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是神秘主义者吗?”
在李沪生的审查表上列举了1000多个调查项目——
…
“他有迷信观吗?”找到切入点了!
审查员都皱起了眉头,“我们是无神论啊!?”
“他有什么宗教倾向?!”单刀直入!
主审官也皱起了眉头——在他的眼前是一张鲜血染透的纸片,他取下眼镜,恍惚、惶惑一张从李沪生贴身衣兜里搜出来的文字摘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忙又戴上眼镜,镜片前,纸片上是一些模棱两可、神秘莫测的字句:
…
“诗人的使命是吸引在空气中尚不可听闻的声音;在尚未实现的梦想中激发信念;把尚未诞生的花朵的最初趋势引进一个怀疑的世界。①”
“”
…
“问题就在这里了!就在这里了!”主审官恨意未消,手指在桌上啄了两下。
…
“他在给我们灌迷魂汤!”主审官愤懑地咆哮。
…
“他是怀疑主义、厌世主义者!”狠狠地抛出一句!
…
“啊!?这不可能!”
…
“听说他和露露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
“一个露露想了很久的小侦察员露露说,将来长大了,孩子要去祖国的西域”
…
“嘘——!” 都舒了一口气,对英雄的结局,总希望落入一个大团圆的老套。
…
军史编辑部坐满了故事的搜集者,鸦雀无声,听说书人讲述最后的故事②
…
“那高虎声呢?”
…
“我军直升机飞临野营大军上空,特种人员迅速降落在团禁闭室门口,破门‘抢’出时在禁闭反省中的高虎声当时帐篷里还有另一个人”
…
“谁?”
“吕小诗!”
…
“吕小诗是谁?”
…
“闵斌斌!”
…
“高虎声登机后接到红蓝盾转达部队长口令是救出李沪生,可电报指令却说‘格杀红夜莺’李沪生在军校时是优秀生,高虎声知道他直升机飞临山谷上空时,李沪生正和举着地图的湿瘩打斗高虎声顿时回想起部队长在酒泉基地“土墙对话”时说过:“他现在正为一张图去西藏找你他要去解救!”湿瘩胡叫乱喊:“快打啊,他是高虎声啊!”高虎声一下明白了——李沪生此次“拯救”行动与自己有关!当李沪生抱着苏制电台,引开印军可能击伤进香妇女儿童的子弹,呼叫‘我是红夜莺’时,直升机迅速降下绳梯高虎声从天而降从印军的枪弹中抱起李沪生,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罪恶的子弹印军一直想消灭宿敌“红夜莺”,射向李沪生身上的子弹,实际上是击中了正在前来拯救他的高虎声”
“绳梯升上直升机的时候,高虎声已经牺牲了,可是他还是紧紧搂着李沪生”
“高虎声牺牲了,上衣口袋里还掖着调任红盾军团长的命令!”
…
“而国民党潜伏相师下令为高虎声报仇,毒箭齐发,射死了印军狙击手!”
…
“潜伏相师?”
“国民党逃亡缅北军长,当年解放大西南战斗中,高虎声的手下败将”
…
“而高虎声为之奋斗终身的“保卫西南边陲”任务,由李沪生完成了!”
说书人讲到这里,长期的期待压抑,终于一吐为快,松了一口气,脸上现出舒坦的神情。
…
“他看见了彩虹!”
“祖国的西南卫士!”赞叹声啧啧传来!
…
“吕小诗认识露露,很快就承担起照顾的任务”
“央金也在一旁还有乌玛”主讲人继续说。
…
“部队长呢?”
…
“他又重新被拘押审查了!”
“啊!?”
