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个小棱堡发动1000名劳动力去建设,计划在一个多月时间内,不惜工本也必须要将小棱堡建好。
等到小棱堡建成之后,如果时间来得及,再建大棱堡。
葛沽镇的棱堡防御体系,需要投入20万两的资金。比起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为昂贵,这主要就是因为,棱堡需要坚固,对于建材比较挑剔所导致。
不过,身家性命比起钱财更是重要。如果被鞑子洗劫葛沽,肖图白损失更大,所以投入20万两建棱堡,也就不算什么了。
关于棱堡防御体系的建设,不但军官们很赞赏,士兵们是非常赞同的,因为肖图白解释,棱堡的作用是用来防御鞑子的。
后金的鞑子自皇太极登基之后,数次骑兵千里奔袭,攻破大量县城,兵临北京、天津这样的腹地。那两次都是从蒙古草原中绕过了大明朝的关宁军防御体系,历次的袭扰都是达到十万人规模。
皇家新军虽然最近剿匪,获得了不菲的战果。不过,皇家新军剿灭的仅仅是一些不成气候的“流民”,根本谈不上与成气候的正规军的直接对战的经验。
如果现在就遭遇满清八旗这种的对手,人数相等的情况下,肖图白没有信心在野战中击败八旗兵。
毕竟,八旗兵几乎是年年打仗,与蒙古人打、与朝鲜打、与关宁军打仗。从战争中学习如何打仗,使得他们的战斗力,可怕到了极点。
一般来说,一个鞑子的战斗力,相当于两名关宁军。而一个关宁军的战斗力,已经处于大明军队中出类拔萃的了。
就拿在中原剿匪来说,普通的匪军与明军战斗力不相上下。但是调集了关宁军剿匪之后,往往几千关宁军能够追着几万匪军后面打。
而中原的那些匪军,战斗力比山东的那些流民要强多了。所以,肖图白并没有因为皇家新军打败了一些乌合之众,便自高自傲,认为现在的皇家新军已经无敌了。
相反,肖图白很保守的估计,哪怕皇家新军战斗力达到关宁军水平,那么3000皇家新军,也就能够与1500名鞑子战斗力差不多。
而鞑子的军队有十万,皇家新军只有3000,这样的情况下,肖图白只能想到了曾国藩的绝招——“结硬寨、打呆仗、用鸟枪”!
简单来说,也就是在堡垒中当缩头乌龟,就是不和敌人野战,专门等敌人来攻。
曾国藩是这一招,硬是耗死了善于打野战的太平天国精锐,镇压了当时大有席卷天下势头的太平军。
此时的满清鞑子,有点类似几百年后的太平军,皆是擅长野战。再加上,满清从哈赤开始,将领们就非常喜欢拿《三国演义》当兵书,也就是说,在战场中对方说不定就脑抽筋,将小说里面虚构的“妙计”给现炒现卖了。
拿小说当兵书,已经属于神经病了。
大明军队败给满清,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正常的思维去衡量满清的军事行动。天知道,满清的将领们是一群拿小说当兵书是神经病。正常思维,如何能够跟得上小说家的“神展开”?…;
因为肖图白自认为正常人,所以最不喜欢猜测神经病下一步如何“神展开”。他既不相信奇谋,也不相信妙计,只相信一定要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打仗。
棱堡的防御优势,肖图白就是比较熟悉,甚至是几十年后,法国棱堡设计天才沃邦元帅,最经典的“沃邦1式”棱堡的大致设计结构,肖图白也都是一清二楚。
事实上,沃邦已经是棱堡的巅峰了,之后两百多年的棱堡设计专家,基本都是炒沃邦的冷饭。一直到19世纪,棱堡逐渐被重炮所淘汰掉之后,也没有人能设计出沃邦更合理的棱堡结构。
而肖图白设计的棱堡原理,基本上非常接近沃邦的棱堡,属于此时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棱堡设计。
以棱堡进行防御的话,保守估计可以抵御十倍的兵力。皇家新军有3000正规军,要攻破3000人防守的棱堡防御体系,满清不计伤亡的话,至少要动用3万以上的兵力才能够攻破棱堡。毫无疑问,肖图白不认为满清有能力在主力在北京与京营对峙时,还能另外抽出3万人的军队,来对付天津葛沽的皇家新军。
不过也有部分的参与剿匪的士兵质疑道:“我军是新式火器军队,通过近期的实战证明新式火器军队的轮射战法对于冷兵器士兵,具备一边倒的屠杀效果!满清再如何强悍,也不过是冷兵器部队!为何不追求与敌野战中对射歼敌,而是要最棱堡中当缩头乌龟?”
肖图白说道:“第一,八旗兵穿双层棉甲,四五十米之内,才是有效杀伤的射程。第二,满清是骑兵,四五十米有效杀伤射程,最多可以让我们进行两轮射击。第三,我军实战经验不足,尤其白刃战经验不足,使得我军一旦与鞑子进展,毫无悬念会输。在我军还没有成长为百胜雄师之前,尽量避免与鞑子进行野战。”
士兵虽然一个个心中不服,但是不得不承认,肖图白所言的敌我优劣,是客观存在的!
