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中**队却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打仗、打仗再打仗,而且这打的还是回家之仗,就算打再久他们在心理上也能承受得住。
其次就是在耐力上。
美国士兵虽然身强体壮看起来很勇猛,但他们终归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小花,看起来枝叶饱满但却经不起风吹雨打……他们的特点是,短时间的战斗还好,如果时间一长,或是战斗超出他们心理及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士气就会急剧下降进而崩溃。
但中国兵却不一样,中国兵大多都是农民出身,虽然个个又矮又小看起来有些弱不经风,但却是在恶劣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经受住严寒酷暑考验的,痛苦和折磨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寻常事了,于是就能长时间的保持士气和战斗力。
但战场这东西就没有“情有可原”这话可讲,它只讲现实,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现在的现实就是加拉哈德部队在缅甸战场上不行,而中**队却行,这一点史迪威也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在柏特诺报告中国部队“作战不力,俊巡不前”时。他就在心里对柏特诺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柏特诺将军!”史迪威皱着眉头对柏特诺说道:“也许你并不知道这些中**队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时打出了怎样的成绩,尤其是新一师的新一团,他们就是第一次战役中有着赫赫战功的工兵团。不久前,他们还打败了日军十八师团并攻占了十八师团的指挥部!”
“将军!”柏特诺回答道:“可是你也知道的,他们拥有如此强大的火力,有大炮、坦克和飞机,却无法攻破只有陆军的日本人的防线……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所以我认为戴维思将军是对的,这些中国人根本不会打仗!”
在柏特诺的脑袋里,只要有先进的装备和足够的炮弹那就一定能将敌人的阵地给拿下,所以他当然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那么。如果你指挥的是美**人呢?”史迪威反问道:“或者我这么说,如果你手里有一支两万人的加拉哈德部队,你觉得会怎是什么结果?”
被史迪威这么一反驳柏特诺就愣住了。
“要知道加拉哈德部队可是劫掠者,经过专业丛林战训练的特种部队,但是他们现在在哪里呢?”史迪威继续说道:“中国人还在战场上与日本人拼命,而加拉哈德部队却已经躲在医院里需要我用棍棒才能将他们赶上战场,你却依旧抱怨中国人不会打仗……我相信,如果你指挥的是美国人,只怕就连你脚下站着的地方都已经属于日本人了!”
史迪威言语中的愤怒不仅是针对柏特诺。还有针对加拉哈德部队甚至是自己……这其间还夹杂着一些耻辱,身为美国人的他不敢相信美国的特种部队竟然会有如此糟糕的表现。
柏特诺无言以对,因为史迪威说的事实,他无法反驳的事实。
良久。柏特诺才对史迪威说道:“将军,我自动请辞!”
史迪威点了点头,生硬的回答道:“我接受了!”
然而,撤了柏特诺容易。但撤了柏特诺之后史迪威身边就再也没有能胜任指挥这场战役的美将了,而八莫的战斗又不能没人组织……思来想去,史迪威就只能决定将原本做为“花瓶”的郑洞国搬上来救火。
这么做一方面是想尝试一下让中**官指挥中国部队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想缓解一下中美军官之间的俞演俞烈的矛盾。更要的是,史迪威认为中**队中分布着大量的美国教官,就算郑洞国指挥也无法改变美国对中**队的控制力。
但这一点史迪威其实是想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
当中国远征军的直接指挥官是美国人时,由于中**官大多听不懂英语,所以美国佬下达的命令都是先到美国教官手里然后再转到中**官的桌面上……这虽然只是一个转交的过程,但却有本质的区别:美国教官可以对命令提出问题、质疑、想法等,中**官却只能干瞪眼等着接受最后的命令。
同样的道理,当直接指挥官是中国人的时候,由于美国教官大多听不懂中文,所以下达的命令大多都是经过中**官再转到美国教官手里,美国教官就算想担出异议都难,于是权力自动的就被降了一级……就算史迪威人为的规定中**官必须服从美国教官的命令也没用,这样时间一久美国教官很快就会失去作战的话语权。
“好小子!”在听到由郑洞国指挥对八莫的进攻的时候,王麻子就狠狠地拍了一下张弛的肩膀:“还真被你给猜中了,咱们总算可以不用再受美国佬的鸟气了!”
