诸侯王是一日朝、午、夕三餐的,皇帝则时常一日四餐——大概为了彰显与众不同吧——也逐渐影响到了一般的贵族、地主。只是曹操以身作则,曹魏政权崇尚节俭,官员们也都是惯常两餐的。
一般情况下,曹操过来掺和宰相议事,朝食前就该基本谈完啦,然后他返回公府用餐,宰辅们各归属衙吃食堂。不过这天不同,仅仅一个议题,大家伙儿就讨论得相当热烈,不知不觉之间,都已然临近中午了。
先不说曹操与群僚了,是勋可是惯常一日四餐甚至五餐的,结果今天为了赶一大早先去游说曹操,空着肚子就直奔魏公府了,一直饿到现在,光喝了几口水。原本与众人斗嘴斗智,还不觉得什么,这一放松下来,就感觉浑身乏力,胃部也难免一阵阵地抽搐。
赶紧朝曹操使个眼色,在得到首肯以后,便即吩咐小吏:“端朝食来。”这中书台的小吏倒是都挺敏,本来光给准备与会两位本署长官(中书令是勋、中书左仆射刘晔)的朝食的,可是一瞧这都几点啦,会还不散。包括魏公在内,全都还饿着肚子呢,赶紧的新起灶火。赶制食物。如今得着是勋的吩咐,立刻就把灶上温的饭菜给端上来了,一人一方食案,一荤一素一汤一渍物,外带面饼或者黍饭。
众人都饿得狠了,端起碗来就吃啊,荀攸、陈群等辈还算仪态端庄。曹操、曹洪之流就吃得相当奔放啦,一眨眼便碟尽碗空,涓滴不剩。是勋一边用餐。一边回想刚才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完了点一点头,基本满意。
他既然事先说服了曹操,那便定下了科举制的大方向。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众人七嘴八舌地依照自家的理念和立场来讨价还价。最终的结论自然是各方妥协的结果,谁都不认为大获全胜,只是觉得勉强还可以接受罢了。
曹洪之类的纯武夫可以忽略不计,曹操作为决策者,一般只是倾听,而很少亲自发表意见——曹昂跟他爹学,也基本上沉默是金。余众大多为荀攸、陈群一党,是站在世家大族一方的。出身不高的除毛玠外,只有贾诩、程昱。不过贾文和素来谨慎。程仲德最近一段时间貌似也想仿效,故此一开始毛玠、陈群争论的时候,他俩都没插嘴——反正有毛孝先顶着嘛,我们还费什么唾沫啊?多言必然多失。
直到大方向定了,开始研究细节问题,那俩才打点精神,开始尽量为庶族争取利益。
总体说起来,在座皆为当世有识之士(还得刨掉曹洪),并非仅仅执著于家族、阶层利益的庸吏,而都有澄清天下、安定国家之志,所以不难找到共同语言。终究东汉朝末年的混乱局面,很大因素是世家门阀勾党结连所造成的——宦官们虽然扛着打击党徒的棍子来铲除异己,但这罪名本身也不是全然虚妄。抑压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给庶族留一线出头之天,本就是曹魏集团上层的共识。
所不同的是,庶族出身的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发展空间,世族出身的则觉得在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下,给你们留的空间已经够多了,应当收上一收啦。不错,世家是有很多不成器的子弟,把国家搞得如此混乱,可你们庶族不通经、不讲德,只有更糟糕啊,怎能把国政都交到你们手中?
如果说世家是10,寒门是…10,那么曹操的政策就是…3。陈群定九品官人制,希望扳正方向,恢复到5,是勋提出科举制,表面上是0,其实骨子里比曹操更加激进。只是最后经过反复博弈,基本定调在2到3之间。对此是勋已经挺满意啦,因为随着中原逐渐安定,曹操本人的倾向也在向世家大族转化,并且可以预见的,一旦真的统一了,他这屁股估计比5还得往上挪。如今定下制度,为万世之法,没有彻底偏向世家,已经算是一大胜利了。
社会的客观环境摆在那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强,也不可能彻底超越时代,否则就变王莽啦,必然落个身死名毁的下场。
最终的结果,是九品中正加科举的一个四不象,就表面而言,前者为主体,后者为补充。首先魏国下辖五郡皆设中正官,由本籍的现任官员兼任,负责品评郡内不论世家还是庶族,所有学有所成的士人——县级中正暂不设置,先看看效果再说。然后品评结果并不直接报给选部或者吏部,作为任官的凭据,而是先交予各郡选司备案。
品评人物按照陈群所说,分家世和状(相关德、才的评语)、品(等级),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级。
其中列为上品,并且德行较高的,如同传统的察举制一般,直接举为孝廉,仍然是每郡每年两位,公车载往安邑,与任子、蒙荫一般仕为郎官,甚至可以直接入中书为吏。其余人等则不限数量,可前往各郡选司报名,分科应试。
