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当海盗-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多看他几眼,多抱抱他……”

    “是……”杨长帆也有些哽咽,“只是名字……我实在想不出。”

    “我想了。”翘儿摸着杨长帆的脸道,“杨必归。”

    “好,就叫必归,必须……必定,归来。”

    杨必归出生后,全家都在极力观察。之所以是观察而不是呵护,主要是因为杨长帆的黑历史,他曾经有一些先天疾病,要确保杨必归没有。

    至少在杨长帆走的时候,杨必归是个十分健康的新生儿。(未完待续。)

167 长帆远航

    十月十五,北京,张经一党九颗人头落地,张经李天宠连同忠心部将八位含冤而死,另一位却正气凛然,誓要用自己的献血激发世人的勇气。

    他本不该今日命绝,只是某人在张经一党的论罪奏疏上,悄悄的加入了他的名字,这人深知世宗阅奏从来草草了事,终是用这样的办法成全此人。

    严党势大,弹劾张经铺天盖地,说叫谁死谁就死,对这人却没了办法,最终用如此荒唐取巧的手段,借世宗之手葬送此人。

    刑罢,张经李天宠等人八具尸首皆被亲人收去,仅剩那人尸首分离,残缺不全。

    再看此尸,早已伤痕累累,瘦成骨头,便是野狗见了都不知从哪里下口。

    行人敢怒不敢言,只能含恨窥去,任其暴尸街头。

    越大的事,审得越久,张经一案审讯近半年才问斩,然而这个人,审了足足三年,在狱中吃尽古今之苦,身上几乎没一块整肉,却未被严党“问”出一丝罪状,唯有借张经一案捎带上他。

    杨继盛,死劾严嵩,在天下仕子潜心缩首之时,唯一挺身而出的人。他的死,宣告了正义与气骨在阳光之下的消亡,余下的正义,只能偷偷藏着了。

    这尸体,大家都避着走,唯有一锦袍青年,亲手提着裹尸布,伴着一女子,率家丁抬棺而来。

    青年含泪前行,亲眼见到了正义的尸体,抑制不住,嗷嚎大哭——

    “杨公!元美言出必践!”

    青年跪在地上,亲手将头颅拼凑到身体上,蒙上白布。

    青年不知该说什么,唯有宣泄。

    他仰天哀嚎——

    “啊!!!!”

    “啊!!!!”

    “啊!!!!”

    三声过后,青年抹泪起身,冲身旁同样泣不成声的女子道:“嫂夫人,节哀。”

    女子只哽咽点头,说不出话。

    青年随即举目四望:“我应过杨公,保杨家后事,今后谁难为杨公遗孀,便是与我作对!”

    无人敢言,众人心中皆拜服于青年的义胆。

    抬尸入棺,杨继盛的灵魂得到了安宁。

    正义也许还没有死。

    路人看着殡队,小声问道:“这人是谁?怎么不早站出来?”

    “不然,王世贞和他爹再厉害,也救不起杨继盛,神仙来了都要被搞死。”另一人感叹道,“敢给他收尸,已是仁至义尽。”

    “要我看,是多此一举了,这王世贞也要完蛋。”

    “收尸而已,人之常情。再者说,他爹可比张经根基深。”

    “张经?还不是人头落地?”

    “……”

    随着殡队的远去,暗中几人也纷纷回各家禀报。

    这九人的死,也许寒了天下的心,也许惊了天下的魂,也许燃了天下的血。

    ……

    同日,杭州湾,杨长帆奉命出使东瀛训倭。他虽对这些苦大仇深的政斗毫无兴趣,却也被搅进了这池浑水。

    看着岸边的家人越来越远,他耳边杨必归在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啼哭却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亮。

