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她只是一个母亲吗?她还是皇太后呢!维护皇帝的威严,也是她的职责。
  那次,曹植又被举报犯罪,曹丕感到不好处理,就先派表兄弟卞兰去探探口风,让他拿着满朝公卿的决议,征求卞后意见。这时,她不再是母亲,而是皇太后,大义凛然地说:“想不到我这个儿子竟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你回去告诉皇帝,不可因为顾及我,而破坏了国法。”
  她说的时候,感觉自己挺坦然的,可是,说完了才知道,泪水早就满面。
  可是,在曹丕死的时候,她没流泪,一滴泪也没流,真的。
  曹熊是早就死了的,曹彰也死了。曹彰死后第四年,曹丕病重,也要死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卞后步履沉重地向皇帝寝宫走去,准备去看看儿子。看吧,看吧,看一眼就少一眼了。
  可是,一进门,她就看到几张熟悉的面孔在眼前晃着。仔细一看,天呀,这不是先王所宠爱的那几个女人吗?曹操葬礼后,就再也没找到她们,怎么出现在这里?
  她的脸红了,呼吸也变得艰难。显然,曹丕收用了她们!
  “你们什么时候来这里的?”
  “回皇太后,为先王招魂的时候,妾等就来了!”
  招魂,就是葬礼上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曹丕在安葬父亲的时候,就把父亲的女人领到了自己的床上。
  “狗鼠也不吃你吃剩的东西,确是该死呀!”她没有勇气再见儿子一眼,虽然他快要死了,再不见以后就没机会了。
  曹丕死了,任凭大臣怎么劝说,她最终也没参加葬礼。
  四个儿子,只剩下曹植这株独苗,但是他依然没能让卞后体会到做母亲的幸福。
  228年,继承曹丕帝位的曹叡,到长安巡行。他走后没多久,京城突然大乱,到处都在议论,皇帝驾崩了,从驾群臣都拥戴曹植为天子。
  卞后再次陷于恐惧之中。虽然她讨厌曹丕,但是她还是疼爱孙子的。很难想象已到老年的她,怎能承受失去孙子的痛苦。
  过了一段时间,曹叡回到洛阳宫,大家都偷偷地瞄他:这是鬼还是人啊?
  卞后再次体验到了又悲又喜。她要曹叡追查谣言制造人。
  曹叡说:“天下人都这么说,怎么追查?”
  怎么会无法追查呢?讹言牵扯到的曹植,不就是最大嫌疑人吗?曹叡不去追查,恐怕是知道奶奶不会追究叔父的过错,那还不如给大家都留个面子。
  其实,卞后又何尝不知道谁是讹言制造者呢?她只是不想承认罢了。
  又过了两年,卞后去世,与曹操合葬。
  生前,她是他的女人;死了,她还是他的女人。对了,她还是父兄的女儿和妹妹,也是儿子的母亲。
  唯独,她不是自己。
  无须穿越,历史在现实中被一次次地复制,现代女作家萧红写过这样一句话:
  我是一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第四章 沦落红尘的玉衣
  


第一节 传奇玉衣
  玉衣的真相——传奇故事的破绽
  每一个传奇背后都是世俗的诉求。
  冀州中山国无极县,甄家再续传奇:甄逸最小的女儿每次睡觉,总有仙人拿玉衣盖在她身上。
  甄家本来就是无极县的传奇。甄家的标杆人物是一百七八十年前的汉朝太保甄邯。太保并没有实际权力,只是一个一对一的家庭教师。但是太保威望极高,因为太保一对一辅导的学生是太子。做了一段时间太保,甄老师威望飙升,到王莽主政时,就被任命为大将军,统领天下兵马。这样,甄邯通吃政界和军界,积攒了厚实的人脉,让后代受益无穷,甄家世世代代都有人担任郡守、相国级别的二千石官职。
  到了甄逸,继续传奇故事。遗憾的是甄逸的传奇只是生孩子。甄逸娶了刘备手下大将常山赵云的老乡张氏为妻,生了三男五女,硕果累累。
  可是,甄逸生了孩子一大堆,他自己削尖脑袋,也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上蔡县令。
  难道,甄家的传奇就这样结束在自己手中吗?甄逸不甘心。
  和很多人生失意的家长一样,甄县令也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可是,老婆张氏却给他出了一个题:知道笨鸟有哪几种吗?
  甄县令摇头,笨鸟的样子。
  张氏说:“提示一下,第一种先飞,第二种不飞。第三种你总该能蒙一下吧。”
  甄县令更用力地摇头,很笨鸟的样子。
  “第三种笨鸟下个蛋,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张氏说。
  甄县令哈哈大笑,底气十足地说:“早飞也罢,不飞也罢,反正我们的小女儿是肯定要飞起来的!”
  “那,为啥?”
  “因为——你下了一枚好蛋!”
