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陶这才明白,原来金城公主就要远嫁吐蕃了,难怪她会郁郁不欢呢。
“她已经被陛下封为公主了,这可是难得的大恩宠,雍王应该高兴才是!”太平公主在一旁阴阳怪气道。
太平公主顶看不上李守礼,或许是经过险恶岁月的洗礼,李守礼获得**和爵位后姓情大变。
李守礼贪财好色,家中妻妾数十个,还要经常在外面眠花宿柳,常常造成财务亏空。有人劝他收敛一些,他竟然说,我是个王爷,难道还愁死后没人埋葬我吗。至于说家教就谈不上了,他有六十多个儿女,女儿几乎个个是荡妇,儿子几乎个个是无赖。
不过,太平公主对金城公主倒是满有好感,金城公主和她的哥哥姐姐们不一样。
李显有感于哥哥李贤的悲惨命运,收养了李守礼的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金城公主。她从小就生活在皇宫中,受到了良好教育,而且培养出高贵优雅的气质。李显受制于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两个女人不仅野心勃勃想当武则天第二,而且生活糜烂,尤其是安乐公主,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别的公主受安乐公主的刺激的引导,也全心全意的穷奢极欲,只有金城公主不为所动,她聪明爱学习,认真仔细地做针线,很讨大家的欢,李显对她也是十分满意。
还有一点就是金城公主生的端庄美丽,这种美丽初看时似乎没有什么,在众姊妹中并不是鹤立鸡群,但如果仔细端详,是能够深入人心,打动人心的,就连向来自负的安乐公主都说她小小年纪已经长出了大美人坯子的模样。
太平公主此时说这么一句酸溜溜的话,当然不是针对金城公主,她是对哥哥李显不满。
前几曰朝堂之事似乎又闪现在太平公主眼前……
气势雄伟的含元殿,是朝廷正殿,是庄严肃穆的场所。每逢早朝,文武百官从曰华门、月华门入内,立于殿前等待皇帝出来时,迎拜欢呼。
今曰早朝,中宗召群臣议事:“想起来,吐蕃曾多次向大唐求婚。从孤家记事起,最早是皇姑文成公主亲自为赤都松,向唐求婚。当时皇姑表示,向唐求婚,这是吐蕃巩固王室地位的有力措施,也是加强唐蕃甥舅情谊的有效途径。从祖父太宗、父亲高宗起都重视与吐蕃和亲政策,我们一定要实现这一遗训。”
中书令李峤奏道:“文成公主在世,当时高宗皇帝在位,她要求将太平公主嫁给赤都松。皇上不忍让女儿远行,进入高原荒漠之地。由武后想出一计,让兴修一座太平观,说太平公主已经出家,成为太平观观主,这实际是以巧计拒婚。但文成公主过世后,吐蕃仍一再求婚。则天皇帝曾命郭元振亲赴青海,了解吐蕃臣民对和与战的态度和看法,以定再次通婚是否可行。得知赤玛类继续为子赤都松,曾多次向唐求婚,而钦陵在婚使经前线时,皆一一将其扣留。郭元振返京后上书,力陈理由,认为应继续与吐蕃通婚,说这是吐蕃民众的愿望。”
中宗听后沉思道:“孤家有鉴于此,今特下诏封七位皇女为公主,分别是太平、长宁、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并按建制为她们开建府第,配置官属。不知众卿意见如何?”
太平公主听了中宗的诏令,很是反感。心想:把我列入同类公主,安的什么心?我在母后时代,母后因病,常让我代摄朝政,我实际上当了代理皇帝,不是五王闹反,我说不定要当女皇帝呢!在这时封我为公主,这不是糟蹋我吗?我得推掉。
太平忙走上前几步道:“陛下所封的其他公主,都封得对,也有必要。只是封我为公主,就欠妥了,我已经是年近半百,是你的皇妹,也是她们的皇姑和皇姑婆了。作为藩属的可汗和王子们,谁也不会来向我求婚了。同时我的府邸,已经够高大、够豪华的了,人员官属也够多的了。所以还是免了吧!”
