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时间进入九月,《律政俏佳人》的票房经过一个半月的积累,正式突破一亿五千万,但单日票房已经跌到三百万左右,基本上处于收尾,毕竟这一个月来密集上映的大片太多,《俏佳人》能够眼下的成绩已经让人震惊不已了。
丹尼尔正在翻安迪给出的工作邀约。
“《vogue》?”丹尼尔低声问了一句。
“是的,他们第三次邀请了,不过不用太在意,她们不可能给你封面。”
丹尼尔翻了个白眼,确实如此,《vogue》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只有两个男人上过封面,李察·基尔和乔治·克鲁尼,而且都有超模相伴,辛迪·克劳馥以及去年的吉赛尔·邦辰。丹尼尔当然没有这个特权。
“主题是‘中心’,在曼哈顿拍?”
“是的,那不是有两栋大楼么,纽约人总以为他们就是世界中心。”安迪不以为意地回答道。
丹尼尔沉默了一会,看了看拍摄时间,9月9日。
中心,这是为他设定的主题,如果他不接受,另外的方案和这个肯定是不同的。
“告诉他们,这个工作我接了。”
安迪只是有点惊奇,“看来中心的主题不错。好的,我会跟他们说的。”
……
差不多一万字,希望每天都能写这么多,谢谢糊糊和匿名等人的鼓励
第133章 心迹?心机?
美版《vogue》的首席摄影师瑞林·哈里森是个三十出头的男人,是个难得的直男和常见的秃头。
“‘中心’这个主题来自主编的提议,丹尼尔,你现在是好莱坞的中心人物,媒体和公众给了你很多头衔和期待,比如将取代克鲁斯和皮特成为新的美国情人、年轻人开始统治好莱坞的里程碑人物、全球最具价值的未来巨星——”
“听上去没一个是现在就能算数的,未来、将、开始,总是这些措辞,”丹尼尔和瑞林的谈论和轻松,“所以,我能够看到和明白的就是,人们都在说丹尼尔你需要更进一步,你还需要更加努力,你需要获得更多的成绩——是的,我认可这一点,我也清醒地明白,我的硬通货还太少,我获得的关注和赞誉远胜我付出的努力,我不会说这些是我不应该获得,这是对我影迷的背叛,他们的眼光和坚持应该得到我的肯定,所以我坚信自己会不断前进,也许等到几年或者更久以后,我会更坦然地面对‘中心’两个字,不过现在,我也能厚着脸皮接受你们的邀请。”
丹尼尔挤了挤眼睛,做了个鬼脸。
瑞林被他逗乐了,瑞林跟好莱坞明星接触地很多,这一点毫无疑问,作为时尚杂志里的头一把交椅,尤其对于女性来说,能够被刊登在杂志上,也是权力的一部分。
大家都自然而然地忘记了这是第三次对丹尼尔的邀请,默认丹尼尔确实对这次邀请感到“诚惶诚恐”和“受宠若惊”。
“能说说你对于‘中心’两个字的理解么?”
“仅限于好莱坞么?”
“不不,没有限制,随意发挥。”瑞林摆了摆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你的公关允许。”
“哈哈,我的公关确实管的挺严,比如他从不允许我说我喜欢大波的姑娘,他说这会得罪那些不是特别丰满的女性,而且会被女权组织攻击。”丹尼尔状似苦恼地歪了歪头,“你不会说出去的,对吧,这跟‘中心’可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丹尼尔和瑞林这样身经百战的人试图让气氛变得和缓亲切的话,这不是什么难题。
但是,丹尼尔不打算让整个工作都充斥在温和的暖色调里。
“既然你说话题可以不做限制,那我想说说别的,你知道的,最近我被很多人讽刺了——因为我刚刚成为权利平等联盟反战和和平委员会的委员以及他们的大使,”丹尼尔神情严肃下来,“这其实就是一个关于‘中心’的话题,为什么会有战争,因为发动战争的一方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这是某种意义上的私心作祟,事实上,这个球的中心究竟在哪里?我想大约在太平洋上,不在华盛顿、不在伦敦,也不在东京、北京……反对战争所号召的就是每个人、每个国家,尤其是强大的美国,需要尊重其他国家的私心,这是确保我们使用和平和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非常棘手问题的基础。战争,带来的不会是和解,而是仇恨、下一场战争的种子以及永远的不稳定。”
瑞林频繁地点头,心里想的是,无论这些话是不是他自己说的,还是某些高手代笔,但至少,这是个专业的演员,听上去和看上去都是发自肺腑,极具感染力。
“丹尼尔,你知道在我们即将前往的曼哈顿世贸中心曾经发生过恐怖袭击,你认为面对这样的人和组织,也不应该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么?”
