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车终于进入沈阳兵工厂,这是建于一九二一年的兵工厂,是张作霖成为东北王的资本。日本人占领沈阳后进一步扩大这里,增加了不少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凌芸竟然策反关明远,顺利夺取沈阳,这里的一切成为雪原军的。
前段时间楚玉报告,由于缺少钢材和必要的物资,兵工厂不得不减少产量。铜的严重缺少,让子弹生产都受影响。为此才迫使凌芸发动本溪、鞍山战役。如今这三个重要工业城市进入雪原军手里,根据命令,日本人的技师、工程师、技术人员,只要真心工作的不许为难,也不许除了,留下让他们发挥作用。
为加强领导,李海棠出任兵工厂厂长,负责全部生产事宜。凌芸说的肖明轩,就是兵工厂的首席机械工程师。他留学德国,留学日本,然后回国,典型的学者技术人员,在兵工厂做工程师。
占领沈阳后,兵工厂是凌芸和袁桐最关心的地方。它关系到抗日战争,关系到雪原军的战斗力和发展。可以说雪原军前途就关系到这个兵工厂身上,对此分外重视,占领后袁桐第一时间进入这里检查。
很巧的是袁桐来的时候,占领兵工厂的伪军部队第28团团长魏明正在抓人。只要是日本人和负责人就被集中抓起来,到处收刮物资和钱财。关明远也顾不过来,雪原军刚刚入城,他正在北大营和凌芸指挥各处部队接收沈阳的重要机构。一进沈阳的袁桐就来到这里检查,她知道凌芸没有时间,袁桐也就来了。
袁桐的身份可是雪原军中的顶天存在,除了凌芸就是袁桐。在军队来说,士兵军官更多的记住袁桐。她可是一身军装,手提马鞭脚下马靴,一身中将军衔,又是女的,让雪原军没有不认识的。凌芸坐马车,袁桐骑马。
当一队骑兵冲进来的时候,早就接到命令的魏明赶紧出来迎接。见到袁桐,连忙敬礼:“卑职魏明拜见袁军长。”
袁桐可不像凌芸,她有些张扬,下了马用手回礼问道:“你们在干什么呢?”
魏明连忙说道:“报告军长,我们正在接受日伪财产。”
看着嚣张在工厂里四处乱窜的士兵,袁桐冷下脸:“通知你的部队马上集合。”
“是”魏明不知道干什么,连忙传令。很长时间各处乱窜的士兵才集合,袁桐没什么废话,虽然她十分反感魏明他们的行为,但这是刚刚投诚的伪军,也就没说什么,直接说道:“带领你的部队,立即赶往北大营接受整编。”
“这里……”魏明不明白,师长交待,无论如何要保证军工厂的安全,严防部队。如果这里有什么损坏,关明远枪毙了他,可袁桐命令他退出这里。看袁桐身后并没什么部队,只有百十人,所以犹豫。袁桐眼一瞪:“怎么你不执行?”
魏明哪敢,连忙立正:“是,卑职遵命。”说完带他的团返回北大营。袁桐对自己的警卫连朱坤说道:“接管这里,把主要人员集中起来,带到大礼堂见我。”
兵工厂已然没人,工人几乎都跑光了,生产早就停止。整个工厂一片沉寂,只有一些管理人员和高级人物,被集中在大礼堂之中,能有二三十人,大部分是日本人,中国人不多。
袁桐也不会日语,看到一个年轻的中国人戴一副眼睛就对他说:“你是中国人,叫什么名字?”
肖明轩有些奇怪的看着面前这个年轻的女军人,他认识军衔,但不认识雪原军的军衔,也不知道她是谁。微微鞠躬说道:“肖明轩,请问将军是谁?”
袁桐说道:“袁桐,雪原军第一军军长,你是什么职务?”
