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代国造舰船志-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遥远的“万年清”,就这样在现代再生了。
    这艘命运坎坷,但却承载着巨大荣耀的军舰注定不会被岁月的长河湮没,与“万年清”的舆图发现相隔约两年,2006年,对中国近代的船政历史充满兴趣的法国友人魏延年先生将一批19世纪的福州老照片带到了马尾,其中几张分别表现船政轮船搭建肋骨、封船壳板、下水的系列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拍摄者极有可能就是船政监督日意格。经过辨识,照片上的船就是当年的“万年清”,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竟然就此被永久定格留存。
    福建船政“万年清”军舰技术考证(50)
    “万年清 ”历史概述
    “万年清”号军舰,是福建船政历史上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化军舰,由船政洋员法国人达士博监造,1868年1月18日开工(51),次年6月10日下水(52),9月25日进行最后一次航试(53)。1869年10月1日在船政提调吴大廷统率下北驶天津接受检验,最终经清政府委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检查后,上奏宣布正式竣工。(54)
    作为洋务自强时代国产自造舰船的最初尝试,“万年清”尽管在开工时间上略晚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造的“恬吉”号,但是“恬吉”军舰动力方式采用的是旧式明轮船型,福建船政的首制舰“万年清”选择的是较之先进的暗轮式样,即螺旋桨在船尾水下,且舰船的规模尺度也大于“恬吉”。就舰船建造技术而言,二者在中国造船工业史上具有同样的开荒辟莽的里程碑式地位。
    宣布竣工后的“万年清”舰先是于1876年被调拨往山东听用,在东省海面担负巡缉的任务,(55)旋又调返船政,参加船政舰队在基隆、澎湖、厦门等地的台澎海面巡防活动。(56)1881年,以“万年清”舰龄已老,且船型经实用检验并不适合作为军舰为由,经船政留学生着手在主甲板上加盖舱房、舰内拓展货舱,并更换新式复合蒸汽机,改造为商船,(57)用于南北洋之间的运货兼作学生练习所用。在中国的海防前线服务了近20年后,1886年1月20日“万年清”在吴淞口外铜沙洋面与英国商船发生碰撞事故,“万年清”不幸沉没。此后围绕之发生的国际海事诉讼,成为近代中国难得胜诉的国际诉讼案例(58)。
    “万年清”外观特征的确认
    对于传统历史研究而言,更为看重的是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关于历史军舰的研究也通常大都注意与之相关的事件、人物,因而百年来对于“万年清”军舰的外观造型特征的判断则鲜有人涉及。
    而由于时隔久远,“万年清”军舰留下的直观形象资料可谓少之又少,一直以来广为流传的一份“万年清”军舰的图片资料出自于台湾的“中国军舰博物馆”网站(。yaox。/cwm/index。html)。然而图中的军舰只有一根桅杆,与史料中“万年清”装有3根桅杆的记载不符,而且船型完全是一艘欧式的帆船,并无作为蒸汽轮船的重要外观特征——烟囱、通风筒,同时该网站未给出这件图片的来源出处,因而可信度更令人质疑。
    台湾“中国军舰博物馆”网站公布的“万年清”图片
