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肥”的负面情绪。
    另一个令朱棣不愉快的地方在于:皇帝这份工作真的很累。
    朱棣很难想象朱元璋的精力为什么能够那么充沛!他不设丞相,所有的奏折都是自己亲自处理。更可怕的是,那时候大臣们写奏折时都习惯先写一大段华丽的、歌功颂德的、与内容毫不相干的东东,皇帝晕头晕脑地读完几万字后才发现,实际内容只是最后面的几百字而已。朱元璋当皇帝时,为此打过很多大臣屁股,甚至将一名还算正直忠诚的大臣给打死了,才勉强将这股风气刹住。
    与朱元璋相比,朱棣已经是想方设法地偷懒了。首先,他命令大臣撰写奏折必须誊出节略。于是,朱棣不必每篇奏折细读,只需要看看多不过数百字、少不过几十字的节略便大致知道秦折的主要内容。然后,他提拔侍读解缙、编修黄淮、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入值文渊阁,并预机务。这七个人组成的内阁目前是朱棣的顾问,相当于秘书长的职务。有了这些秘书长,朱棣的工作负担自然大为减轻。
    即便如此,可中国那么大,大小事务那么多,又没有双休日放松心情,所以这段日子里朱棣总是觉得很累。
    最后还有一个令朱棣不愉快的地方:皇帝这份职业实在很不利于心理健康。
    皇帝称孤道寡并不是因为有趣,而是因为皇帝确实是一个孤家寡人。朱棣原本只有二十多岁,可是再加上明成祖四十多年的经验记忆,算起来已经有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了。臣子们奏事全都是循礼不悖,大局小局笼统一槛,一套一套满嘴都是慷慨陈词。但朱棣的人生经历既丰富又特殊,因此对臣子们的心思其实是心知肚明。这些臣子的真实想法很少会直接说起来,往往需要朱棣自己去猜测。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大臣们,主要是因为皇帝的权力太大了,一不高兴就可以廷杖大臣甚至将其处死。如此一来,即便是正直而又富有能力的大臣,也总是喜欢揣摩皇帝的意思,以尽量不触怒皇帝为第一要务。
    想想,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面对朱棣时都小心翼翼的,好象朱棣是一头随时会兽性大发的老虎一样。这样的生活,一两天或许还会觉得挺新鲜有趣,可是天天如此就让半道出家的朱棣觉得很痛苦了。
    不久后,朱棣终于找到了一种减轻这种痛苦的非常有效的办法,那便是瞅着机会偷偷溜出皇宫微服私访。
    既然一本正经地当皇帝太累,那么抽出一点时间好好了解放松一下心情当然好——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劳逸结合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了这样一个理由后,朱棣便心安理得地享受微服私访的乐趣了。
    高升客栈里没人认识朱棣,所以朱棣也就舒舒服服地享受着普通人的乐趣。如果知道他是皇帝,谁敢在他面前大声嚷嚷呢?