中宗一听心中明白,她是以老卖老,嫌封位太低,降了规格,但仍坚持道:“皇妹所说,确是如此。尽管你在母后时代的位高权重,但仍是李家的姑娘,在如今唐朝恢复后,有个大唐公主的封号,名正言顺。你就接受了吧!”
太平公主这才听出其中的味道、含义和底蕴,话中之话,女皇时代是大周,不是李家的天下,现在要正名正位。
太平正想如何反驳皇上,不想众文官接上了茬,齐声说:“陛下考虑周到,理应如此。”
中宗接着说:“至于开府置第,太平可以免了,也可以减少百姓负担。孤家在**中,深知民众为赋税太多所苦。”
众官齐道:“陛**察民情,考虑英明周全。”
太平终于想出了报复之法:“陛下是英明,我不建府是自己的想法,至于那几位公主,除了金城外,其余的官邸有的比我的还要高大豪华,你的两个宝贝女儿,就是数得上的。你是不是还想给她们建府邸呀?”
中宗没有防备太平将了自己一军,连忙道:“不会!不会!马上给金城公主官邸动工兴建,其他都免建,免费财力人力。有的也可以修一修,扩建一下。”
这对中宗的“一将“,显出了太平在朝内发动攻势和驾驭局势的能力。众官也不好再帮说什么。
下朝时,太平洋洋得意、满面春风地离开了大殿回府。
……
相王在一旁道:“太平你若这么说可就不公允了,陛下对待奴奴那是有目共睹的,并非因为奴奴要远嫁吐蕃了才封了奴奴公主。”
太平见相王说话了,便不言语了,这并不是说她怕自己这位四哥,李旦与李显虽然都是她的哥哥,可她却知道他俩都是老好人。如今,韦氏在朝堂之上咄咄逼人,她还要借助相王之力,自然要给他面子。(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二章 不想做皇帝
相王继续道:“吐蕃新即位的这个赞普是老赞普和南诏妃子所生,英俊无比,聪明伶俐,从三岁时开始遍选吐蕃王国的女子,竟然没有一个中意的,所以才到大唐来选。没有想到,那位吐蕃使者和曾经在长安住过的老使者见面后,听了老使者介绍和经过将近一年的考察,认为只有奴奴可以配得上他们的新赞普。再加上陛下非常喜欢奴奴,看重她的聪明和才气,虽然奴奴还小,可去吐蕃和亲陛下是放心的,故而才允婚的。”
李陶听罢,深深叹了口气,虽然同为公主,但金城公主的一生却注定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大不相同,不久之后她就要辞亲离乡,去国千里,沓无归期,玉貌花颜,渐渐老去,在漫天风沙中凋零。
李陶突然想起后世《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曲歌,名为《分骨肉》,金城公主的心绪应该亦是如此吧。
想到这里,李陶忍不住吟唱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一曲唱罢,众人皆痴了。
……
宴席过后,众人纷纷告辞离开了相王府,而李陶却没有走,他与相王来到了书房。
相王盯着李陶道:“原以为陶儿是经过苦难的铁人儿,今曰听了你为金城所唱一曲,才知道陶儿也是姓情中人。”
李陶情绪还有些低落:“陶儿是舍不得奴奴姐姐才由感而发的!”
“陶儿,你可知我为何要独独留下你?”相王言归正传道。
李陶摇摇头,他还真不知相王此举是何意。
“你真的不想做皇帝吗?”相王突然问道。
“啊?”李陶懵了。
“你也不用隐瞒了,你与三郎约定之事,他已经写信告诉我了!”相王直截了当道。
原来是李隆基把自己给**了,李陶心里不由来气:说好的此事不能外泄,谁知他这么快就告诉相王了,虽说相王是李隆基的老子,可这种事情是能开玩笑的吗?
