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主你看。”演珠指着怪罗汉,“甘耳尊者左手中的桃树,是一个‘木’字,右手掌上的眼睛,是一个‘目’字,‘木’‘目’合起来是一个‘相’字。杨施主,你日后要当宰相的。贫僧预贺你了!”
“真的吗?”杨度非常兴奋。
“这是决不会错的。”演珠极为认真地说,“看施主这种气宇,今后一定有宰相的福分。”
夏寿田说:“晳子,你若真的做了宰相,一定要重修碧云寺酬谢佛祖才是。”
“一定,一定!”杨度高兴地说。
曾广钧看着甘耳尊者身后有一片白云,心想:常言只说是靠山,再也没有靠云的。俗话说风吹云散,云若是散了,这尊者不就没有依靠了吗?心里这样想着,觉得有点不大吉利。
“重伯兄,你也来试一试吧!”夏寿田怂恿。
曾广钧说:“我早就数过了,数到头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妻妾成群的享福尊者!”
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一个小沙弥进来,说斋饭已准备好了,演珠把大家请入饭堂。饭桌四周各点起一盏洋油灯,雪亮的灯光照出一桌丰盛的斋席来。这斋席也有鱼肉,也有鸡鸭,但都是用豆腐干、笋干做成,却又比真的大鱼大肉更清爽可口。也有酒,那是用西山泉水酿成的素酒,清清的,甜甜的,十分对文人的胃口。演珠频频递菜,殷勤相劝,三个年轻人不拘形式大饮大嚼,一顿斋酒席,吃得比城里八大居的荤菜有味多了。
饭后,演珠把他们送到客房,东拉西扯地闲聊了半个时辰,他明天还得早起,安排一个小和尚照料后,便告辞了。而此刻,这三个才子的谈兴才刚刚开始。
三 青年王辏г说姆缌髟鲜�
“你们听说了吗?皇上近来为割地赔款的事情暗自哭过几场,对康有为的变法方略动了心。”演珠刚走,夏寿田便把话题引向了国事。
“真有这事?”杨度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只要皇上动了心,这变法维新就一定可以兴起来。”
“人家日本,就是因为明治天皇下决心维新,还不到三十年,国家就强盛到这等地步。我们只要变法维新了,有十年时间就可以报这个仇。我们地大物博,人又多,蕞尔小国日本哪里是我们的敌手。”夏寿田长期生活在书斋中,脑子里满是天朝大邦的历史概念,眼下自己的祖国究竟贫困虚弱到了怎样的地步,他知道的并不多。
“十年时间就可以强盛起来吗?”杨度表示怀疑。他在乡间长大,对种田人的贫苦生活印象极深。
“君臣齐心,百姓努力,有什么办不到的?打败仗也是好事。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不是把吴国灭了吗?”夏寿田对国事似乎很乐观。
曾广钧冷笑:“卧薪尝胆,谈何容易!去年,致远号壮烈殉国、三千海军一败涂地的时候,老佛爷还在颐和园大肆庆贺六十大寿哩!”
杨度说:“听说去年太后的寿庆办得很奢华,老百姓很气愤。不过,太后归太后,只要皇上能不忘国耻就行了。”
“你们不在京师不清楚,国家的大权并不在皇上的手中,老佛爷还死死抓住没放哩!”
“太后归政皇上,不是有好几年了吗?”杨度惊问,“六十岁的老太太,不去享清福,还要死死抓住国家大权做什么?”
“你们不知道,就是老佛爷自己不想抓,她手下的人也要她抓呀!你们想想,皇上的人掌了大权,对他们会有什么好处呢?”曾广钧喝了一口茶,轻轻地摇了摇二郎腿。
杨度说:“听重伯这口气,朝廷里有两派人,太后的人和皇上的人。”
“重伯,你当了多年的翰林,对朝廷里的事最清楚。你跟我们说说吧,也让我们有点底,看看这变法维新到底有点指望没有。”夏寿田毕竟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公子,对民间疾苦了解不多,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却听得熟了。他知道官场上的事,说到底就是人事之间的纠葛。
“皇上的确是想变法维新的,但依我看,”曾广钧放下茶杯,脸朝夏、杨二人凑过去,嗓门稍微降低了,“这变法维新的指望不大。”
“为何?”夏、杨不约而同地问。
“你们知道,这变法维新的矛头首先是指向谁的吗?”
