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佶听了,却不由道:“这也未必是空来风,这件事朕知道了,下次找平西王来问问。”
………………………………………………………………………………………………
第二章,月票一天比一天少啊,求月票
第七百一十一章:坑你一把
第七百一十一章:坑你一把
原本只是随口一说,李邦彦见赵佶没有袒护的意思,这时候突然意识到,这里头似乎也有点文章可做。'()疯子手打'李邦彦想了想,笑道:“陛下这么说,老臣倒是又想起了一件事来。”
赵佶见李邦彦喋喋不休,心中怫然不悦,可是毕竟是一朝的首辅,只好耐着性子道:“有什么话直接说就是,朕在听。”
李邦彦欠身坐直了身体,正色道:“上一次御审为平西王洗清了冤屈,也看穿了郑家的真面目,真是可喜可贺。”他捋着长髯晃了晃脑袋继续道:“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郑家多行不义,如今陛下明察秋毫,雷霆万钧一下,也算是他们自食其果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御审那一日当真奇怪得很,那一日本是审问平西王……”他小心翼翼地看了看赵佶的脸色,见赵佶并没有发怒的迹象,才放胆道:“可是为什么到了后来,这满朝的文武居然都弹劾起郑家来了?老臣并不是说郑家无罪,郑家确实是罪有应得,老臣的意思是,朝中的言官弹劾一下倒也罢了,就算是荆国公、茂国公等人站出来也是理所应当。可是熙河三边为什么要凑这个热闹?突然一下子一面倒的弹劾郑家。陛下,边事无小事,老臣总觉得,在这边镇的背后,似乎有人在暗中挑唆,有人串联。”
李邦彦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正色道:“是什么人有这么大的能耐,居然让我大宋的将士们都听从他的安排?这件事陛下不可不察,本文字版由贴吧提供”
赵佶听了不由地陷入深思,随即淡淡地道:“你说的背后之人是平西王?”
李邦彦舔了舔嘴,呵呵笑道:“老臣不敢妄语。”
虽然是不敢妄语,可是方才他的一席话说得再透彻不过,这些人齐心保平西王,不是平西王是谁?大宋一向对武人最是猜忌,这是延续了上百年的既定国策,否则也不会令太监、文人掌军,也不会一直强干弱枝,将大量的精锐补充到京畿,编练十几万禁军。只是这几十年来,边事一向不宁,边军的力量才得以增强,可是边军远离京畿,也确实让人不太放心,李邦彦抓住的就是这个弱点,要知道,这大宋的太祖皇帝靠的是什么起家?谁知道这历史还会不会重演?
李邦彦满以为自己说出这番话之后,赵佶会勃然大怒,至不济也会彻查到底,任何人触动了这条底线都是宁杀勿纵的。谁知道赵佶却是冷冷一笑,深望了李邦彦一眼,用一种嘲弄的口吻道:“李爱卿的话是不是有什么用意?”
李邦彦一头雾水,感觉哪里有些不太对劲,连忙道:“老臣不过是未雨绸缪……”他屁股从锦墩上滑下来,直挺挺地跪下,道:“老臣的每一句话都是出自公心,请陛下明察。”
赵佶淡淡一笑,靠在身后的檀木雕花椅上,虚手抬了抬,道:“起来吧,既然是出自公心,朕就不怪罪了。”
李邦彦见事情有了转机,眼眸中闪过一丝喜色,仰起脸来道:“陛下的意思是……”
“朕没有什么意思,既然你这么问,朕就给你看看。来人,去把三边的奏疏取来。”赵佶懒洋洋地道。
过了一会儿,有个内侍抱着一沓奏疏进来,送到御案上,赵佶随手捡了几本道:“李爱卿自己看吧。”
李邦彦接过奏疏,一目十行地看过去,连心都凉了,这些奏疏在此前他并没有看过,如今乍看之下,才知道今日为什么要栽这个跟头,因为边将的奏疏虽然是弹劾郑家,可是字里行间,居然也有一两封是说平西王的,对平西王大发牢骚,说什么每每在熙河暂歇,随扈人马过千,不得不劳动边镇调拨军士的口粮应付,再加上这一路来往,总少不得要盛情款待,又不知靡费多少钱粮,可谓劳民伤财云云。
赵佶淡淡笑道:“李爱卿以为如何?”