与王麻子同样兴奋的还有其它远征军战士,原本死气沉沉的战场霎时就有如活过来了一般,到处都是欢呼声和欣慰的笑容。
相反的,美国教官就一个个搭啦着脑袋,像是斗败的公鸡一样垂头丧气。
事后史迪威就有些后悔,他在总结这一仗时就说道:虽然我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但其实我却是输了……只是一个命令,我就失去了对中**队绝大多数的控制权。
所以,史上常说史迪威在中后期是只给出战略而放手让中**队自己去完成目标,这其实并不准确,中后期的他其实就是想指挥想干涉也不容易做到了。(未完待续。)
第七十九章 虚虚实实
郑洞国一上来就做了下达了两个命令。
一个是令新22师切断腊戍及曼德勒至八莫的公路甚至是山路。
这一点的正确性是勿庸置疑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一个常识,美国指挥官之前之所以不这么做,是因为过于轻敌相信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破日军防线并攻占八莫。
这一点显然不现实,尽管中美联军拥有更先进的装备和更多的弹药补给,但日军的防御和战术却不是火海能够迅速突破的。
另一个命令,是命令正在围攻八莫的新一师稳扎稳打以消耗日军弹药和有生力量为主。
这其实是对第一个命令的补充和配合。
从理论上来说,这样打下去中**队攻击八莫其实只是时间问题,总有一天八莫的日军会弹尽粮绝被中**队围歼。
当然,这只是理论。
八莫的形势要比想像中的艰难得多。
郑洞国就在地图前紧锁着双眉一愁莫展。
郑洞国愁的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阵前换帅乃兵家大忌”。而这个兵家大忌却在八莫阵地上连续出现了两回,先是戴维思被换,后是柏特诺被换,现在虽然因为自己是个中**官为中国部队提升了了士气,但两次换帅而引起的混乱却是层出不穷。比如新22师就有一个营的部队受命在丛林中待命,结果这个营就被指挥部给活生生的忘了……既没有为其提供补给也没有下一步指示。
好在这个营接受过丛林生存的训练,他们几乎吃光了附近所有的野菜和活物后终于被“想”了起来。
另一方面,郑洞国又从美国人那得到了消息,日军第33师团和56师团正火迅增援八莫,但却不知道这两支援军的方向和位置。
郑洞国是黄浦一期的毕业生,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军之一,曾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平汉路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等,是杜聿明集团中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有丰富的与日军作战的经验。
以郑洞国对日军的了解,他猜测……日军援军之所以失去了踪影并不是他们不来增援八莫了,而是他们走进了丛林,企图在中美联军想不到的时候、想不到的方向突然出现在中国远征军面前并将中国远征军打得阵脚大乱。
也就是说,中**队的时间不多了,他们必须要在日军援军到达之前攻下八莫并做好防御准备。否则中**队将面临被日军“内外夹击”的局面。
但是……
现在的八莫却没有短期攻占的条件,比如自己之前下达的两个命令其实都是长期作战的,但从日军的反应来看,他们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恐慌。
这或许就证明,八莫的日军有信心守到日军援军来临。
该怎么啃下这根硬骨头呢?!
郑洞国一时没了办法。
这时通讯兵突然来报:“司令,我军新一团攻占当面日军防线,成功的把战线往前推进了一百米!”
“什么?”闻言郑洞国不由有些意外,中**队现有的速度是每天前进十几米,而新一团却能一仗就推进一百米。
“他们是怎么打的?”郑洞国问。
“这……”通讯兵搔了搔脑袋。
郑洞国二话不说。抓起电话就打到了新一团团部:“你们攻占了鬼子一道防线?”
“是,司令!”王麻子回答。
“打得好!”郑洞国赞了一声,随后再次问道:“怎么打的?”
“司令,我们……是用炮打过去的!”王麻子回答。
“用炮打过去的?”闻言郑洞国不由一阵疑惑。如果那么容易就用炮打过去的话,这八莫又怎么会打了这么久?!
新一团的确是用炮打过去的,只不过这打炮已换了一种战术……以往打炮是十分有规律的炮火掩护然后掩护步兵发起冲锋。
在这一点上其实美国人也像日本人一样固执,因为他们在二战时是直到冲绳战役时才稍稍改变了下这种火海后步兵冲锋的规律。
不过日本人的固执是真的固执。而美国人的固执则是盲目的相信自己所谓的科学研究出来的军事理论而懒得改变。
但新一团打的炮火就改变了规律,他们打上一通炮等日本人从掩体中走上阵地时,就猛地再打一通炮……于是日本人就发现自己上当了。纷纷后撤,这时中**队又发起了冲锋,日军匆匆忙忙的又调了上来,结果中**队的冲锋又是假的,冷不防的又是一通猛烈的炮火让日军伤亡惨重。
这样反反复复的多整了几次,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日军竟然对中**队的冲锋都没有多少反应了,但偏偏就在这时候中**队却猛地发起了冲锋……结果日军兵力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歼灭在战壕里。
这自然又是张弛提出的策略。
郑洞国听了之后不由哈哈大笑:“好办法,给鬼子来个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看他们还用什么添油战术!”
