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鬼脸李:“二!”
高和尚:“三!”
然后对林逸说:“你是第四名,记住哦,咱们去了那边要常报数,就四个人,可不能走丢了。俺的原则是,宝物可以不要,兄弟对不能丢掉!”
林逸这才明白,军事化管理呀,就高喝一声:“四!”
“好,人数齐毕,出发!”高和尚发动帕萨塔,汽车嗡鸣中,离开了酒店的停车场。
……
路上,林逸问吴大胡子和鬼脸李,怎么也有兴趣去“鬼市”淘宝。
两人就嘻嘻一笑说,早听说这里的“鬼市”很有名气,很多名人在这里都淘过宝贝,马未都在这里淘过明代青花瓷,余秋雨在这里淘到过胡适的签名本,崔永元在这里淘过小人书……
虽然这里的“鬼市”没有潘家园那么有名,却是实打实的“鬼市”,因为这里是中原,是出土土货最多也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你指不定能够淘到什么宝贝。
上面说的那些名人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传说是有人在这里花了十元淘得一枚新出土的古币,经人鉴定,竟然是一枚难得的齐国六字刀币,转手卖了八十万;还有人花了一百多淘得一本邮册,谁知道里面竟然塞着一版猴票,转手就是五十八万。
说白了,吴大胡子和李鬼脸是被这种“捡漏”的故事吸引来的。要不然依照两人的懒劲儿,又怎么会有劲头在凌晨三点多出来。
林逸听完这些,对于这个“鬼市”就更加充满了好奇。
……
汽车晃悠着,行驶在路上。
毕竟起床太早,又是大冬天,车内暖气一开,热乎乎的,加上汽车像摇篮似得颠簸,就让林逸感觉有些睡眼朦胧开始发困。
吴大胡子和鬼脸李两人也差不多,反而开车的高和尚精神抖擞,看样子这厮习惯了做“夜猫子”。于是三人就怂恿开车的高和尚,讲一些有趣的事儿来提提神儿。
高和尚就“勉为其难”,一边卖力开车,一边开始用嘴巴显摆一些他的丰功伟绩。毕竟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本身又是经手古玩的,满肚子的存货,最主要的是有过很多“捡漏”的故事,无疑,这样的话题也最容易让人兴奋,尤其对林逸他们这些玩家来说。
谈起“捡漏”这事儿,高和尚就先装模作样地谦虚几句,然后大摇其头说道:“不是和尚我瞎吹,现在想要捡漏难啊!买的不如卖的精,你想要捡漏,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捡了漏,大把的钱扔进去连个响儿都没有。所以捡漏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紧接着,他就讲了一个小故事。
话说,高和尚认识的一个哥们是“刨地的”,不过可不是什么种地的农民伯伯,而是跑去乡下收古董的人,收藏圈子里称之为“刨地的”。有次他去附近乡下收货,看见村口一个妇女在用肥皂水洗头,盛肥皂水的破烂杯子像是明代的官窑瓷器,便站在那里发愣。
洗头的妇女忽然发现一个陌生男人站在对面,心里感到别扭,没好气地说,“看什么?”
“我看这个杯子。”这哥们老实地回答。
“一个杯子有什么好看?”其实她心里想说的是你一辈子没见过女人吗。
哥们就问,“这个杯子能卖给我吗?”