    2004年末笔者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档案,意外在由一档编辑的名为《御笔诏令说清史》(59)的图书中发现一副尺寸较小的舰船图片。从绘图的技法看属于近代的旧物,图中的船只为三桅蒸汽暗轮船形象,船体上明显可以看到绘有烟囱,而且图上边缘处题有“第一号轮船图”字样。原书对该图的注解只是简单写为“第一号轮船图”,联系到中国近代史上可以称为第一号轮船的自造船只有“恬吉”、“万年清”两艘,但“恬吉”属于明轮船,与图中的船只外型不符,因而最大的可能性即是福建船政的第一号轮船“万年清”。通过直接提档查阅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该图原件,(60)发现随图还附有一份沈葆桢题写的奏片,完全确定了该图就是1869年10月1日沈葆桢上奏清廷“第一号轮船试演渐熟专员监驶入津候派验”折(61)中提到的“呈送军机处以备御览”的“万年清”图纸。
    这幅最迟绘制于1869年的船政轮船图纸,给今人提供了至为重要的船政轮船的外观形象特征。
    从图中看,“万年清”的船型线型优美,虽然船体中部的烟囱表示军舰已经采用了蒸汽动力,但是外观上很大程度还保留着帆船的特征,军舰舰首有一根两截拼合的斜桅,主甲板上分别矗立三根桅杆,其中前桅装有三根横桁,可以张挂方帆,中桅和后桅则只有斜桁,挂三角帆,在后桅的底部有一根使风杆,单纯以风帆动力航行时,可以横向转动使风杆,驱动后桅斜桁与使风杆之间张挂的风帆来调整船的航向。
    “万年清”船体上还有的几处特征分别为:
    一、军舰舷侧的舷墙上每侧开有四个炮门和一个登舰口,表示最多可以在舷侧炮位上安装八门火炮。
    二、舰体的涂色采用的是19世纪中期法国海军通行的办法,水线以上的船体刷蓝色,间涂以金色线条作为装饰,整体感觉非常华丽,同时也直接说明了船政建厂早期在技术乃至造船风格方面受到的法国影响。由于“万年清”是全木质船体,按照当时通行的建造工艺,为增强船底的耐腐蚀性,水线下的船体都包裹铜皮,因而对应到舆图上水线下的颜色呈现为铜色。
    三、为便于水手攀爬上桅杆和横桁进行帆缆操作,前、中、后桅杆的左右两侧都绑结有绳梯,均为四纵道样式,同时绳梯还是加强桅杆结构强度的侧支索。由于三根桅杆采用的风帆不一,中、后桅的绳梯向上只连接到主桅和上桅衔接部,前桅因为上桅顶端还有张挂风帆的横桁,绳梯向上则一直连接到最上端的横桁底部。三根桅杆绳梯的根部连接位置和西式帆船的方法相同,即连接到舷外侧的木制托板上,根部另装有三眼滑轮,以方便调节绳梯的松紧度。
    四、从舆图看,“万年清”的舰首和舰尾均装饰有仿西式的雕塑,可以认为是船政早期军舰的一种共有特征。
    五、“万年清”在前桅和中桅之间有驾驶台与烟囱两个重要的舱面建筑。驾驶室的形式明显为木质,顶部有露天的罗经舰桥。紧连在驾驶室后方的烟囱为防止应力影响,采用的是略向后倾斜的安装样式,烟囱四边各有一根铁链支索牵拉,用以加强结构强度。
    六、“万年清”的中桅和后桅附近的两舷外各有吊艇杆,每舷各悬挂两艘舢板。另外在舰尾还设有一套吊艇杆,悬挂一艘舢板。
    七、舆图上还展示了船政军舰独特的旗帜制度。由于军舰没有尾部旗杆,因而按照西方海军的规范将国旗悬挂在后桅斜桁桁端。然而出现在图中的国旗是一面红底金龙三角牙旗,形制极为特殊。联系到当时清政府尚未制定统一的黄底青龙三角旗国旗规范,可以认为这种红底金龙旗也是早期船政军舰上广泛悬挂的样式。除了国旗之外,“万年清”舆图上还有一面更为特殊的旗帜,即悬挂在中桅顶端的长旒旗。长旒旗是典型的欧洲海军旗帜,主要用于代满旗或表示旗舰身份。出现在“万年清”图上的这面长旒旗从上至下由红、黄、蓝三色构成,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中国海军采用长旒旗的直观证据,应当是由福建船政仿照西式自行制定的设计,也是船政军舰上的一大特点。
    如此多的欧式设计萃集在船政首制的军舰上,毋庸置疑当时肯定参考了西方军舰的设计。根据西方设计舰船的成例,通常新军舰总会有设计母型,而船政开办之初即引入了大量法国技术,“万年清”的设计母型最有可能的就是法国军舰。经过查找比对,在“万年清”开工十余年前,法国确实建造过一型和之后的“万年清”外形惊人相似的军舰——La Motte…Picquet级。
