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就是天理———
  夏侯渊的定军山之败,是曹魏作战史上除赤壁之战的少有的一大挫败。
  失败有多大?我们看看刘备一方的反应就知道答案了。在曹操给夏侯渊开追悼会的时候,刘备却在给亲斩夏侯渊的黄忠开庆功会。战前,黄忠是讨虏将军。讨虏将军不在官阶序列内,名额是机动的,可以视需要随时增加,是一个虚职,是刘备照顾老将黄忠设的一个安慰奖。而战后,黄忠竭升为征西将军。征西将军在官阶序列内,只有一个名额,掌握出征军队指挥权,相当于今天的集团军总司令。同年,刘备称汉中王,大行分封,黄忠因定军山之功得以与关羽张飞同列上将,被任命为后将军,并获封关内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忠的功劳有多大,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的损失有多大。
  假设夏侯渊侥幸逃脱,是否会被曹操军法从事?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失定军山,曹操是否会斩夏侯渊?不会。一则因为夏侯渊兵败是分兵救张郃,张郃得以全身而退,带着主力退守阳平关,列阵汉水以北,威慑蜀军不敢北渡;二则因为夏侯渊孤军奋战,援兵未至,败亦宜然;三则因为曹操刚出来混时就靠着夏侯渊甩着膀子干,和他又是连襟。最后一个原因很重要,中国人向来走不脱人脉。马谡失了一个小小的街亭被斩,关羽失了战略要地荆州,刘备却举大军为之报仇。天理何在?其实,这就是天理。不过,曹操似乎不是一个讲天理的人。
  曹操似乎不领夏侯渊的死战之情。几天后,他在自己的《军策令》里先是对夏侯渊带领四百人去修补鹿角而被害表示沉痛的哀悼,但是接下来,他明白无误地批评夏侯渊虽身负重任却勇而无谋,在军中被人私下里称为“白地将军”。“白地”是白话文词语,就是“平白无故”的意思,“白地将军”就是“多事将军”,平白无故地做决定的将军。夏侯渊如果知道自己死了获如此评价,不知当初是否还要死战。曹操的《军策令》话里有话,就是说夏侯渊谋略不当,致使定军山之败。可是,夏侯渊错在何处,不仅曹操说不出来,我们从史书上也找不出来。曹操这样说,是不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呢?
  平定张鲁后,司马懿苦劝曹操顺势灭蜀,谁知曹操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之后,就回都城为自己筹划晋升魏王的大业了。曹操犯了一个大错,导致刘备在蜀中站稳脚跟后又向中原走来,才导致了曹操正因为这次坐失良机,才导致后来的定军山惨败,不仅彻底丢失了汉中,也终于促成了三国鼎立。当时刘备举全国之力攻打汉中,志在必得。这时,即使曹操亲至,如果只给他夏侯渊那些兵力,又能有何作为?
  宛之战,曹操犯错,典韦死了;定军山之战,曹操犯错,夏侯渊死了。
  这就是三国时候的天理?
