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摊位上共有两个人,都是男的,一老一少,老的五十多岁,算是中年偏老,少的是个二十冒头的小伙儿。
小伙儿看了看唐易,转头问正在忙乎的中年人,“二叔,这南榆的挂板儿怎么卖?”
口音是北方口音,而且他这个叫法儿,多半也是北方人,这是叔侄两人到南方做生意来了。
因为这方墙挂是榉木的,榉木是南方的树种,明清以来,常见于民间家具。但是当时很多北方人不认识,觉得有点儿像榆木,就叫“南榆”,这个叫法儿直到今天还有。
“等等。”中年人喊了一声,利索地处理完了手头的活儿,走到唐易面前,“小哥儿,这是明代的墙挂,不过裂了补过,你确定想要?”
“嗯,能看出来补过。”唐易点点头。
“这工艺不错,而且你看这个金蟾叼着的铜钱做得也不错。痛快点儿,也得五千块。”中年人接口道。
唐易稍稍一愣,这三枚铜钱上,虽然有所污损,但是仔细看看,应该能看出是“淳化元宝”,怎么能说做得不错呢?明明是真铜钱。
转念一想,也是,这淳化元宝是楷书版,是宋太宗赵光义亲笔书写的四个字,说实话,乍看上去不怎么样。而且这三枚铜钱比较特殊,有点儿不那么规整。
宋太宗用过五个年号,但是只有三个年号发行过铜钱,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据说都是他的手书,皇帝手书,那得叫御书体。不过他的字,比起后来宋徽宗手书“崇宁通宝”,蔡京写的“崇宁重宝”等等这些宋钱,确实是差点儿。
唐易看了看中年人,“还能便宜么?我是做生意的,就看上这老墙挂金蟾带财的彩头了。”
“真不能便宜了,我是北方来的,这批生意做完,下周就回去了,都是处理价儿。你看看,开门的明代老墙挂!”中年人口气很坚决。
唐易一听,就知道砍价儿没戏了,“行,那我要了吧。您这东西从哪里来的?”
一听说要了,中年人痛快说道,“这里面有两套桌椅,是在晋省收的,这个墙挂是一起来的。”
唐易心下暗喜,地方应该没错。
货款两清,不过这方墙挂不轻快,拿着继续逛太累,高太明便让廖沫儿和曹萱琪继续逛,他和唐易一起到市场的保管处先把东西存上。
“这东西很一般,而且补过,淳化元宝传世量也不小,你要这个到底是为了啥?”高太明一边走,一边问道。
“这不是一般的淳化元宝,就是比较脏,看不清楚。不过赤中带青,我看像——”唐易看看左右,“佛像金钱!”
“啊?”高太明一惊,他自是相信唐易的眼力,“算了,先别送保管处了!这里就有卖工具的,找个僻静地儿,先撬下来!墙挂以后再补就是了!”
既然是佛像金钱,那正面是“淳化元宝”,背面自然是佛像!
将近三十年前,五台山演教寺大修,民工在塔基下,发现了一批淳化元宝。这些淳化元宝和普通的制式不一样,少见锈色,色泽赤红隐隐带青。这是金钱!
而且,这淳化元宝的背面,还一左一右铸有两尊佛像!当然,这样的东西,自然就被文物部门收走了。
但是,这种佛像金钱,在市面上也出现过。虽然少,但毕竟是有。而且后来在拍卖会上也出现过,价格最高的一次国际拍卖,过了百万。
这批佛像金钱是怎么回事儿呢?这是宋太宗赵光义命工匠特地打造的,就供奉在五台山的演教寺!
赵光义这个皇帝,有点儿特殊,因为赵匡胤有儿子,皇位却是这个弟弟接替的!各种说法众说纷纭。
根据史料记载,开宝九年十月的一个深夜,宋太祖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在宫中,哥俩喝酒商谈,当时赵光义是开封府尹,至于谈的什么,这个没有记载。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个深夜,虚岁只有五十的赵匡胤突然驾崩了!本来好好的,说走就走,本来就很离奇。紧接着,赵光义登基当了皇帝,而且还说有母亲杜太后藏在金匮中的遗书为证,赵匡胤的皇位,传弟不传子。
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是不是赵光义弑兄上位没有切实的史料证明,野史猜测五花八门。但是后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又先后死了!赵光义巩固了皇位之后,开始御驾亲征,攻打北汉。路上,赵光义碰到一个县城小吏,此人名叫宋捷。
真是好彩头,宋朝大捷!
而且不光有好彩头,事实也应了。赵光义攻下了坚固难破的太原城,灭了北汉,基本完成了北宋的统一大业。
就在太原城,他干了两件大事。第一,将太原改名平晋县,而且在县里修建一条丁字街,“钉”断造反成事的龙脉。第二,让当地的工匠打造一批纯金的“淳化元宝”,背面带有佛像,佛佑钱,供奉在五台山演教寺,算是为大捷向佛还愿。
ps:今天电脑坏了,第二更有点儿晚。同时,因为着急,涉及的东西我纯凭记忆写的,没核对资料,若有差池疏漏,有较真儿的多包涵。
第1231章 别扭仿品
高太明自然知道淳化元宝佛像金钱的价值,所以才说先撬下来再说。他也没想到,居然在绍州的古玩市场,一块来自北方的明代榉木墙挂上,嵌了三枚佛像金钱!