    生命,无法选择自己来到怎样的时代,怎样的地方,怎样的家庭。

    生命可以选择勇气与抗争,或称为英雄,或称为疯子。

    生命同样可以选择顺从与精明,或称为平庸,或称为成熟。

    生命的价值以其结果衡量。

    生命终将逝去,称为历史,留下的历史,将成就更多生命的时代。

    杨长帆眼前,是一段停滞不前苟延残喘的历史,他坚信自己民族的伟大,也看到了自己民族的肮脏。

    这些感受,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感受那么简单了,因为几天前杨必归来到了这个世界,来到了这个时代,来到了这个地方。

    杨必归,你的父亲,没有伟人的血液,没有伟人的智慧,没有伟人的果敢,没有伟人的冷血,没有伟人的才能。

    但为了你,他将拼尽全力,去成为一个伟人,去创造一个时代。

    只为了你,让你活在一个更好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戚继光不必同流合污,也能名垂千古。

    在那个时代,胡宗宪不必损尽名节,也能保家卫国。

    在那个时代,徐文长不必孤注一掷,也能一展宏图。

    在那个时代,张经这样的人不会屈死,赵文华这样的人无处求生。

    沈悯芮一声轻吟飘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杨长帆回以微笑:“现在,也不仅仅是父母了。”

    “可我连父母也没有了。”

    “你还可以有孩子。”

    “呵呵……”

    “难以名状,这种感觉。”杨长帆远远眺望,他知道他怎么努力都看不到翘儿怀中那个小小的杨必归了,但他能感觉到,“总之,就是想让一切变得更好吧。”

    “可终究只是个想法,实现不了,只会造成更大的困扰。”

    “你这人怎么永远这么悲观。”杨长帆回身望向了船的另一边。

    “是啊,也快些结束这些吧。”沈悯芮跟着他望去,“飘来飘去,这次是漂洋过海了。”

    “放心,你是安全的。如果我死了,你会被送到汪直那里。”

    “不必了,我也腻了。”沈悯芮淡然叹道,“说好的,最后一段路,一起走吧。”

    她说着,已悄悄抱住了杨长帆。

    这次杨长帆没有拒绝。

    长帆远航,却未必一帆风顺。

    杨长帆出发后一个月,毛海峰出狱。

    胡宗宪亲自送行,拨回了沥海押着的那两艘船,原原本本送回,船上装满了徽州土特产,这是胡宗宪与汪直共同的家乡。

    除此之外,还有几封家书,胡宗宪想方设法将汪直被囚禁的家属接到杭州舒舒服服软禁起来,传家书报安好。

    这两艘船,满载着对汪直友谊的诚意,以及对某人深深的恶意。

    又一个月后,噩耗传来,杨长帆训倭不成,死于徐海同伙之手,陈东、麻叶刀下,沈悯芮生死不明。一个腐烂不堪的人头送到了总督府前,明确了原徐海一伙誓不归顺的意愿。

    浙江全省大悲,倭寇不是靠训的,昔日能将就此惨死,杭州全城百姓大呼杀死狱中的徐海,胡宗宪不为所动。

    杭州杨府大丧三日,胡宗宪携徐文长亲自前来吊唁,被杨府家人撵出。

    杨夫人林翘儿晕厥数日不食,终是被家人救回,只因爱子年幼,无以殉节。

    杨家丧事办罢,迁回沥海。(未完待续。)

168 牺牲

    潮涨潮落,日复一日,杨长帆这个名字渐渐被淡忘,但斗争却从未停歇。

    一年后,北京宫廷,嘉靖登高博望,眼见北京城西一座豪宅,竟可与宫殿比肩。

    问左右,无人应答,唯有一小太监挺身上前:“回陛下,此乃工部尚书赵文华府邸。”

    嘉靖微微皱眉,询问左右:“为什么只有他知道?”

    左右不言。

    小太监继而说道:“他们不敢说,怕得罪赵文华。”

    嘉靖侧目问道:“为什么你敢说?”

