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冷夜狠狠的挠着头皮。有些气极败坏的说道:“可你也没证据说《史记》是假的……”
“有证据。”六道说道:“其实《史记》当中存在着非常众多的漏洞,别的不说,单是黄帝的族谱这一项就已经存在了巨大的错误。像五帝中的尧、舜、禹这三个人,《史记》上说,这三个都是黄帝的后代对吧?那我们先说说尧。《史记》记载尧是黄帝的第四代孙,族谱依次是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蛟极,蛟极生帝喾,帝喾生尧。可是接下来的舜却成了黄帝的第八代孙了,与尧足足隔了四代人。他的族谱是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再接下来继位的禹却又变成了黄帝的四代孙,他的族谱是黄帝——昌意——颛顼——鳏——禹。”
说到这里,六道停了下来,望着冷夜,问道:“光是这个族谱当中,你有没有看出什么东西?”
冷夜蹙紧眉头苦思暝想了半天,不太确定的说道:“禹的爷爷颛顼……”
“没错。”六道说道:“禹的爷爷和舜的六代老祖宗是同一个人。这说明什么?说明禹以及尧都是舜的高祖父,也就是他爷爷的爷爷。你不觉得这很荒谬吗?尧死后没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或孙子,又或是跟自己同辈的禹,反而传给了孙子的孙子辈,那个时候舜出世了没有?这一点本身就已经不合理。再则《史记》上说,舜继位时是61岁,在位39年,也就是说舜活了100岁。他死后却由他爷爷的爷爷,即高祖父禹来继承他的帝位。这是什么情况?舜死时禹该多少岁了?400岁还是500岁?可能吗?黄帝都没可能活这么久吧?”
冷夜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史记》他虽然看过,但是看的时候没有注意这些所谓的族谱辈份,现在听六道说起来,再仔细想想。确实有众多不合理的地方。
六道看了13一眼,又再瞥了瞥11,才继续说道:“除此之外,《史记》中关于五帝和夏王朝的记述还有更多的错误与漏洞。比如时间对不上,时间上的错误太过巨大了,甚至当中无端端蒸发掉了整整两千多年的空白。另外炎帝也不对。《史记》说炎帝就是神农,即另一部落首领,说他是一个人。这其实是错误的,事实上炎帝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政权,或者你可以将它理解成一个王朝。炎帝政权才是当时的天下正统,在黄帝之前炎帝已统治天下有数百年了。其中第一个炎帝政权是炎帝魁隗氏,传了六帝。之后被炎帝神农氏政权接棒,神农氏族传了八帝。龙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之所以这个炎在黄的前面,就是因为炎帝才是正统,而并非神农氏的最后一帝――被世人误以为名叫神农的那个人的原因。另外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说的其实是炎帝神农氏政权时期的八位帝王都很重视医药术的发展,其实后来的黄帝也非常重视这一项的。不过《史记》却把历代帝王的所有功劳全归诸到一个人身上去了,整件事也就完全变了质。还有,龙国历史中赫赫有名的刑天、蚩尤这些人其实不是什么作乱份子,他们都是属于炎帝神农氏政权的臣子。黄帝才是侵略者。神农氏在阪泉败给黄帝之后,部落遭吞并。炎帝下属臣子们纷纷起兵反抗黄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蚩尤和刑天了。只是这些事在《史记》中全部被歪曲了,蚩尤更被歪曲成了侵略者。嘿。”六道嘲笑道:“这就是龙国的历史和《史记》啊。”
冷夜神色很不好看,相信任何一个龙国人听了六道这一番话后脸色都不会好看的。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史记》居然是错误的?扭曲的?那真相又是什么?真如六道所说的那样么?
深吸了一口气,冷夜不死心的问道:“如果照你这么说,《史记》存在着这么多的错误的话。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去修正它呢?”
