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狭畈坏锰嵯喙厥鲜现隆J蔷8龌ㄑ沧×四抢吓霞友段剩獠乓荚嫉刂馈约旱奶眯质涎蛐砹碛衅淙耍
因为恰好就在不久前,真氏勋返回乐浪,到处寻找证据,跟这老奴接上了头,只不过老家伙胆子小,虽然认同了氏勋的身份,但没有答应将来有机会为他作证而已。
是峻在得知真相以后,悚然而惊,当即就想写信把这事儿通知老爹。可是转念再一想,自己也没有什么证据啊,光凭这老奴一人之言,恐怕无以取信于父亲。再说了,假是勋如今威重海内,偏偏又是自家的顶头上司,事情真要闹得大了,自己的宦途会不会就此断绝呢?
反复筹思,最后决定还是算了吧——倘若将来东窗事发,那也不该是自己揭露的,置身事外,最为稳妥。是仪老了,本对宦途没有太多的念想,所以才会妄想这件事可以圆满解决——既使自家族侄得归本宗,又不断绝与假是勋表面上的关系。加上老人多少有点儿老脑筋,思维还一半停留在和平时代,总觉得血缘是很值得看重的。
但在年轻人是峻看来,汉室陵替,天地翻覆,昔日乡氓,今日可能就变公卿,昔日世家,今日可能举族皆灭,其余兄弟相残、父子相杀,这类事儿难道还发生得少吗?——汝南袁氏就是最现成的例子。血缘?管个蛋用啊!
而且曹操威武雄烈,芟夷诸侯,大权在握。是峻内心深处有个不敢宣之于口的大逆不道的想法:或许这天下终将姓曹!那么我倚靠着假是勋。或许也能混个国戚的身份出来呢!
但他并没有胆量将此事禀报是勋。只怕弄巧成拙,干脆缄口不言,就当什么都没有听到过,什么都没敢多想。谁料此事终究无可逃避地要摆到台面上来了——是仪虽然并没有预先跟他通过气,但突然间航来幽州,说要陪着是勋一起去迁葬其父,是峻难道还想不通其中缘由吗?
他一直在惶恐,在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站在父亲一边,恐怕会割断自家的宦途,站在假是勋一边,又怕被人讥为不孝。想当日在海船之上,是勋送他一首五言诗,结句是:“但求好风起,助吾上青云!”表面上是咏景,其实是抒情,看似暗指是家将随着曹操的崛起而光大,其实呢?
是峻更往深一层去想。难道是勋是在暗示,我将可以借着他这阵“好风”。从此而青云之上吗?
但他仍然假装懵懂无知,还想抽身事外,等父亲先跟是勋摊牌,再想办法从中斡旋吧。只是适才是勋一眼望来,目光如刀,仿佛要刺穿他的五脏六腑一般,是峻就觉得冷汗直冒,仿佛看到自己的前途正如同沙砌的城堡一般,瞬间崩塌,最终化为乌有……
而等到是勋“忘本诬祖”四个字一出口,是峻终于明白了,此事已无妥协余地,自己再不出手,别说宦途,恐怕连性命也终究难保!于是他一咬牙关,干脆拔出长剑来,将那罪魁祸首一剑贯穿!
是八公子昔日飞鹰走马,无所不为,不跟长兄似的整天窝在书斋里读死书,武力值虽然不高,背后捅冷剑还是能够办得到的,而且心狠起来,办得很是干脆利落。
氏勋刚想揭穿西贝货的真实身份,就被一剑捅了个透心凉,半句话噎在喉咙里,再也说不出来了。他双眼瞪得如同铜铃一般大,仰头朝天,似乎想要呼号,又似乎想转过头去,看看是谁下的毒手,但终于脖子才扭到一半,身子便软软地向地上滑去。
是峻一剑出手,突然间觉得遍体的冷汗冒了个透,四肢百骸反倒通泰无比。当下抬起脚来,朝氏勋后腰上一蹬,顺势拔出长剑。鲜血泊泊涌出,沾湿了他的衣襟,他却浑如未觉——氏勋则无力地软倒在地。
这一幕惊得是仪双目皆赤,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就连是勋也没有料到,这小兄弟竟然如此狠辣。两人全都注目是峻,是峻反倒神情坦然,一挑眉毛,戟指喝骂道:“此贼以仆诬主,是为不忠;白身而诽谤朝廷大臣,合当死罪!”
