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天的免费冰棍以外,冬天的爆米花则是最便宜又好吃的。腊月一到,就有位老爷爷背着一口葫芦般的大锅在厂区里四处吆喝:“爆爆米花喽!”
冬天的爆米花绝对是市场霸主地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冻米糖,都会拿自家的大米或者玉米去爆爆米花,老爷爷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小孩子们跟在大人后面,眼巴巴地等着爆米花出炉。每当轰的一声巨响,看着一碗玉米或大米变成一簸箕雪白的爆米花后,秦昭昭总是一边欢呼,一边急不可耐地伸手先抓一把塞在嘴里,一点都不怕烫。
吃这一方面,秦昭昭能得到的满足感不多。但在玩这一方面,她却每每可以玩得十分尽兴。
爸爸妈妈们白天要上班,不到学龄的孩子们都是放到厂托儿所。托儿所的阿姨全是照顾安排进来的职工家属,清一色三四十岁没啥文化的妇女们。她们的职责是只管看着孩子们不出事就行了,基本上就不怎么教识字算数。所以孩子们在托儿所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天天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上托儿所的日子可以玩得很开心,不上托儿所的星期天可以玩得更开心。长机厂一带处在城市东郊,依山傍水,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可以在田野、山林和小河里尽情玩耍。
男孩子们喜欢去山林里爬树掏鸟,去小河里摸鱼虾;女孩子则喜欢去田野玩,扑蝴蝶,捉蜻蜒,采草紫花;采到的草紫花可以编成花环戴在腕上或颈上。秦昭昭还太小,才四五岁也跟着一群姐姐们学编花环,她当然编不好,急得要哭。邻家一位大她五岁的小丹姐姐就很有姐姐样的编好一个给她戴上。她一整天都舍不得摘下,回到家臭美地一个劲照镜子。小女娃好象都天生就知道爱漂亮。
有时不去外头玩,就和姐姐们在门前的马路上跳橡皮筋:
嘀嘀燕子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这个她跳得很好,年纪小,肢体动作灵活。跳房子就不行了,单脚跳时保持不了平衡,脚下的力道也很难掌握好,动不动就把小石子踢出了格子线外,姐姐们就不爱跟她玩,打发她到一旁去坐着看。
经常还在一起玩扮过家家,过家家的内容最初是模仿日常生活的。比如有人扮爸爸,有人扮妈妈,有人扮爷爷,有人扮奶奶等等,假装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爸爸妈妈”上班,“奶奶”煮饭,“爷爷”种菜,“宝宝”上学之类的;后来变成了模仿校园生活,有人扮老师,有人扮校长等等;再后来的过家家可就大张旗鼓了,开始模仿热门电视剧。
那时香港武侠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红得发紫,一群小女孩们聚在一起玩过家家时很热衷于扮演电视中的人物,几乎都争着要扮黄蓉,其次是扮穆念慈。这样的游戏是过家家的升级版,需要场地和道具。因为扮古代人物是要打扮的,比如扮演黄蓉的小女孩,她的头发要像电视中的黄蓉那样梳成几根小辫子垂在耳畔,再在头上插些花呀朵呀什么的,身上也要披块床单或长毛巾,聊以充当古代广袖长裾的服饰。最重要的一点是还要化妆,她们并没有化妆用的口红胭脂,唯有一支红色水彩笔挑大梁,因陋就简地把嘴唇涂得红红的,再在眉心点一颗胭脂痣,就算是大功告成。
这个需要漂亮装扮的游戏,对一群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们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游戏总是在小丹姐姐家里进行,她们班上的女生们放了学就约齐了往她家跑。各人带上自己的绸带呀、头花呀、塑料发卡呀、珠子项链呀等等廉价花哨的小饰物,轮流扮黄蓉,尽可能地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秦昭昭也想参加她们,起初她们嫌她小,不愿收。最后勉强收下了,却总让她扮“傻姑”这个角色,不用梳头不用插花不用化妆,她好失望。