不久后,士兵们又开始建议道。
“大人!可有让技术工人研发打更远,贯穿力更强的火铳啊!”
“还要研制射速更快的枪!”
“白刃战方面,要加强拼刺训练!”
“要有炮兵,火铳只能50米杀伤鞑子。那么火炮能在两三里外杀敌!”
见到士兵们不断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肖图白令人将这些想法纷纷记录下来。这些从士兵角度提出的建议,绝大多数都是未来的战争趋势发展!
战争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满足士兵的实战需求出发的。比如,火枪兵要求提高射速,技术专家逐步研发出燧发枪。
火绳枪最精锐的枪手,一分钟最多能够射出3发子弹。但是,实战中达到一分钟2发子弹已经属于精锐。
而燧发枪时代,最快能够达到10秒射出一发子弹,而实战中,也能够达到一分钟射出3发子弹。
火枪手要求射击更远,于是工匠会发明出后装膛线枪,有效杀伤(穿铠甲)也从50米逐渐扩展到了200米以上。
再进步一步,那就是19世纪德国的毛瑟兄弟,所发明的毛瑟枪——使用金属弹壳,并有现代式的闭锁机构和供弹机构。从此之后,传统火枪退出历史舞台,进入了步枪时代。
对于火药武器的改进,一直是肖图白的付诸行动的计划。首先,他已经与工部合作,将大明已经研发出来的“自来火鸟铳”实现量产,争取未来三年以内实现换装燧发枪。
当然了,燧发枪的量产、换装之类的问题,只能是将来的计划。眼前的问题是,几个月后将会遇到八旗兵,在士兵现有的战斗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修建棱堡是最好的保全自我,杀伤敌人的方式。。。。。。
第六十二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二)
何塞老头带了商品琳琅满目。3000座钟,50两银子一座。与此同时,普通的玻璃制品中,玻璃杯1两银子,玻璃茶壶卖到5两一个。这些都是很普通的商品,主要卖给闻讯而来的大明商人。
而何塞此次来大明,真正要做的大生意,是与肖图白之间的交易。
肖图白订货单中,都是一些对于发展经济、科技、军事有直接帮助的货物。比如,玻璃器皿中的显微镜、望远镜,就是肖图白急需的货物。
显微镜200两银子一具,望远镜价格达到了20两一具。这些显微镜大约有200具,望远镜则有3000具。这些总顾问衙门全部买下了,斥资10万两银子。
还有8000万支葡萄牙火枪,每只价格10两银子。这些葡萄牙火枪,并不如崇祯8型鸟铳精良,但是皇家新军已经进入了紧急的备战状态。
一旦遇到了战争,武器自然是越多越好。葡萄牙火枪在战争关键时候,也能够成为崇祯8型火铳数量不足的替代品。
还有何塞从英国伦敦进口的4磅炮50门。这些火炮仅仅赠送少量的炮弹和黑火药,而其余的弹药大明自己可以生产。毕竟黑火药时代的炮弹,技术是很简单的。
不过,欧洲火炮的产量和成本价,比大明火炮占据一定优势。比如,4磅炮欧洲生产一门成本只要60两银子。
大明朝生产一门,价格需要300两左右。
何塞进口的欧洲的4磅炮,卖到大明售价达到200两银子一门,也比明朝自产的便宜的多了。
60门火炮的总价达到了1。2万两银子,肖图白眼皮不眨一下的全盘吃下。事实上,肖图白对于军事上的消耗,向来是大手大脚。价钱昂贵的武器,只要确实能够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肖图白都是非常舍得花钱。
在购买了火炮之后,肖图白立即从皇家新军中抽调了一个排150人,建立了皇家新军炮兵连。而棱堡防御体系,加入了火炮之后,防御力更能够大增。
总体而言,火枪、火炮、望远镜、显微镜之类大量的物资,采购成本已经达到了19。2万两。
肖图白清晰的知道,这里头的利润率估计超过100%以上,不过对于肖图白来说,并不害怕给“洋人”赚走这些利润!因为,利用这些货物,进行研究、训练,他能够获得的利益更大。
而且,被洋人赚走利益后,也很容易靠着对外出口商品赚回来。因为,大明朝与外国人进行贸易,贸易顺差是极其庞大的。
此时的世界一年生产的白银总量达到800多万两,而通过航海贸易,每年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量便达到400万两以上。
而光是天津市舶司,便造成了海外白银以每月10万两以上的速度,向大明流入。
全世界每年白银一半的产量流入大量,也不足以满足大明工商业发展所需。
肖图白恨不得让西班牙为首的美洲殖民者们勤奋一点,每年生产几百万两银子顶什么事啊?要知道到两百年后,美洲白银生产高峰期,甚至能够达到一年生产上亿两银子。
17世纪的全世界列国经济,主流还是银本位为主。其他的金子、铜钱也能够作为辅助货币,极端落后地区,比如印度、美洲、太平洋岛国、非洲部落,还是流行用贝壳作为货币。而进入航海时代的欧洲人,也经常在海岛上收集贝壳。然而,通过航海贸易,用那些在海岛上取之不竭的贝壳,从一些落后的部落,购买大量的资源甚至人口!…;
在中国境内,贝壳已经被淘汰了两千多年了。自从汉朝就建立了铜钱本位制,明朝建立了银本位制。
而自中国变成银本位制国家后,由于中国生产力的发达,全世界的白银便不可避免海量的向大明境内涌来!