李邦彦哑口,方才他说沈傲唆使边将弹劾郑家,可是李邦彦若是说沈傲唆使边将顺道把自己骂一通,这一句话说出来,陛下会相信?心里不禁想,劳民伤财四个字换做是别的官员,只怕早就处置了。偏偏说的是平西王,而平西王每次经过熙河都是为了西夏的事,以平西王的圣眷再加上来往西夏的功劳,这劳民伤财算不得什么大罪,偏偏就因为多加了这么几行字,让李邦彦准备放手一击,结果却打在铜墙铁壁上,实在令人难堪。
李邦彦连忙道:“老臣万死,实在不该妄自猜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请陛下降罪。”
赵佶吁了口气,道:“朕知道,你和平西王的关系并不好,可是这种话往后就不必再说了,朕一向对平西王是信得过的,莫说边将没有和沈傲暗通曲款,就算当真有什么私情,朕也信赖他。你起来吧,若是没有事就快去忙你的公务,这年还没有过完,朕现在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外朝的事暂时就不管了。”
李邦彦大是尴尬,连忙站起来作偮道:“陛下的训诫,老臣绝不敢相忘,老臣告辞了。”
李邦彦悻悻然地从文景阁里出来,实在觉得脸上无光,还以为抓住了人家的把柄,谁知道这他娘的就是一个坑,自己居然还兴高采烈地跳了下去,虽说陛下说不知者不怪,谁知道心里头会怎样想?他略略一想,不禁生出沮丧感,暗暗告诫自己,切莫贪功冒进,平西王这样的人,是绝不可能轻易打倒的。
他走了几步,便看到有人骑马进宫,虽然看不清来人,可是放眼天下,能在宫中走马的只怕也只有平西王了。如今这狭路相逢,让李邦彦更觉得气闷,硬着头皮迎过去,果然看到沈傲英姿勃发地骑着骏马在远远勒马伫立,还不忘笑呵呵地道:“李门下今日也有空闲入宫?”
半个月前,两个人还在互掐,可是现在沈傲却像没事人一样,嘻嘻哈哈地和李邦彦打招呼。
李邦彦露出笑容道:“殿下不也入宫了吗?”
沈傲笑道:“一到年后反而冷清了,又没什么公务,索性进宫来看看。”他打马到李邦彦身前,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李邦彦,深望了李邦彦一眼,道:“年前的时候本王写了一封书信给李门下,不知李门下收到了没有?”
李邦彦干笑一声,道:“老夫已经给殿下回书了,既然有回书,当然是收到了。”
沈傲似是想起来了,道:“可惜得很,李门下的回书,本王一不小心丢入炭盆里了,不知李门下的回书里写的是什么?”
李邦彦深深地在马前给沈傲作偮道:“老夫多承殿下美意,只是老夫还未年老昏花,这把老骨头总算还能做点事,只怕要令殿下失望了。”
沈傲盯着他,嘴角扬起嘲弄的笑容,道:“既然如此,本王也就不强求了,李门下好自为之吧。”他翻下马来,不远处的一个内侍飞快地过来给他牵住马缰,坐马坐久了,腿脚有点酸麻,沈傲不得不用抬靴顿顿地,活络着筋骨,继续道:“事涉郑家的旨意颁发下来了吗?”
李邦彦颇有几分唾面自干的姿态,那一封很不客气的书信沈傲当着他的面来询问,居然一点怒气都没有,躬身道:“今日刚刚送到了门下省,陛下的意思是压到十五之后再颁出去。”
沈傲继续跺脚,一面道:“罪名定了吗?”