终究是小丹姐姐人最好,某一天还是让秦昭昭也扮了一回黄蓉。把她的头梳成好多小辫子,一些盘成髻一些垂在两颊,又用细冰棍缠上珠子项链,充当发钗插在发髻里。再用红色水彩笔涂红小嘴唇,点上胭脂痣,镜子里的小姑娘马上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那天,游戏结束后秦昭昭都舍不得卸妆。她对着镜子怎么看都看不够,觉得自己好漂亮啊!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高兴。
和贫乏的物质生活相比,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丰富多彩的各类游戏,让秦昭昭有着一段很愉快的学龄前童年生活。整个家属区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按年龄段呼朋唤友地玩在一起,从不用发愁找不到玩伴。这里每一张孩子的面孔秦昭昭几乎都熟悉,只是名字不一定都能叫得出来。
但是有一天,秦昭昭发现厂家属区里原来还有一张她全然陌生的孩子面孔。
2
前面说过了,长机厂家属区的房屋建造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平房为主。但在一排又一排的平房中,也有着几栋鹤立鸡群的新建四层小楼房。虽然两室一厅面积不大,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拥有配套的厨房卫生间,在当时是难得的好房子。这几栋新楼房,住进去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厂干部,只有极少数几套分给了工龄长的老职工或市级劳模。牢骚满腹却无可奈何的普通职工们,半真半假地将其戏称为“中南海”。
厂家属区依着一座小山坡修建,“中南海”建在半山地带。秦昭昭家住的那排平房则在山头。因为据地势之高,而他们的屋子又正好在整排平房的左边当头第一间。隔着遥遥几丈远,倒和不远处的“中南海”可谓比邻,只是当中隔着一道红砖围墙,仿佛银河般隔开人间天上。墙那边是厂领导们住的“天上”,墙这边是普通工人们住的“人间”。
记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中南海”的方向经常会飘来一阵阵很美妙的音乐声。秦昭昭觉得好听极了,好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声音,妈妈告诉她那是电子琴的声音,乔厂长家买了一台电子琴让儿子学弹琴。
秦昭昭很向往:“妈妈,我也想学电子琴。”
秦妈妈苦笑着摇摇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从国外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新型乐器电子琴成为引领一时风骚的新潮玩意。只是一架电子琴的价格不菲,学费也不便宜,像秦家这种普通工薪的双职工家庭,收入不高,还要赡养双方都留在农村的年迈父母,根本不可能有条件让女儿去学琴。秦昭昭虽然任性地又哭又闹,还是没能得偿所愿。最后还因为闹得过了火,惹得爸爸怒了,一把拎过去狠狠在屁股上拍了几下:“老子还没死呢,你嚎什么丧?”
秦爸爸一双手硬得像块铁,几巴掌狠狠拍下来,秦昭昭痛得尖声大叫。秦妈妈马上过来心疼地拦:“你干什么?孩子有学琴的心愿我们满足不了她也罢了,你还这样下狠手打她。”
秦爸爸气咻咻:“是,我满足不了她的心愿,谁让我不是厂长。她可以去找乔厂长当她的爸爸,那样她就能学电子琴了。”
年纪小不懂事的秦昭昭,把父亲的负气之辞当成真话听,真以为爸爸可以随自己的心愿寻找挑选。她小小的心眼里怀着对父亲那几巴掌的怨恨,独自一人眼泪汪汪地跑到乔厂长家去了。
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去过乔厂长家。但围着红砖围墙绕上一大圈进了“中南海”后,循着悠扬动听的电子琴声准确无误地找到了她要找的房门,咚咚咚敲开了它。
开门的人就是年富力强的乔伟雄副厂长。这一年他刚升上副厂长的宝座,正是春风得意之际。他一脸惊讶地看着门口的小客人,虽然他家一向不乏登门造访之客,但这么小不丁点的客人却是头一个。小小的女娃娃仰着苹果般的脸蛋,长睫毛缀满泪珠看着他,怯怯地问:“伯伯,你是乔厂长吗?”
乔厂长更惊讶了:“我是,小朋友,你找我有什么事呀?”