此外,中正官因为各种理由并无品评的,及外郡人士,皆可向选司“投刺自荐”,核查得家世清白,并无作奸犯科事,亦可参与考试。但最终考试结果,正常应试者可因其备案之品得到加分,自荐者则无此等优待,且自荐者的录取数量不得超过正常应试者的五分之一。
考试通过的,便称为“茂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即将档案移交郡吏司,授予县一级的吏职。也可由郡选司向中央选部推荐,使之参与选部的分科考试,通过者即可由选部授予郡一级或中央各衙署的吏职。
考试分五科,即:明经、明法、明算、治剧(治安、捕盗)、知兵,应其科目,授予不同类型的职务。当然啦,人要继续往上升,或许会换“专业”,那你就管不着啦。但是规定,非“明经”出身且郡内品评为下品或自荐者,除非君主特命,否则不得担任三台及吏、选、礼、文四部的正副主官。
说起来,这算是勋对世家最大的让步了,等于把国家最核心的机构、最清要的职务,全都直接向世家敞开大门,却只给庶族留了一道小缝隙——就跟明朝惯例非进士不得担任辅臣一般。变通之法就是:规矩是君主定的,所以君主有权破坏,可以直接插手这一类型的人事任免。
当然啦,这一规定只适用于今后,曹操的原从班底不在此列——不是说荀攸、是勋、陈群等人就必须在三台、四部一直干下去,除非君主特旨简拔,或者等新一代通过科举考试的士人成长起来,才有机会让位的。曹操直接把这权就给抓过去了,说现任重要官员,我亲自品评,给个等级好了,还顺手一指:“公达、宏辅、孝先皆可列二品也。”
除非圣人复生,否则没人有一品的资格——或许荀文若仍在职的话,曹操会考虑列他为唯一的一品吧。
这种品评并非终身制,三年一定。科举考试也是三年一考,估算宣布政策、中正品评的时间,第一次考试就定在了本年秋后。是勋建议,科举考试这是个新生事物,恐怕各郡未必具备切实理解和执行的能力,首次考试咱们直接跳过郡试,就由中央来举办吧,算是给日后定一个基调,给各郡做一个模本。曹操说好,即命是勋主持此事,吏部尚书陈群、选部尚书任嘏、文部尚书荀悦、门下监刘放参与筹划。
就总体而言,这套制度还是对世家有利的,并且主要因为只施行于魏国五郡,才允许外郡人士投刺自荐,这算是个临时性的举措。世家代表们都说,等到中正制上了轨道,乃可施之于全天下也,到时候就不必再搞什么自荐啦,等于朝廷通过中正官,把全天下的读书人全都管理了起来。
而至于施之于全天下是不是等同施之于全汉朝,众人皆“呵呵”一笑,心照不宣。
这回开会,曹操不是光带着是勋来的,身旁还跟着两名机要秘书——陈琳和苏林,众人一边讨论,这二位就跟中书的小吏一起把条目开列出来,还没开饭呢,诏书草稿便已拟就。曹操说我拿回去再由秘书监润色,然后下给中书、御史,核发各郡。
等饭吃完——其实荀攸等人也就吃了个半饱,谁叫曹操吃得太快呢?主公都放下筷子了,谁还敢继续往嘴里扒饭啊——曹操说咱们得进入下一个议题了:“吴可伐否?”
众人乃皆曰可伐,只有是勋故意唱反调:“恐未可轻伐也。”
曹操伸手一指:你丫又来了。有话就直说,别再兜圈子啦!(未完待续。。)
第九章、先实关中
是勋前些天跑了趟广陵,去探望病重的陈登,回来就转述陈元龙的话,请求曹操尽快发兵以平定吴会。所以要说伐吴,是宏辅本该是坚定的支持者,可是这回曹操问起来,他却反倒说“恐未可轻伐也”。曹操当即一指:有话直说。
是勋瞟一眼荀攸,微微而笑:“公达当知吾意。”
荀攸手捻胡须,点一点头:“宏辅乃忧吕布、刘备觊觎在侧,若大军南征,恐相牵绊乎?”朝曹操一拱手:“当先实关中之防,然后可南。”
谁说天南地北的就一定呼应不上?曹操要去打江东,即便孙权不派人向刘备求援,刘玄德也可能主动出兵,以骚扰曹操的侧翼——此唇亡齿寒之忧也。大家伙儿估摸着,吕布动兵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还得加上陈宫那个变数,至于刘备,他是肯定会趁机横插一杠的。
无论吕布向东,还是刘备北上,目标肯定是关中地区。倘若吕布渡黄河,走并州,或者刘备循沔水,出三巴,道路崎岖偏远,人口也很稀少,大军难行,顶多就几千人做做牵制而已,那都好对付。但若大举以犯关中,甚至联兵前来,问题就比较麻烦了。
因此必须先实关中之防,东堵西挡,把他们给拦住,一直扛到彻底解决了孙吴问题再掉过头去收拾他们。
是勋说了:“今妙才将军已塞陇关,可防吕布。然自汉中逾南山而北,非止一途也……”当下掰着手指头计算:“东有子午道,直指长安;其次傥骆道。至于武功;三为褒斜道。至于郿县;最西散关故道。及于陈仓。皆须密筑其垒以严防之,或可御刘备也。”
对于汉中连通关中的地理问题,是勋那真是熟极而流啊——无他,这是将来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各种选择(还得加上最西面的出祁山,不过这时候祁山以北是掌握在吕布手中的),后世研究孔明北伐的文章汗牛充栋,几乎都研究透了,是勋身为三国迷哪有不清楚的道理?