    原来,刚才周忱说到黄观时,朱棣谈性大发,聊了一些关于《移民纪要》的内容。得知黄观等人表面上是被发配海外,实际却是去建功立业时,周忱等人大赞当今圣上宅心仁厚。听到《移民纪要》的内容后,周忱等人尚在思索,周围的举子却被吸引了过来,并且纷纷参预了讨论。
    很快,举子们便分为两派。正方大力抨击在海外建国的本质其实是侵略行为,而侵略行为不合泱泱大国气度;反方则极力赞扬开拓疆土的行为,又举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例子,认为历史上的名君必定重视武功。
    朱棣刚刚认识的三位举子都加入了反方,可是周忱是从建文帝忠臣遗孤的角度考虑,认为那些人前往海外自建一国才是最好的归宿;而景秀则是认为既然吕宋岛上并无统一国家,大片土地无人统治,人遗我取合乎天理人情;至于钱成则更加干脆,大约因为是纯粹的武举人的缘故吧,钱成唯恐天下不乱,巴不得天天有仗打以便封侯拜相。
    正方人数本来就居多,反方人数较少且不说,相互之间又有分歧,因此在辩论中渐渐落了下风。朱棣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加入反方。别看朱棣生理年龄已经四十三岁了,但由于保养得好,看起来却只有三十多岁的样子。由于科举并没有对年龄进行限制,别说四、五十岁并不稀罕,甚至连七、八十岁的人都有,所以朱棣在参加辩论的人群当中并不显得碍眼。
    朱棣原本以为自己拥有超越众人的见识,知道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可以轻松赢得辩论的胜利。可是只辩了一会儿朱棣便沮丧地意识到:他根本没有取得完胜的可能。
    朱棣辩论的条理很清晰:无主之地谁都可取;忠于建文皇帝的大臣留在帝国本土对谁都不好。
    而正方却紧咬一点不放:泱泱大国应有泱泱大国的气度,此举有辱斯文。
    正方不讲逻辑不谈利益,只是死抱着孔孟之道不放。对于这种读书读得已经犯傻的人,朱棣还真想不出说服对方的方法。唯一令朱棣庆幸的是,反方人数虽少,但就比例而言还不算很极端。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八股制举制度实施的时间不算太长,文人的思想还没彻底僵化的缘故吧。
    在确定无法说服正方之后,朱棣下了一个决定:下次正式科考之前,一定要对科举进行改革。完全废除八股或许会造成剧烈反弹,但可以改变考试科目和顺序。比如说,第一天考策论,让举子们自由发挥议论国事;第二天考策问,出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考士子,比如说水利、农桑什么的,是看看举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天再考八股、经义等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前两场考卷中考生只是从古书上默写那么几段或是东扯西拉不知所云的,无论八股文写得多么好都淘汰!!!总之,不能再放任八股文荼毒国人了。
    既然无法取得胜利,朱棣自然也就没兴趣继续这场辩论了。扯了个理由,朱棣和景秀、钱成、周忱打过招呼,然后施施然离开了客栈。
    看看天色渐晚,朱棣体谅身后那两名侍卫已经精神高度紧张了,于是决定回皇宫。
    其实皇宫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朱棣面前都战战兢兢。至少,皇后徐贞静(注1)对朱棣并非伴君如伴虎的态度。
    皇后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幼贞静,好读书,人称女诸生。明朝公办学校招收两大类学生,一类是凭借祖荫,另一类是凭自己能力考进去的,后者统称为诸生。由此可见,皇后还是颇有才学的。朱元璋听说此女贤淑的名声,便亲自向徐达提亲。1376年,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第二年,十六岁的徐氏和十八岁的燕王正式成亲。成亲后,徐氏助夫治内,慈俭仁厚,上孝下恤,温良恭俭让竟是五德俱全,令燕王满意得不得了。
    建文元年,建文皇帝在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影响下实施削藩。在靖难之役前夕,燕王曾向徐氏悄悄诉苦:如今想做一个富家翁也不可得。这位看起来贤淑贞静的徐妃却说:既然“人无伤虎心,虎有害人意”,那么行为处事但求问心无愧也就罢了。在此之前,僧道衍就一直在拾掇燕王造反,燕王早有反意。在听闻徐氏说出“但求问心无愧”这句话之后,燕王得到红颜知己的支持,于是真正下定决心发檄文“清君侧”。