“乔厂长,你做我的爸爸好不好?”
秦昭昭一句话,把乔厂长的夫人招来了。她不是乔厂长的原配,是在他结发妻子病故后再嫁进来的继室。比他小了足足十岁。当时乔伟雄前妻的女儿乔叶已经十五了,婚后她又给他添了一个大胖儿子。乔叶跟年轻的继母格格不入,技校毕业进厂不久就找了对象出嫁自立门户去了,这个家只有他们一家三口。此刻听到门口有个小女孩在说什么“做爸爸”,厂长夫人惊愕万分地走出来看究竟。看着眼泪汪汪的小女孩,她语气柔和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跑我们家来了?干吗要乔厂长做你爸爸?你自己没有爸爸吗?”
“我爸爸不让我学电子琴,他说如果我想学电子琴,就去找乔厂长当爸爸。乔厂长,你做我的爸爸好不好?我也很想学电子琴。”
乔厂长夫妇怔了,对视一眼都不说话。秦昭昭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小脸蛋上满是可怜兮兮的表情。
这时,里屋的电子琴声停了。一个和秦昭昭差不多大的小男孩走出来,好奇地看向她。秦昭昭则以十倍的好奇回望着他。因为这个小男孩和她以前见过的小男孩完全不同,他特别特别的干净,从头到脚都干净得一尘不染。小小的白衬衫白云一样白,蓝色背带裤蓝天一样蓝,怎么看怎么赏心悦目。
在长机地区这个城乡结合部长大的男孩子们,大都像小猢狲似的到处蹿,玩起来极疯极野,一个个看起来总是脏兮兮的,满头满脸都是泥。身上的衣服脏了洗洗了脏,到最后根本洗不出颜色。像眼前这个干干净净的小男孩,秦昭昭还是头一次看见,不由睁大泪眼看呆了。
厂长夫人马上转身迎上去:“乔穆,你出来干什么?快进去接着练琴。”
那个叫乔穆的小男孩十分听话地转身回房了。他只在秦昭昭面前露了一下面就又隐入房内。多年以后,秦昭昭在语文课本上学到“惊鸿一瞥”这个词时,情不自禁地就联想起当年初见乔穆的那一眼。
那天秦昭昭是被乔厂长夫人送回家去的。她在厂长家闹的笑话被父母知道后,妈妈叹气,爸爸脸憋得通红。她很害怕,以为爸爸这次一定会打她打得更重。结果爸爸却没有打她,翻箱倒柜找出一支他当兵时买的口琴吹给她听。
“昭昭,口琴的声音也很好听的。咱们不学电子琴,爸爸教你吹口琴好不好?”
秦昭昭的电子琴没学成,跟爸爸学起了吹口琴。她觉得口琴的声音没有电子琴好听,但既然学不了电子琴,口琴好歹也是琴,有一种沾了边的安慰感。
去过乔穆家后,秦昭昭再上托儿所时,有了一个想不通的问题:“妈妈,乔穆为什么不上托儿所?”
厂托儿所里,全是年纪与她相仿的小男孩小女孩。那天看到乔穆,他应该和她差不多大,可他为什么不要上托儿所呢?
秦妈妈告诉她:“乔穆他不上咱们厂里的托儿所,他在上市里的实验幼儿园。”
“什么是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是当时市里条件最好的幼儿园。一来收费较贵;二来路途遥远接送不方便,普通职工耗不起那个时间金钱把孩子送去那,基本上都首选设备简陋的厂办托儿所。长机地区这一带,只有少数几户条件较好的人家才会送孩子去城里上幼儿园。秦妈妈不知怎么对女儿解释,只能含糊带过:“实验幼儿园,就是更大一点的托儿所。”
“妈妈,我也想去上实验幼儿园。”
秦妈妈叹口气:“昭昭,你不要什么都想好不好?你学不了电子琴,你也上不了实验幼儿园。”
“为什么?”
