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途灾民扶老携幼,独轮小车带着锅碗,父推子拉,或妇拉夫推,也有六七十岁老伉俪喘喘地负荷提高。一起上的墟落,十室九空了,几条饿狗畏缩着尾巴,在村口绕来绕去也找不到食品。
由于吃了一种名叫“霉花“的野草,灾民们脸部浮肿,鼻孔与眼角发黑。而在连“霉花“也没得吃的叶县,灾民们正在吃一种干柴,一种无法用杵臼捣碎的干柴,一位老农民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吃柴火,真不如早死!“在hn灾区,牛早就快杀光了,猪尽是骨头,鸡的眼睛饿得都睁不开。
1943年4月6日南都《先锋报》报道:饥饿的灾民们吃干了的柿叶、剥下的柿蒂,蒺藜捣成的碎粉,吃麦苗,捡收鸟粪,淘吃内里未被消化的草籽。他们宰杀了通常爱如生命的鸡犬,宰杀了他们相依为命的耕牛,卖掉他们的锄头、破袄,然后卖出他们的土地。然而,下场照旧被衰亡劫去。
勇于披露hn灾情的媒体,只有这《大公报》和《先锋报》等寥寥数家,这些可贵的灾谍报道,成了1942年hn灾荒最贵重的汗青记录。
……
沿着这些被珍藏在展台上的书刊杂志一路看来,林逸整个人处于一种被历史真相震撼的状态。
历史,是需要敬畏的。
真相,是需要尊重的。
凡是篡改历史掩盖真相的结果,就是被历史唾弃,被真相嘲笑。
就在林逸沉浸在这历史和真相的长河中不能自拔时,就听曹一刀离老远就跑过来冲他嚷嚷:“快快,林逸,孙老头有事儿要出去,我们一块儿去。”
林逸还没问清楚,已经被老曹拉着离开了展厅,来到外面,离老远就看见一个老头模样的人正在等着他们。
林逸猜想这可能就是买主孙老头了,等他走近了看清楚,不禁哑然道:“啊,是你。”
那老头也看清楚了林逸,也有些惊讶,“哎呀,你不就是那个请我喝酒的小子吗?”
没错,眼前这个穿着普通,其貌不扬的老先生,正是上次在饺子馆林逸请了喝酒的那个红鼻子老头。
“怎么,你们认识啊?”曹一刀有些纳闷,不过很快就高兴起来,“认识更好,也不用我介绍了,呵呵,原来都是自家人呀!”
认识是认识,不过林逸还真不知道对方叫啥,难道也跟着喊“孙老头”。
反倒是那红鼻子老头哈哈一笑,说:“我姓孙,叫孙远,绰号叫孙毛驴,倔老头,不过很多人喜欢叫我孙老头……对了,我是这家博物馆的馆长………”
什么,馆长?
林逸张大了嘴巴,看着眼前这个其貌不扬,貌似搁到大街上也平平无奇的老头,竟然是博物馆的馆长,一把手。
见林逸还在发呆,孙馆长就笑着说:“别呆了,上车吧,老曹你当司机,我们去一个地方!”
“去做什么?”