李邦彦很有耐心地道:“是通敌、欺君这两条大罪,其余的小罪共是七件,都已经定夺了,陛下亲自圈点了抄家诛族。”
这样的结果早已在沈傲的预料之中,沈傲淡淡一笑,道:“这便好,一百多口人砍脑袋一定壮观得很,这热闹不去凑一凑可惜了,李门下要不要去看看?本王给你预留个好位置。”
李邦彦知道沈傲是一语双关,所谓的留个好位置,可以说留个观众的席位,也可以说是一个砍头的席位,意思是说,下一个要砍的脑袋就是李邦彦的了。
李邦彦抚须爽朗大笑道:“这就不必了,老夫公务繁忙,国事天下事处处都不容懈怠,哪里能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殿下,老夫告辞了。”
二人分道扬镳,沈傲一路到了文景阁,早就有内侍进去通报,一见沈傲来了,笑嘻嘻地对沈傲道:“殿下来得正好,陛下还说总不见你的人呢,本文字版由贴吧提供。”
沈傲嗯了一声,学着李邦彦的口吻道:“本王公务繁忙,国事天下事处处都不容懈怠,哪里有这样的闲情雅致天天来觐见?”说完了,又觉得有点不妥,意思倒像是说赵佶每天都有闲情雅致的,这他娘的不是昏君吗?
不过话说回来,昏君有的毛病,沈傲的这位大丈人一样都没有落下,说他不是昏君,那刘禅、李后主岂不是冤枉死了?
进入文景阁,抬眸一看,赵佶面容严肃的抚摸着御案,双眉微微压下,仿佛若有心事,沈傲进来时也没有察觉。
“陛下……”沈傲刻意放高音量叫了一声。
赵佶才回过神来,道:“你来的正好,朕恰好有事要问你。”
沈傲呵呵笑道:“微臣也恰好有事要陈奏。”
…………………………………………………………………………………………………………………………………………………………………………
第七百一十二章:锦衣卫?
赵佶脸上的严肃开始融化,似乎是在犹豫什么,随即哂然一笑道:,“那先。(首发)”
沈傲显然羊不喜欢坐着凳子,总觉得身后没有依靠,连续换了几个坐姿,道:,“还是陛下先。”
赵佶不由微微笑起来,换做是他人,未必有这胆量敢跟他讨价还价,偏偏沈傲天生就这性子,不肯吃亏。
赵佶只好强忍着笑,板起脸道:,“朕问,郑家的生意,是不是全部到了平西王府的名下?”
沈傲添了添嘴,不由笑起来,道:,“臣要向陛下的就是这个9”
赵佶不由地皱起眉,略带不喜道:,“郑家所犯的是通敌之罪,许多生意都与女真人息息相关,朕听,郑家的商队规模庞大,数目极多,都是从边关一路北上或从西夏,或从契丹直通女真,为女真人带去稀缺的盐巴、铁器,甚至是瓷器,将这些生意转到平西王府的名下,莫非也是要萧规曹随,和女真人做生意?”
原以为沈傲会决然否认,谁知沈傲颌首点了颔首,正色道:,“陛下的没有错,微臣确实想和女真人进行贸易。
赵佶的脸色骤变,手中刚月举起的茶盏不由重重地放回御案,冷哼道:“想不到会这样糊涂。”
沈傲连忙站起来,道:,“陛下息怒,臣与女真人贸易,和郑家还是有分另外。天下人城市通敌,唯独微臣深受陛下厚爱,与夹宋休戚相关,岂会si通女真?陛下莫要忘了,是微臣昔时力主连辽抗金,也是微臣率大宋精锐和西夏军民共抗女真铁骑,俘虏女真太后:可以,臣与女真早已令人切齿,岂会做养贼自重这样的蠢事?”
赵佶不由释然,脸色缓和道:,“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还要接手郑家的生意?”
沈傲重新坐下笑呵呵地道:,“其一,若是微臣不做这今生意,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去与西夏人做这门生意,要知道,货物运到了女真,就是十倍百僖的巨大利润,商人一向逐利,会有人不肯意动心吗?”
