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称王,名正言顺,并且还可以争夺先机。
可以说,江陵一战,和称王几乎是同时,只要打败了吴王,就可在襄阳或者江陵称王,以王号统一荆州,再破吴地。
想到这里,王弘毅无心再睡,从床塌上起身,自己穿上鞋袜,披着外衣,来至了小书房外。
“主上。”巡逻的亲兵,见到他,纷纷下跪见礼。
王弘毅略点头,自己步入书房。
书房不大,却清幽雅致。
一架紫檀书橱,满满的书籍,一张花梨小几,上面一个雨过天青的瓷瓶,『插』数株花,疏疏的已放未放,淡雅宜人。
书桌上只有笔墨纸砚,王弘毅坐下后,自有内侍上前研磨。
内侍研了墨,放于面前,退了出去,王弘毅提起笔,铺开一张纸,在上面刷刷刷写了起来。
写完,取来自己的私人印章,在上面按了下去。将这封信折叠好,放入信封中密封。
王弘毅又铺开一张纸,再次书写一封信,依旧按上私人印章,密封。
“去请张大人到这里来。”接下来,王弘毅准备拟旨,这需要与张攸之商量,于是王弘毅叫进来一个亲兵,让他去请张攸之到这里来。
亲兵领命令退下,王弘毅接过内侍上的茶,轻轻饮着。
没过多久,张攸之就赶了过来。
“张卿,你来的正好,有事与你商议。”王弘毅招呼坐下,又对这里服侍着的人说:“给张大人上茶。”
“谢主公。”有人上了茶,给张攸之奉上。
在房间里,张攸之看到了书案上两封密封好的书信,却没有询问,等候着主公的话。
“张卿,匆忙叫你过来,是有一件事,要与你商量。”王弘毅说着:“虞卿又回去调略了,不过也好,正好都安排一下。”
虞良博管理内政,实际上很辛苦,不时来往在蜀荆之间。
当然,一旦称王,正式建立六部,秘文阁也升级,就不会这样忙碌了。
“是!”张攸之正襟危坐,一拱手说着。
“说起来,也是孤突然想到这件事,有些心急了。”王弘毅想到刚才自己的焦急,不由得有些自失,摇了摇头,说着:“这件事,前面你我君臣也曾商量过,便是……称王之事。”
王弘毅并不需要,或者目前不需要部下揣摩了上表,什么时候称王,自己有自己的章程来说。
“称王?”张攸之眼神一凝,再也不敢端坐,起身伏在地上,他本是一等一的才学,这一伏身,心中就想出了一大段奏文。
“自主公起兵,屡战屡胜,而自汲水县起治政,就宽猛相济,薄征赋、减徭役、轻田税,使百姓安康,万业复苏,并且才是数年,仓廪渐渐充盈,精兵十万,这些都是帝王之基。”
“能有此基业,全赖主公昼夜勤政,运筹帷幄,现在就是大争之世,有此帝王之基,还需要名器——唯名器不可假於人,主公要平天下,必立名器才可。”
“原本在蜀,蜀国公之名器足矣,现在争龙于南,国公就不足,主公称王,实是应天受命,不如此不能救民于水火中,这就合了救亡治化大道,必受天佑,别的事,臣一时还想不透彻,请主公训诲。”
王弘毅静静的听着,仔细咀嚼着张攸之的话,特别是这句“这就合了救亡治化大道”,更让他反复咀嚼。
良久,一笑说:“仓猝间能说到这些,就已经是震耳发聩了。”
“古人常云,顺道者昌,这实际上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是却也是经国大道。”
“现在这局,没有帝王之基而称王,自然是自寻死路,但是有了帝王之基而不称王,这也是天授不取反受其咎。”
“自古成事,都是能顺道应命,这的确就合了救亡治化大道。”
说了这话,伸手去取了茶,喝了:“六司和中枢都要迁移,孤的内宫也要迁移,称王大典不是小事,也要细细筹备。具体的事,我们再议议。”
不过王弘毅心中有底。
本来他是蜀国公,顺着称蜀王,自然是情理上很顺达。
蜀王本是古代著名王爵之一,历代都有蜀王的称号,但是假如真正研究,就会发觉,蜀王是锁龙,格局不大,而且多有横死者。
王弘毅自然不取,虽然打下江陵,也只有一半楚地,但是这时称楚王,却也可以了。
朱元璋当年还和张士诚一起称吴王呢!
楚是大国,这个世界也曾经称霸,传承二十代,根基深沉厚重,称楚王后,合并根基,最关键就是减少时间,可以迅成,吞并南方绰绰有余。
不过就算夺取天下,王弘毅绝对不会称楚帝,大凡旧号,都有影响,还不如和明清一样,都自己凝聚新号而称帝。
这里面深刻烙印着王弘毅对气运的了解。
当然这些心思就不宜直接说明了,随后君臣二人秉烛夜谈。
一夜过去,一封密喻,连同两封密信,被王弘毅派了十三司的人送向成都府。
这当然就是迁移和准备的事宜。
也免不了一些群臣劝进的旧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七十九章 迁移(上)()
“杀!”