“收书!”孙馆长兴奋地说。
第七十七章。全是“二百五”(二更)
原来,刚才正在开会的孙馆长接了一个电话,却是有一位叫“王金平”的老人打电话过来,说手里面有一本南都市刚刚解放时期的军事管制时期法令想要献给博物馆。为此,王金平先后联系过南都市县级博物馆、解放战役纪念馆,馆里的工作人员说,馆内没有收藏同时期的文献,并表示希望收藏,但需要王金平自己把文献送到纪念馆,王金平亲自将文献带到纪念馆,却巧遇纪念馆闭馆,老人住在郊区,出行不便,就只好作罢。如今,老人十分希望知道,这本63年前军事管制时期的文献,究竟有多大的文献价值。
孙馆长研究文献收藏这么多年,一听这些内容,就知道史料价值极大,要知道每个地方从刚解放时的军事管制时间很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颁发的政策法令,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况且,这类法令存世极少,更具有研究价值。只笑那些纪念馆的同志不识货,还叫王大爷亲自拿了书献过去,如此宝贝,就算自己跑上十趟也是值得的。
上了车,孙馆长也不和林逸见外,毕竟两人是在一张桌子上喝过酒的,孙馆长又把林逸当成小朋友看待,那种近乎程度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当孙馆长听说林逸也是玩书的,并且经手了几个大买卖,就感叹道:“看起来我真的是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那个传说中刚入行不久就晋升为一品玩家的林逸就是你吧,我开始还以为是同名同姓呢。”
林逸有些诧异,老头的消息也忒灵通了些。
“你别这么好奇地看着我,整个南都市就两个三品玩家,一个是卖酱油的徐老板,一个就是给博物馆打死工到处收老货的我。”孙馆长笑呵呵地说。
“你别看我这模样怎么看都像收破烂的,论在旧书领域的资历,却也能和老徐平起平坐。老徐凭借的是财力,我凭借的是阅历。****这一行,想不增加阅历都不行啊,一年要见很多古籍版本红色文献,日积月累,就这样了……不过现在这世道,想要在书海淘宝,捡漏,单凭学识也是不行的,尤其现在全民皆兵大兴收藏热藏宝热,连乡下种地的老汉都知道老东西值钱,何况那些精明透顶的读书人。”
紧接着孙馆长就叹口气,然后从怀里摸出一瓶二两装的“小三鞭”药酒来,问林逸喝不喝,林逸摆了摆手,老头就对着酒瓶抹了一大口,有些心灰意懒地谈了一些自己这几年的经历………
“十年前,我可以花十五元一册买到线装本的《四部丛刊》,还要在卖旧书线装书的地方挑来选去,什么《尚书正义》,经部的,不要,管它是不是影宋版!我只要集部有名的大文人的集子——《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十册一套,品相很好,出价二百,太贵了,不要,160吧?好吧。于是成交。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一函四册的《元诗别裁集》,本子很大,影印清晰,因为这是给领袖们印的,当然不敢怠慢,200多元,行吗?不要!我只想要《唐诗别裁集》、《宋诗别裁集》。于是书放回去了。那时候当然我有的选择,一套近乎十品相的《唐诗别裁集》,一函八册,我也不过只花了三百余元就弄到了手。”
“那时候还有一种感觉,卖书的比买书的多,书当然也好的多,到处是求着您买他书的谦和的书商,到处是笑脸相迎,到处是售目,寄到你的家里——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你要这些书的。是啊,人想买旧书,只有一页《旧书交流信息报》,上面有一个售书目录的专版。密密麻麻地登着各种转让信息,好书有的是。那时候我们博物馆也不过草创伊始,没开馆几年呢,就花了很少的钱,从各地大肆购买和邮购需要的珍本古籍线装书,至于那些以后价值不菲的红色文献基本上都半卖半送,很多都是人民群众分文不要义务捐献出来的。”
“如今,这个市场上到处是人,买书的,卖书的,只要手头有一本好书,立马就把价格提高三倍四倍数倍甚至数十倍上百倍,牟取暴利……可怜的学者文人想参考这一本珍贵的资料的时候,就只好接受这敲竹杠的天价………有什么办法呢?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谁叫你没有那点敏锐,没有人家的那种辛苦,那种职业化的见缝插针的锐利的眼光与功夫呢?”