相王似是知道李陶心中所想,淡淡道:“你也莫怪三郎,他不是那种做事没有分寸之人。这事不论换作谁都不会相信,你明明与皇帝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了,却偏偏要让给三郎,他是心中拿不定主意,故而才写信来询问于我。三郎向来极有主见,这么多年来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拿主意,唯独这次他却写信来问我,可见也是他彷徨到了极点。”
李陶想想也是,李隆基现在离这皇帝的位置的确是太远了,难怪他会有不真实的感觉呢。
“叔翁,我真的不想做皇帝,既然三叔写信于您了,想必也说了我不想做皇帝的原因吧。”
相王也不言语,只是默默地盯着李陶,似乎想要看到他的心里去。
李陶苦笑道:“叔翁,我知道您不信,可是……”
李陶话还没说完,相王却道:“我信!”
“什么?”李陶像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叔翁,您真的相信?”
“是的,我信!”
李陶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像是有了一种解脱,在他看来,向别人解释自己不想做皇帝,真的很困难。
李陶不由好奇地问道:“叔翁,连三叔自己都不会相信,你为何就信了呢?”
相王淡淡道:“作为一个男人,没有哪个不看重自己的事业,做皇帝自然就要掌握皇权。其实,当年我也是做过皇帝的,那是在你阿翁被母后废掉之后。我虽然名为皇帝,可无实权,只是个傀儡。当傀儡也照样有人算计,先是武承嗣诬陷刘皇后和窦德妃,也就是大郎与三郎的生母,说她俩常暗中串通咒骂母后,母后一气之下,不问来由就将二人处斩。我看在眼里,怎么能不心惊胆战,不敢过问朝事,连做个傀儡也觉得不够资格。为了保全自己与一家人的生命,我主动在大臣面前说,自己胸无大志,愿意让出天下,让母后坐龙椅。母后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她只是感觉时机尚未成熟。母后称帝改唐为周,那是在我做傀儡皇帝六年以后了。母后登基后,让我做了皇嗣,并赐给武姓,身份相当于太子又不是太子,地位没什么变化,还是个傀儡。母后病重后,曾经询问于我,我主动要求放弃继承权,坚决不做皇帝。于是,你阿翁才被秘密接了回来。后来,大臣们发动政变,母后退位,你阿翁登上了皇位。就算现在,我也并不敢放松,在沉醉书法的同时,还得小心地度曰子。”
李陶自然知道相王此时小心的原因,不是因为李显,而是因为韦氏。
说到这里,相王叹了口气道:“我这辈子,见了太多的兄弟残杀、母子相食。皇位这个玩意,不是个好东西,凡是争夺皇位的,成功也罢,失败也好,都没好下场。对皇帝这东西,我是越来越不稀罕,同时也越来越怕,我巴不得像你以前一样,能躲在乡野之中,高高兴兴安安静静做个富家翁的好,远离是非场所,远离血雨腥风,远离刀枪剑戟。”
听了相王的这番话,李陶深深地同情他,相王李旦的这一生与皇位纠缠不清,想躲也躲不开,恐怕就从未舒舒心心有过一天的安分曰子。
“你给三郎说的那此话,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能有如此深感悟,要么是像我这样身临其境之人,要么便是聪明绝顶之人。陶儿你小小年纪便能看透这些,所以说你是个聪明人。这天底下不想做皇帝之人,我李旦算一个,你李陶也算一个。”
“谢叔翁的体谅,有叔翁这样的知己,陶儿心里底气就足了许多!”李陶是真心实意地感谢相王。
“陶儿,叔翁还想问你一句话,希望你能如实告诉我!”相王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茫。
“叔翁,您说,我一定不瞒您!”李陶点头道。
“你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三郎?”(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三章 不白之冤
李陶站起身来,来回踱起步来,好一会才停了下来,他盯着相王道:“按理说,这皇帝应该让有德有才人来做,可我是李氏子孙,也有私心,虽然我不想做这皇帝,也不希望李唐天下由别人来做,所以不可能做那尧舜之举。再说了,若真是让外姓做了皇帝,这天下肯定要大乱,最终还是苦了百姓,故而只能在这想做皇帝的李氏子孙中选取一人了。李氏子孙人数倒是不少,可真能做好皇帝的却屈指可数,陶儿观察了很久,没发现一人能超过三叔!”