    La Motte…Picquet是法国1858…1859年间开工的一型炮舰的名称,同级军舰共有Coetlogon、La Motte…Picquet、Lutin、Lynx、Tancr ède等5艘,其中La Motte…Picquet的服役时间最久,一直在法国海军中服务到1881年。这型军舰排水量只有672吨,远小于“万年清”的1450吨(62),船长也仅有54。55米(水线长),动力系统为一台蒸汽机,单轴推进,功率150马力,航速7。9…11。25节,火炮武备最初时仅为两门160毫米口径炮,后来逐渐更改为四门140毫米口径炮。
    对照La Motte…Picquet和“万年清”的外观,不难发现“万年清”实际就是模仿了La Motte…Picquet的船型,而对比La Motte…Picquet的性能参数,又很容易发现“万年清”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将La Motte…Picquet的设计加以放大而成。
    之所以出现将法国现成军舰船式放大的情况,与左宗棠在船政设厂之处提出的“……以新造轮船运漕,而以雇沙船之价给之,漕务毕则听商雇,薄取其值,以为修造之费。海疆有警,专听调遣,随贼所在,络绎奔赴,分攻合剿,克期可至”(63)的兵商两立思想有绝大关系。众所周知,军舰的设计一切以满足作战的需求为上,尤其是蒸汽时代的军舰,庞大的锅炉、蒸汽机设施乃至煤舱都会占据舰内大量空间,在此基础上连水手们的住宿空间都很难保证,更无从装货漕运,而且军舰的剩余浮力也不允许再添加大量的货物。为了满足和平时期漕运的需要,就必然得在军舰上增设货舱、增加军舰的储备浮力,也就造成了军舰尺度加大,吃水加深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特殊而无奈的举动。
    “万年清”军舰尺度的确认
    掌握军舰外观特征后,考证一艘军舰的技术状况还需要判定准确的主尺度资料。
    关于“万年清”军舰的主尺度记载,首见于透露“万年清”总图信息的沈葆桢“第一号轮船试演渐熟专员监驶入津候派验”折。其记载为“……谨按部颁营造尺核计,船身长二十三丈八尺有奇,广二丈七尺八寸有奇,船头高二丈六尺一寸有奇,船尾高二丈三尺三寸有奇。其吃水也,虚船则船头五尺五寸有奇,船尾八尺四寸有奇。重船则船头一丈二尺六寸有奇,船尾一丈四尺五寸有奇……”(64)沈葆桢奏折中说明了长度单位是工部营造尺,以清代工部营造尺1尺等于32厘米(65)换算,“万年清”的长宽两种主尺度约数为:长76。16米,宽8。9米。
    “万年清”主尺度的另外一则权威记载来自英国康威海事出版社的权威舰船年鉴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其中“万年清”的舰长为68。02米,宽8。99米(66)。
    与沈葆桢奏折的数据相比较,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提出的军舰宽度数据可以认为基本相同,长度数据则出入较大。因为西方记载舰船长度习惯使用水线长作为测量标准,笔者假定68。02米的记载是水线长,经过对原图水线测量以获取原图的比例,结果求出了军舰的首尾全长(军舰首尾突出两点间的长度,不包括船首的斜桅)是76米,排除换算和测量中的细微误差,与沈葆桢奏折中记载的76。16米基本相符。由此可以认定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记载的长度数据为“万年清”军舰的水线长,沈葆桢奏折中提交的长度则是“万年清”军舰首尾两点间的全长尺度,二者均属准确权威的记载。