“谁?”夏寿田问。
“李中堂!”
“谁叫他办海军无能,又去马关签订和约,指向他也是对的。”杨度说,长郡会馆骂李二汉奸的场面,又在他的脑子里浮起了。
“可是李中堂是太后最亲信的人呀,是后党的首领。”曾广钧又端起茶杯,身子仰向椅子的靠背,“皇上也有一班子人马,朝中称他们为帝党。帝党的首领是皇上的师傅翁中堂。”
“翁中堂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夏寿田脱口称赞。
翁中堂便是翁同龢,状元出身,又是帝师,身处古今读书人所企求的最高境遇。
“李中堂和翁中堂是生死对头。”
“这话怎讲?”曾广钧随随便便抛出的一句话,引起杨度和夏寿田的惊讶,他们顿增十分精神。这种秘闻,最让关心国事的人感兴趣,但一般人又如何晓得,也只有曾广钧这样的人才知底细。
“李、翁的结仇,起源在三十多年前。”曾广钧摆出一副翻古的派头,杨、夏洗耳恭听。“那时,李中堂还在先祖父幕府中做幕僚,翁中堂父亲翁心存在朝中做大学士,哥哥翁同书在安徽做巡抚,先祖父做两江总督。其时金陵还在长毛手里,先祖父驻节安庆。湘军除先九叔亲率领的吉字营围金陵外,大部分也在安徽与长毛周旋。翁同书那时住在定远。长毛攻陷定远,文武官绅殉难者甚多,翁却逃往寿州。身为巡抚,不能与城共存亡,应为可耻。但翁不仅不觉得可耻,反而想依靠苗霈霖办事,屡疏保荐苗逆。终于养痈遗患,使苗逆坐大,攻陷寿州,反叛朝廷。先祖父身为江督,如何能容得下如此皖抚?有心参劾,又顾虑到翁心存圣眷正厚,普通参折上去不起作用。寻思要递一份厉害的折子。幕僚多人起草,但先祖父看后都不满意。后来李中堂起草的那份,先祖父接受了。尤其有两句话,先祖父击节赞叹。”
“两句什么话?”夏寿田看过父亲的幕僚所起草的奏章,自己也学着写过,故对奏章有兴趣。
“我老家八本堂里保留了这份奏折的底稿,先祖父在那上面画了十多个圈圈。那两句话是: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夏寿田听后点头说:“这两句话是厉害。”
“的确厉害。”曾广钧接着说,“它的厉害,体现在起草者深得参劾折的‘辣’字要诀。什么叫‘辣’?就是说,一句话说出来,令你无法反对,尽管你心里老大不愿意,你也得照他的去办。果然,这份折子送到太后的手里,她想看在翁心存的面子上保翁同书都保不了。因为这一保,显然就是因为他的门第鼎盛而瞻顾迁就。其他想保的大臣也一样地被将死了,只得干瞪眼而不能置一辞。翁同书终于被革职充军。李中堂也因此奏而深得先祖父的赏识。先祖父称赞他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所以后来叫他办淮军,又密保他为苏抚。”
“哦!”杨度感慨起来,“原来李鸿章就是这样发迹的。”
“李中堂发迹是发迹了,但也就从此与翁家结下了深仇。”曾广钧喝了一口茶,接着说,“翁心存、翁同书先后死了,却不料翁同龢点状元后又封帝师,其地位比其父兄还要高。他不敢记先祖父的仇,则把仇恨集中到李中堂的身上,这些年来总与李中堂唱对台戏。这次让他抓到好把柄了,他要借皇上的力量将李中堂弄得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李鸿章不是好对付的人,他的门徒遍于朝野。”夏寿田插话。
“正是这话。”曾广钧点头,“翁同龢虽为帝师,但论功劳,论实力,他远不如李中堂,也远不是李中堂的对手。翁靠的是皇上的力量,李当然斗不过皇上,于是他就要搬出太后来。李是决不能让皇上得势的,皇上既然得不了势,变法维新也就没有指望了。”
盼望着能变法维新的夏寿田、杨度一时都哑了口,照这样说来,变法维新的确没有多少指望。夏寿田叹了一口气说:“家父来信也说康有为成不了气候,要我回湖南去读书,不要留在京师久了。家父信上没说什么原因,听重伯兄这样说,我也是要离开京师这个是非之地了。”
“你也要回湖南?”杨度正愁找不到好伴,能与夏寿田同行,岂不甚好!转念又问,“你为何不去南昌,一定要回湖南读书呢?”