肖明轩吃了一惊,他可不是书呆子,袁桐的大名还听过,没想到这么年轻,又是如此英武。脸上出现一丝笑容说道:“原来是袁军长,失敬失敬,没想到袁军长这么年轻漂亮。”
“你……”袁桐一愣,还真的很少有人这样当面这样说自己。手下不敢,其他人更不敢。大部分看到她的人全是毕恭毕敬或者胆战心惊。一个汉奸能这样让她有些奇怪,再看肖明轩的眼睛没有献媚,没有讨好,却是欣赏。也许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人,袁桐有些兴趣。本来想了解兵工厂的情况也没问,那是凌芸的事。她反而对肖明轩感兴趣,这一谈论才发现,肖明轩很有才,因为留学国外,并不是呆板的人,相反还很有趣。当知道他是机械博士的时候,更是感兴趣。
袁桐比凌芸更惦记装甲部队,但无论是坦克,还是装甲车,以及她心中的几种武器,都离不开发动机。为此和肖明轩谈论起来。
袁桐的知识让肖明轩也大吃一惊,他以为军人都是无知的,对这些科技问题更应该一窍不通才对。没想到袁桐的知识见解比他还高,两个人有了共同话语,相谈愉快。
、眼界很高,一般女人看不上的肖明轩算是找到知己,当然有时间就找袁桐。本来有些寂寞的袁桐,也好不容易有一个能谈论的人,有时间就见他,这也就是凌芸说她的原因。
兵工厂保卫科长把凌芸的马车接进去。其实凌芸除了有工作以外,也有女孩好奇心理,想见一下肖明轩,看看什么人能吸引穿越的袁桐。
第134章 厉兵秣马(三)
本来凌芸是想见见肖明轩的,但她和李海棠谈论之后,却没有时间了。一天时间里接连听兵工厂的人进行汇报,开会研究生产问题。
这些日本人根本没想到,他们得到的消息是雪原军杀人不眨眼,只要是日本无论男女老少连儿童都不放过。
当他们知道雪原军占领沈阳的时候,惶惶不可终日。但雪原军宣布只要他们认真工作,对他们不会追究,待遇还是一样。
这个反差太大了,一时都难以相信。这些日本人都是普通的技术管理人员,根本不是军人,面对刺刀和生命他们会选择活着。
凌芸是了解日本人工作习惯的,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和拼命精神是世界公认的,这一点也不能不说是日本人身上一个好的品质。凌芸没有那么愤青,并没杀光所有日本人的心思。虽然有时也想那么干,但她也明白那不现实,为我所用才是王道。
中国此时百姓的文化基础和科技领域的人才确实不如日本人,所以采取了怀柔政策。这些本来认为必死的日本人,有了活命的机会,几乎没什么抵抗心理就成为雪原军管理下的工人和技师。
凌芸下令成立的武器研究所就设在这里,首席工程师田中丰一郎是一个六十来岁的人,他是很有综合才能的人,也是日伪时期兵工厂的第一技术负责人。
日本并不想在中国研究什么,他们采取的是把资源运回日本生产,再把武器运回中国,所以他在这里并没有什么开发研究项目,经费也不足,田中丰一郎也没什么作为。但他绝对想不到,雪原军会重视他。有些恭敬的说道:“凌司令,你真的信任我?”