    靖难之役展开不久,燕王打败征燕大将军长兴侯耿炳文。建文皇帝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换李景隆为主帅。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而李文忠则是朱元璋的外甥,因此从亲戚关系上讲李景隆实际上是燕王的表侄。因为李景隆和燕王是亲戚,而且年纪差不多大,从小相互间就很熟悉。所以,燕王对这个表侄知之甚详,知道这家伙连赵括都不如。但燕王又判断:如果自己坐镇北京,李景隆必然不会冒然攻城。所以燕王策划了一个诱敌之计:在李景隆进袭北京之前,率领大军远袭大宁。
    听说朱棣带大军开赴大宁,李景隆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下令攻打北平,军队直插北平城下。
    数十万军队迤逦北上,刷刷的脚步,得得的马蹄,隆隆的车轮,在冻土上响成一片。李景隆军来到北平城下,在北平留守的世子朱高炽闭门坚守不出,李军遂于九门环筑堡垒围困之。官军在北平城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特别是丽正门上战斗激烈,李景隆的军队有十万人,而城内连老疾孱弱都算上也不及一万,力量单簿几乎不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燕王的诱敌之计几乎要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
    然而在这危急时刻,王妃徐氏勇敢地站了出来。她动员官校士民的妻室也穿上护甲登上城墙,向攻城的敌人投掷瓦砾石块。在王妃的表率下,守军士气大增,还常常派勇士追出城外,对官军进行骚扰。结果,官军的进攻被打退,不得已退后十里扎营。后来,获得宁王“相助”的燕王回师北平,大败李景隆。
    待到燕王成功夺取天下后,朱棣穿越了。在登基之后,朱棣仍然毫不犹豫地册立了徐氏为后。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朱棣保留着燕王的人生经验、记忆和残留的感情;也不仅是因为徐氏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的生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朱棣与徐氏接触后,感觉她确实是一个令人倾心和佩服的红颜知己。
    此时徐氏已经四十一岁,但岁月并没有在她的脸上刻下明显的痕迹,怎么看都觉得她只是三十出头的样子。徐贞静的举手抬足之间,总是不经意地散发着成熟诱人的魅力。徐贞静在容貌方面的遗传基因显然极好,她的母亲年轻时是当时极为有名的绝色美女,当年追求徐贞静母亲的人数非常多,以至于徐贞静的外公谢再兴(朱元璋手下大将,后来叛乱被诛)都挑花了眼。如果不是朱元璋下旨,仪表堂堂而且前途非常看好的徐达甚至都无法抱得美人归。
    朱棣不知道自己的正牌子岳母到底有多美丽,但徐贞静年轻时候的容貌却深深地埋藏在燕王的记忆之中——充满了古典美的瓜子脸型,大而明亮的眼睛,高挺的鼻子,小巧的恰到好处的嘴,乌黑的秀发将她那白皙的肌肤衬得令人眩目。朱棣所在的后世媒体已经很发达了,但是这样的美女,他以前不但未曾见过,甚至连想也不曾想过世间竟然还会有如此清雅绝俗的绝色女子。虽说如今徐贞静已经度过了女人最美好的年纪,但这位御姐皮肤仍然象少女一般充满了弹性,眼角如果不仔细看甚至看不到纹路,对此,朱棣还能有什么苛求呢?
    外在美且不说,这个时代能够令朱棣欣赏的拥有内在美的女人,至少在朱棣所知道的人当中仅有徐贞静一人。可以说,穿越后唯一能够和朱棣平等正常交往的人,便是他的皇后。
    边走边想,不知不觉便走到了钟粹宫。看着宫门,朱棣只觉得下体发胀,不由露出一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古怪笑容,然后快步走了进去。
    注1:网上有观点说徐皇后的闺名叫徐贞静,虽说对此表示怀疑,但仍旧采用此名。
第四章 推倒皇后很刺激
    燕王和徐氏已经是二十多年的老夫老妻了,然而穿越而来的朱棣对徐贞静却怀有一种异样的激情——不管怎么说,这种情况毕竟有着类似“淫-人-妻”的禁忌刺激。
    对于朱棣突然间变得激情似火,徐氏哪里猜得出其中的奥秘?虽然高兴,但她一时之间也无法习惯,结果每次都是欲拒还休、娇羞呢喃得如同新妇一般——这便反过来更加刺激了朱棣的情欲。
    当朱棣快步走进皇后的寝宫时,徐贞静立即从他的神情中猜出了等会儿将会发生什么事。结果,原本一副高贵端庄表情的她,只刹那间的功夫,脸颊就变得一片酡红。负责侍候皇后的宦官宫女们都是人精,见到这种情景,一个个立即蹑着脚悄声无息地退了出去。
    皇后那近乎不可亵渎的高贵气质于朱棣而言,根本就是一味烈性催情剂!