妇女总认为那个男人在色迷迷地看她,只想快点打发他走。于是开了个天价:“一百块,要不你快走。”
这哥们二话没说,直接掏出一百块,拿杯子走人。
女人很高兴,按今天的说法是精神物质双丰收,既不用担心那位男人的性…骚扰,又有一百块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她至死也不会知道,她被人捡了漏。
那只杯子七转八转,最后卖了一百三十万。
高和尚说完这个故事,就又道,“刚讲了一个杯子,再给你们来一个大海碗。”
也是发生在乡下的事儿,一个老太婆在路边卖凉茶,盛茶的是一个明代的大海碗。老太婆当然不知道。
一个路过的“刨地的”看到了,他想,如果直接向老太婆买碗,会引起她的警惕,即使花高价生意也不一定做得成。
正好此时有一支送葬的队伍经过。“刨地的”临机一动,他先走进送葬的队伍,然后又从队伍中挤出来。对老太婆说,大家渴着哩,你这些茶全卖给我多少钱。双方说好了价,“刨地的”问,这碗咋办?老太婆说,你们喝完了再送回来。“刨地的”说,喝完了再回来,我就赶不上队伍了,能不能这样,这碗算个价,我给钱,你再买个大新碗。老太婆嘀咕道,现在买个新碗好贵啊。“刨地的”给了老太婆够买两个新碗的钱,生意成交了。
这只明代五彩大海碗是嘉靖年制的官窑瓷器,这位“刨地的”哥们就靠这只碗一下子赚了4400多万,直接开了小车,提前奔小康。
高和尚一口气讲了两个“捡漏”的故事,然后撇着嘴,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说:“所以说,这天底下的漏是捡不完滴,什么古玩市场,古玩店,甚至路边摊,只要你眼力到位,还是有漏可捡。总之两个字………眼力!”眨巴一下自己的小眼,意思很明显,他高和尚的眼力可是很厉害。
对于高和尚所说的这些,坐在车里的林逸倒是深有感触,虽然他不怎么玩古董玉器这种高级收藏品,专攻旧书一类,但这些东西的基本门道都差不多。
比如说,现在古玩店层出不穷,但大多开古玩店的对自己的货品都一知半解,并不完全了解艺术品的真假、年代和真正价值,有眼力的老玩家还是有漏可捡的。很多人捡不到漏是因为其知识积累和储备不到位,就是把真品摆在他眼前,他不识货也没用。鉴定更是一门综合学科,一个人只有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磨炼,才有资格谈捡漏。照着书本去捡漏,一定会上当受骗。
当然,要想捡漏还要见多识广。真品见得多了,古玩的神韵就熟记于心,那种熟悉的感觉是作假作不出来的。
高和尚就说,一次,他在某古玩市场发现一件藏品,形状像个笔筒,高约二十厘米,直径七八厘米,上面有两个眼。当时卖家要价200块钱,看的人很多,但却没人买。他准备买的时候,朋友还说买这干什么,四不像。草,其实是他们不识货,这是个汉代黄釉陶水计时,是用来计时间的工具。这种器型特别少见,高和尚还是有次去大城市某个博物馆看到过类似的模型,这才知道是好东西,当时就牛逼轰轰地买下,这件藏品甩手就是1万块。
结束完吹牛逼不上税的故事后,高和尚下了结束语:“说了这么多,总之就一句话,三百六十行,古董为王。想要在这里面发财,你除了财力,就是眼力,没这两样东西,你就算是王母娘娘的孙子也白搭!”
林逸倒是很认同这个观点,没钱,有好东西你也没不成,没眼力,有钱你也买不到好东西。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就在林逸和吴大胡子,李鬼脸三人听完高和尚的故事各自琢磨的时候,就听开着车的高和尚忽然减慢了车速,对三人说:“兄弟们,老少爷们,伟大的‘鬼市’到了!”
林逸闻声朝外望去,却见外面黑漆漆一片,耳边隐约还能听到寒风唿啸的声音,不远处,鬼火点点,犹如《聊斋志异》中的乱葬岗,充满了森森鬼气。
这就是“鬼市”吗?林逸心生疑窦。(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九章。小漏
高和尚把开着的黑色帕萨塔找了个地方停好,然后非常虔诚地从车顶上头取下挂着的那串佛珠,双掌合十,念叨一句:“阿弥陀佛,佛祖保佑………请让我捡个大漏!”再把佛珠戴到自己的脖子上。
完成这些祈祷工作以后,高和尚这才开门下车。外面,林逸三人早已下来,似乎有些不太适应这凌晨三四点钟的天气,三人在寒风中抖擞着,即使穿着厚厚的羽绒袄,也觉得寒风入骨,不得不跺几下脚,活动一下身子骨。
高和尚瞅他们一眼,笑道:“一个个弱的跟鹌鹑似得,给你们补一下,免得到了鬼市还没折腾几下,就没了力气。”说着就打开后备箱,从里面摸出一样东西来。
林逸还以为是什么暖身子用的烈酒,再不济也是一些壮阳的药酒,谁知道却是……ad钙奶!