秦妈妈没有告诉女儿为什么,只是摸着她的头再次叹了一口气。
渐渐长大后,秦昭昭才渐渐明白答案。人或许不分阶级,但却有阶层差别,这种差别最明显的区分就表现在身份地位和经济条件上。乔穆和她,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所以他能学电子琴,她只能学口琴;他能上实验幼儿园,她只能上厂办托儿所。
但在当时,秦昭昭不能理解这些,她只是感觉到乔穆和她、以及她经常一起玩的那些小伙伴们不一样,特别特别的不一样。
她从没见过他出来玩,男孩子们在马路上三五成群地拍画片、打弹球,滚铁环、飞竹蜻蜓……当中从不曾出现过他的身影,至于上树掏鸟下河摸鱼就更不用说了。她觉得好奇怪,他难道都不出来玩的吗?
乔穆是秦昭昭所见到的第一个不爱玩的小男孩。她这才知道为什么以前从没见过他,他住在房门一关就自成一统的楼房里,又老不出来玩,整天关在屋子里别人怎么会认识他呢?
后来秦昭昭才知道,乔穆每天早晨被他妈妈送去实验幼儿园,下午接出园后还要去学电子琴,总要晚上才会回家。然后吃饭,洗澡,再练练琴就差不多要睡觉了。他根本没有出来玩的时间,而他妈妈也不允许他出来跟其他孩子们玩。不练琴的时候,他也是呆在家里跟着妈妈学生字,背古诗。
乔穆的妈妈穆兰不是本地人,她是七十年代初来江西农村插队的上海知青。这位上海女子的祖父据说解放前在上海是位殷实商人,解放后被打成了资本家,各类运动中带累全家人跟着吃了不少苦头。比如上山下乡运动中,作为资本家的后代,穆家的一对儿女本来按政策可以留一个在父母身边都没留成。街道办事处的人天天找上门来,说得好听是动员,说得不好听就是要赶你下农村,理由是资本家的孙子孙女更应该要去接受农民阶级的再教育与锻炼。于是穆家父母不得已挥泪送别两个孩子,穆兰来了江西,她弟弟穆松去了云南。
穆兰在农村插队三年后招工进了长城机械厂,不用扎根农村一辈子。对于她幸运的招工进城,有人背地里说没准是跟村干部睡了觉才换来的。当然究竟是与不是,谁也没有真凭实据。而且这个上海女子身上有那么一种说不出来的含蓄的气派,那气派让人不敢在她面前乱嚼舌头。她的容貌也说不上多么漂亮,但和厂里一帮女工们站在一起,人们一眼就能把她挑出来。对此,长机厂的人只能定论为:“人家到底是大城市来的,就是显得跟咱们小地方的人不一样。”
然而彼时她幸运的招工进厂,在七十年代末的知青返城潮中却成为不幸。 中央的政策开始允许知识青年返城,但有两条限制:一是已婚的知青不能回城;二是国家安排了工作的知青也不能回城。她已经在长机厂上班领工资,上海是无论如何回不去了。既然回不去,就只能在小城安家。蹉跎了如花年华后,二十七岁的穆兰最终嫁给丧偶的厂干部乔伟雄,次年生下儿子乔穆,从此儿子就是她的一切。
作为大城市来的女人,穆兰对她的独生子有着非常严格的培养计划。她的计划在这个城乡结合部的长机一带,是极其超前的。这一带的父母们彼时根本就没有“培养孩子”的意识。计划生育虽然已经在执行了,但生于八十年代初期的独生子女还不多,大部分家庭都有两到三个孩子,多的五六个都有,没有时间精力更没有金钱去逐一培养。生下孩子后,只要保证不饿着不冻着他们就行了。而孩子们在上学前几乎都是放羊般地野生野长,随便他们怎么玩,不哭不闹不打架父母们就不会管。上学后开始会管一管学习,偶尔也盯着孩子做功课,考试不好就打上两巴掌,这就算是教育孩子了。
像穆兰这样,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就开始让他学电子琴,每天要练琴,还要学生字,背古诗,如此悉心培养实在是长机地区独一份。
穆兰并不是光顾着让儿子学习而不让儿子玩,家里还是买了不少玩具给他玩,她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