这说明,明代的时候,就有人发现了佛像金钱,而且知道其珍贵程度,如此“隐藏”起来。并巧妙利用了金蟾的彩头,如果挂在家里,也是招财进宝的好彩头。
唐易想了想,同意高太明的说法,这个榉木墙挂,虽说也是明代的,但是后来修补过,其实已经算是损坏了,这三枚金钱价值很高,留在上面确实不搭,而且当时有人将其镶嵌,却没有使用名贵木料,估计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隐藏,而不是相得益彰。
从市场里买了简单工具,来到一处僻静地方,唐易和高太明小心将三枚金钱撬了下来。撬的时候才发现,位于钱币中央方孔的木料,其实是一根木钉,是钉上去之后又打磨平整,而不是纯粹的镶嵌。如此一来倒是好了,撬下金钱,墙挂也没有明显损坏。如果要修补,找差不多大的普通铜钱,再用木钉钉上即可。
撬下来之后,翻看醇化元宝金钱的背面,果然都有两个佛像。高太明赞道,“你真行,就这样,还能认出来!”
“这也是运气好,这批淳化元宝金钱,是赵光义利用当地的工匠打造的,工艺水平一般,所以不容易被人上眼。”唐易接口道,“古物基地有这个么?”
“你说呢?”高太明看了看唐易,“这种金钱的工艺水平的确是一般,而且,古物基地还有淳化元宝银钱!”
“银钱市面上太罕见了,我也没见过。”唐易笑道,“有机会我得看看实物,听说这是当时最精美的钱币!”
赵光义当时命当地工匠打造淳化元宝佛像金钱,工艺水平一般除了因为是地方工匠,还有个原因就是赶制,之所以赶制,是因为这里面显然包含着一种刻意营造效果,让民众臣服敬仰,巩固政权。就和赵光义初登基时发行的太平通宝一样,那个是为了让民众感受到“太平”。
淳化元宝佛像金钱的效果非常轰动,这导致了后来很多王侯权贵都跟着模仿铸造,所以这种佛佑钱,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其他版本。
不过,这些版本的价值自然比不了赵光义的五台山版本。赵光义在金钱之后,后继有“银”,银钱是出自御用工匠之手,工艺水平是顶级的,这个版式也是最美、最贵的。
如果这方墙挂上出现的是银钱,恐怕唐易就不容易捡漏了,精美不说,颜色不一样。而金钱和铜钱不太容易区分,而且历经这么多年,还有脏污遮掩。
唐易就在这么一个不大的古玩市场里,连续捡了两次漏,高太明实在是无语了。不过他对影青和钱币都不算很感冒,他更喜欢有玄门特色的东西。
收藏这种事儿,不管是高手还是新手,都有个情感归属问题。比如龙泉窑,很多浙省的玩家都喜欢,因为有地域归属性。比如佛像金钱,可能崇信佛教的人会更钟情一些,也是因为归属问题。
还有就是,刚入门的时候,接触什么真东西最多,也更容易喜欢这一类东西。比如文佳就是,跟着唐易最初买了串雪巴珠,对玉器就有点儿偏爱了。高太明在古物基地接触的东西很多,见惯了奇珍异宝,不过他有一身玄门功夫,就更喜欢于此相关的,比如他在夜市上看了那个铜香炉。
唐易和高太明重新找到廖沫儿和曹萱琪的时候,曹萱琪已经买了一个元青花“小”罐,正拿着欣赏呢。
当然了,这个小罐只是个工艺品,而且是缩小版,只有十几公分高,上面的主体画片是荷叶鱼藻。
“这?”唐易看了,哭笑不得。元青花的罐,特点就是器型硕大,基本都是大罐,你就是买个仿品工艺品摆着玩儿,你好歹也弄个大的,这样才有感觉。弄个缩小版的小罐,看上去实在是不伦不类。
“她非要买,也不贵,随她吧。”廖沫儿对唐易笑了笑。
元青花的器型硕大,和当权者有关系,蒙元的大本营是草原,天地辽阔,性格粗放豪迈,大器型符合他们的性格特质。就连瓷制酒杯,也是那种大的高足杯,号称把杯,口径一般在十公分左右,这个喝法儿,确实够猛。
有两句诗,曾经在出土的元青花把杯上出现: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好嘛,一天一醉。
也不知道是谁创造了这种缩小版元青花大罐的高仿工艺品,倒是易拿易观赏,但那种感觉完全没了。
曹萱琪也知道这个,可她觉得大罐太大,这个缩小的工艺品别有韵味。
唐易本来不打算多说了,可是又看了两眼这个小罐,发现纹饰居然是七层!