  张氏啐一口,说:“我自己下的蛋,我能不知道好坏吗?一个一两岁的吃奶娃娃,先练好走路不跌倒,再考虑飞不飞的问题吧。”
  他们的三男四女在史书上都留下了名字。三男:甄豫,甄俨,甄尧;四女:甄姜,甄脱,甄道,甄荣。奇怪的是最小的女儿却没留下名字。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就称呼她为“甄女”。
  甄县令一定要老婆亲眼看到希望,他拉着老婆,向甄女的卧房方向走去。
  这是一个月夜,甄女刚刚入睡。甄县令在女儿的窗前远远地站住,指着酣睡的女儿,说:“看,是不是正有仙人拿着玉衣往女儿身上盖?”
  缥缈的月光下,张氏什么也看不清,就迈动脚步,打算近前看个究竟。
  “嘘——”甄县令拉住她,“别动,你会惊动仙人的。”
  有一句话甄县令没说出来:走近了,就能看清真的没有仙人也没有玉衣了。
  “再看看,使劲看,仔细看,仙人就在那儿,正拿着玉衣往女儿身上盖呢!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
  张氏努力地睁大眼睛,向女儿房间望去,哪里有什么仙人什么玉衣啊,只看到香雾在女儿床边缭绕。
  那时的人家,只要是解决了温饱的,家里都会用熏香,以驱除异味。曹操手下重臣荀彧,就因为爱用熏香,获得了“留香荀令”的绰号。甄家是名门望族,当然每天也是香雾缭绕。
  甄县令在老婆身边絮絮叨叨:看仙人!看玉衣!在女儿房内呢!
  张氏被丈夫的聒噪声搞得心烦意乱,就敷衍说:“嗯,果真是仙人拿着玉衣正向女儿身上盖呢!”
  她并没有完全认为丈夫是在说胡话,因为缭绕的香雾中,看上去的确像有个仙人拿着玉衣。当然,你也可以看成是皇帝銮舆的车盖,例如曹丕出生时,据传就有青色云气出现,圆如车盖。
  人们虽然互不服气,互相挖苦贬低,但是对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大家还是都能够慷慨倾情奉送溢美之词的。既然这孩子的父母说她睡觉时有仙人拿玉衣盖在她身上,那大家就顺着说几句好话呗。于是,专门记载曹魏一方历史的《魏书》就有这样的对甄女的记载:
  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
  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孩儿,睡觉时的情形岂是一般人能见到的。仙人玉衣的传奇,只能是甄家人自己传出来的,而别人也无法亲去验证。
  每当看到甄女,人们就会逗她玩:“哦,穿玉衣的人原来长这样啊!”而这时甄女明明穿的是大花棉袄。
  甄女是不可在活着时穿上玉衣的,因为玉衣是殓服。见到一个小女孩,就说她死后穿什么殓服,很恶毒的诅咒啊。可是,说的人坦然,甄家人自己也欣然接受,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是因为说某人死后穿玉衣,是对该人的美好祝愿。说你死后要穿玉衣,就是祝你升官发财,事业有成。
  当时的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性能寒尸,使尸骨不腐,这样就可期来世再生。所以,玉器在汉代坟墓中是最常见的高级陪葬品。
  并非你在富豪榜上,就有资格穿着玉衣赶赴黄泉路,只有皇帝和王侯才能穿着玉衣去阴间唬鬼。玉衣用玉片制成,玉片间用丝缕编缀。皇帝、皇后用金缕,诸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与始封贵人都是不同的妃嫔级别)、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用铜缕。
  但是也保不准有人死了也不忘叛逆一把,破格使用金缕玉衣。1968年在河北满城出土了两套金缕玉衣,主人是刘备的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夫人窦绾,而他们按照级别只能使用银缕玉衣。
  有人辛辛苦苦奋斗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为了攒钱能给死后的自己买块玉。皇帝和王侯用不着如此辛苦,便可以把玉用到极限——穿玉衣。刘胜的金缕玉衣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所用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金缕玉衣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所用金丝约700克。当时的一个中产者,活三百次不知能否买得起死一次的金缕玉衣。
  人们往往用死时的状况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死了能穿件玉衣,相当于今天尸体上盖面国旗。甄女睡觉时身盖玉衣的传奇,成了一个让人振奋的励志传奇。
  甄家为何要推出一个仙人玉衣的玉女传奇呢?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婚姻改变人生,嫁入豪门是无数女人的梦想;但是也有男人信奉干得好不如娶得好,努力一生不一定大富大贵,但是娶个命中富贵的玉女,一夜花烛,一生改变。
  益州有个吴姓女子,相面大师说她有大归之命。益州牧刘焉听说了,正愁无法落实皇帝梦,就想着如何与吴氏结合。早已经有妻子的刘焉,是不能再娶她了,但他还是找到了与吴氏结合的办法,那就是让儿子刘瑁娶了她。
  不争气的刘瑁没有熬到大贵的那一天,早早死了,吴氏成了寡妇。刘备攻占益州后,不顾与刘瑁同族,满腔热望地娶了吴氏,后来果真成了皇帝。
  把甄女包装为玉女,钓得金龟婿,正是甄家的希望所在。
  甄女3岁的时候,甄逸不幸去世,包装玉女的事业痛折中坚,遭受重大损失。甄家人在张氏的带领下,齐心合力,继续甄逸未竟的事业。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意的人生需要雕琢。
  相面大师刘良出现在了甄家,出场费史无记载,但是肯定不菲。