高和尚像做啥好事儿一样,一人发一瓶还给了吸管,说:“别小看这玩意,喝一瓶能抵一早上………我家那兔崽子就是喝这长大的,现在壮的跟牛似的。”
林逸无语啊,就说:“你给我喝这,还不如给我一罐菠菜………”
“菠菜?要菠菜干啥?”高和尚纳闷。
林逸就问:“你不知道大力水手?”
高和尚:“他又是哪路神仙?”
林逸白眼,“当我啥也没说。”
两人的童年不在同一个频道。
喝完钙奶,原以为就此可以动身出发,不料高和尚招唿大家各拿各的设备,又说这是自己花了功夫才准备好的,用了就知道。
林逸诧异,又不是盗墓,还要啥设备,铁锨,工兵铲,还是洛阳铲?取出来一看,却是矿灯。
没错,就是那种进煤矿挖煤脑门上戴着的那种矿灯。弹性的带子往脑门上一套,上面开关打开,直接就照亮了你前进的方向。
四人一个脑门戴一个,列着队,活像是即将下地掏煤的煤矿工人。
准备齐毕,高和尚这才关了后备箱,按了防盗按钮,汽车哔了一声。
“出发!”
四人阔步朝着“鬼市”走去。
……
一开始,林逸还觉得很别扭,脑门上戴这么一个玩意,还不被笑话死,可是等他在高和尚的带领下,真正的进入“鬼市”,傻眼了,因为像他们一样,竟然有很多人都戴着这种家伙什儿,一个个活像脑门上长了一只大眼,放眼看去,显得很是诡异。
当然,也有人没戴灯,而是直接手持手电筒,或拿了手机照亮,可是比起他们,明显显得很不“专业”,因为他们把灯戴在了头上,等于“解放”出了双手,那些人只能一只手握灯,一只手淘宝。
一句话,一只手的人,又怎么斗得过拥有双手的人?很明显,从这一刻开始,这些“业余淘宝人士”已经落入了下风。
寻思到这里,林逸,吴大胡子和鬼脸李三人不得不扭脸,竖起大拇指,对高和尚来一句:“高,实在是高!”
高和尚难得谦虚一句:“这都是老衲玩剩下的。”
……
进入“鬼市”,高和尚照例让大家伙报数,“一二三四!”就四个人,再多就见鬼了。
高和尚的意思很简单,这“鬼市”卖啥东西的都有,大家伙玩的也都不一样,还是分道扬镳的好。
这个建议立马就得到了大家伙的赞同,其实一来到这里,大家伙的心就开始痒痒。早按捺不住淘宝的心,有了高和尚这句话,大家就约定了汇合的时间,然后兵分四路各自行事。
林逸的目标很简单,直奔这“鬼市”中的旧书市场,穿过那些卖瓷器玉石,古式家具的摊位,林逸很快就发现了一大片摆旧书的书摊。
这时候高和尚他们也都找到了自己淘宝的摊位,甚至吴大胡子已经抱着一只茶壶和摊主侃了起来。
……
虽然是凌晨三四点钟,别人都还在热被窝里做着美梦,这里的人却都精神抖擞,在黑灯瞎火的鬼市寻找自己的“宝藏”。
一开始人数还不多,林逸感觉像是走在鬼怪小说中的“地下冥府”,周围都是星星火火的游魂野鬼。可是渐渐地,人却多了起来,并且起了砍价声,吆喝声,整个安静的“地下冥府”立马就变成了热闹的“夜市大街”。
林逸转了两个摊位,终于发现一本用塑料袋包装好的精装《河南大…跃…进歌谣》,绿色封面,上面有一副金色图案:一男一女高举麦穗和彩带,象征那个时代的氛围。
翻看里面一看,基本上一首歌谣搭配一幅插图,插图很漂亮,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歌谣也很有意思,例如里面有一首《县长来到俺社啦》:喜鹊枝头叫喳喳,县长来到俺社啦,不吸烟,不喝茶,赶着大车把粪拉。