“杀啊……”
江面上,喊杀声连绵不断,战舰上,不断有凄厉的惨叫声喊杀声响起,在这么近的距离内,这些声音已经清晰可闻。
两支水师不断的碰撞到一起,火铳和弓箭的声音连绵不绝。
鲜血和尸体混合在一起,不断落到江水中。
一支旗舰,吕肃海为权水师大都督,这时卓立在船楼高台上,居高临下看着自己方面取得了胜利,松了口气。
江上冒起几股黑烟火焰,两艘战船底部朝天,另一艘缓缓倾侧沉没。
在吕肃海指挥下,水师几次突入吴军舰队,已经多次积累小胜了。
甲板上,吕肃海观看,这时一个年轻人,行一礼,笑的说着:“大都督,敌舰沉三,又是一次胜利,可喜可贺。”
这人是林长家,原本就是吕肃海亲家,有些文才,现在吕肃海升任大都督,自然就提拔出来,现在获得了官身,已经是正九品。
听罢话,吕肃海说着:“这是主公运筹帷幄之运,大都督和火器之功。”
吕肃海说着,见不解,叹息一声,“大都督殉国,但却奠定了水师根基,这点功绩谁也抹杀不了,主公也不会,所以才慷然封侯,世袭罔替,赐田七千亩啊!”
说到这里,连他都不由咽了口水,自三朝以下,已经没有这样丰厚的赏赐了。
“其次就是火器。”
“往昔水战,第一个要点就是船高船大,可容更多的士兵,这种船只有有限几个船坊才能建造,并且建一船需要一年以上,我军就算日夜加班,也来不及了。”
“第二就是拥有大批久在江湖上,不怕不怕风浪的老兵,以能在甲板上作战如在平地为标准,就算是荆州,这样的士兵也不多,都被分完了。”
“我水师初建,这两方面远逊『色』于吴楚,本来不是对手,你看,就算日夜加工,船坊能产出的船只也有限,至于精练的水兵更是难得。”
“但是现在有了火器,无需接船战,船就不需要大船,而有着火铳和手火雷,兵也不需要精练能在甲板上作战如坦平地的水兵,这差距就一下子弥补上了。”
“造现在规格的战船,小而快速,就容易多了,大体上,商家的大船,就是这规格,上次一次就征集了二十艘,生产的船坊也处处可见,生产时间也不只需要二个月就出一批了。”
“你想,吴楚虽经营已久,有大船精兵,但补充也不容易,沉一条少一条,死一个少一个,而我军船小,生产容易,又有着大量火铳和手火雷,士兵只需要能在甲板上『射』击就可,这就使补充来源广泛,源源不断。”
“你看,我军实际上损失也大,前后已经死了三千人,伤者一万,可现在各舰满装满员,打完了立刻有补充,而吴楚联军经过久战,不但疲倦不堪,而且折损很大,不能获得补充,这就是差距了。”
“我接任大都督,只要把握这个要旨,就不会打败仗,所以我才说是主公运筹帷幄之运,大都督和火器之功。”
这番话,言语不古雅,确实直透中窍。
林长家精神大振说着:“的确,这一说,局面就完全不同!最难得是多出了大批战船和士兵,时间越长,我军胜算就越多!”
不但是林长家,就是周围水师众将,都越想越有道理,心悦诚服说着:“主公明见万里,大都督明见百里。”
这话说的不通,大家都哈哈而笑。
吕肃海微笑不语,事实上,王弘毅曾经隐隐示意,要建河关(海关的缩小版)。
江河和海上贸易到了这时代,已经非常繁荣,商人和蚂蚁一样有的是,只要保证河道和海域的控制和安全,这里面就有非常大的利益。
吕肃海作为水师大都督,当然不可能直接介入,但是弄几个人去不成问题,林长家是自家亲戚,惯做买卖,培养培养就可去河关任职了。
军营
小雨绵绵,空气中混合着草香,形成一股清新的味道。
吴兴宗正穿着纸甲,跟随着火长前进,这时,『操』场上,不断有队伍进入,众人都是一脸凝重。
吴兴宗走在火长的背后,一脸肃穆,面对同僚,也不敢有所言语,这才是军中之风,吴兴宗在心中暗叹。
在军营中三个月,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到了校场,各按着位置迅速集结,排列整齐划一。
吴兴宗现在是副火长,不敢多看,粗略估计,这里士兵有3300左右,就是一都。
这时,一身铠甲中年人,走上高台:“将士们,从昨天开始,你们就正式是蜀国公的士兵了,我话不多,现在蜀国公要兴王师,平天下,尔等可愿随我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一时间,台下士兵,按照规矩,呼声震天:“万胜,万胜!”