贾诩是关西人。又曾长年在长安为官,对于附近地理也很熟悉,首先肯定了是勋的讲解,然后补充道:“道皆险僻曲折,大军不易行也,然恐刘备分道而出,相互策应,则妙才将军御之为难。诩意必增兵添将,并广发劳役筑垒,乃可保安。”
是勋点点头。随即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妙才将军善将骑兵,驰骋平原。所向无前,然使之塞口,恐非所长。况……”斟酌了一下词句,然后才说:“妙才将军常身先士卒,若有蹉跌,恐摇军心。”
曹操说大家伙儿都是自己人,你就别特意给夏侯渊涂抹光彩啦,什么“乃常身先士卒,若有蹉跌”,说白了,妙才用兵过于轻脱,徒恃其勇,而不够谨慎,特别容易被人玩儿了斩首,我也劝过他好多回啦,他就是不听——“如之奈何?”
是勋心说我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真不方便直说啊。在原本的历史上,夏侯渊后来就折在这“徒恃其勇”上了,倒不能说他有勇无谋,可是往往冲锋在前,完全不顾自身的安危。结果定军山一战,刘备放火焚烧鹿角,夏侯渊亲自上阵,跟张郃东西相救,眼瞧着张郃那儿扛不大住了,他就把自家麾下兵马陆续调去增援,结果导致主将身边兵力薄弱,被黄忠一个冲锋便斩下了首级。
曹操经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不是说夏侯渊是匹夫,而是说他迟早死于匹夫之手——那家伙的脾气就跟孙策是一样一样的,所以最终结局也都一样糟糕。
因此是勋建议,得给夏侯渊再派几名相对持重谨慎的部将。曹操问他心目中可有合适的人选?是勋伸出手指:“张儁乂、郭伯济可也。”
当然啦,光靠那俩肯定还不够——原本历史上的汉中之战,张郃是夏侯渊的副将,郭淮是夏侯渊的司马,不还是让主将给人砍了么?所以说,还得多加一个重量级的参谋——“司马仲达、诸葛孔明,择一乃可。”
在原本的历史上,那俩一个攻、一个守,长期在陇上拉锯,塑造了军事史上空前的辉煌战绩,那么如今想起来把谁安排在西线为好,是勋当然会举这二位啦。但是没必要把他们全都派过去,给出一个,便可为庞士元、法孝直之敌也。
曹操沉吟少顷,点一点头:“仲达可也。”司马懿现任幽州刺史,诸葛亮跟随曹操远征了一回关中,深受器重,建国后即任用为散骑常侍,为中书台的属官。曹操的意思,派一员文吏去给夏侯渊做参谋,并主掌物资调运事,那么最合适的便是使其人接替赵颙担任雍州刺史。诸葛亮终究年纪太轻,资格太嫩,官位也不够高,不可能直接升为一州刺史,而把司马懿从幽州平调过来便相对允当了。
雍州方面如此部署,荆州方面,则使徐晃屯驻江北,于禁屯驻江南,一方面监视瑟缩在江陵的刘表,另方面作为征吴的预备队。曹操打算起兵八万,并徐州陈矫、庐州太史慈,共伐江东,同时命鲁肃率庐江水师顺流而下,以牵制江东水军,派魏延率幽州海船南下广陵,再次骚扰吴、会沿岸。
魏文长……文昇自从被是勋从乡下发掘出来以后,即遵照其本人意愿,把他送去太史慈身边,接受指导、聆听教诲。这些年太史子义带着魏文昇一直屯驻在九江,防堵孙吴,小仗常有,大仗寥寥,所以小魏也没立下什么不得了的功绩,纯粹是按部就班地往上升。估计将来史书写其传记,开篇也就寥寥数语而已:
“魏延,自文昇,义阳人也。是勋使荆州,过义阳,时延未冠,夤夜往谒,勋奇之(所谓“为尊者讳”,总不会把小家伙被逼过来卖屁股的事儿也给记上吧),荐于太史慈。慈目延为弟子,使如臂膀……”顶多再加上曹操亲自给魏延定下“文昇”表字的事儿。
可是就因为魏延一直跟着太史慈在江北活动,比起绝大多数曹营将领来,对水战多少有点儿心得,所以是勋离任幽州,曹操就派魏延北上以掌海军。这回要是随同曹操南征,便有机会立下大功啊,是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