    “张经在东南任总督的时候,曾经从倭寇刀下救过我的家人。”

    “张经……”嘉靖想了很久才想到这个名字,许久没人提过,这是个忌讳。

    旁边大太监面色焦急,这便要推走小太监。

    “让他说。”嘉靖眯眼道,“想说什么便说什么,朕恕你无罪。”

    小太监闻言,往地上一跪,双目热泪滑下:“东南百姓,对张经感恩戴德,闻张经死讯,痛哭数日,我等草民,只知道是赵文华谗言害死的张经。”

    嘉靖面色微沉,周围气氛凝滞。

    谁都知道,这小太监要完蛋了,得罪严党是一,当面数落皇上是二,皇上的心眼儿可就那么点,你是在说他听信谗言,近奸远忠么?

    小太监却面无惧色,擦干眼泪说道:“陛下可知,赵文华哪里来的这么多银两资材兴建府邸?”

    “……”

    小太监不待嘉靖回答,指向另外一边:“陛下不妨看看还未建成的西苑,再看看赵文华的家。”

    西苑建了两年,依然没有完工,赵府倒是一片奢华。

    嘉靖最终沉着脸,只说了一个字:“查。”

    话罢,他拂袖下山,不望补充道:“好好查。”

    “皇上英明!!”小太监含泪叩首。

    当晚,小太监自尽于宫中。

    再查档案,这才发现小太监入宫前名为“赵四”,真名已无可考证。

    赵四是一名勇士,赌上了全部的身体性命和精力来做一件事。

    皇上下如此重旨,赵文华神仙难救,严嵩几番求情之下,终免死罪,赵文华削职为民,子充军。

    赵文华当官多年,残害忠良无数,天谴人怒,即便削职为民依然难逃群愤,劾书如雨点一般砸来,嘉靖大恼,下令抄家追赃。

    经多部调查核实,赵文华任内有迹可循的贪污总计五十六万两白银,除工部工程外,更有东南军饷十余万两。

    一番抄家,却只抄出不足十万两。

    嘉靖怒气未消,下令父债子偿,子死孙偿。

    赵文华子孙就此成为“义军”,全部饷钱用来偿款,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严党也不可谓不势大,在这样的情形下,竟然保住了赵文华这条人命。

    严嵩暗中雇车授银,令其隐姓埋名,回乡养老,可谓仁至义尽。

    归乡途中,赵文华独坐舟中,默默掏出一壶酒。

    他现在什么都没了,只有这个,当年杨长帆贡来的四壶酒,终是偷偷留下一壶,他心中自有算盘,此乃仙酒,若哪日突发恶疾,或年老临终之时,自可饮此酒续命。

    舟中,赵文华开了酒,黯然望着水中的月色。

    “杨长帆啊……”

    死到临头,他倒始终认杨长帆这个人。

    “怪我啊……怎么就让你去东海了。”

    微波袭来,月色残缺不全,赵文华也落下泪来。

    “本该分你一口,但我只怕不够,莫怪我了。”赵文华说着,一仰头,将一壶百花仙酒一饮而尽。

    片刻,他感觉活力流过了五脏六腑,浑身阳气大盛。

    “可以!可以!”赵文华瞪大眼睛,感受着这股活力,再望向胯下,久不能举的东西正傲然挺立。

    赵文华只觉腹中一股力气要出来,可怎么都出不来。

    憋得难受,他之后猛揉小腹。

    揉着揉着,他发现自己的手变成了红色。

    再低头看,腹裂,脏腑出。

    赵文华道出了平生最后一句话:“皇上……真的是……神仙啊……”

    他就此暴毙于血泊之中。

    ……

    赵文华暴毙,天下欢庆,即便皇帝没取他的命,老天也会取的!

