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画面公司靠着张艺谋这个王牌,被认为是业内第二,只要有张艺谋在,新画面公司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家巨头。
至于背靠索尼的姗姗娱乐,以及跟华纳、小伙伴结盟的华谊兄弟,这两家公司谁强谁弱,还是不断的变化中。
去年是姗姗娱乐比华谊兄弟要强,今年靠着《天下无贼》,华谊兄弟在票房市场上的占有率,会超过10%,业内第三是妥妥的。
另外,就是华谊兄弟可是做了两手准备,在《天下无贼》这部其自制的电影上映后,另外还发行周星驰的《功夫》!
2004年12月26日,在《天下无贼》票房成绩破亿之后,《功夫》有一次强势登场!这部大片比《天下无贼》还要猛的多!
毕竟,目前国内周星驰的粉丝,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热情,纷纷走进电影院,观看既《大话西游》后,又一部周星驰的电影。
貌似,在《大话西游》系列票房惨淡之后,周星驰其后的多部电影《食神》、《喜剧之王》和《少林足球》都没能在内地上映。
而《食神》和《少林足球》之所以不能在国内上映,这得怪少林寺!因为,两部电影里面都涉及到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相关的设定。
少林寺认为“少林”的品牌所有权,归属其所有,任何人不得随意使用少林寺的品牌。想要使用的,都要跟少林寺沟通、批准。正是因此,少林寺管的太宽,让《少林足球》这部作品,居然在国内没能上映。
《喜剧之王》则为什么没有在内地上映,也是未知的。估计是因为当时港片还属于进口片,每年受限于进口片的数量限制吧。
但这三部没有在国内上映的电影,后来都是通过正版和盗版的影碟流入市场,让周星驰的名气,与日俱增。
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口碑和人气,让周星驰时隔数年九年,重新又有新片进入国内市场,于是,人气迅速的超预期了!
《功夫》首日票房超过2000万!
在此之前,只有《英雄》和《海虎》这两部大片,单日票房创下这样的纪录。而《功夫》这样犀利的票房,也充分证明了周星驰的票房号召力是何等的惊人!
接下来,首周票房破了8000万,由于《功夫》是年尾上映,总票房算2004年的。于是,很多人已经不再怀疑,2004年的票房冠军应该是——《功夫》!(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五章 抄袭风波
《功夫》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既保持了周星驰的喜剧风格,又有很多创新之处,特效场面,就用的很是恰当。不像好莱坞大片那么烧钱,但用起来,确实属于画龙点睛。
不过,很多都观众和影评人士愕然发现,《功夫》里面的一部分创意,跟王启年几年前的《江湖》撞车了!
两部片子的时代背景,都是民国时期。
都是夸张的功夫,远远比枪支弹药更夸张的绝世神功。
就连两部片子的主角,都是遇到老乞丐送神功秘籍才成为绝世高手。只不过,《江湖》少了一点喜剧色彩,更类似于《美国队长》之类的超级英雄大片。
《功夫》即使有桥段上撞车,风格也绝对是周星驰式的风格。
若不是《江湖》拍的比《功夫》早几年,人们毫不怀疑,《江湖》里面的有些梗,是向周星驰的《功夫》致敬。
但现如今,舆论却是反过来了。
“是创意撞车,还是刻意模仿?《功夫》与《江湖》多处相似桥段!”
很多媒体中,已经开始质疑《功夫》!
尤其是,一些港媒,更是添油加醋的抹黑中周星驰。不言而喻,周星驰有才,但人际关系做的很差,以至于,香港电影圈子里面,很多过去合作的公司和老板,都成了他的仇家。尤其是向家太太,更是每次有机会黑周星驰,都显得非常兴奋。实际上,专黑周星驰十多年,已经成为向家的保留节目。
而向家在香港娱乐圈多能量,显然不是周星驰可以抵挡。以至于,每次黑周星驰。都是一群香港明星和导演,轮番上阵,揭周星驰的短处。
“没有抄袭!”周星驰接受媒体采访时,沉默半晌后简单的说道,“我昨天看过了,有点相似。但风格不一样!”
“风格,您是指?”采访记者问道。
“我的比较幽默和搞笑,他(王启年)拍的更像是好莱坞大片!”周星驰说道。
“您对王启年导演,有什么看法?”媒体记者问道。
周星驰沉默半晌后说道:“很年轻很天才的一个导演,不过,是仅仅看过他一部电影,就是《江湖》,今后,可能会看他其他的电影。不过。他这么年轻,就已经拍电影,而且,票房成绩还那么棒,我不如他。”
“王启年是国内最著名的影视公司小伙伴公司的老板,如果,他邀请你合作拍一部电影,你会跟他合作吗?”