“说起来我们博物馆现在也不好办呀,好书价格太高,根本就收不上来,就上次收了一些书,零零散散一千多本,就花费了800多万,我这个做馆长的呆在财政局硬是磨破了嘴皮子,这才让人把款项批下来。”
说完这些,孙馆长又是一大口药酒,顿时整个车内弥漫着一股子药味儿。
“还有这献书的,以前人善良,质朴,没有那么多歪歪道道,金钱观念,有了好东西,第一想到的就是国家,就是该不该把东西送给博物馆;现在呢,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你别说有价值的文物古书了,就算是一本稍微晚点的民国书,搁在手里头也想要卖个一二百块,哪有白白献给国家,送给博物馆的高尚念头?你收书,好,拿钱来!”
老头说完这些,就又很郁闷地喝了一口药酒,那少说有二两的“小三鞭”很快就见底了。
林逸可以理解他,像孙馆长这种人,喜欢喝老酒,喜欢骑二八自行车,喜欢穿那种不时髦的的确良衣服,整个人充满了怀旧感。也许对于他来说,实在不太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经济搞上去了,美好的品德却逐渐丢失了。
有时候仔细想一想,我们究竟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
……
收书的地方并不太远,就算曹一刀的驾驶技术再挫,像乌龟爬一样也能爬到。
不过这一趟下来,老曹也是满头大汗,除了天气热,就是紧张,这货一开车就紧张,心理作用,没法治。
所以等林逸和孙馆长下了车,曹一刀就呆在外面说,“你们进去吧,我在这儿透透气。狗曰的,头晕!”
林逸莞尔,就去附近买了一瓶矿泉水递给老曹,自己和孙馆长也拿了一瓶,离开。
……
王金平老人今年79岁,曾于1949年至1957年在南都公安总队当兵,老人一直对部队有着很深的感情。当林逸和孙馆长等人见到王金平老人时,他依然穿着55年前退伍时的那身旧军装,军装很土也很旧,胸口别着他获得的那几枚视若珍宝的奖章和纪念章,他腰板挺得笔直,比很多年轻人还直,原本浑浊的眼睛,在看到林逸和孙馆长以后,开始变得明亮。
在王金平老人家中,他拿出了小心收藏的一册《南都市军事管制时期政策法令汇编》。尽管已经过去63年了,这本书依然保存完好,封面完好无损,书脊、书页也没有破损,书里的文字清晰。这册书出版时,共和国尚未建立,当时仍采用民国纪年。从封面可以看到,这册书出版于民国三十七年,即公元1948年11月,全书共51页,为32开本。
林逸跟着孙馆长一起研究那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到,书中收集了从南都市1948年11月4日解放当天到当年12月所有的政策法令和条例,是当年这一系列政策法令汇编的第一辑。包括市人民政府、军事管制委员会、警备司令部等相关部门颁布的各种布告、政策、法令,虽然仅是过渡时期的政策法令,但内容非常广泛,规定详细,涵盖了接管施政、总纲、军纪、搜集敌伪物资、治安、交通、金融、贸易、税收等各方面。
对于这些内容,林逸感兴趣的少,不过对于孙馆长来说,却是内心激动莫名。
要知道,依照他的岁数,当年老孙也是南都解放后迎接新生活的一员,书中记载的很多内容他都亲身经历过,虽然那时候年纪小,很多事情还不太清楚,但是现在……他沉浸在了回忆中。
林逸见孙馆长看着那本书默不作声,似乎在想些什么,就不好意思打搅他,于是回头就和王金平老人聊天,问他这本书是怎么得来的。
林逸入行这么久,算是明白了,和淘书人打交道,最好的话题就是一本好书是怎么被他慧眼识宝捡到手。
很显然,林逸的这个问题王金平老人很受用,认为林逸是个很好倾吐往事的对象,于是就亲切地拉着林逸的手,开始讲叙自己捡到这本书的故事。