即在氏勋尸体上擦了擦长剑,然后收回鞘中,望向是勋:“日已夕矣,请七兄即取叔父骨殖,以归葬营陵。”他不催老爹是仪,反而催是勋,立场已经表示得很清楚了。
是仪终于从初始的震惊中挣脱了出来,不禁满面戚容,手指着地上的尸体,双唇哆嗦:“逆子,汝可知此为何人?!”是峻一撇嘴:“我不知其昔日为何人也,但知今为一死人耳。大人欲为一死人而弃亲子耶?”
是勋微微一笑,走上前去,习惯性地拍拍是峻的肩膀:“弟言误矣,此人冲撞朝廷大臣,何谤之有?”他说什么了,你听见什么了?他有诽谤我吗?他只是对我不够恭敬,所以该死而已。
是峻急忙躬身施礼:“七兄教训得是,小弟无学,言辞不当——请速迁葬叔父。”
是勋转过头去,瞟了一眼氏伊的坟冢:“此中恐只有衣冠耳……”(未完待续。。)
ps: 很久没有加更了,干脆今晚努把力,就把真假是勋这桥段给结了吧。话说这个桥段构思很久了,想不到的是,读者朋友们反响还挺强烈,有些在激烈讨论,有些……决定这桥段不过去就不跟文了……这桥段狗血吗?嗯,确实是很狗血,当初就是为了这点才构想的,因为经常会在网文甚至实体中看到类似桥段,然后给主角造成严重危机。我写这段的目的,则在于告诉大家,其实在强大的权势面前,一切的挣扎和抗争全都是屎……
氏公子是值得同情的,他是在用命搏自己的未来,于是求仁得仁,丢了性命。是仪老头是可笑的,话说他要不那么可笑,也不会后来在东吴那酱缸里没多大本事还貌似混得清清白白。不过话说,主角需要为氏公子的死感到内疚么?会不会太冷血了?
第九章、建藩封国
倘若证实了是勋确实为冒充的是氏子弟,那这性质可能比是仪改姓更加恶劣,将会使是勋的声望直线下滑到谷底。然而以是勋如今在朝堂上和儒林中的地位,足以引发一场政界和思想界的大地震——文艺界另说,文人而无行者比比皆是也——所以柳毅和是峻都不敢轻易掺和此事,知道了也当不知道,尽量置身事外最好。
可能那二位还会时不时地想道:我知道这事儿干嘛?其与飞来横祸也没啥区别啊!
故此柳毅虽然通过书信,就墓碑一事给了是勋暗示——那墓碑不是他一个人瞧见的,终究隐瞒不过去——却始终不肯直言真氏勋尚在。而是勋也只是凭猜测逐渐接近的真相,并不打算在柳毅面前捅开这层窗户纸,有些事彼此心照即可,倘真宣之于口,反易产生龃龉。因此初到乐浪,他就派荆洚晓去通知柳毅,传话说我有尊长在侧,你对我恭敬一点儿,多给点儿面子——当然啦,没有料到柳毅竟然大礼参拜,还自认门生——想要用柳毅的态度来威压和提示氏氏;其后两人对酌,是勋先以自己即将辞职为名,暗示朝廷已经足够信任柳毅了,只要有自己帮衬,他的乐浪太守职位便无可动摇,进而又告诫柳毅要严密关防,以备小人内外勾结——也就是真氏勋跑出去找证据。然而话语始终都没有挑明,只说:“前或龃龉,今如逝水……朋友相交,正不必多言。我所观卿者。心也。”
以前的事咱不提了。你就算对我有所隐瞒,我也不打算追究,关键是你的内心啊,究竟是不是向着我的呢?
所以是勋根本不可能要求柳毅去开坟验尸,柳毅也不会自作主张地去掘开是勋之父——虽然已经知道不是亲父——的墓冢。他所以坦然地指着坟墓说挖吧,一则是故意试探是仪、氏勋,二则么——就算里面没有骨殖,那又如何?我有说过里面有吗?隔了那么多年才安葬、立碑。找不到骨头不是很正常?