当然,对于肖图白而言,白银并不是财富,仅仅是促进商品经济繁荣的道具。真正的财富是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知识的积累、进步。
“大人,除了这些货物之外,我更是从欧洲搜集了大约1。2万种书籍,这里面可能有重复的,但是估计重复的不多。您可以派人验收,如果是您的收藏中没有的,是不是可以。。。。。。”何塞老头露出了金钱的光芒。
肖图白笑着说道:“如果你的书籍,属于我没有收藏的,那么恭喜你发财了!”
何塞心花怒放:“大人请您去验货吧!”
肖图白点头,令市舶司的翻译人才,去给这些书验货。
而接着何塞又道:“除了书之外,还有人!虽然,里面没有杰出的人才,却有不少能够制造玻璃、火枪、火炮的工匠。。。。。。也有一些裁缝、木匠、铁匠之类的普通手工业者。他们大多数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哪怕没有技能也属于年轻力壮的。我与他们签署了10~30年年的卖身契,将这些卖身契转让给你,既可让他们免费给弄劳动10~30年!”
“多少人?”肖图白问道。
“一共有300多人!”何塞老头说道,“除此之外,我还找到了30多名翻译人才!不得不说,精通中西方语言的,比掌握高深技艺的更罕见!”
肖图白点头道:“这还是中西方交流不够导致。将来,还要看靠你这样的文化交流使者牵线搭桥,让欧洲与中国文化交流更频繁,我相信,这种交流对双方的经济、科技、文化,都有巨大的益处!”
何塞老头不由被吹捧的晕乎乎的。
事实上,他在欧洲拐卖人口,干的几乎是奴隶贩子一般的勾当。不过,欧洲主流的奴隶贩子从非洲捕捉黑奴,是靠着暴力手段。
而何塞老头,从欧洲弄“白奴”很简单——给口饭吃,就可以让这些、快要饿死的破产者,会为了一块面包,而乖乖的签署奴隶契约。
此时,欧洲国家的奴隶契约是合法的。一直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才逐步动摇了欧洲的奴隶制度。
肖图白说道:“我们的协议,长期有效。货物、书籍、人才,只要你能够长期供货,我便能够慷慨的付款!”
第六十三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三)
在13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一个叫做“文艺复兴”的现象,表面上是复兴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知识,实际上却是通过海量学习阿拉伯、中国、印度等等文明的先进文化,来完成从野蛮到文明的蜕变。说句不好听的话,在13世纪以前,欧洲人对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知识也是不太了解的,还是十字军东征阿拉伯,从阿拉伯人的图书馆中,获得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籍,才让欧洲人重新获得了古典文明的传承。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不久,中国在明朝末年,也发生了名为“西学东渐”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是西方的思想、学说,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明末的“西学东渐”原是中华文明中一些开明读书人和统治阶层,有意海纳百川,吸收西洋文明养分,来充实自身。这种吸取养分的过程,对于一个文明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不过,明末的西学东渐过程,在满清入关后被中断了两百多年,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了第二次“西学东渐”!
而明末的西学东渐,是中国拥有经济文化强势,主动吸纳西方文化对于自身进行优化。而清末的“西学东渐”则伴随着一系列残酷的殖民战争和经济掠夺。
明末时期发生的第一次西学东渐,大约翻译了两三百部西方著作。这里面宗教、军事、天文、数学、农业占据绝大部分。
而何塞一次性搜罗了1万多本西方的书籍,比明朝历史上的西学东渐,传入中国的书籍要多几十倍。
这不得不说,是金钱的魔力作祟!
关于欧洲的1万册各类的书籍,经过市舶司的翻译人才的不断的清点,绝大多数都是没有重复的。
事实上,天津市舶司此时可谓是整个大明朝最开明的一个政府部门,因为翻译人才的稀缺,所以市舶司并不限制翻译人才的国籍,基本上是唯才是举。
整个天津市舶司的翻译团队中,翻译家人数有40多人,其中大明本国的翻译家只有11人,剩下的30多人都是外籍人士。
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荷兰人、葡萄牙人、瑞典人,等等各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人才,纷纷受聘与市舶司。
经过市舶司的翻译家清点、归类,那1万多册西方书籍中,虽然有大量无意义的神学、小说、诗歌。
不过,地理、数学、自然科学、矿产、化学、物理、机械之类的科技书籍也有1000多部。
大多数图书,都是欧洲发行量比较大的著名刊物。
比如16世纪地理学的巨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