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路-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作品相关 让人汗颜的文章(转载)
     更新时间:2009…12…7 18:10:39 本章字数:4782
  三国小说越来越多,可堪入目的越来越少。随便挑出一本来,真是破绽百出。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暂且不提,这里仅就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说说。
  人名称呼:在有些小说里,人物之间的对白,往往直呼其名,可在秦汉时代,双方在交谈中是绝不能直呼对方的“名”,否则就是严重的失礼。比如刘备投靠曹操时,若曹操和刘备交谈,可以称呼刘备的字:玄德(公),但绝不可以直称刘备(公),否则就算大耳贼城府再深,也会勃然大怒,拂袖而去的。反过来,刘备是不可以称曹操的字。因为上级称呼下级的字,可视为一种亲切。下级称呼上级的字,则被看为是一种桀骜不逊的表现。马超入蜀后,备受礼遇,就有些得意往形,一次和刘备对话时就不小心说了刘备的字,气得关羽和张飞要“拔刀杀之”,便是一例。晚辈对长辈,也是一样的。不但如此,就算是同辈或身份相当的人之间,除非熟不拘礼,否则最好也不要称呼对方的字,在对方的亲属或朋友间也不要叫。司马朗(司马懿的大哥)九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位客人,就直呼了他父亲的字。司马朗当时翻脸,说道:“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人也只好向他道歉。称字尚切如此,称名更是不可接受了。称对方的名,往往带有轻视、辱骂的味道。如袁术看不起刘备,在给吕布的信里就写道: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就算是主君,也最好不要称臣下的名。南朝的梁武帝,在一次宴会上就冒失地叫了他手下一个尚书蔡撙的名。这位蔡尚书也很有个性,压根不搭理皇帝陛下,竟“不答,食饼如故”,梁武帝喊了好几声,见他置若罔闻,知道他生气了,就改喊“蔡尚书”,这位老兄才放下餐具,捧起笏板,应了一声。皇帝也有点生气,就问道:“卿刚才耳朵那么聋,怎么这次就灵了?”蔡老兄却回答道:“我是朝官,陛下您不应该’以名垂讯’”弄得个皇帝老儿“面有愧色”,不好说什么了。蔡撙敢于对皇帝称呼他的名字感到不满,就基于当时君臣关系还保留着先秦两汉时期互相礼敬的遗风。直到唐代以后,皇帝对臣下称字而不称名的现象才不多见了。对此顾炎武就感慨到,唐以前,“天子常称臣下之字,故而其时堂阶之间,未甚阔绝,君臣而有朋友之义,后世所不能及矣!”那么如何称呼才是合体的?答案很简单,称官职。大体上双方身份相当,又不是太熟,以称呼对方的官职为佳。比如在对别人提起刘备时就可以称其为刘将军或刘豫州(刘备前期的官衔为汉左将军领豫州牧),孔融可称为孔北海(注意一点,孔融在任的是北海国的国相而不是太守,当时北海还是个诸王国,称北海国,没有北海郡一说。同理,平原也是个国,刘备早期任的也是平原国相,而不是太守)。陶谦可称陶徐州,吕布可称吕温候等等。
  小记:在一本书里我就看到,两军阵前,一人自称道:“我乃徐州刘备手下×;×;×;×;”估计这位仁兄不用对方动手,后面暴跳如雷的关羽和张飞就会冲上前去,一刀(枪)将其砍(挑)于马下了。
  礼仪:许多小说里,主角都会拜访些名士,谈天论道,顺便收些小弟。姑且不提那些“名士”的IQ到底有多高,怎么那么好骗。仅就主角的拜访礼仪来说。先假设一下。你生活在现代的一个书香门第,家教良好,高等学历。一天,突然一个不知从那儿冒出来乡下小子,连招呼也不打一声就推门而入,闯进你家里,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放着沙发不坐偏得坐在桌子上,光着脚丫,二郎腿翘得老高,大言不惭。你压下火来想和他谈些高雅理论,如存在与死亡拉,人生感悟拉等等。却看到对方白眼一番,拉着土腔说道:“俺不懂那个,俺也不想学。学那个还不如去学杀猪,好歹是门手艺。”你会有何感想?同理,一个汉代的名士,看到一个不懂礼仪,不通诗书之辈,又会如何?在先古的士大夫交往中,时时刻刻都围绕在一个“礼”字来运行。以正式的登门拜访为例:首先,要托双方都认识人去通知:某某人想要去拜访你。再在登门数日派使者送去名刺,告诉人家我某某要在某某天某某时刻前去拜望先生(当然,如你不怕吃闭门羹,也可直截了当的在当天去“投刺”。)在当天,客人要带上“贽”即礼物,准时到达。贽也很有讲究,诸侯王用玉器、帛,公用兽皮,卿用羔羊,大夫执雁,士执雉即野鸡,平民拿骛(野鸭),工商业者拿鸡。不同身份的人拿不同等级的贽,主人也按不同等级的礼节来招待。客人到了,主人出迎,一切都要符合儒家经典“仪礼”的要求。(宾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主人对曰。某不敢为仪。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请挚。