后世的福寿膏贸易,赏罚何其严厉不知杀了几多人,还不是有人铤而走险?这个时代比起后世的检测手段实在差得太多,堵不如疏,疏不如让沈傲一家来做,垄断与女真的贸易…=会员手打=*
赵佶不由摇头,这个理由其实不克不及让赵佶信服,他仍旧阴冷静脸道:,“就算是这样,是朝廷重镇,是朕的心腹肱骨他人做得,偏偏就做不得。”
沈傲轻轻笑着摇头,继续道:“至于第二,微臣左思右想女真人虽然紧缺铁器,可是据臣所知,契丹人的铁器工匠一点也很多,女真人夺了临潢府这临潢府曾有汉人工匠数万之多,专供契丹贵族驱使,而这些人之中,至少有数千落在女真人手里,若是完全隔离与女真人的贸易女真人若是发了狠心,未必不克不及自产铁器。只有不竭地给他们输送铁器,才能令他们下定不了这个决心。女真人以游牧为生,一向不注重生产,可荐是情急之下,岂不是让他们有了自产的能力?”
赵佶不由动容这一点他却是没有想到,不由道:,“的也有事理。”
其实沈傲这个阐发,和后世工业强国的国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后世,先发国家甘愿做世界工厂向全世界倾销工业品,使得各国只想着既然用钱就可以轻易买到,又何需要劳心劳力去自己生产。最后的结果是,工业强国不亦乐乎的卖着飞机大炮,弱国不亦乐乎的大力购买,不单在和平时可以大量吸走弱国的财富,一旦开战,强国切断与弱国的贸易,立即就可以让弱国失去造血能力,战争的结局可想而知。
沈傲所害怕的就是这一点,一旦让女真贵族们下定了决心去自产铁器,而不再让抓来的奴隶去放马牧牛,只怕到时候女真人会更加难缠。
沈傲继续道:,“更何况,这些商队走出关,微臣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商队中安插好细作,如今我大宋对女真一无所知,商队之中放置好细作,每隔一个月,都可以传回大量的信息,微臣再将这些信息归拢起来,即可做到知己知彼。这半个月,微臣已经开始招募一些年轻力壮的人,操练一两个月,再安插到商队中去,微臣也已经在王府中设了一个镇抚房,专门梳拢从各地传来的情报。”有一件事,沈傲没有,广泛天下的商铺、货栈里,沈傲也要安插人手,如此一来,莫是女真、西夏、契丹,即是大宋各地产生了什么,沈傲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最确切的消息。这个机构在后世早已有过,叫锦衣卫。若是畴前,沈傲绝对没有这个胆量建立类似的工具,一旦被人握住了痛处,后果可想而知,不过现如今沈傲的地位已经不合,作为藩王,若是没有一个信得过的机构为他提供信息,后知后觉,尤其是在离京之后,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沈傲之所以肯和赵佶出来,并且堂而皇之地将情报机构设在平西王府之下,最大的用意在于朝廷是不成能光明正大地建立这样的机构,大宋和大明的政治颇有相似之处,却也有许多不合点,好比明朝可以堂而皇之地设立镇抚司、东厂、西厂,可是大宋若是弄出这么个工具,肯定是天下哗然,议论纷繁的。这就是政治取向的问题了,对大明来,莫是各藩国,就是百官都可以监视。可是在大宋,讲究的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些士大夫已经完全渗入了大宋的政治、经济,势力庞大,除皇帝,并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与之抗衡。所以在大宋,所谓的政治斗争,主旋律永远都是在士大夫之间,可是在明朝的士大夫显然要身经百战很多,他们要和太监斗,要党争,偶尔还要和同僚斗,显然要忙碌很多。
这就是政治,这种工具见不得光,就算只是针对女真,也不克不及大张旗鼓的弄出来,一旦弄出来,必定会有人否决,清议最流行的一句话无非是圣人他老人家,圣人他老人家只要修身爱民,即可无敌天下。
至于那些什么搞特务手段这种工具,简直就是舍本求末。正如华山剑宗和气宗一样,大家都在练气,皇帝若是跳出来,特务这把剑好,非要被人骂个狗血淋头不成,不定修史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