这个荷叶鱼藻的元青花罐,本来应该是九层纹饰的,可是这个仿制缩小的罐子,不仅水平一般,而且可能因为小,所以画九层纹饰有点儿费力,就擅自改成了七层。但是如此一来,又闹了笑话。
元青花罐的纹饰,一般来说,装饰层数是很多的,通常是五层以上,五六**十都出现过,其中“九”最多,但是唐易却从来没听说过有“七”的。因为元人“重九恶七”。
为什么觉得“七”不吉利呢,和忽必烈有关系。忽必烈在制定刑罚的时候,曾经说过,天饶一下,地饶一下,我饶一下。比如杖责,本来是二十下,就变成十七下,一百下,就变成九十七下。因为原先本来都是整数,饶了三下,基本都带七。这是挨打挨罚的数目,所以就觉得不吉利了。
这个从史料中也能找出端倪,就是在写“七”的时候,很多元代的文书中,那个钩,是向左,而不是向右,这种异体避讳,也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元青花罐上的纹饰层数,也基本见不到七层的。
所以,这个元青花罐,不光小,而且层数也不对,异常别扭,别扭极了。虽然,只是个高仿工艺品。
第1232章 元青花说
唐易想了想,还是问廖沫儿道,“你没注意到纹饰是七层么?”
廖沫儿一愣,不由得又仔细看了看,“哎呀,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
高太明大笑,“没事儿,一般人也看不明白,觉得好看就行了。我看画工还凑合,摆出来不难看。”
曹萱琪虽是外行,但是看三个人一唱一和,便连忙问唐易怎么回事儿?
而听唐易说完,她也确实感到郁闷。
外行和内行一起玩儿,有利有弊。本来很多东西是能自得其乐的,但是被内行说出道道,就不会那么乐了。这下可好,虽然仍旧看着挺好看,但心里有了疙瘩。
唐易一看,又安慰了两句,“现在的仿古工艺品,不伦不类的东西多了,有的仿制西汉的东西,直接落款西汉多少多少年,比七层纹饰可笑多了!你就别想了。”
“曹小姐,你还不错,你摆明了当仿品买着玩玩的,我刚入门的时候打眼,吃的亏可比你大多了!”高太明也给她打圆场。
“哎?说来听听?”唐易却先接上了。
“拉倒吧,你怎么不说说你打眼的事儿。”高太明点了一支烟。其实要是只有唐易和他,说说也无妨,但是现在当着别人,自然不会说。
唐易也点了一支烟,眯眼道,“可是我没打过眼啊。”
高太明瞥了唐易一眼,没再说话。这个他信,没法接了,便继续往前走去。
走了一会儿,唐易再也没有看到合意的东西。廖沫儿倒是买了一件老蜜蜡改成的戒面镶嵌的戒指。以前她不喜欢小配饰,可是现在却开始喜欢零碎打扮的小玩意儿了。
曹萱琪这次主要不是看了,刚才听了唐易的“高论”,开始揪住唐易问了。重点就是刚才过手的“元青花”。
这也难怪,元青花名气太大,外行也知道,但是了解不深,像曹萱琪,只知道大罐,尤其是曾经被热炒的鬼谷子下山。
唐易给她说了很多,倒不是唐易好为人师,只是曹萱琪的问题接连不断。
“这么多?不是只有九件吗?”当曹萱琪听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有几百件元青花陈列的时候,十分之惊讶。
“你说的,是带人物画片的元青花大罐。我说的,是精品元青花。其实要是按照宽泛的元青花的概念,除了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几百件,还有一些很普通的烧造于元代的青花。不过,狭义上的元青花概念,一般是用苏麻离青发色的精品。”
“而且,藏有元青花最多的,不是华夏,也不是欧美倭国这些地方,而是土耳其,当年有大量元青花作为礼品或者商品运到土耳其,他们也保存得最多最好。”唐易解释道。
“像我这样的,估计都会觉得很少。”
“这是因为在民间流通的精品太少了。”唐易应道,“华夏的元青花,大部分都是出土后收归博物馆。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瓷都所在的省份,出土过十八件元青花。比如那件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是从金陵出土的,现在就在金陵博物馆。”
曹萱琪点点头,“那除了大罐,什么器型最多?”
“这个就多了,瓶类的有梅瓶,玉壶春瓶,八方瓶,六方瓶,杯子有高足杯,还有一些壶类,不能说哪个最多,只能说大罐最少。”
“你说这个元青花器型通常都比较大,制胚难度应该也很大。”曹萱琪问得差不多了,开始自己总结问题。
不料,唐易听了又纠正道,“这个你可能不知道,元青花啊,绝大部分是模制的,不是手作。就是提前做好了模具,直接把瓷泥弄在里面成形,你比如那种扁的酒壶,只有模制才方便。”
“啊?”曹萱琪一愣。
“元青花被重视被研究,不过几十年的事儿。清朝乃至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混同,因为都用了苏麻离青发色。后来因为至正型元青花的认定,才开始了深入研究。”唐易直言不讳,“你不是古玩圈的人,大体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闹笑话就很好。”
曹萱琪嗯了一声,“现在不少人知道元青花,也就是知道元青花大罐。”
“其实,弄清楚这几个大罐,也不简单。全世界不到十个,而且我刚才说世界各地博物馆有几百件元青花,但是却没有一个带人物故事画片的大罐!也就是说,这几个大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