  三男五女,刘大师面前站了一大堆人,都是甄家的孩子。刘大师半眯着眼,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前看看,后看看,又掐着手指算了半天,最后如梦醒来,精神一振,指着甄女说:“此女贵乃不可言。”
  是的确看出了甄女气质非凡,还是看出了她最受宠爱,或者事前得到了客户授意?甄家八个孩子,刘大师没有平均用力说全盘好话,而是把最给力的赞美给了甄女,这绝非偶然,和以前的玉女传奇一样,都在一个策划项目之内。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不是甄女的天性,因为她是贵不可言的玉女。小孩子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是正常的,但在玉女身上是不正常的,因为她是庄严神圣的玉女。几岁的孩子,总是一本正经,看样子是随时准备在全国人民面前做报告。
  8岁那年,外面来了骑马玩杂耍的,姐姐们你呼我喊地登上阁楼,你推我搡地往下瞧热闹。
  咦,小妹呢?大家突然发现甄女不在现场。
  姐姐们立马跑下阁楼,一齐拉她上去看热闹,这么好的杂耍,一辈子遇不到一次,上去看一眼呗。
  甄女用与其年龄不符的冷峻目光扫视所有人,严肃地说:“这难道是一个女人应该观看的吗?”这哪里是一个8岁的女孩,简直是一个48岁的大学女生宿舍管理员。
  9岁的时候,甄女多了一个退休老爷爷在老年大学的爱好——书法。
  每当哥哥们发现自己的笔砚被人动了,不用调查,肯定是玉女妹妹又用来写字了。哥哥教训她说:“你应该练习女红,现在却又是写字又是读书,难不成要做女博士官吗?”
  甄女回答:“听说古代的贤女,没有不通览前世成败,作为个人戒律的。不学习,又怎能懂得道理呢?”
  啧啧,看这口气,9岁的甄女知道自己以后要做皇后,从小就拿皇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甄女的这些传奇故事,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就是甄女非同一般,八九岁的身体,却有着三十八九岁的大脑;第二就是这些传奇都发生在甄家内部,没有非关系利害人见证,真伪全凭甄家人的嘴。
  两个前后矛盾的细节,证实了甄家人创造的玉女传奇并非无懈可击。《魏书》上说甄女:
  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
  一个“喜书”的女孩子,据说性格严谨,居然乱用哥哥们的笔砚,只能有一点可以解释:她没有属于自己的笔砚。一个大户人家,居然不给爱好学习的女儿准备一套笔砚。这难道不太过离谱吗?有人说这很好解释啊,那时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甄家人不让女儿拥有笔砚。实际上,汉代的人很重视子女教育,即使是身出倡家的卞后,也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亲笔信。大户人家更是把识字读书作为子女成长的必修课。班固编写《汉书》,未写完就去世,皇帝下诏让其妹大才女班昭续写完成。班昭作《女诫》七篇,当作天下女子的行为准则,其第二篇就公开反对“教男而不教女”,强调“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女子写字读书,在当时并非特异之行。甄女即使并不如甄家人宣传的那样喜欢写字学习,但为她准备一套笔砚,也几乎是和为她买双袜子一样稀松平常的事儿。奇怪的是甄家居然寒碜到让甄女用哥哥笔砚的地步。甄家并非专业炒作团队,玉女的传奇故事有一点点破绽也是很正常的。
  业余运作往往有神来之笔。玉女传奇的亮点就是糅合了时代元素。天下战乱不断,饥荒连连,出现了粮比玉贵的情况。瓮缸里没米了,捧一大把珍珠宝玉出去,背回半袋谷子回来。甄家储有很多粮食,他们抓住市场机遇,用粮食换了很多宝物。甄女,又是甄女站了出来,这一年她10岁出头,她对母亲说:
  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赈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
  这段话先摆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本来只能写小学生作文的年龄,说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指示的话。这不是闹鬼了,而是闹玉女了。
  14岁的时候,甄女已经具备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观把控能力。她的二哥不幸去世,家法严厉的母亲对守寡的二嫂同样苛刻,这次又是甄女站了出来,对母亲谆谆教导:
  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
  听了女儿的话,张氏惭愧得痛哭流涕。
  这仍然是甄家人自己传出来的传奇,无法验证其真伪。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甄家终于成功地把最小的女儿包装成了玉女。
  八卦新闻、小道消息、传奇故事从古至今都是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一个玉女传奇,从甄家传出来,传遍无极县,传遍中山国,传遍冀州。
  15岁,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就可以把头发盘起来,宣告少女时代结束,待嫁时代到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谁是那个挑开玉女盖头的幸运儿?
  


第二节 女囚迫嫁
  活人吃死鬼的醋——相见何如不见时
  人们总是太多算计别人,却很少计算自己。
  袁绍总是算计着如何才能成为唯一君临天下的人。他算计着,皇帝而今流落关外,中原成了群雄逐鹿的名利场;他算计着,占据冀州,坐地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