  毛泽东论夏侯渊———
  当时,以一军之帅之重,夏侯渊似乎不应该亲自带人去修补鹿角。另外,他分兵一半助张郃,致使定军山空虚,似乎也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毛泽东也曾经谈起过夏侯渊的死因。1971年10月26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两阿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知消息后,毛泽东高兴之余,对周恩来、乔冠华等人说:“有一出京剧就叫《定军山》,是谭鑫培、谭富英的拿手戏。你们看看《魏书》的《夏侯渊传》。当初夏侯渊打了几次胜仗,曹操写信提醒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当有怯弱时’,就是要想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打败仗的可能。夏侯渊把曹操的告诫不当一回事,结果全军覆没。你们去联合国,困难很多,要‘以勇为本’,更要注意‘为将当有怯弱时’。”毛泽东引用曹操对夏侯渊的评价来分析他的死因:一味任勇,没有怯弱时。毛泽东是领袖,曹操也是领袖。领袖看问题总是一语中的。
  当时曹操让夏侯渊屯兵汉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他守住汉中,封闭刘备进攻中原的门户。夏侯渊要做的应该是加筑城防,修治防械,训练士兵。可是,纵横西凉,虎步关右的西部猎豹,养成了进攻性性格,习惯于侵略性思维。在汉中,西部猎豹仍然习惯于纵横驰骋,他多次和张郃主动出击,骚扰巴郡。曾经有一次,他命令张郃打到瓦口隘,张郃遭到张飞伏击,最后弃马带领几十个人狼狈逃回。本该防守,却动不动地去打别人。打别人却又不符合曹操的整体部署,所以兵力不足,最后总是无功而返,难怪乎军中送夏侯渊一个“白地将军”的称号了。夏侯渊多年督军,大都是远征讨逆,速战速决,战即回撤,养成了轻兵急进的习惯,整体上说,夏侯渊为将,善于攻城拔寨,善于追亡逐北,而看不出他在守城方面的特长。“虎步关右”,让西凉反贼胆战心惊的西部猎豹,本来就不该去汉中。
  其实,和诸葛亮用错马谡一样,曹操也用错了夏侯渊。法正肯定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说夏侯渊并不是“国之将帅”的材料。
  战友啊战友———
  陕西省勉县南五公里,12个山头前后相连,当地人称之为十二连珠山,这就是历史上的定军山。定军山入口处,写着一个告示牌:进山请自觉购票,门票30元。定军山因夏侯渊之死而成了今天的旅游胜地。夏侯渊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2009年的5月1日。离山门不远的斩将桥头,几个游客在读完桥头的解说牌后,知道这里是黄忠斩夏侯渊的地方。桥边,还有一块巨石,石上有一道砍痕,导游说是黄忠砍夏侯渊时失手砍在石上,留下了这一永远的痕迹,名之曰:斩将石。斩将桥可能还属于历史,斩将石就只能属于经济开发了。219年正月的定军山之战,距今已经有1790年,当年的一个刀痕,即使是金镏的,风雨剥蚀,恐怕也早就随岁月而去了吧。再就是,当年如果黄忠老将失手砍在石上,那就会被夏侯渊所乘,那时,斩将桥上的烈士就是黄忠而不是夏侯渊了。即使真有这么一块石头,那时候战斗激烈,你死我活,谁还会挂记着后人的旅游开发,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在那块石头上做个记号?
  斩将石前,这几个游客却煞有介事地谈论着夏侯渊死亡的原因。
  一胖子说:“夏侯渊死于黄忠之手。当时刘备对汉中是志在必得,以绝对优势兵力先行占据了踏进汉中的跳板———定军山。为了对付夏侯渊,他把经验丰富骁勇异常的老将黄忠派去冲锋陷阵。习惯于做元帅的夏侯渊离开帅帐,直接去和对方专业先锋厮杀,结果可想而知。”
  一瘦子说:“夏侯渊之死源于曹操。夏侯渊本来是西部猎豹,闪电战大师,长于进攻,善于调兵遣将。可是曹操派他驻守汉中,他这一辈子第一次处于守方,没经验呀。再就是,看看这满山的松树,丛林战啊。夏侯渊习惯于在西凉开阔地带作战,这个地儿只能打丛林战,西部猎豹就被蜀山蛇咬死了。这全是因为曹操让他来了一个不该来的地方!”
  ……
  游客们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笑谈一千八百年前一个人的遇难。可是,又有谁知道遇难者夏侯渊当时的真实想法?
  斩将桥畔,夏侯渊的魂灵依然不肯离去。他孤独地徘徊在桥下,听着上面的人的谈论,自己也在深深地思考:我到底死于什么?死于有勇无谋?否也!若是有勇无谋,怎能马踏西凉虎步关右?死于犯险行动?否也!当时一半的兵力已经拨给了张郃,修补鹿角乃是要务,无人可派,我不去,难道等曹操亲自去?死于曹操的错误任用?否也!一开始来汉中,我就知道自己凶多吉少,汉中的山地,怎能跑得开西部猎豹?可是,主公回撤留防,我不受命,他能放心吗?来到汉中,我固然不习惯于防守,但是,刘备大军一到,我象征性地打一仗,然后拔腿就走,也可以活命啊。可主公这么信任我,把汉中那么重要的位置让我守,那时,除了冲上去,我还有其他选择吗?游客们离开了,夏侯渊的魂灵依然在斩将桥畔苦苦思索:我死于什么?