再说了,我已经讲过是请柳毅帮忙建的墓了,有事儿你们找柳毅去!
当然啦,经过察言观色,是勋已经猜到了这只是一座衣冠冢而已,所以是峻催他赶紧迁葬,他特意微微一笑:“此中恐只有衣冠耳……”
是仪当场就急了,但他再不敢发作是勋,只是指着儿子是峻喝骂道:“汝杀此人,恐再不得汝叔父之骨殖矣!”氏伊的遗骨究竟埋葬在何处。那是只有死鬼氏勋才知道的事儿啊。
是峻不耐烦地撇了撇嘴,心说老爹你有完没完啊?——“大人何因死骨而弃生子?”你是真要把咱们是家和你的儿孙们全都玩死才踏实吗?
是仪闻言。颓然坐倒尘埃,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是勋一瞧,老头子不打算插话啦?那好,还是由我说了算吧。当即吩咐,唤从人和伕役过来,掘开坟冢,里面不管是真有骨头也好,只有衣冠也罢,全都装进预先置办好的棺木里,运回营陵去。“吾为朝廷守牧一方,不可久离,还烦子高代迁吾父。”事已至此,我也不必要给老头子什么好脸色看了,迁葬的事儿,是峻你帮忙办了就成,我就不奉陪啦,直接闪人,回幽州去。
是峻躬身答应,同时追问一句:“待事毕,吾可返蓟,仍从七兄乎?”事儿我可以帮你办,但你不会不要我了吧?是勋微微而笑:“吾待人,但观其心耳。”说着话便拂袖而去——就连掘墓的过程,他都不想多瞧了。
不过临行前,他还是指着地上的尸体关照是峻:“终为乡里,不可使罹鸟雀之食也,子高可善葬之。”这是你正牌的族兄啊,死就死了,不能让他曝尸荒野,你帮忙埋了吧。
于是撇下是仪、是峻等人,光带着自家部曲,骑马返回朝鲜城。柳毅一直心中忐忑地等待着,听说是使君回来了,急忙出府相迎,可是见了面也不知道该不该询问结果,光从是勋脸上,竟然任何情绪都瞧不出来。最后嗫嚅半晌,只憋出来一句:“使君事毕否?”
是勋点一点头:“事毕矣,吾明日即离朝鲜,自南浦启航归幽州去。”柳毅说那我设宴为您饯行吧。是勋伸手拍拍他的肩膀,说不必了,然后又重复了一遍前日所言,同时也是刚跟是峻说过的话:“我所观卿者,心也。”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喜欢拍人肩膀,大概是当领导当得意了吧。拍肩这种举动,其实在本时空的士林中并不流行,那就不是上官对下级的态度,而更似尊长对待晚辈。但是柳毅这般乡儒偏偏就吃这一套——即便他的年岁比是勋为大——当即拜倒在地,表态说:“臣附使君骥尾之心,今已坚如铁石矣!”
干脆不再自呼己名了,“臣”字出口,仿佛是勋就是他该管上司一般。
是勋确实不想再在幽州待下去了,首先是没有这个必要。
他当日受曹操之命镇守幽州,一是为了稳固北方,便于曹操积聚力量,准备南征,二是觊觎辽东公孙氏,三是想要配合扶持鲜卑拓拔部,如今这些目的可以说基本都已经达成了。
一方面,公孙已灭,辽东已定,就连乐浪也归从于大汉朝廷,高句丽内部分裂,自顾不暇。另方面,在曹德代是勋为朔州刺史以后,多年来温水煮青蛙,终于解决了美稷匈奴的问题,曹操将之与呼厨泉部匈奴等同对待,分而治之,布散各郡;而通过是勋、曹德的扶持,吴质的居中牵线,拓拔部也逐渐强盛起来,隐然已可与轲比能、步度根等相拮抗,有他们作为缓冲,鲜卑南下侵扰汉地的频度和烈度都大有减轻。
所以说,北边已定,而至于南方,估计曹操数年内将不会再起大征长江流域之心——他得先好好消化了所得的江北土地再说。
是勋一是没有必要再久离中央、坐镇地方了,二是……多少有点儿想老婆孩子们了。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奔赴乐浪前不久刚收到了董昭寄来的一封书信,劝其还朝。
作为铁杆儿的曹操拥趸,董昭等人竭尽全力地把曹操一步步向至尊之位上拱抬,好方便他们这些鸡犬也随之升天。当然啦,想抬曹操,必须得找到合适的理由,比方说此前曹操进位丞相,就是借了平定冀州、大败袁氏的东风。等到这次南征荆襄,虽然损兵折将,终究得到了襄阳和西陵,对外宣称王师乃是大获全胜的。那么既然打了胜仗,还朝后就该颁行赏赐、加官进爵啊,问题是,曹操几已再无可升之路!