说起来,这本文献得以保留,全靠王金平老人家的慧眼识珠。1950年11月的一天,王金平接到一个任务,到位于南都红庙路的营部仓库清理没用的废旧文件、书报,王金平在销毁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本特殊时期军事管制时的文献,尽管并不了解这本政策法令汇编究竟有何价值,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这本小册子收藏下来,并一直放在自己贴身的包里。
60多年过去了,王金平一直小心收藏着这本文献。年头越久,老人越是觉得这本小册子有文献价值,但也说不出它究竟有多大价值。于是他就打电话给那些博物馆,可是人家都不稀罕,让他亲自送过去,他送了一次,连人都么见到。心灰意冷,就试着给孙馆长这边打了电话,没想到这么快就过来了。
林逸从老人唏嘘的语气中多少听出了不满和气恼,是啊,自己珍藏的文献想要分文不要献出去,竟然献出无门,处处碰壁。
多么的可笑。
在这个去超市要个塑料袋也要掏两毛钱的金钱时代,贡献如此珍贵的资料,却遭遇了如此滑稽的一幕,说出去,还不笑掉大牙。
就在林逸和王金平老人家谈话的时候,孙馆长则大声道:“这么好的东西,那帮混蛋王…八…蛋竟然不识货,真是一群二百五!”孙老头的嗓门很大,有故意让王金平听见的嫌疑,至少林逸感觉是这样。
果然,听完孙老头这番炮轰,王金平老人的脸色舒服多了,这么久积压的那种郁闷,置气,从胸腔里扩散出去。
第七十八章。脸皮厚吃不够
孙馆长也算是老江湖了,虽然他是为博物馆办事,可是走南闯北,江湖气息犹存,尤其经历过大风大浪,知道这种情况下最好能够让王金平老人家消消气,那样自己收书就会更顺利一些。
果然,他这一顿怒吼臭骂,等于帮老人家消了火,让博物馆吃干饭的那帮孙子见鬼去,只要能顺利收书就算把他们祖宗十八代挖出来也是值得的。
就在林逸猜测着孙老头接下来会怎么做的时候,却见孙馆长画风一变,刚才是怒目金刚,此刻是春风和煦,一把就握住了王金平老人的手,一张脸犹如菊花,展露出无比感激地笑容,说:“老人家,你是个好同志啊!我谨代表历史档案馆的同志,向您老人家道歉了,是我们工作没有做好,遗漏了这么好的研究资料。”
孙馆长的激动,搞得王金平老人有些不知所措,原本皱纹密布,黑枯干瘦的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来,忙道:“孙馆长你说哪里话,你能来我就老高兴了,这宝贝放我这儿也没用,还是交给你们博物馆我才放心。”言语朴实,真诚。
孙馆长这才松了一口气,手里更是把王金平的手握得紧紧的,千言万语全部用眼神告诉对方,“有心了”,“你是个好同志”。
林逸知道这不是自己插嘴的时候,就在一旁看着两人谈心交接,把那宝贵的文本资料做了详细的登记,然后互相签名,证明………王金平同志于某年某月某日,把《南都市军事管制时期政策法令汇编》这本文献资料,义务献给南都市历史档案博物馆,并且分文不收。
完毕后,孙馆长承诺,会尽快给王金平老人颁发一副“荣誉证书”,以此来鼓励他这种义务献书的光荣举动。
对此,王金平老人没有拒绝,也许在他心里,多少钱,都没有这样一个证书来的重要,活到他这把年纪,早已把钱财看得开了,而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不同寻常的宝贵东西。
林逸以为文献资料交接完毕,孙馆长就会结束这次出行,和自己一起回去,可万没想到,孙馆长突然说,“林逸啊,我看咱们的事儿也在这儿解决了吧,嗯,我很喜欢你那本《论持久战》的毛边本,小曹也拿相片和版本给我看了,除了品相稍差外,各方面都很满意………你就开个价……”
林逸:“……”
不妨啊。
林逸怎么也没料到孙馆长会在此时此刻提出《论持久战》这本书的交易,第一时间,林逸就看向了王金平老人。
果然,老人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林逸,“你也献书?”
献你个头啊!林逸内心大叫。
怕什么来什么。
很明显,孙馆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