敢辞挚。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于门外。再拜。宾荅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向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宾对曰。某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宾奉挚入。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光是一个士人见面就如此麻烦,在加上其他的如宴饮、乡射、婚丧嫁娶,怪不得古代的儒生光学“礼”就要好几年。再看看大多数网上小说中的主角,不是“项少龙”,就是苦大仇深的“黄巾革命战士”,要这些人精通礼仪,还不如逼母猪去跳芭蕾舞。对于这些“猪角”,我想那些名士多半会不屑一顾,嗤之以鼻,骂道:“无知野人”。当然,小说是写给现代人看的,书中人物自然不用一举一动,符合“古礼”,否则就成了“今古文”了,也不好看。但最起码希望作者同志们在小说设定和情节语言上多费些脑筋,不要再让“古人”之间的对话变成“儿童文学”吧。
  招贤纳士:三国小说不是玄幻小说,不可能会出现“禁咒”或“高达”类的冬冬,主角本领再大,也不过是个“万人敌”,想要雄霸天下,“小弟”和“打手”就少不了了。于是千篇一律的,书中开头前三章都是:招“小弟”。粗粗看来,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主角开口,不管是二荀、郭嘉、徐庶、张辽、徐晃,都会感动末明,跪地高呼:“主公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招了这么多人,你养得起么?现在的你一无地盘,二无钱粮,怎么解决“人民的生存权”问题。要知道,除了有数的几个光棍汉以来,凡是来“投奔主公”的,都是一窝子一窝子来的,父母兄弟,妻儿老小,七大姑八大姨,宗族左右,少说十几人,多了上千。你总不能干瞪眼对他们高喊:“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叹一口气,还是去做你那份很有前途的山贼工作吧。
  小记:许褚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少小说里都将他写成了山贼或黄巾。这是天大的冤案,三国志里明白地写着:许褚是坞主出身,投靠曹操时带了好几千人。他任曹操的卫士长,原先的弟兄们也多成了卫士,最后封候的达几十人。
  军事实力:没有军队,是无法在三国的世界里生存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主角们都是深有体会的。于是呼,只要主角在某地扎根落脚,就会疯狂地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可招兵可不象PC里那么容易,不是有人就行的。每当我看到有些书里写道:×;×;带着×;万大军直扑×;×;,后面×;×;领×;万殿后,就不仅苦笑一声,哪来的那么多兵。一个兵,最起码要有一套军服,一件兵器,一份口粮,起码的军事训练。谁都不会傻到领着一群老百性去作战。小说允许夸张,但要合理。仅举三国的几次真实军事行动来说:皇甫嵩、朱儁打黄巾,发动了全体中央军加上三河骑士,唯恐不够,又招募民勇,不过四万人。曹操吕布混战兖州,各将兵不过万人。袁术攻刘备,派了纪灵领兵三万。不过这三万人里估计水分没有七成也得有一半。吕布不过领步兵千,骑二百来帮刘备,就吓得纪灵一动不动。就算是袁绍拥四州之地,号称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到官渡之战也只不过能“检劲卒十万”而已。而曹操更惨,据三国志记载:兵不满万,骑仅数百。(当然,据现代研究,曹操当时的兵力约五、六万。)而在当时,他们已是全国最大的两个军阀了。之后的孙吴,为抵抗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翻家底似的才凑了三万人给周喻。刘备领兵三万入蜀,到了三国后期,才扩充到将士十万二千人。所以对于那些号称拥兵十万,地仅一郡的主角,我想他要么数学不及格,要么就是首下的大将太贪,吃空额太多了。养兵养兵,养不起如何招兵。