凌芸点点头:“我想科技是没有国界的,以你的年龄应该知道日本给中国带来什么,你们应该为你们的民族赎罪。”
田中丰一郎连连鞠躬。赎不赎罪他不管,但不听话就没命他知道。对科技人员来说,凌芸提出的项目,他也十分感兴趣。日本九五式飞机就是木质外壳,但很落后。因为木材的强度很低,大部分还是金属钢铁,这就让飞机的重量增加速度也起不来。
而凌芸提出的是用特殊的木材制作飞机,采用全木质飞机外壳和部分骨架,可以极大减轻重量,提高飞机的速度。这个建议非常好,引起了好几个科技人员的兴趣,会议变成研讨会。
这些参加会议的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对凌芸的大胆设想,感到新奇。原来雪原军的这个女司令号称女诸葛,不但军事水平一流,政治水平也一流,在科技领域也这么厉害。
其实凌芸很惭愧,很多都不是她有那头脑,而是前人研究出来的。她也只是知道一点,连皮毛都算不上。但这种飞机凌芸知道,它是二战后期英国研究出来的,用复合木板制作的全木质飞机,还是双发高速飞机。因为它小巧轻便速度快,被称为蚊式飞机。因为用木质生产速度快,成本低,可弥补钢材不足的缺点,也可以解决发动功率不足的问题。
凌芸想到这点是因为她想改变雪原军空军不足的问题。只有那八十多架飞机,缺少相应的配件,只是训练已经有二十几架不能起飞,把零件拆下来维修其他飞机。这样下去雪原军很快就会失去飞机,再说大功率飞机也消耗油料大。
发动机小了,也无法用在飞机上,这才让她想到了这种英国研制出的蚊式飞机。
在来兵工厂之前,沈阳复合板厂的项目已然开始筹备上马,相信这种材料还是可以成功的。简单说就是胶合板,为了增加木材不变形和抗冲击力,把木材变成多层胶合板,通过压缩和复合成为型材,他不是加工成型的,而是一次压缩成型的,硬度和钢材差不多,但重量只有钢材的五分之一。
只要完成设计和发动机就可以了,通过会议确定航空飞机研究小组,田中丰一郎为飞机设计师,肖明轩为发动机设计师。
凌芸离开兵工厂以后,一连一个来月,肖明轩都没有时间见袁桐,因为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发动机设计和研制中。弄得袁桐怀疑是不是凌芸对肖明轩不满意谈了什么,为什么不见她?
凌芸看袁桐的样子就是不告诉她,弄得袁桐自己跑兵工厂找肖明轩,两个人怎么谈的袁桐没说,但凌芸知道袁桐坠入了爱河。在这个时空她能找到归宿,凌芸为她高兴。她相信同样来自后世的袁桐会把握自己,也不再关心这些,每天大量的工作等着凌芸,她还是奔波于各工厂之间。
凌芸的这个最高长官成为雪原军的科技人员,她用后世书本上得来的那些知识,在快速推进着雪原军控制区的发展,而东北的一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日本方面也没有了动静,双方都在暗中较劲。山田乙三大将一刻也没有放过对雪原军封锁,日军的兵力也在加强调动。
凌芸很失望,因为已然七月份了,中蒙边境没有了任何消息,历史上应该出现的诺门罕事件没有发生,历史又一次偏离了轨道。本来从三八年开始,日本和苏联的边境冲突就不断,但是现在却十分平静。不知道是因为雪原军的问题,还是凌芸她们出现让历史拐弯了。
每天开始关注情报处情报,凌芸心里担心也越来越严重,她最担心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万一二战不爆发怎么办?没有了第二次欧洲大战,还好说,但如果连太平洋战争也没有了,那不是意味着将是中国独立抗击日本吗?雪原军有没有那个能力凌芸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想四五年结束战争,几乎就是不可能的。那自己的宏伟蓝图呢?
有一点凌芸还是有自知之明的,那就是她和袁桐全都不具备政治才能,想进行国际角逐好像还没那水平。如果二战没有了,那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该怎么办?一时间让凌芸万分担心。
雪原军司令里,新任总参谋长关明远明显能感觉到凌芸的焦躁,但他不知道为什么。雪原军十万部队大部分是新兵,但以过去两个月,部队的战斗在上升,时间越长对雪原军越有利。但司令为什么担心,担心什么?
关明远问了一次凌芸没说,她也没法说,难道和关明远说她担心二次大战没有了吗?最为忙碌的就是曲大壮的情报处,梅樱一郎已改姓了,他给自己取一个中国名字,姓梅叫新生。凌芸知道什么意思,新生。情报处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对各方面进行监控。
就连曲大壮和梅新生也不明白为什么司令那么关心欧洲局势。本来雪原军与欧洲局势风牛马不相及,但司令关注欧洲干什么?这些苦衷也只有凌芸和袁桐心里明白。
时间就在凌芸的焦躁中过去,九月三日这天凌芸一天什么也没干,就是守着收音机,她在收听电台,弄得腊梅十分不理解。小姐想知道什么?中午的时候,凌芸终于站起来伸手关掉收音机,脸上露出高兴的神情。腊梅不解的问到:“小姐,德国入侵波兰,你高兴什么?德国和日本可是同盟国。”
凌芸也不解释,拿起电话接通雪原军陆军司令部。还没等说话,袁桐兴奋的说道:“芸芸,听到收音机了吗?太好了,我们可以放开手脚了。”
凌芸也很兴奋,但她可比袁桐稳当多了,:“别高兴太早了,关键是四一年六月二十而好,那才是关键。”袁桐兴奋的说道:“那是,我们该怎么办?”