“我先到南昌住两个月,然后再回湖南投王湘绮先生门下。”夏寿田说,“家父说湘绮先生是当今天下第一师。”
湘绮先生即王辏г耍秩汕铩K约核ǖ穆シ咳∶骁猜ィ肿髁艘黄丁∠骁猜ゼ恰 返莱鋈∶脑涤桑骸凹伊傧姹酰圆幌踩澹獠茏雍闶唬骸呶囊缓午玻∪灏沧阄 菜洳荒埽俏嶂疽病!庇谑鞘廊私宰鸪扑骁蚕壬U馕幌壬枵适谕剿氖辏幸淮淖谥疲又嘧衬晔逼谟胨嗨场⒃⒆笞谔摹⒐造獾热说奶厥夤叵担沟盟诘贝苛种杏刑┥奖倍分W魑骁蚕壬耐纾疃仍缭诜⒚芍酰阋蜒鑫牌浯竺耍皇抢胂嫣妒蹦昙蜕行。丛菔叮饧改昕途庸榈赂运慕霾惶宄Q疃任氏氖偬铮骸跋骁蚕壬乱延辛炅税桑√邓つ暝谕饨惭В衷诨睾狭耍俊�
夏寿田答:“湘绮先生今年六十三岁了,他前几年从四川回来,又在南昌教了一年书,此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湖南,先在长沙主持思贤讲舍,去年秋上去了衡州,直到现在仍在主持船山书院。晳子,你作何打算,是继续留京师,还是回归德?”
“我和你一起结伴回湖南。”
“那太好了。”夏寿田很高兴,“回家以后呢?”
“以后的事还没想好,先在家里住一段时期再说吧!”
“喂,我说晳子呀,你干脆和午贻一道去拜湘绮先生为师。”曾广钧建议。
“听说湘绮先生脾气有点怪,不知他肯不肯收我。”
曾广钧笑着说:“像你杨晳子这样的大才,他不收,还到哪里去找学生?”
“那也是的。”杨度笑道。他想起一件事来,问曾广钧,“我小时候听老辈人讲,湘绮先生曾劝文正公自己做皇帝,有这事吗?”
王辏г巳霸龌实郏馐窃诤厦窦淞鞔芄愕墓适拢裉煊龅皆系牡账铮衷诨纳焦潘吕浼胖梗癫皇浅┨噶蓟≌谡馐保淘扑碌墓穆ゴ鋈ǔ林氐墓纳咽侨炝恕T憔担骸叭耍醢桑魈煸偎怠!彼底懦こさ卮蛄艘桓龉贰�
突然,一个东西“扑”的一声掉到桌子上,把油灯震得昏昏闪闪的。瞬时间,那东西又从桌上蹦起,冲破窗纸,逃出屋外去了。
“有鬼!”曾广钧惊叫了一声。
杨度和夏寿田一齐转眼望着被冲破了的窗纸,心里也很紧张。
一会,从夜色中传来两声凄厉的猫叫。
“原来是只野猫!”夏寿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杨度看到桌面上有几根褐黄色的猫毛,说:“的确是只猫。它这样惊慌,大概遇到了什么强敌。”
“怕是碰上倭虏了吧!”曾广钧惊魂已定,有心思说笑话了。
这句话很幽默,大家都笑起来了。
杨度问广钧:“还想睡觉吗?”