  其实,夏侯渊死于自己的性格:尚义。
  为了义,他遗弃幼子而抚养亡弟孤女;
  为了义,曹操犯罪他“代引重罪”;
  为了义,他离开西凉,临危受命,驻守汉中;
  为了义,他分兵给张郃,自己以少量军队面对蜀军;
  为了义,面对猛将黄忠,他不抛弃,不放弃,最后用生命来书写“义”字。
  219年正月的那个夜晚,刘备火烧鹿角,进攻防守薄弱的张郃部队,按理说,夏侯渊这时应该做的是安守自己的阳平关,不能轻易出兵救张郃。守住阳平关,刘备就渡不过汉水。可是看着老搭档张郃被打得七零八碎,尚义重情的夏侯渊意气冲动,身在汉中的西部猎豹,还以为这里是西凉,把一部分兵力派去救张郃后,他又拿出了进攻战时常用的“轻兵突入”一招,自己率领一支轻兵前去迎敌。但是,西部猎豹这次遇上了蜀山蛇,并且还是黄忠这条大蟒蛇。
  张郃得救了,他率军退守阳平关,拒敌于汉水北岸。在阳平关发号施令的张郃,得知夏侯渊死讯,那时,正是黄昏。残阳如血,模糊了张郃流满泪水的脸庞。张郃知道,
  夏侯渊是替他死的。太阳渐渐落山,正如一代名将悄然陨落。
  张郃在心里默念:战友啊战友,在那边你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依然升起?
  


第三章 曹氏第一人曹仁
  * 同在青春期,曹操和曹仁都不是好孩子。
  * 周瑜、马超、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三大美男子,曹仁都和他们打过消耗战。
  * 曹仁是个心理学专家,他尤其精通战争心理学。
  曹仁悼词
  曹仁,字子孝,沛国谯人,168年出生,223年因病去世,享年56岁,曹魏创建时期主要人物之一,谥号忠侯,官至大司马,封陈侯。魏武起兵始,曹仁率众相从,其后,破袁术,攻陶谦,征吕布,讨张绣,鸡落山败袁绍,渭南伐马超,江陵拒周瑜,襄樊对关羽,转战各大战场,立下赫赫战功。曹仁作战勇敢,军中叹曰“真天人”。虽位列三公,但曹仁没有特权思想,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行事皆以法律。
  天神将军临三国,忠勇曹氏第一人。
  险不辞难树元勋,不愧魏国大司马。
  一 荒唐青春
  捣蛋鬼和坏小子———
  侍中曹炽无精打采地走在上朝的路上。大司农曹嵩从后面赶上来,拍拍他的肩膀,关切地问:“怎么了?”他们两个走得很近,想走得稍远一点也办不到,他们虽无血缘关系但却是堂兄弟。本来该有血缘关系的:曹嵩的父亲曹腾和曹炽的父亲曹褒是亲兄弟。可是,这中间出了点小差错,曹腾为了就业付出了一点不大不小的代价:阉割。没办法,太监岗位的招聘简章上,第一条第一款就是净身。
  曹腾的官做到大长秋的位子上,成了全国太监的老一。为了死后有人给自己烧纸,他就收养了曹嵩。按照遗传学,曹嵩和曹炽没有半点联系。可是,按照伦理学,他俩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祖堂兄弟。曹炽看看曹嵩,叹口气说:“我家那小子,好弓马弋猎,一点也不乖,不务正业,不成器。可没少让我操了心!”“那小子”就是曹仁这小子。曹嵩同情地安慰他说:“兄弟,别急,树大自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家阿瞒小时候也是天天飞鹰走狗,那时我愁得整晚上失眠!”