然后是一幅彩画,一个男子昂首阔步赶着牛车,牛车里面装满大粪,后面一群种地的老百姓拍掌称赞。
看到这里,林逸不禁莞尔,放到现在,如果有这种事儿估计整个网络都会炸掉。
习惯性地,林逸又把这本书翻到版权页………
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
1959年9月第1版1印,
印数:1………6000册(内精装本1000),
定价:2。00元。
……
单看这本书的精装版本,以及1000册的印量,估计这本书的价格也不会便宜。
此刻,林逸拿着这本《河南歌谣》,直觉告诉他,既然老板用塑料袋仔细包装过,那么就说明人家也知道这本书的价值,想要捡漏,难!
“这本书多少钱?”终于忍不住,林逸问了一句,摊主看来他一眼,稍微迟疑了一下,说:“你给五百块钱吧”。
林逸看了看这本书,品相真的很不错,就算不到九五品,差不多也九品了,老书能保存到这个品相难得。
见林逸似乎还在犹豫,那摊主就抄着手,哈着寒气说:“我们出来摆这种摊也不容易,再说这本书在网上同样品相的可是卖七八百………不骗你,骗你是孙子!”
摊主似乎急着开张,竟然和林逸赌起咒来。
林逸莞尔,就笑着说:“我当然相信了。这可是好书,如果我记得不错,这应该是一套才对,除了河南地区的,还应该有湖南,上海,以及广东等地的歌谣选集……”
摊主伸出手挠了挠头皮,林逸说的《上海歌谣》他貌似也听说过,“这个俺不太懂……收上来的时候就这一本。”
林逸就继续说:“那你收上来的时候总不会是花了几百块吧?”
“那当然,俺才花了……你问这干嘛?到底买不买呀?”摊主差点被林逸套进去。
林逸就微微一笑说:“买,我当然要买………你看两百块怎么样?你这又缺那么多本,不够套,开张生意赚一点是一点,咋样?”
摊主犹豫了,他哪里知道林逸耍了花枪,这本来就不是套书,而是当时各省出版社响应国家号召,各自出版的歌谣选集。出版社都不一样,又哪里会是什么套书。
说得再清楚点,这位摊主对这本书的了解还不够,还真以为一个出版社出了,河南歌谣,广东歌谣,以及上海歌谣。
见摊主似乎已经被自己套牢,林逸就再接再厉道:“如果我猜的不错,这本书你收上来顶多三四十块钱,一下卖二百已经赚了;再说,我买下这本书你就开了张,生意会越来越红火。”
这做生意的都有个讲究,就是头一铺生意最重要,只要好的生意一开张,后面就能走大运。
所以听完林逸这句话,摊主就一狠心,一咬牙说:“给你!”
林逸立马掏出两百块,拿书,走人!
他可是很清楚地知道,这位摊主没说错,像这种品相的此书,倒手给那些藏家立马就是七八百。
总之,小漏到手,仿佛预示着林逸今天的运气似乎不错。(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章。开眼
来逛古玩城“鬼市”书摊的有三类人:收藏家,旧书贩子和“书迷”。这“书迷”当中,尤以教师学生为多。至少鬼影重重中,林逸看到的不是头发花白的学者,就是脸庞稚嫩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