  经济:当然,我们伟大的主角也不都是些只会穷兵黩武的军阀,经济头脑也是有的。开创根据地,发展经济,屯田经商是主角们不二的法门。但是屯田好像太慢了,古人云,农夫三年之耕,始有一年之储。想要靠屯田来发展经济,没个十年八年是不行地。等到那时,主角也就成了“老少年”了。不行不行,还是经商来的快。于是呼,有着后世“化学家、冶金家”的头脑的主角们纷纷带领小弟们挖煤矿,吹玻璃,上山伐树,大炼钢铁。总之,大跃进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可后世的经济学家也早就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以警察手段来干扰经济的运行是行不通的。学过点经济的朋友都知道,一样产品,只有能够大批量生产,大批量销售时,才会赚得可观的利润。以汉代的消费水准,我很怀疑靠着卖这些东西就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就算主角们在神(作者?)的帮助下,逆历史潮流而上,硬是将这些“昂贵的玩具”生产出来,全卖了出去,可能换回来什么哪。看过武侠剧的朋友一定会说:“银子”。懂点历史的朋友会反驳到:“当时银子还不是流通货币,流通的是铜钱。”这是对的,可也不全对。准确的说,在上古直到中古,我国一直是钱帛(布)并行的。但在汉末三国时期,铜钱在民间却不流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哪?就因为东汉政府的信用太坏。为了缓解政府赤字,就疯狂地铸钱,引发货币贬值。人民用铜钱交易十分不方便,就转而用帛布或粮食来交易,或是以物易物。三国时期情况尤其严重,动不动就斗米几十万钱,斗米百万钱的,人民更是不爱用钱了。为此,在曹魏中后期,皇帝还专门下了圣旨,大意说,现在天下已基本太平了,今后民间交易,一概钱帛并行,不许只收布,不收钱。可是根本没用,民间还是不用铜钱。如果你在那时出门,也不用带钱囊,直接抗匹布走就行了。这样说起来,当主角挺了两三年后(别告诉我古代的交通比现代的发达),终于看到了库中堆积如山的抹(麻)布时,该是如何激动啊!手舞足蹈之下,一不小心,嘴里的香烟掉了。可叹当时即无110,又无灭火器,主角的满腔豪情壮志,都得随着抹(麻)布灰飞烟灭。
  小记抹(麻)布和铜钱:先古时许多高官豪富,在家里除了存些金银铜钱之类的贵金属外,最常见的就是帛布。董卓的楣坞中金有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珠玉锦绮奇玩杂物皆山崇阜积。直到中唐时期也是如此,杨国忠为相时,敛聚无度,家中藏绢就达百万匹。而在三国时期,国家的国库似乎也不收铜钱。如蜀汉降晋时递交的民簿就记载当时的国库有: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两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压根就不提铜钱。军队的军资也是用帛布来支付的。诸葛亮北伐中原,失街亭退回蜀中时,见邓芝,赵云的部队退而不乱,大为激赏。就问邓芝:你和赵将军的部队还剩下什么啊?邓芝就回答:还有军资余绢。诸葛亮就命令将剩下的绢全部赏给将士。关于三国时的钱制败坏,官方的记载是始于董卓。董卓迁都长安后,“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不过再此之前,汉恒、汉灵两帝也没少铸钱,汉朝时这两代人铸的钱比他们之前所有的铸钱还要多。直到曹魏皇初二年十月,因谷贵钱贱。才正式罢五铢钱。
    作品相关 垃圾地图
     更新时间:2009…12…7 18:10:39 本章字数:231
  我用了一个小时才画出这张垃圾图,其中有些空的地方是太复杂的地方我就没有处理,还有任何边界的边角都不会很圆滑,而在古代,没有城市又没有天然屏障的地方是没有实际边界的
  PS:一会儿我还会发今晚的第二节,大家还是明天看比较好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势力分布图
    作品相关 有关韩浩
     更新时间:2009…12…7 18:10:40 本章字数:386
  韩浩的这件事情实在是漂亮,我原本想在写他的时候将这件事情影射进去,但我发现,再怎么写也不会比他这个人更精彩了,哈哈。大家看过这篇东西,应该就会对韩浩的智力和对夏侯敦的态度有一个认识
  ===============================================
  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作品相关 如果出现不合情理
     更新时间:2009…12…7 18:10:40 本章字数:101
  如果大家最近几天看到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内容,可以参看一下“路旁”的东西,因为我犯懒,将一些勾心斗角的情节就交给老阿写了,如果加上他的还是不合情理的话,嘿嘿,大家还是先忍着吧,嘻嘻
    作品相关 江东的黑幕
     更新时间:2009…12…7 18:10:40 本章字数:1363
  这些东西本来是我留给不思的隐藏情节,但是很久见不到他,他也没有继续更新,我只好自己说明,让大家对我书中的背景有个了解,当然写这种阴谋,我实在比不上不思,我更擅长的是写阳谋,所以干脆只是一个大概的介绍
  孙权随着年纪的逐渐增长,心中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野心,虽然兄长处处还都把他当孩子看,他却已经偷偷的立下建立孙家王朝的目标。
  但是眼下,虽然有天赋之姿,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