    好不容易等宦官宫女们退了出去,朱棣立即冲到皇后身旁,将她半搂半拖地弄到床边,然后将她推倒。象前面几次一样,皇后只是闭着眼睛平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全身散发出全然无从抗拒的诱惑力。
    朱棣迫不及待地扯下了她的外衣,用双手充当先锋,在那具美妙的胴体上来回游移着。待先锋探明地形后,他便用嘴唇充当攻坚主力,不停地亲吻着抚摸过的地方。当朱棣的手从浑圆的股际重新回到充满弹力的高峰时,她发出了微不可闻的呻吟声,朱棣停了下来,问道:“难受吗?”
    皇后紧闭着眼睛,“嗯”了一声。朱棣嘿然一笑,解开她胸前的束缚,一双挺秀的双乳立即弹了出来。接着,朱棣把脸埋进去,深深地呼吸着那沁人的乳香,然后心满意足地将一粒葡萄含入口中贪婪地吮吸起来。
    朱棣含着那粒葡萄,用舌头不停地逗弄着,不一会儿,皇后又哼了起来。朱棣问:“还难受吗?”
    这一次,皇后半闭着眼睛不肯说话,只是抱住他,贴紧他的身体,缓缓扭动着。见皇后这样的表现,朱棣便不再逗弄她,而是迅速进入了后面的程序。接下来,朱棣也逐渐迷失了。事后,他只记得自己在那令人血脉贲张的娇喘声中,一次
    又一次地感到了爆炸,觉得身子分裂为无数碎片,每一个碎片之中都充满了快乐,然后,快乐使所有的碎片上升,直到云端。
    除了性生活的和谐美满之外,朱棣在皇后这里还能得到心灵上的抚慰。因为激情之后,待两人恢复了清醒,朱棣还可以和皇后卿卿我我絮絮叨叨地聊天,除了与穿越相关的事不能说之外,别的烦恼基本上都可以向皇后倾诉。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朱棣十有八九都就宿于皇后寝宫。落在外人眼中,朱棣和皇后简直可以说是恩爱夫妻的模范代表了。
    好好睡了一个觉,四更更末,一个小宦官站窗前高呼:“起床早朝了!”一声比一声高,把人聒得起来算完——朱棣虽恼,却也没办法发火,因为这是他自己立下的规矩。朱元璋规定五更早朝,他自己精力充沛,五更上朝毫无问题。按道理说燕王也自小打熬得一副好筋骨,起早床自然也没什么问题。不过穿越之前朱棣却喜欢睡懒觉,这个习惯也被带了过来,因此每次都拖着不愿意起床。然而朱棣也知道不起床毕竟不妥,如果下旨将早朝时间延后,那便是违反了祖宗家法,必定会惹得御史们今天一个条陈明儿一个谏章地聒噪——朱棣并不介意在必要的时候做个暴君,但是为了这点儿小事就去做暴君实在太不值得。
    按道理说,永乐皇帝制定的内阁制度,其行政效率比早朝要高多了。但朱棣毕竟篡位不久,为了睡懒觉的事遭受大臣们的诘难太不划算了。迫不得已,朱棣只好安排了一个人工闹钟,让小宦官到了时辰便开喊。
    见皇后面带甜笑雪肩微露合眸,依旧睡得沉酣,朱棣示意小宦官收声,悄悄扯过褂子自己穿上。能够贴身服侍皇帝皇后的宦官和宫女全都长着一副玲珑心窍,见朱棣不欲吵醒皇后,其中两人便蹑手蹑脚走到朱棣近前,帮他穿上龙袍,而另一人则悄声无息端来早点。
    吃过早点擦过嘴后,朱棣亲了一下皇后的脸颊。见皇后脸上升起一片红霞,朱棣轻轻一笑,却也不说破,而是转身走出宫门,然后乘着明黄亮轿朝乾清宫(注1)而去。
    皇帝参加早朝时并不走大门,而是从西暖阁这里走侧门。在朱棣进入大殿之前,随堂太监黄俨先走进去,“啪啪啪”地甩了三下静鞭,殿外廊沿下站着的供奉们一齐奏起了鼓乐。在黄钟大吕,瑟筝笙篁声中,朱棣从西暖阁门跨步走了出来,向着殿中央的御座走去。大殿里的官员们人人肃穆庄严,没有一点声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