…
“因为当时社会还没有真正的转轨变型因为那时整个国家还笼罩着浓重的‘消灭异端’政治空气红盾的总指挥,闵斌斌新兵连时的王主任,坚持他所认为的正确的主义,认为部队长思想太超前了他也是部队长先前的老战友”
“红盾一直在暗中地追踪着李沪生,而蓝盾,则一直在实施暗中保护。69年铁列克提事件之前,蓝盾从李沪生西去列车上盗走日记,而后该日记实际上落入红盾手中而李沪生在酒泉基地被第二次拿走日记蓝盾负伤后,又落入红盾手中,于是提前放在奎屯北疆医院停尸房,引诱李沪生继续西行,以侦破‘日记之谜’”
“红蓝盾一直在打斗着,试图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谓的真理寻求自己所谓的真相纠缠不清”
“这也符合古老的东方辩证法吧呵呵”说书人说到这,呷了一口茶,笑容里掩隐着神秘的东方意味。
…
“所有争执的两派,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在如何处理异端的问题上,红盾是强硬派,而蓝盾主张人性的、合理性的处理蓝盾是部队长亲自领导的,当然具有更强大的世界观”
…
“这就发展到,在‘抓住’李沪生后,随后他们宣布,李沪生与当时全国的一项重大案件有关因为部队长一直不同意这种绝对化、简单化处理而这似乎是两种命运的较量——部队长再次被拘押审查
可是,最终发现李沪生日记不过是一片空白,没有伪造、没有暗液涂写一本浸染了鲜血的空白日记!
对部队长的审讯再次失去了证据!
…
“可惜了,部队长!”
…
“不!”说书人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
注①:该诗句出自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
注②:这里出现的军史编辑部,就是在第六部 《兵士日记》篇首中曾出现的编辑部,在前是一次大胆的穿插,在此也是一次重要的照应。因为本文是一个大结构的作品,望读者留心注意。
4。士兵与间谍
4。 士兵与间谍
…
“嗯?”问话的编辑一愣。
…
“哈,部队长二次出山,而且这次真的是别开生面!”讲课人眼中溢出喜乐。
“噢?!”一片惊讶。
…
“记得1969年部队长和李沪生从哈萨克斯坦侦查回来,突厥山洞里面的对话吗?”
“山洞里除了两个匪首、湿瘩、彼得、众匪徒外,还有一个陌生人的声音”
…
“这个陌生人说的话,夹杂着浓重的北京口音不像中亚人的新疆普通话口音”
“这在很长时间都一直引起我方侦查机关的怀疑,他是不是67年叛逃我军某部副参谋长”
“后来经查证,我方叛逃人员已于次年在海边溺水而亡。就是说,这个陌生人是个新角色”
…
“而这个人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就一直再也没有‘露面’,他才是敌方真正的‘夜莺’!而我们故事的所有参与者也都再也没有注意过他,除了一个人!”
“谁?”
“部队长!”
…
“部队长在‘身陷囹圄’苦肉计时,就不断思虑这一问题,在不断破获的突厥匪徒前来暗杀的刺客中,也没有找到这个人他断定,这个所谓的陌生人一定隐藏很深,是个旗帜性的人物,轻易不会露面而当他出狱开始组建中国西部红蓝盾军团时,就为这个陌生人选好了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
“谁?”
…
“蓝盾!”
…
“华光1号——好啊!”
…
“不!可惜蓝盾大尉已经牺牲了!”
…
“啊!?这不可能!有人1975年还在土伦山口看到他的!”
…
“那李沪生呢?”一个声音怯生生地问。
“他能不能担负起这一重任,还是让历史来检验吧!”
“检验有什么用?他不是也牺牲了吗?”沮丧的声音。
…
“好了!不要争了!”编辑部领导发话了。
“这个陌生人到底是什么人?”主任的声音。
…
“他就是部队长最早在中亚古堡说过,而李沪生后来也猜测到的,那个在中国情报机构和境外间谍组织之间最高对决的一个敌人!”