“因为司马迁算是董仲舒和孔安国的学生啊。”六道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说道:“这得从儒家的苦难史说起了。其实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不喜欢儒家的。秦始皇更是焚书坑儒,一度欲将儒家断绝。这其中的缘由我不是很清楚。也不知道儒家为什么会惹众怒,也不想在这方面深究。秦之后的楚汉之争时,项羽和刘邦也都不亲儒,项羽更是大力排斥儒家。刘邦虽然接纳了儒家,但也同样得不到他的重视。你看刘邦手下能人众多,却没一个儒家的人,萧何算是道家的,韩信是兵家的,张良虽然偏道家,但严格算起来应该归入纵横家的人。汉朝立国后儒家也一直得不到重视,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才迎来一个机会。因为当时政治上的因素,汉武帝选择了倚重儒家,更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议。从那以后的两千年,都是属于儒家独尊的时代。后世儒者因此将董仲舒视作神人,因为他才有了儒家两千年的经久盛世。所以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学生,即便有人发现他的《史记》有错误也不会去推翻的,因为他们不敢,也因为否认他就等于否认给儒家带来这一切荣耀的董仲舒,甚至就跟否认整个儒家一样的严重。所以呢,那些后世儒者们发现了《史记》中的错误后,不仅没有去推翻,反而想尽办法去帮着圆谎堵漏,正是如此,五帝时期一直到商代的时间跨度才被一改再改,最后更凭空蒸发掉了整整两千多年。本来应该是公元前4000多年的黄帝最后都跑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去了。”(未完待续。)
ps: 老爸去世后我就没心情再写了,过了大半年才重新提起笔,结果发现自己竟然连一段完整的章节都写不出来了。那段时间真是痛苦不堪,整整半个月却连一章的字数都凑不齐。我试着暂时放下《冰器》去写新书来调整,结果还是写不出来。总感觉这个脑子都不属于自己的一样。后来勉勉强强的凑出一些字数,结果又悲催的发现我的书居然被禁了。跟编辑软磨硬泡求了好久总算是给我解禁了,暂时就这么着吧,不管怎么样总要先把《冰器》写完再说。
第九百六十九章 防御机制(中)
“等等。”冷夜掰着手指头数了数,头痛万分的道:“你的意思是说,黄帝其实是距今六千多年前的人?”
六道点点头道:“确切的说,是将近七千年。”
“这时间上不对啊。”冷夜大皱眉头道:“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帝尧、帝舜、帝禹,再到公元前2070年开始的夏朝,这当中用了两千多年?这几个帝王每个都能活几百岁不成?”
六道挑了挑眉宇,神色古怪的笑道:“你们被司马迁的《史记》荼毒的可真深啊。上古六千余年的真实历史,被儒家硬是篡改成了仅有几百年的虚伪的“五帝时代”,就这样的一段虚假历史居然还被后世当成真理,一代误一代。嘿。”
六道讥笑一声,摇摇头道:“其实这些东西已经有大量的考古事实证明了,“五帝时代”并非只有短短的几百年,而是长达几千年,只是这段历史被儒家篡改了而已。还有,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帝尧、帝舜、帝禹,这些人不仅仅只是一个政权交替的开创者的名字,也同样是一个历史阶段政权的代称,并不是仅指一个人。像黄帝的称谓,实际上先后就有十几位国君号称黄帝。”
冷夜愣道:“什么意思?”