“说实话,最终是否通过战争方式来解决问题是总统和他的团队决定的,我们所号召的是不要把战争当成一个轻易的选项,并非绝对不能发生战争——那不太现实,但战争应该极度审慎,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安全当然最重要,但是战争会使我们更安全么?战争真的能够获胜么?在我们去打朝鲜和越南的时候,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上呢?并非如此。轻易地发动战争某种程度上是外交官和领导人的失职,他们希望卸掉民众对于安全的期待的重负,所以选择了一个一了百了的方式,然而那种决定没有任何智慧可言。”
“我需要重复澄清的是,一旦讨论到战争的时候,肯定是严重危及了美国人民的安全和感情的时候,这个时候反对者可能要面对难以置信的压力——与大半个美国站在对立面。可是等到大家平静下来,我相信理性会成为主流,战争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取。”
瑞林点点头,及时叫停了这个话题,“听上去我们在《60分》的访谈,而不是一个时尚杂志了。”
丹尼尔放松了表情,“你说得对,所以我们需要谈一谈关于时尚的话题是么?我可不太擅长这个。”
“别开玩笑了,你整个颁奖季的红毯都没有得到批评声,前段时间,《w》可是将你选为最会穿衣服的男明星之一。”
“这是我的助理和造型师的荣誉,一般不属于我,我一个人的时候只有牛仔裤和白的、黑的、灰的t恤,冬天就再加上羽绒服。”
“所以你的时尚态度是简约和舒适?”
丹尼尔点点头,“一般没什么态度的人都这么说,不是么?”
“噢,这话可会得罪不少人。”
在瑞林的引领下,丹尼尔开始谈自己的时尚观点。
而在曼哈顿的接头,《vogue》为丹尼尔拍摄了一辑室外大片,世贸中心、虚化的人群、独具一格的着装——一切都在表明丹尼尔是个不同寻常的‘中心’人物!
大片和采访将在《vogue》十月刊上发表。
……
“密集地谈论你的新职位产生了一些影响。”梅丽莎从安迪那里拿过材料,“最近记者们也爱问你这个,你的回答都相当得体,讽刺性的报导少了很多,而且和反战团队都在为你说话,你现在确实成了这一话题的中心人物了。”
丹尼尔眯着眼睛看向窗外,这里是洛杉矶好莱坞,纸醉金迷,谁也想不到,两天之后,在东海岸将会发生什么?
有时候,他也会想要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预言,至少让那两栋大楼里少几个人丧生——但那些都是徒劳的,他知道。
只能等待一切地发生。
第134章 态度
没有任何奇迹发生,9月11日,丹尼尔在床上睁着眼睛等待讯息。
这真是一段生不如此的时间。
但他看到时针指向八点的时候,他知道那些疯狂的犯罪者已经登上飞机了,也许这时候已经开始控制驾驶舱。
然后分针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爆炸和疯狂。
当时间到八点半的时候,丹尼尔从房间里走了出来。
安迪正在和厨师为他准备早餐,按照计划,他今天要和戴维讨论《希腊婚礼》的后期情况。
“早安,丹尼。”安迪把餐盘放在长条桌上,紫红色的餐巾铺的没有一丝褶皱,她转头过来看到丹尼尔,“噢,你的脸色不太好,没休息好么?”
丹尼尔坐下来,“我觉得最近可能谈论太多反战的事情了,昨晚一直梦到爆炸和死亡,头疼死了,这不是个好兆头。”
钱宁太太是一位厨艺了得的女士,通常如果丹尼尔要在家用餐,都由她来负责,她来工作还不足一个礼拜,是琼斯介绍的——是她同事的母亲,一个闲不下来的华裔妇女。
“桑德勒先生,你看上去确实不太好,喝杯热牛奶然后再去睡一会儿吧。”
“谢谢您,给我来一杯吧。”丹尼尔冲她笑了笑,“庆祝世界和平。”
等丹尼尔吃完这一顿早餐的时候,全美国,甚至全世界都已经改变了,他没有要求安迪打开电视,一直到他吃完饭,安迪才打开来准备看看早间新闻。
“……我的上帝啊。”
电视里正在直播冒着烟火的世贸中心南北塔。
钱宁太太手上的围裙掉在了地上,她却好无所觉,直到她意识到什么,转头看向丹尼尔。
“上帝给了你喻示,桑德勒先生。”
丹尼尔眼睛直直地看着电视机,即便早有所知,但看到现场的惨状的时候,他还是感受到无比的震惊和难过。
这确实一场大的灾难。
……
整个美国的中心全都转向了纽约,全世界都在讨论这件事情,至少在新闻上这样的,无论是政客还是费恩·柯林斯这样的活动家,乃至西恩·潘这样的好莱坞明星,都在就这件事情发表看法,当然,绝大部分人保持缄默。
《vogue》在事件发生十天之后,公开了自己的十月刊,这让一直保持沉默的丹尼尔事实上加入了讨论。
不论是福克斯新闻网的记者,还是权利平等联盟的费恩·柯林斯,鹰派的政客,还有煽情的明星——都曾经提及丹尼尔,没有办法,在事件发生的前后,跟战争和袭击最相关的人就是他,媒体还在连篇累牍地报导他的新身份的时候,两座大楼在全美观看电视直播的人的注视下,变成死亡的废墟。