  曹操比曹仁大十三岁,早已经趟过了荒草芜蔓的青春沼泽。曹炽咬着牙说:“我望子成龙心切,给这小子起了一个‘仁’的名和‘子孝’的字,现在看来,这小子不仁也不孝!”曹嵩将安慰进行到底:“我家阿瞒,我给他起了一个‘孟德’的字,但他竟然和袁绍去抢人家新娘!令郎再差,也没到这地步吧!”
  安慰别人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贬低自己,来抬高了对方。其实,曹操和曹仁比,情况要好得多。《三国志》对曹操和曹仁青春期的表现都有记载:曹操,“任侠放荡”。“放荡”而已,也就是好玩,喜欢刺激,何况还“任侠”,即使是和袁绍抢人家的新娘,也只是为了恶作剧,并无更深的动作。曹仁,“少时不修行检”,不注意品行修养,行为不够检点,这就比“放荡”情节严重了,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有人分析说,魏晋系统的陈寿为曹操讳言,没说曹操过多坏话。但是吴国人写的《曹瞒传》,从书名看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曹操带着抵触情绪,但即使如此,里面也只是说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
  总之,同在青春期,曹操和曹仁都不是好孩子。但是,同样不是好孩子,两个人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曹操是捣蛋鬼,曹仁是坏孩子。后来,捣蛋鬼蜕变成了神武魏武。那个坏孩子呢?
  年轻干部和黑老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捣蛋鬼长大了,懂事了。174年,20岁的曹操从太学毕业,上任洛阳北部尉,棒杀皇帝身边最红太监蹇硕的叔父蹇图,威震洛阳。捣蛋鬼的青春从此拐弯,开始显露能臣或奸臣的卓越才能。两年后,曹操又被任命为顿丘令,成了一名独当一面的地方官。这时的曹操,二十一二岁。这名年轻干部,很快成了政治新星。
  二十一二岁前的曹仁都干了些什么呢?二十一二岁之前,曹仁依然是个混子,天天“弓马弋猎”,日日为非作歹,不去就业,依旧漂在社会上。
  有人可能说,曹仁的家庭背景不如曹操,所以他没有就业机会。此言差矣。曹仁的祖父曹褒和父亲曹炽,也都是首长级的人物。曹褒官至颍川太守,地方要员。曹炽官至侍中,是皇帝身边的人。曹仁家庭背景虽不如曹操显赫,可是也是高干家庭。更何况,曹仁和曹操是堂兄弟,位列九卿的曹嵩怎么也得拉侄子一把。可是,曹仁这个坏小子,不珍惜机会,任凭自己的青春在荒唐里荒废着。何况,退一步说,即使上面没有人,上面没有根,哪一个年轻人会一味“啃老”?邴原和管宁,一个十一岁丧父,一个十六岁丧父,没有什么背景,都是一些苦孩子,可是也都年纪轻轻就被政府征辟,和华歆一道被人称为三国“一条龙”。
  非常遗憾的是,青年曹仁不但不成龙,反而成了一条蛇。二十出头的曹操,在顿丘令的位子上处理政务。比他小十三岁的曹仁,在这个年龄段干了些什么呢?他干的那些事,早就记录在案,成了永远抹不去的历史污点:“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
  当时黄巾军起义,所谓的“豪杰并起”就是做一面旗,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组织一支军队,参加对黄巾军的战斗,“为国家和平和稳定而奋斗”。许褚出来跟着曹操混之前,在家乡也“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可是他的目的是“坚壁以御寇”,是保卫家乡,是自我防卫。许褚组织的是民兵连,或者说是联防大队,是维护治安的。能领导数千人,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许褚当时就表现出了豪杰气概。陈寿写《三国志》很有意思,先说“豪杰并起”,把曹仁归到许褚一类的豪杰系列,后又毫不隐讳地说他“阴结少年”。什么是“阴结”?“阴结”就是“三不知”:家长不知,政府不知,地方不知。要是办正事,能不让家长知?要是合法,能不让政府知?要是惠民,能不让地方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