“我会看看剧本。然后,考虑考虑。”
……
随着周星驰在媒体访谈中做出解释之后。
王启年也现身接受采访。表示道:“应该不算抄袭吧。类似于李小龙和成龙的区别,都是功夫和动作,但风格和镜头,都是不一样的。《功夫》这部电影,我觉得更胜过《江湖》!”
有王启年这么一解释后,一下子。媒体上指责抄袭的风波渐渐停息。
不过,王启年很快收到了很多香港娱乐圈名人的电话,向他说道:“王生,你不该给周星驰说好话的,其实。他人品真的好差!”
“知道了!”王启年打着哈哈,应付着更路牛鬼蛇神,心中不禁吐槽,香港娱乐圈也真是内斗内行。好不容易出了个周星驰,即使他人品真的差,也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黑吧?而且,很多指责,都是一堆鸡毛蒜皮的事情。至于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貌似,周星驰还真未做过。
综上所述,仅仅是周星驰不会做人,不容于圈子,就这么简单!
但周星驰的才华开始要肯定的,在华语商业电影史上,他足以跟李小龙相提并论!一个是把功夫片的巅峰,另一个则是华语喜剧电影推上**。
喜剧之王的宝座,非周星驰莫属!
《功夫》的电影票房继续节节攀横,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王启年过去拍的《江湖》也奉若经典!
嘉禾电影公司闻讯,开始宣布要投资1 亿制作《江湖3》!《江湖3》其实却是《江湖》前两部的前传,时代背景是清末年间,苏乞儿从武状元变成丐帮帮主的故事。而人们通过这个前传,会恍然大悟,原来前两部正传里面主角的师傅,真正的身份是武状元苏乞儿!
《江湖3》剧本里面,主角是苏乞儿,与此同时,黄飞鸿、霍元甲、杨露禅、董海川、郭云深、李存义等等众多知名武林人士,都会在电影里面出现。
剧情里面,武林人士之间的江湖恩怨逐渐淡化,国仇家恨和救国救民成为了新的主题。这部剧本,在王启年看来,质量没的挑剔。
至于演员方面,嘉禾选郑伊健,他比较适合演天煞孤星一般的强者。虽然强,但最终会孤独一生。
《江湖3》之所以要拍成前传,主要是因为,历史再往后面推,可能就涉及到一堆敏感政治问题了。
如果不在乎国内的市场,自然是可以随意。但《江湖》系列,国内电影市场显然非常重要。所以,第三部选择拍成前传,也算是利用这个系列前两部积累的名气,用来敛财吸金的一部电影吧。
《江湖3》1亿元大制作,自然少不了小伙伴公司的跟风。这部电影里面,小伙伴公司投资5000万元,跟嘉禾出资一样多。至于票房收入的划分,则是按照国内票房收益全部归小伙伴公司,海外票房全部归嘉禾的模式运作。
对于小伙伴公司而言,越发的利用跟业内同行共同投资的模式来运作,避免激烈竞争,而寻求共同担负盈亏的双赢模式。
正是因此,小伙伴公司几乎参与了华语电影绝大多数的亿元大片的投资!跟圈内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合作大于竞争。
……
2005年1月初。
“今年的电影票房市场,果然是比过去几年有明显的好转啊!”王启年拿着新出炉的2004年国内的票房数据总量,不由的感慨说道。
“是的,老板!”于冬笑道。“一年增长50%,超过了绝对大多数人的想想吧!不过,不知道这样的数据,是否可以持续!”
“50%左右的增长,应该是可以持续的!”王启年笑道,“毕竟,这其实是恢复性的增长,在80年代,几毛钱一张电影票的年代,国内票房数据的峰值,曾经超过30亿元!”
“那是因为,当年娱乐条件有限,人们收入很低,别说是上网了,就是买电视机,也是少数家庭才买得起。”于冬笑道,“当年是买不起电视机,所以,电影是算比较廉价和方便的娱乐方式。而电视机普及之后,电影市场就一落千丈了!”
“不仅仅是电视机吧,盗版冲击也是主要因素!”王启年笑道,“以前经济落后,制造业不行,连盗版都没有那个技术。但录像机、vcd和dvd纷纷普及之后,盗版都泛滥了。”
“这个盗版也没人管……”于冬不满的说了一句。
“不是没人管,每年都有人打击盗版。但是,全国各地都有,各地对版权保护的态度不一样,怎么可能有效果?”王启年说道。(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六章 恢复性增长的票房市场
总的来说,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有很多,盗版其实仅仅是一方面。但是,电影院线总是需要有应对冲击的办法。
比如,电视机、录像机和dvd等等普及,是当年冲击电影票房市场的第一波。但在60年代开始,美国院线商开始开启了多厅电影院,并且,把销售影碟、图书、周边商品和零食,作为抵御电视机和录像机普及利器。
其后,则是盗版的冲击,线下的影碟盗版,以及互联网上的盗版下载资源,成为了比以前更大的威胁。美国之类的发达国家,因为影视产业背后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传媒巨头支撑,所以,对盗版打击严厉到苛刻。不仅仅打击制作和传播盗版的人,甚至,就连在网上下载盗版的用户,被发现之后,也会被起诉,获得天价的罚款。随便下载一首歌、一部电影,往往就是几万美元的天价罚单。正是因此,美国的版权保护几乎达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以至于,美国在互联网时代的盗版,几乎是很少了。至少,美国大多数人,不会蠢的盗版美国自己的影视、音乐和图书,因为,这随时会被发现并起诉,违法成本太过于昂贵了。
但几乎每个发展中国家,对版权保护力度都很一般般,只有国家经济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把创新作为下一波发展的驱动力量,版权保护才会开始严厉起来。
不过,除了版权保护之外,电影自身的质量,以及采用新技术,让电影院具备电影院以外不能提供的观影体验,也是关键因素。
“可以试着引进加拿大的imax技术。建设imax影院!”王启年说道,“目前,imax的观影体验,也只有在电影院里面,才可以享受到!”