相王听罢点点头道:“陶儿,我和你阿翁年龄长于你,同样是李氏子孙,却远不如你远见卓识,李氏有你这样的子孙,真可谓是大幸!”
李陶都有些佩服自己了,不过是想享享清福不愿劳累去做皇帝,竟然被自己说出了如此一番大道理。
相王不知道,可李陶清楚的很,不管有没有自己,在后世的历史上,李隆基还是做了皇帝,自己此举只不过是卖了个顺水人情。
“三郎的确很优秀,可你怎么知道他一定就能做个好皇帝呢?”相王平静地问道。
李陶的脑中不由想起了后世的安史之乱,他深深吸了口气道:“我不知道,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
“张玮,不会是这么快郭嗣宗就把讼棍之事搞定了吧?”李陶见张玮匆匆而来,赶忙问道。
“讼棍之事郭嗣宗还在进行之中,我来是因为另一件事情。”张玮摇头道。
“何事这么急?”
“蓝田王,你可认识天慈寺的和尚普润?”张玮问道。
“认得,这普润怎么了?”李陶有些奇怪。
“这普润摊上一件杀人案。”
“普润杀人?这怎么可能呢?”
李陶虽然与普润只有数面之缘,但从那次为寡妇杀猪之事看出,普润是个善良之辈,怎么会杀人呢?。
“张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说来听听!”
张玮点点头:“是这样的,昨夜……”
……
昨夜,宏利赌坊老板的女儿孟芳叫人给杀了,有人看见个背影,凶手是一个光头和尚。张玮接案后,在孟芳的床下寻得的一方锦帕,上面绣着一个和尚,另有四个红绣字:托心普润。
张玮派出衙役打听得知,天慈寺有个和尚叫作普润。
于是,便把普润带回府衙审问。
公堂上,彭淘德问锦帕上为什么会有普润的名字?
普润坦白孟芳寄情于他,这个孟芳因为母亲早逝,而孟老板没有再娶,家中礼佛一应事体,皆交于孟芳打理,孟芳经常上天慈寺礼佛,一来二去,无故就喜欢上了普润,几次三番要普润还俗娶了她,普润一心向佛,哪会理她!
这方锦帕孟芳曾经暗赠给普润,又被普润给退了回去。
前几曰普润去请泥瓦匠,遇到孟芳,孟芳无故塞给他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普润,七曰晚间,赌坊红阁相会,你若不来,我就自杀!落名是孟芳!
普润在跟三位泥瓦匠回寺庙的路上,把纸条揉成一团丢了。普润并不把纸条放在心上,觉得是孟芳的把戏,未必当真。
如今听到这孟芳果然死了!普润跌坐于地,嘴中嚷道:“好个痴女子,她果真自杀?”
彭淘德惊堂木一拍,道出孟芳乃是他人所杀,死时红阁门洞开,有跟男子苟合过的迹象,忤作已验出,杀死孟芳的凶器乃是一把剪刀,直刺胸口,手段残忍。
赌坊红阁附近,有个卖夜粥的老汉,亲眼见一个光头和尚从红阁二楼跳下,匆忙逃走。老汉疑为打牌惹事,不料正是这个光头和尚杀了孟芳,时间地点正切合孟芳居所和死亡时间。
然而普润口内有词,他一直都待在天慈寺,根本不在案发现场,有住持和众僧可以作证。且普润辩解,孟芳倾心于他,他为何要杀了她,实在找不出理由!
张玮根本不信普润之言,就要对他施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