不止冷夜,就连皇后等人听到这话也露出了一丝的兴趣。
六道歪歪嘴似笑非笑的说道:“意思很简单,比如你冷夜出生在五帝时期。也坐上了帝位。后世称你是夜帝,那么你就是一个夜帝政权的开创者,你的子孙后代都会被称为夜帝。直到你的夜帝政权被取代为止。懂吗?事实上夜帝会有很多代人,而并非仅指你冷夜一个人,不过被儒家这么一搞,就变成了后世之人都以为夜帝只有你冷夜一个人而已。像黄帝、炎帝这些人即是一个政权的开创者,也同样是他们的子孙。董仲舒、孔安国、司马迁这些人根本就什么都不懂,却为了讨好汉武帝,自以为是的硬把一整个政权朝代给缩减到一个人身上去了。这就好比秦始皇打下天下。结果让位给了汉帝刘邦,刘邦死后又让位给了魏帝曹操,曹操再让给司马炎。司马炎再让位给了杨坚、李渊……等等,说得好像这些人都生在同一个时代一样无知可笑,可实际上他们之间的时间跨度很大,单是这个时间就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后世的儒者们发现了《史记》中这个巨大的错误。却没有办法去推翻或修正。只能将错就错,不停的帮司马迁圆谎、编造,最后硬生生的把跨度几千年的政权时期给变成了只有短短几百年的‘五帝时代’。这,就是你们所熟知的五帝历史。”
停了一下,六道似在组织语言,片刻后才如数家珍般娓娓道出:“其实整个五帝时期从一代炎帝姜魁隗开始到帝禹结束,不算上夏王朝的话,时间跨度约三千年左右。炎帝政权我之前已经说过了。整个炎帝时期分有两大政权,第一个是炎帝魁隗氏政权。共传了六帝。魁隗氏末帝姜共工时期大权旁落,被同样是姜姓炎帝一支的神农氏篡位夺权,之后的神农氏就成了天下共主。神农氏共传有八帝,立国约二百五十四年,后被黄帝所覆灭。神农氏最后一帝姜榆罔在阪泉之战结束后逃亡三年,三年后被黄帝所捉,行斩刑,炎帝政权到此结束。”说到这里,六道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也就是说,最后一任的炎帝姜榆罔是死在黄帝手里,而并非你们以为的他把天下让给黄帝,自己跑去行医、尝百草,他可没那么伟大。而且黄帝就算再蠢,也不可能让这么一个有着巨大号召力的人活下去的,更别说还放他自由。还有,儒家说炎帝是先被蚩尤打败,再跑去向黄帝求救,并自愿将部族并入的,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司马迁乱写一气,却被儒家视为正统,荼毒后世几千年。多可悲啊?”
六道瞥了冷夜一眼,摇摇头继续说道:“黄帝部族灭掉炎帝部族后,炎帝下属全部落首领纷纷起兵反抗,刑天、蚩尤都是其中的饺饺者。蚩尤更是一度差点灭掉黄帝,黄帝因此恨蚩尤入骨,在打败蚩尤后不仅将蚩尤分尸,更将他率领的九黎族打入最下等贱民之列,所以黎民百姓中的黎民这个词指的就是九黎之民,在最早的时候黎民是最低贱最没有地位的,只能被奴役的下等人。而百姓在最初则是指达官贵族这些上等人,因为那个时候普遍是没有姓的,只有拥有显赫身份的人才可以有姓,所以黎民和百姓是指两个极端的阶层。”
“虽然黄帝打天下的过程一波三折,但最后还是他获得了胜利,成为天下共主。黄帝有熊氏(也称轩辕氏)政权共传了十五帝,立国约四百六十一年。末帝姬号次时期,东夷少昊氏攻占中原地区,黄帝一族被迫回归北方,让出了帝位。而少昊金天氏政权自一代帝己清喾(少昊)起共传了七帝,立国约二百六十四年。少昊金天氏政权末任帝己匠敬死后,被乾荒(颛顼)夺位,建立颛顼高阳氏时期。颛顼高阳氏政权,传十二帝,立国约四百一十一年。颛顼高阳氏政权第十一任帝祥象与第十二任帝佳琚时期,因大洪水灾难,以及共工氏族的叛乱,颛顼族衰落。此时喾美(帝喾)东征,颛顼族战败后全族逃往东北亚,于公元前3348年被帝喾高辛氏政权所取代。帝喾高辛氏政权,传二十一帝,立国约五百八十二年。公元前2799年,帝喾高辛氏最后一帝巴加死后,姜角(帝挚)夺位,并建立帝挚青阳氏政权。帝挚青阳氏政权,传十七帝。立国约四百四十三年。公元前2357年,帝挚青阳氏政权最后一任帝姜匡二被放勋(尧)所废黜,帝尧放勋继位建立帝尧陶唐氏政权。帝尧陶唐氏政权。传六帝,立国约二百三十年。公元前2128年,帝尧政权最后一任帝王姜密去世,姚重华(舜)窃国,虞舜姚重华建立帝舜有虞氏政权。帝舜有虞氏政权只传二帝,立国约五十七年。公元前2070年,帝舜政权二任帝姚美叔去世。姒禹凭着治水的功绩和声望成功篡位,其子姒启于公元前2097年继位,后世称姒启开始的时期为夏王朝。不过时间上却又是从禹登位开始算起的。”