曹操是丞相,这是一个才刚恢复的古老官职,设置之初就说明了,其位在三公及列侯之上,也就是说,论起身份之尊贵,曹操仅次于皇帝、太子,以及同姓诸王——臣僚之中,乃为最尊。
要让曹操再进一步,那就是皇帝了啊,这时候就篡位?终究时机还不成熟。在刘协方面看来,要想赏赐曹操,除了财物外,那就只有多加食邑了,问题食邑你总不可能无限制地累加上去——人臣最高爵为县侯,要是县侯享有堪比国王的一郡甚至更多食邑,那象话吗?
所以董昭等人就商量着,可以用两种方式来酬赏曹操。一是虚的,赐曹操九锡,也就是九种此前唯天子才能使用的礼器和仪仗——这方面阻力挺大,因为曹操不是第一个吃葡萄的,前面还有个王莽,而王莽在受了九锡之后还干了些啥,终究有目共睹。
第二种方式是实的,那就是——建藩封国。
汉高祖曾经与群臣杀白马盟誓,规定“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所以汉朝的分封制是只面向同姓宗室的,只有刘氏才能建国称号,或者王国,则等郡,或者侯国,则等县。异姓封侯,都是只有食邑而无采邑,也就是说,你只能享用封地上的产出,却不能掌管封地上的军政事务。当然啦,自从“七国之乱”以后,各国国相也都由中央派任,起到的不仅仅是辅佐和监视诸侯王侯的作用,而直接就等同于郡或县一级的地方长官,王侯全被架空。
董昭等人的意思,朝廷可以新设一种不被架空、享有实际地方管理权的藩国出来,赏赐给曹操。因为是异姓,自然不好再称为王了,称侯则未免泯然众人矣,故此可循周公之例,封一个公国,拜曹操为公爵。
这是故意打擦边球。刘邦当日盟誓之意,是不允许出现异姓藩国,而不仅仅是异姓人不能称“王”,董昭他们偏要抠字眼儿、挑漏洞,说称公不称王,那就不违背祖训啦——此举自然会引发朝野的一片嘘声。
所以董昭才希望是勋和曹德这二位曹家的亲族大僚都能摆脱地方事务,返回中央来,帮他站脚助威。加九锡也好,建公国也罢,咱们同时运作二事,要能都成了最好,最不济也起码成就一桩,则曹操可以向前更迈一步,距离至尊之位也就更近啦。
是勋接到董昭的书信,即召关靖前来商议。关靖说这是好事儿啊,您得帮忙,可有一样,您的身份与董公仁不同,乃曹家姻戚也,太过热心此事,难免为人所讥。所以可以暗中推动,但千万不要亲自出面。
是勋问,那我回不回许都去啊?关靖说当然要回去啦,您返回都中,即便一言不发,只要不明着反对董昭他们的建议,那就算是站脚立威了,必能收拢很多的中间派和观望派。是勋微微点头,然后淡淡地一笑:“水到自然渠成,吾还都所谋者,其后事也。”(未完待续。。)
第十章、挥斥八极
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既封魏王,又加九锡,这是政治大势,谁都阻止不了,再加上在这条时间线上,曹家无论显性还是隐性实力,都比历史上要强得太多了,所以即便没有自己的协助,董昭也迟早能够达成夙愿。
是勋考虑的是“后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