“最早的一次对决发生在1968年中哈边境塔城山口,两个红五星军士,为了各自的主义和理想,搏命格斗,拳剑相击那时他的身份是苏联下级情报军官,从驻外使官任上渡假期间到中国边境耀武扬威,向蓝盾挑衅;而那时的蓝盾,是我军基层连队锻炼的一名普通士兵。”
“现在已经查明,他是苏印混血儿,名叫尤恩,曾与蓝盾和另一位苏联女孩莎夏一起参加过1957年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和平”青少年夏令营,到中国北京留学一年,和蓝盾又是石景山中学同学,他们三人曾有过感情纠葛尤恩回到莫斯科完成大学学业,一直在列宁格勒的克格勃总部接受训练,曾作为苏联某加盟共和国驻华三等武官在北京一年,后来在哈萨克斯坦与一位中亚姑娘发生过恋爱就是湿瘩在沙暴古堡之夜向李沪生讲过的那个‘红夜莺’故事的男主角”
“啊!?古堡还真有一段浪漫故事啊?”发出了惊讶的欢笑。
…
“那个姑娘是巴基斯坦人,真实身份是美国情报局特工。FBI实施美人计,还是想要找到一张地图,就是部队长和李沪生在苏军坦克阵地上发现的那张”讲课者眉飞色舞。
…
“后来李沪生一直带在身上去找高虎声的大俄藏地图吗!?”
“啊——是的!”
…
“湿瘩也一直想找这张地图,印度国防部开了高价这张地图对美、印各方都有价值”
“目的都是觊觎西藏!”
…
“美苏为争夺中亚霸权都在争取的东突势力,也在找一张地图,那天夜里在沙漠古堡上演了一幕陆地版的加勒比海盗,掠走了这对‘鸳鸯’。在巴基斯坦军方努力下,东突把尤恩移交给了美军在伊斯兰堡的情报中心,后来这个‘夜莺’就消失了!”
“敌方还真有个‘夜莺’啊!”
…
“后来他向中央情报局投诚,在美国关岛基地接受了一年秘密训练成为美苏印三料间谍。”
“我方是什么知道的呢?”
…
“巴基斯坦军方秘密向我总参提供了情报,因为这个人现在已经到了印度。”
“他在美国秘密整了形,现在印度国防部情报一处高层供职。”
…
“为了逃避苏联克格勃的追杀呵呵。”七嘴八舌的插嘴。
…
“不过他有一个特征是遮掩不了的他的左臂瘫痪了!”
“噢?!怎么回事?”一片咂舌。
…
“蓝盾击中的!蓝盾和他是生死宿敌!”主讲人正色。
“啊!?”现场一片惊讶!
…
“记得在苦肉计‘宣判’部队长时,审判长宣读的我军塔城前线敌情通报中,曾提到彼得被击中吗…那是一个幌子!
“‘夜莺’1969年接受训练完毕后以美国情报局高级人员潜入我国境内执行‘东方沙狐一号’计划——目的是打击中国新生军事力量。那晚部队长和李沪生潜伏在东突匪巢洞口,陌生人曾经说过一句‘中亚没有事了,湿瘩下士,你明天回喀什,夜莺在等你’。”
…
“这里是指另一个‘夜莺’!”解说者绘形绘色。
“谁?”
“华光1号!”
“啊!?”
…
“这就是李沪生说过的,在部队长、自己与彼得和湿瘩的对决背后,实际上,是这两个人的对决!”