    恍惚此时,天道站在了正义这一边。

    百官气势大振,劾文华一党的文书如大潮一般扑来。

    不是严党,是文华一党,这样严党就没法管了。

    看尽天下,势大罪极,是文华党,而非严党的,仅有一人。

    严党刻意与东南兵权划清界限,因而全北京,也没人去保他了。

    胡宗宪早已闻到了气味,焦头烂额。

    今非昔比,曾经的胡巡按定期与皇上报告,实乃心腹。

    然己身在东南,疏远三年,这情分早已淡化。

    此外,胡宗宪巡按出身,他清楚皇上还有很多个巡按,自己的替代者也早已精通巡按的技艺,自己现在的情况,靠山没了,有人吹风,一劾一个准,严党若是保自己也还好说,可自己与严嵩父子无任何交情,纯靠赵文华,如今赵文华得罪了皇上,只怕严党也保不起自己。

    是报应么?

    他不信报应,谋事在人。

    总督府中,近百幕僚进言却不见总督人影。

    胡宗宪清楚,多数人只是打杂而已,他们的智慧并不比自己更多,这种时候能比自己高明的,唯有一人。

    不觉之间,两年已过,游说徐海一伙的杨长帆身死异乡,汪直这边却极其顺利。

    本身,送杨长帆出使是有说法的,汪直的义子毛海峰在咱手里,徐海本人在咱手里,对方本不敢对杨长帆下毒手,也正是以此为倚仗,说通的朝廷,说通的杨长帆。

    可罗龙文却并未与汪直有所进展,对方需要诚意。

    意思转达过来,胡宗宪与徐文长一拍即合,毛海峰固然是个重要人物,但汪直的血亲已经到手,这些更重要,毛海峰已然不值一提。

    此外,胡宗宪自然知道毛海峰是杨长帆抓的,他自己的消息渠道,得知汪直不得不暗护杨长帆不死。只是如今为了平倭大业,顾不得一个杨长帆了。

    外加徐文长主动提出送回毛海峰,胡宗宪对于徐文长最后的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果不其然,毛海峰刚走不久,杨长帆的脑袋就回来了。

    虽牺牲了杨长帆,但送回毛海峰的确充满了诚意,双方就此开始了不断的暗中往来。(未完待续。)

169 不征之地

    两年的交往中,这两位徽州人逐渐找到了共同语言。

    汪直在大明眼里是海寇,在东海却被称为船主,虽兵力雄厚,行的却是买卖之事,始终极力避免与大明军队战斗,曾经占舟山也仅仅是为了行商方便。由此可见,他从不想与大明为敌。

    送回毛海峰与家书后,双方联系愈发紧密,谈到招抚之事也十分顺利,只是汪直要求招抚的两个条件,实非胡宗宪能力所及。

    其一,封官进爵,这条胡宗宪努努力尚有可为,汪直毕竟也是大明出去的人,能想到最好的人生归宿也就是这样了。

    可汪直偏偏又不满足于此,加上了第二条——开海通商。

    汪直手下数万众,不可能每个人都封官进爵。纵横多年,他在海外也是有脸面的,唯有开海通商方可安置诸多部下。至于书信之中,汪直陈述利害,力证开海通商只为国富民强云云,胡宗宪却是不在意的,只以为这是汪直为自己说辞进行的包装。

    胡宗宪想得清楚,开海通商之难有二。

    其一,太祖祖训在此,永不征倭,片板不得入海。近三百年间,唯有永乐大帝命郑和出使南洋,即便是这段时间,除郑和舰队外,百姓商人依旧不得出海。永乐大帝已是文韬武略之全才,魄力尤甚,他尚且如此,何况世宗嘉靖。

    其二,嘉靖喜静,天下波澜不惊他方可安心修道,开海禁必将带来无尽的麻烦,他不可能支持。如今胡宗宪的地位岌岌可危,再闹这一出,多扣几个帽子过来他怕是扛不住。

    可眼前已陷入僵局,不拿出一些实质性的功绩出来,几个月内胡宗宪便会被劾成筛子。

    不能按部就班缓缓推进了,要出奇招。

    总督府后舍书房中,纸墨笔砚就位,胡宗宪亲自研磨,研的很慢,犹豫不决。

    徐文长静坐于桌前:“汪直狡诈,必下猛药。”

    “文长说的是,只怕这药太猛了。”

    “不猛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