《vogue》的报导放出来之后,喧嚣的讨论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菲利普·霍夫曼就在不远处目睹了这一事件的全部过程,所以不停有人采访他,试图获得最新的感想。某种程度上,丹尼尔也是如此,他为《vogue》拍摄的大片,堪称最后一个以纽约世贸中心为背景的工作,在报道中,他甚至直接提及了世贸中心前一次遭受袭击的事情。
总统和他的团队誓言要以暴制暴,联合国对于发动针对中东极端分子的战争提案正在研究。
美国社会被两个态度彻底撕裂开来。
支持发动战争的和反对发动战争的。
丹尼尔在自己的操纵下,被推上风头浪尖,这是一个多么冒险的举动,牵涉到几乎所有阶层——平民、军人、军火商、华尔街、硅谷、白宫以及好莱坞。
“无论如何,丹尼尔·桑德勒,一个22岁的年轻人,被整个美国熟知和瞩目,他对战争的态度不由他自己决定的成为了某一个角力的重点,现在,是他为难的时候了。”福克斯新闻网的主持人在新闻节目中如此说道,“这一次,他不在仅仅属于好莱坞,属于电影。”
丹尼尔依旧在沉默,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汹涌的指责和嘲笑,反战派认为他畏缩不前,想要反悔,主战派则觉得他只是个笑话,并用他攻击反战者。
这个时候的丹尼尔在做什么。
米高梅、狮门娱乐、dd影业终于就《卢旺达饭店》完成准备工作,查尔斯的改编剧本让三方都表示满意,爱德华导演同意担纲,最难的是丹泽尔·华盛顿,他坚持拒绝了米高梅的邀请。但是在事件发生后,他被剧本里宣扬的关于战争的正面态度所打动,终于在数日前接受邀约。
项目的进展之快,确实让人意外,当然,这跟米高梅为这个剧本准备了好几年有关系,原编剧乔治·特瑞这次也参与其中。
在丹尼尔飞往新西兰,为《护戒使者》做一些最后的配音工作的前夕,他通过公关特里弗发布了一封媒体公开信。
公开信的称呼是如此,“致敬在灾难中献生的英雄和丧生的无辜者”
丹尼尔在信的一开始,即表明自己的立场:反对战争。
然后他重新强调了自己在《vogue》采访中的观点:战争并非最优选择,也不能草率而为,他从美**人的生命和阿富汗平民的生命来劝解支持战争的人,“我们已经从同胞的死亡里感受到哀伤和疼痛,为什么还要将我们的军人置于危险的境地。何况,在美国的战机和航空母舰即将奔赴的地方,还有大量的无辜平民可能遭受战争的危害”。
在信的最后,他说,“我无意于在此刻过多地发表看法,某种程度上我将此视之为对死难者的冒犯,但是出于对生者和生命的尊重,我希望能够决定一切的人更加慎重。”
署名“反对战争的丹尼尔·桑德勒”。
尽管这封公开信,被不少人批评为“两不得罪”的油滑言论,但确实帮助丹尼尔从被责难的漩涡里挣脱出来。
费恩·柯林斯在自己的演讲里夸赞丹尼尔“是一个充满悲悯情怀但同时拥有理智头脑的智慧人物”。
……
逼近十月份,丹尼尔结束新西兰的工作,并未返回洛杉矶,而是履行自己巴宝莉代言人的身份,参与了巴宝莉在非洲的几项慈善活动。
接着他就飞抵南非,开始《卢旺达饭店》的拍摄,他饰演的摄影师戏份并不多。
所以在戴维暂时放下《希腊婚礼》的事宜飞到非洲来接手dd影业对预算使用和制片的监督工作后,他在阔别美国一个多月后,重返美国。
第135章 抑制
洛杉矶国际机场这天迎来了不少记者,丹尼尔的行程几近公开,但这一次确实不是由他的团队散布的。
丹尼尔的行李里还有山鹰公司为他做的影响力报告——这是山鹰公司的新业务,针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个部门制作一段时间内的影响力报告,当然,出于担心触犯到**权利,这项工作在公共事件上是自由行动的,但是触及个人的时候,只针对个体本身的要求提供服务。
弗雷德的这份报告相当厚实。
时间区间是从丹尼尔担任“反战和和平委员会委员”开始的,一直到十月底。
在热度曲线上,可以很明显看到,灾难前后是被提及的最高峰,发表申明是次高峰,其他时间段都保持在一个高位水准。
报告给出的结论是“影响力得到极大扩撒,在非娱乐领域的提及度大大提升,综合倾向属于正面。”
这份详实的报告,还对丹尼尔每一个行动带来的影响力变动进行了具体分析,比如他接演《钢琴家》和《卢旺达饭店》,比如他离开洛杉矶,在非洲从事慈善活动,还包括他进组出演战地记者等等,这都有助于丹尼尔的团队理解公众的反应机制:什么事情会触痛他们,什么事情能取悦他们。
“丹尼尔,五角大楼说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你怎么看?”
“你是否改变自己的观点?”
“军人家属日前抨击明星的反战言论,请问你怎么看?”
记者们的问题全部都围绕阿富汗战争——确实,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