于是不用说了,郑洞国很快就把这个战术向全军宣传,战场上很快就传来一阵阵炮声和喊杀声,一直到天黑了也不见停歇。
这一下就苦了那些在防线上的日本人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中**队的哪次冲锋是真的哪次冲锋是假的,只能反反复复的从掩体中钻出来一轮一轮的挨炸,就算没有被炸死也被折腾得无法休息,到了晚上甚至还有许多中**队采用了更夸张的战术,就是进攻之前不进行炮火准备,一声不响的就朝鬼子防线发起进攻,当中**队接近日军战壕时大多数日军甚至还躲在防炮洞里等待着中**人的炮火。
这样打的结果,就是新一师在各个方向对八莫的进攻都十分顺利,前进速度比原来增加了十倍甚至二十倍。
战线一直推进到火车站,却意外的被日军挡在防线外无法动弹。
在这里,日军用十余列火车结合着沙袋和掩体构筑起了一条看起来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未完待续。)
第八十章 火车要塞
“呜……”随着一片片炮弹的呼啸声,远征军战士们再一次朝日军“火车要塞”发起进攻。
进攻“火车要塞”的是新一团,他们几乎用手里所有的重装备包括请求炮兵及航空兵对“火车要塞”发起几次轰炸,但被日军用沙袋堆满了车前车后的“火车要塞”却是岿然不动。
这其实不奇怪,缅甸的火车是窄轨火车,其宽度恰好是美式吉普车的宽度80英寸(2米左右),这么窄的一道道防线炮弹及飞机是很难命中的,就算将其击中那火车上铺满的沙袋也会分散掉炸弹大部队的能量,再往下还有火车底部厚厚的钢板支撑。
这样的防线,机枪打上去就跟没事一样,m1山炮轰上去也就是炸出一片尘土,等烟尘消散了就发现就只是火车前堆积的沙袋变样了,其后的火车却没有受到影响。
而日军的优势就大了,车顶上的沙袋里可以藏人、车厢里可以藏人、火车下方也可以藏人,子弹打来都是分成上、中、下三层,虽然日式装备的火力远比不上美式装备,但日军却胜在枪法准,于是新一团几次发起进攻都没能将他拿下来。
“砰!”的一声,一发子弹从张弛的枪膛里射出。
被打倒的是一名日军机枪手,机枪这玩意火力虽大,但因为需要扫射及装弹所以射孔不能太小,这就使得张弛的子弹有机会穿过射孔再击毙其后的日军……其实张弛也只有一个很短暂的机会,他所在的位置并不是在机枪射孔的正前方,这就使他很难看到日军机枪手。
所以张弛就只有等着,等着日军机枪手转移射向扭动身躯的那一瞬间就射出一发子弹。
打完一枪后张弛就缩回头沿着战壕跑了十几米,接着再小心翼翼的探出了步枪。
他不得不这么做,日军个个枪法精准,此时又有“火车要塞”这个地理上的优势,就使他们可以放心的瞄准。于是几乎就可以说每名日军都是一个狙击手了。
“砰!”又是一发子弹飞射而去。
这回击毙的是一名日军普通士兵……这时的张弛已经不挑了,能在这种“火车要塞”的情况下击毙一名普通士兵也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要击毙普通士兵更难,因为手握三八大盖的他们只凭着沙袋上的一个小孔就可以朝中**队射击,而且还是一打一个准,中**队就算拿着机枪朝他扫射只怕也都是被沙袋给挡着。
张弛之所以能击中这个目标,是因为震动下来的沙袋恰好挡住了日军的视线,这名日军不是选择换一个位置,而是选择伸出手来推开这沙袋……几乎就在他推开沙袋的同时,张弛的子弹就飞奔向他的脑袋。
“砰”
这回击毙的应该是名日军军官。虽然张弛并不知道其军衔,但是对于物资紧缺的日军来说能够拥有一副望远镜也并不是一名普通士兵能做得到的。
应该说这名军官很小心,他并没有让望远镜从沙袋里露出来,但他却忽略了一点……这里是东面,照射在望远镜镜片上的阳光会从射孔里反射出来,于是张弛就想也不想朝那个射孔打出一发子弹。
然而,张弛在狙击上的胜利并没有改变战斗的结局,在牺牲了十余名战士后,三连的进攻还是被日军打了下来。
这倒不是说三连战斗不坚决、不勇敢……事实上。在孙布拉蚌的训练之后,中**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美国教官的一些思想,那就是不再像以前一样不注重战士的生命对敌人盲目冲锋。
在这一点上张弛认为美国人是对的,战场上一味强调勇敢、强调精神的时代在机枪出现时就已经过去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打仗不需要勇气,战场这地方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勇气,但却要在勇气与战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敌人的防守并不严密火力也不强,那么强调勇气以冲锋攻下敌人的防线也许是对的。
但如果日军的火力强到能够给冲锋部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甚至还可以将其全歼。强调勇气盲目的冲锋就会是件蠢事,而这蠢事最终还会导致自己部队的崩溃。
“情况怎么样?”王麻子跑到张弛身旁,探出头去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