    除了上述两则关于“万年清”军舰尺度的记载外,还有舰长79。33米、宽9。27米(67)以及舰长238英尺、宽27。8英尺(68)的两类现代记载。但是依据“万年清”舆图从带斜桅总长、总长、水线长几种常见的舰船尺度计算标准进行测量,两者均不能对应,前者可能是误用1市尺等于0。3333米的现代市尺标准换算沈葆桢奏折中清代工部营造尺单位所致的误差,(69)后者则直接是把沈葆桢奏折中的舰长二十三丈八尺、宽二十七尺八寸的记载错误理解为英制单位所致。
    判定了有关“万年清”尺度的各种记载后,基本可以还原出“万年清”军舰的尺度数据:
    水线长:68。02米
    全长(不含斜桅):76。16米
    宽:8。9米
    空载吃水:舰首1。76米,舰尾2。69米
    满载吃水:舰首4。03米,舰尾4。64米
    “万年清”技术特征
    一、船体材质。
    “万年清”的舰体材质为全木质,建造的基本流程是先铺设主龙骨(“万年清”采用的是内龙骨,即船外表上看不到突出的龙骨),而后装配肋骨即木胁,最后完成船壳板的拼合。拼合装配的主要工艺是铜钉钉连,捻实缝隙,刮涂油漆、包水线下铜皮等。船政早期从南洋进口的柚木木料主要就是用于“万年清”的建造,“楢木到工四起,船身已就”(70)。采用东南亚出产的柚木作为船料,好处主要是柚木极为耐磨、抗火性好、且在风吹日晒下不易变形开裂,同时产地距离中国近,比从欧洲购买橡木、杉木等西方造船使用的木料更为便捷。
    二、动力系统。
    “万年清”的动力系统包括一座购自英国的竖式往复蒸汽机(71),以及两座方形燃煤锅炉,单轴单螺旋桨,功率600马力,航速9节。(72)
    “万年清”船内的两座方形锅炉安装较为特殊,因为舰体宽度狭窄,锅炉采取的是炉门分别朝向军舰首尾方向的背靠背安装样式,而非大型军舰上炉门分别朝向军舰左右舷的布置。朝向军舰前方的锅炉有五个炉门,朝向军舰后的锅炉只有四个炉门。为方便燃煤就近补给,又在两座锅炉的炉门前方各安排了一处煤舱。(73)由于两座锅炉都会通过烟道与烟囱相连,因而锅炉的位置就非常容易判定,即在烟囱下方舰体内,联系到“万年清”舆图进行分析,锅炉舱的位置即在中桅至驾驶室之间下方的舰体内。
    “万年清”采用的竖式锅炉可谓兼有优弊。优点是,竖式锅炉较为节省平面空间,对于需要布置货舱的“万年清”较有价值。缺点是竖式锅炉对舰体内安装位置空间高度要求大,势必造成军舰干舷加高的问题。干舷加高意味着战时被弹面积大,中弹概率也高,以军舰设计的角度来考量,此点显然是不利的。
    三、整体评价
    作为福建船政自造的第一艘军舰,“万年清”诞生后成为当时中国海防上为数不多的蒸汽军舰之一,但是随着之后中国自造以及外购近代化军舰的数量、质量不断提升,“万年清”最终从海防第一线主力的位置退为一艘运输舰。对于“万年清”的最后评价,百年来大都不外乎船身过长、吃水过深这些似是而非的笼统话语,然而“万年清”所处的是一日千里,舰船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评价建立在“万年清”诞生之时才更有意义。
    舰型上属于旧式蒸汽炮舰的“万年清”,对比同时代的东西方该类军舰,实际技术上并无多少差异,其主要缺陷应当是舰上增设了货舱,导致炮位数量减少而已。至于船长尺寸、吃水深浅,实在并不是衡量一艘军舰技术性能的重要标准,只是因为吃水较深的“万年清”无法运货直趋入天津内河而已,“……因连日西北风大作,潮水既小,自郡城至双港一带河身又窄,‘万年清’轮船较往来各轮船长而且大,吃水亦多,以至行驶极难,节节阻滞……”(74)以原本应当在外海航行的海船不便于在内河航行为由,就认为这艘海船设计有缺陷,显然有失公允。
    与中国建造“万年清”几乎同时,处于明治维新时代在全力建设海军的日本也建造出了第一艘国产炮舰,名为“清辉”的这艘日本炮舰,吨位仅有897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