说完后六道停下来,凝视着冷夜,说道:“这才是龙国完整的五帝历史。所有的帝王或是谋逆窃国,或是武功争天下。并非儒家一直强调的禅让。整个五帝时期根本没有谁禅让过。而儒家不停强调的禅让其实只不过是为了帮《史记》圆谎堵漏,自圆其说而已。”
冷夜狠狠的挠着头皮,直欲将头皮都挠出血来,哭丧着脸道:“照你这么说,尧、舜、禹这些五帝都不是指人,而******是一个个朝代?”
六道点头道:“你确实可以这么理解。就像我之前说的,你冷夜夺位成功后,号夜帝。这夜帝的夜即是你的名字。也同样是对当前政权君王的称谓。你的儿子如同继位的话,就是二任夜帝赵某某。然后你的孙子三任夜帝赵某某。懂了不?……你也不用奇怪,那个时代的传统就是这样的,这种情况直到姒启时期才有所改变。到了商代,才正式以国号为称,这种帝称方式就被彻底摈弃了。至于那个夏王朝……”六道耸耸肩说道:“很遗憾,并不存在夏王朝,龙国历史的第一个朝代是商朝。龙国虽然自称有五千年历史,但官方承认的时间也只是从商朝开始算起,之前的五帝以及夏王朝时期都不被承认。所以有人戏称五帝时期是传说中的神话时代,暗讽五帝就跟女娲、盘古那些神话故事一样,都只是虚构的。但事实上五帝时期确实是真的存在过,不过并不是你们所理解的那区区几个帝王,而是我之前所说的政权。”
冷夜苦笑道:“他娘的,你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彻底把我以往所有的认知都推翻了。”
六道笑了笑,说道:“不是推翻,而是你所学的历史都是错误的,被历代儒家刻意掩盖的。其实《史记》还有很多的错漏可寻,比如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大错特错了。《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光是这一句话,就已经彰显了司马迁的无知。少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所谓的氏其实就是一个部落的称谓,像我们命运部队如果在那个时期组成一个部落,可以称为命运氏。黄帝的有熊氏可能最早时是属是少典氏族的管辖,就像游牧民族的王帐和下属部族帐营的关系一样,但黄帝绝对不是什么少典的儿子。还有,黄帝的名字应该叫伯荼,不叫轩辕。另外公孙这个姓也不对,公孙之姓最早出自春秋。春秋战国诸候们的儿子都称为公子,像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就叫公子苏,胡亥叫公子亥。而公子们的儿子就叫公孙,这些诸候们的后人后来就有许多人以公孙为姓,意指自己是诸候的子孙后代。所以公孙姓者最早出自春秋,皆是贵族之后。五帝之时并无公孙之姓,最早的大姓是风姓,从燧人氏开始到伏羲、女娲政权直致炎帝姜姓为止,全都是由风姓掌权的。风姓之后的大姓中也没有公孙,并且那个时候的大姓全带了女字边的,像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娲、好等等,这些姓都带女字边的,甚至连‘姓’这个字拆开来也是女生二字。”
说到这里,六道停了一下。可能是说得口干了,舔了舔干燥的嘴唇后才继续说道:“上古是没有公孙姓的,《史记》上说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对吧?可是这十四姓也没有一个姓公孙的。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