吴兴宗也跟随着高喊,心中激动,到了军营,由于他原本就识字,身体又魁伟,因此迅速受到了更卒营长官的重视,获得了培养,这次转正到军中,军队并没有驳下他的副火长的官职,可以说,起步就比别人快了一步。
只要火长战死,或者火长升迁,就是一火之长,这一火之长,就是军职的第一步,虽然没有品级,却名字纳入军官的名册了。
一定要出人投地,吴兴宗握紧了手中的拳,暗暗想着。
成都府,蜀王宫。
外宫秘文阁还有一部分留守,一众文臣正在忙碌着,赶回来负责蜀地事务的虞良博坐在自己位置上,正在批阅着文书。
“虞大人。”一名内侍从外面步入秘书阁,径直来至他的面前,低声唤了一声。
“哦?有事?”虞良博抬起头,见此人是在这里负责的内侍,口气温和的问着。
“虞大人,阁外有人求见您,是从荆州快马赶来,有千里急报的规格。”这个内侍小心翼翼说着。
“知道了!”对内侍稍微点头,虞良博起身,迈步向秘书阁外走去。
外面的通道内,站着一人,虞良博离远了一看,已认出此人是十三司的百户,并且还认识,姓刘,走过去,朝对方一拱手:“刘大人,许久不见,这次可是有消息传回来?”
“下官见过虞大人。”十三司的刘百户,朝虞良博拱手行礼:“这次回来,下官是来送信,是主上的亲笔书信,大人看过后,就明白了。”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检查了一下封皮,递交给虞良博。
“多谢刘大人。”知道对方向来少言寡语,更不愿意与朝臣交往,虞良博只是向对方道谢说着。
对方再次还礼,离开。
当下,就拆开书信,认真阅读。
虞良博的脸『色』,在看过这封信后,变了几变。
“主公终于要称王了。”
虞良博也知道此时的天下局面出现大争之局,书信中,王弘毅吩咐下来,令六司和内宫都迁移到襄阳,又令秘文阁开始秘密筹备着称王大典。
这封书信,是写给他个人,让他有所准备,不日将有正式密旨降下。
看到这里,虞良博将书信收好,放入怀中,走进了秘书阁。
蜀王内宫,曾经大兴建造,规格也很高。
经过了数年的生活,内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修复,人员也渐渐充实了。
太监的人数,一下子从几十人变成了三百人左右。
侍女的人数,更是增长到了一千人左右。
并且各级的规矩,也渐渐建立起来。
此时,走廊栏杆,华美拱顶、每当夏秋的日出日落,披云落霞的晴空,光华万丈,整座宫殿都沐浴在光辉中,而上千人伺候应命,更显的富贵。
一处宫室,一个云鬓华裳的丽人,正是宋心悠,正接着一封信,而贴身侍女,端了一盘用冰块堆起来的冷饮献了上去。
时夏,成都炎热,无论是宋心悠还是这丫鬟,都穿着薄纱,显出了高隆的胸口和纤美的腰伎。
“娘娘,请用冰!”虽然没有称王,但是早就称娘娘了。
而且,对内宫来说,这位娘娘是后宫之主,集生杀予夺大权一身,总要伺候好了。
“你下去吧!”宋心悠的手中也多出一封密信来,淡淡的说着,等这些女人退了下去之后,她才打开。
书信的内容,与虞良博这一封大同小异。
王弘毅平淡的说了筹备称王的事,又在信中吩咐下来,令作为内宫之主的她,安排好迁宫事宜,免得到时候忙中出错,特别是两个孩子的问题,要更注意沿途的安全,不可有任何大意。
宫殿云台飞檐的小阁外面,伺候着的丫鬟内侍,突然之间听见里面有着笑声,不由面面相觑。
“夫君终于要称王了,不想我还有今日!”宋心悠喃喃的说着:“王后,皇后!”
反复低语几遍,又将书信观看了几遍,唯一不满意的是,没有明确太子的册封:“我儿,娘必把你扶上太子之位。”
起身徘徊了几步,将书信小心翼翼折了,又密封,这才起身找来自己的心腹,开始准备迁宫之事。
几日后,密旨正式降下,六司和内宫都开始了迁移。
秘书阁的大半官员,赶赴襄阳,开始筹备称王大典。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七十九章 迁移(下)()
襄阳城,八月初。
炎热的天气,一天赛过一天,太守府内前院的办公处,时刻都供应着冰块。
八月十四,天还没亮,前面已是热闹起来。
十几个仆人小心翼翼的搬着大盆的冰块,向着一处戒备森严的厅堂走去。
本是一处会议厅,王弘毅暂住这里后,为了方便起见,令人将大厅改建成了一座大殿,无非是以原本大厅为基础,向着四周扩展开来。
殿上设一高座,下有九层台阶,再下面是文武百官的站位。
此时因王弘毅已决定将内宫和六司迁移至此地,称王大典又在秘密筹备当中,秘书阁的官员跟随军队的,早都已经移居到了襄阳城。
按照往日的习惯,王弘毅又开始每日大会议一次,询问众人事情。
听着文武官员的要事奏禀,没一日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