凌芸说道:“什么也不做,好好的谈情说爱,听说你们进展很快,什么时候喝喜酒?”
袁桐说道:“我正在安排,我们要为明年春季做准备,那时才是真正的行动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和德国配合行动,你明白什么意思。”
“我明白”袁桐兴奋的放下电话去兵工厂找肖明轩庆祝去了。袁桐和凌芸两个人当然兴奋,今天听到的新闻是德国闪击波兰,苏联也出兵了,英法正式向德国宣战,二次大战还是爆发了。
凌芸和德国配合当然是指对远东的军事行动在这之前要解决的是东北日军,所以她说在安排。
好事成双,刚刚这么兴奋林子贤就报告,他们从营口接的人终于到达。这是千辛万苦才到达沈阳的一个团队,带队的是姚崇山,蒋介石派往雪原军的政治部主任。
这么费劲历时半年的时间才到达,是因为这个团队竟然有一百多人。大批的是从南洋归国,接受黄日华邀请前来的飞行员和机械师。
雪原军司令部会客厅里,一百多人风尘仆仆,但一脸的兴奋。姚崇山立正向凌芸敬礼,双手递上文件:“凌司令,这是委员长亲笔手谕,卑职十分荣幸成为雪原军一员,听从凌司令安排,为抗战尽力。”
凌芸上下大量姚崇山,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很奇怪,也分析过老蒋的意思。派一个政治部主任,无非是想掌握这支军队,认为一定会派一个老蒋信任的人物过来。却没想到是名不见经传的人。
姚崇山只有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精明强干的样子,凌芸对他印象还不错。带着笑容说道:“姚主任言重了,都是为国为民,通力合作。”
在姚崇山身边的一个年轻人立正啪的一个敬礼:“属下赵永飞,国民革命军第五航空大队少校飞行大队长,向凌司令报到。全队二十五名的队员,听候凌司令训话。”他身后二十多名队员一起举手敬礼。
这个凌芸最高兴的,她可只有四名飞行员,这个赵永飞是空战英雄。当初是抗战英雄高志航的手下,创造出击落敌机三架,自己零负伤的战绩。没想到蒋介石这么大方,竟然把他们派来。举手还礼:“欢迎兄弟们道理,雪原空军有你们必定展翅蓝天,威震敌胆。”
所有到来的人都是吃惊加兴奋。他们想过千百遍,这个名传天下,在国统区如同传奇存在的凌司令什么样。但没想到是这样一个如同大家闺秀一样的年轻小姐。在重庆大后方,凌芸的名字是传奇神秘,他们当初被指派来东北的时候,就是兴奋的急不可耐。但想通过日军封锁线进入沈阳太难了,又不是一个两个。双方根本无法联系,总算林子贤他们通过梅新生的日本人关系才联系上,通过一艘德国货轮,在辽东湾换上小船夜间进入营口,在林子贤特战队的帮助下,才到达沈阳。全队一百五十来人牺牲二十人,到达一百三十人。
当天雪原军举行了欢迎大会,对这些远来的人进行欢迎。这是雪原军迎来的第一批关内进入沈阳的人员,这只是开始。
让凌芸兴奋的是,她们终于可以和关内取得了联系,这也是雪原军开始大规模动作的开始,东北的抗日形势,将有新的局势。
第135章 不无可避
凌芸的办公室里,赵祚坐在凌芸的面前,他很是不理解。被派到东北的时候,他也很激动,毕竟是参加威名远播,战绩彪炳的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