“两个‘夜莺’的对决!”编辑部主任纠正了一句。
…
“对!而且这种指称,还预示了新的侦查方向!”主讲人继续口如悬河。
…
“‘夜莺’深入中国境内没有发现蓝盾,以为他还在喀什,所以让湿瘩回去追踪。可他没想到,蓝盾一直在跟踪他。当他潜伏前往中苏边境塔城一带时,蓝盾已秘密跟进,一直到了东突匪巢”
“部队长曾暗示李沪生不要过早动手,这时候蓝盾和乌玛已经悄悄潜伏在匪洞的另一端”
“这就是后来李沪生在扔出手雷之前,先听到的一声爆炸”
…
“蓝盾的公开身份是军区参谋,真实角色一直是我军总参特种兵。他的活动范围是西藏和新疆。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掌握的资料里,蓝盾是中国军队最有思想也是最年轻的骁将。他坚贞、忠诚,才华绝伦,代表着中国军队的未来希望。‘夜莺’1969来化装潜伏来到中国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消灭蓝盾。”
…
“在部队长和李沪生从匪巢离开以后,两股土匪为‘夺宝’发生枪战,解放军也正在前来围剿,蓝盾和他面对面枪战决斗击中了‘夜莺’右腿。”
…
“当时为遮人耳目,让彼得把军服脱下来套在一个打死的土匪身上,让我方误以为是另一个人,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金蝉脱壳,一石三鸟,逃离现场”
“实际上,他与蓝盾已经有过三次对决,是老对手了!”主讲人一声小结提高了语调。
…
“第三次是部队长‘囹圄’酒泉基地后,他再次潜入中国境内,亲自到基地为部队长‘收尸’,但他的行踪早已为我方掌握。在陇海线列车顶部,就是李沪生从合肥出逃爬上车顶的那次蓝盾再次与之对面决斗,‘夜莺’左肩中弹,自此瘫痪”
“‘夜莺’逃走之后,回到巴基斯坦美军总部,又到了印度国防部,痛定思痛,开始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他的疑问代表了美军高层参谋部普遍的军事哲学思考——‘为什么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他的结论是:中国军人有着无比的勇气和最高的国家忠诚但他还是不服气,养精蓄锐,准备和蓝盾进行第四次对决他选择了在70年代中期中国最高国家危机的时候,向西藏发动攻击,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候,蓝盾消失了!”“卖包袱”的说书人以一句吊胃口的结语,合上了那个血火年代一段惊魂往事的神秘“故事匣子”。
…
“噢!?退缩了吗?!”吃惊,惋惜,遗憾!
“嘘——”都吁了一口气,无语。
…
“西域谍影重重啊, 听得我毛骨耸然!”一位前来帮助整理资料的地方史志工作者瞪了一眼说故事的老者,喟然长叹,手中的茶杯抖了一下。
…
5。 不朽铜像
5。 不朽铜像
…
“这就是那一段特殊历史年代我军西线情报保卫工作的写照啊!”一直主讲的老干部呷了一口新茶,接着说。
…
“而在另一方面,对李沪生的审查还没有完”
“你怎么知道这一切的?”一位年轻编辑好奇地问。
“我是当时审查小组的。”
“什么!?”军史编辑部的目光一下子都拢过来了。为了编写好这一段时期我军的战史,编委会请来了一些当年在西南一线战斗过的离退休老同志,讲史兼作讲课。
“你你是?”一个编辑似有所闻地猜测着。
…
“啊,忘了自我介绍了。我就是吕小诗新兵连那阵的王主任,后来的红盾首长”
“历史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但在当时”王主任仿佛在自说自话。
“我们审查的目的也在于想摸清——中国军人的素质到底怎么样?”
…
“当时我们困惑的焦点是,他为什么那么热衷于逃亡”王主任又抿了一口茶。
“他为什么要舍弃家中的温饱日子,投身于常人几乎无法理解,在现在人看来毫无生活乐趣的西域大地?”
…
编辑部里鸦雀无声,都在倾听王主任对往事的回忆。
…
“有牺牲感吗?”审查者小心翼翼的问声。
审查室里,资料核对仍在紧张进行中。
…
“一个人单枪匹马,长驱十万八千里,茫茫戈壁、渺渺雪原为了什么?!”
…
“就为了破获一个所谓的虚无缥缈的‘案子’疯了吗?!”一声责难。
…
“他是受难来的”
“他拯救了达旺”
…
“信念!”
“使命感!”
“他高扬着一面旗帜”
…
“那是什么???”
…
所有审查的人员面面相觑。
…
经过从美军那里借鉴来的最新测谎仪,李沪生的忠诚度、诚实度都是最高指标”
…
“现在有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忠诚度、诚实度,总是统一的吗?”
…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