“imax……”于冬点了点头。
这其实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在60年代的三名加拿大发明家。已经在世界博览会上展示过其发明的多投影机大银幕放映系统,不过,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所以展示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是,后来这几个发明家,并没有放弃继续改进技术。长期以来,imax都是参加各种展览,以及技术展示,商业化运用。被应用在电影院市场上,则是要等到90年代后期。比如,如1998年的《霸王龙:重返白纪》,2001年的《鬼堡》,以及迪士尼同一年制作的《幻想曲2000》imax版本,渐渐的,imax影院开始小范围的进行扩张。
目前,中国虽然在搞数字化影院。但还没有一家imax影院。这主要是投资成本过于昂贵,光是一套imax的放映设备。就高达100万美元~150万美元之间。若是每一个观影厅,都搞一套imax设备,一座十多个观影厅的电影院,光是imax设备上的投入,绝对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
而现在很多的影院公司,整个公司的净资产都没有一个亿。也正是因此,imax还处于传说中,而没有进入普及阶段。
但王启年知道,未来传统的电影院,票房数据并不是很好。imax成为了新的增长点。很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就是要体验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非imax不看!
imax计划被王启年提出之后,想要实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毕竟,小伙伴公司跟imax公司过去可没有任何合作关系。相关进行合作,估计还是需要沟通和谈判。
顺带着一提,王启年随手搜索imax公司的代码,发展已经是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了。
于是,还未跟imax合作之前,小伙伴价值投资公司,试着买入10万股imax的股票,每股成本10美元。而且,imax还处于长期亏损状态,貌似,90年代上市,亏钱的年景远远多余赚钱的年景。
前几年也差点因为股价多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以下而退市,不过,随着股市逐渐转暖,imax股价虽然不像网易涨了百倍,但也从1美元以下的底部,涨了十倍。
正是因此涨的太多了,而王启年有点犹豫,所以仅仅买入10万股,投资100万美元,也就相当于是一套imax的投影设备的价钱。
……
尽管中国电影产业目前面对的盗版冲击和电影院数量锐减等等困难,但是,目前已经从低谷中走出来,渐渐的开始恢复性增长。
毕竟,将近十年时间,在10亿元市场规模波动,这其实是萧条过度,远远被低估了。很长一段时间内,仅仅属于恢复性增长。
从94年国内实行票房分账机制后,可统计票房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年景,全国总票房都是低于10亿票房数据。
98年由于《泰坦尼克号》带动下,创下新高之后。连续有四年时间,总票房是低于10亿的。
2003年开始在多部大片的带动下,突破了10亿大关,但总票房也就只有11亿元出头。至于2004年,国内总票房数据比原本的历史上稍微高处一点,达到16。5亿元。这已经算得上狂飙猛进,一年时间票房市场的规模增长了50%!
一些业内人士,有点难以置信!
一年居然增长了50%,比很多暴利的产业,增长还要迅猛,地产、煤炭、进出口、零售等等行业的增长数据,都是没有电影行业这么靓丽。
唯一能稳稳超过电影市场增长速度的,恐怕只有互联网行业!
这个数据除了是因为电影制片投资渐渐开始升温,对港片取消了进口片名额限制也是刺激票房增长的有利因此。
除此之外,包括小伙伴院线在内,全国30多家院线公司,纷纷开始在扩张影院数量和银屏的规模,这也是大力刺激票房数据增长的因素之一。
过去的一年时间,小伙伴公司对于电影投资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但在院线规模上,却是迅猛的扩张。至今,小伙伴公司已经有10家电影院,分别在国内四大经济最发达的一线城市分部。
影院方面总经营面积,已经超过了4万平米。
而小伙伴影院的扩张步伐,一直还是非常坚定的推进。每年稳定新增加5家电影院,每一家电影院都是选择在大城市,热闹繁荣的黄金旺铺地段投资。
这种理念也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