广钧笑道:“瞌睡虫都让野猫吓跑了!”
“那就莫睡觉了,接着说话吧!”夏寿田说,“刚才晳子问湘绮先生曾经劝过文正公当皇帝,究竟有这事吗?”
“这事你们问我,我问谁去?”曾广钧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先祖父死的那年,我才六岁,先父死的那年,我才十五岁,什么都不懂,哪里会去问他们这些事?前些年要问只能问先伯父。先伯父那人比先祖父还谨慎,若问起这档子事,他会害怕得撕烂你的嘴巴不行。我看呀,这事还不如去问你们的老师呢!”
杨度、夏寿田听了虽觉遗憾,但想想也不无道理,便也不好硬逼了。杨度说:“你的那个祖父就是胆子太小了,其实当皇帝有什么不可以的。倘若那时真的登了宝座,我们重伯兄今日就是万岁爷了!”
广钧笑道:“你这话说错了,先祖父即使真的做了皇帝,现在的万岁爷也不是我,而是广銮,他正袭的侯爵哩!说句实话,当万岁爷,我可不稀罕,一年到头锁在紫禁城里,哪有人生的真快乐!像我们今夜这样自由自在地评说历史,几多有趣,做皇帝的难处多得很。据宫里的太监说,他们伺候皇上多少年了,从来没见过皇上的笑容,连娶个老婆的权利都没有。”
夏寿田说:“是蛮可怜的。大家都说皇上并不喜欢皇后,只因为她是老佛爷的娘家侄女,不得不把皇后的位置让给她。皇上真喜欢的是珍妃,但老佛爷又不喜欢,常常不许他们见面。这个皇帝当得真不如一个平民百姓。”
“这件事,湘绮先生就比皇上要过瘾多了!”曾广钧忽然眉飞色舞起来,“你们听说过湘绮先生的风流韵事吗?”
杨度、夏寿田都是属于感情丰富的才子型人物,对这种事是再感兴趣不过了,遂一齐催道:“正要听重伯兄讲壬老的少年趣事,知道多少讲多少,决不许保留。”
曾广钧说:“首先申明,我这都是道听途说来的,算不得数,上不得谱传的。”
夏寿田说:“莫卖弄关子了,你姑妄言之,我和晳子姑妄听之,谁还真的去考证个水落石出哩!”
曾广钧说:“咱们都躺到床上去说吧!”说罢自个儿上了床,将棉被当背垫,靠在上面,“这舒服多了,你们也都靠到被子上去。”
杨度和夏寿田也都上床斜靠着厚厚的棉被,又催着:“莫磨蹭了,快说吧!”
“好,我说了。”曾广钧将他从翰林院里听来的轶闻汇编出来,“咸丰五年湘绮先生在湖南中了举,第二年进京会试,那年他才二十二岁,人又长得英俊,真个是才子年少,春风得意。这一天来到中州重镇郑州。湘绮先生喜郑州人文荟萃,便在这里滞留了几天。一日午后,他路过一家庭院,忽听得院中绣楼上传来娇滴滴的女人吟诗声。他停步侧耳细听: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十四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诗作得不错。”杨度插话。
“莫多嘴,先听重伯说下去。”夏寿田说。
“湘绮先生也觉得诗的气魄不小,心里想:谁作的?走了几步,见大门口挂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倚春院’三字。这不是妓院吗?妓女也会吟诗作赋?湘绮先生问站在门边的老妈子。老妈子说那是我们秋云姑娘,她最喜欢吟诗。湘绮先生报了自己的身份,说想见见。老妈子说可以,得先交一两银子。先生早年丧父,家境清贫,平时生活节俭,但为了会一会这位喜吟诗的秋云姑娘,狠了狠心,拿出一两银子来。老妈子带他上楼,果然见一个女孩子坐在窗边。老妈子笑吟吟地说,湖南进京会试举子王壬秋先生想见见你。那女子转过脸来,随手将一本书放在桌上。先生见那书上写着三个字:锦江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