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楚国想主动进攻齐国,晋国的皇上和朝臣们决定隔岸观火,坐等着收钱得利。相信一旦楚国胜利,过不了多久楚国也会尽归晋国所有;
楚王怎么不清楚晋国高层的打算呢?
楚王非常清楚齐王是死在十年后,可是他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于是他派始终跟随的探子暗中吩咐身在后宫的葛女好好伺候齐王,于是寻欢作乐整天不上朝的齐王在享尽艳福的同时,一下子和楚国先太子一样呜呼哀哉了。
至此三岁幼子上位,陶家女上位成为太后,葛女下狱等候毒酒一杯。
而大皇子和三皇子趁机起兵攻打齐国皇宫,争夺皇位。
楚王正是趁着齐国双王之乱,首先烧其船只,破坏港口,截断海上后援,然后攻打齐国皇宫,杀死大皇子和三皇子,抓住小皇帝和陶太后;
若是在十年后,那时顾怀已经是顾相,楚王还多有忌惮他的手段和势力;
但如今是十年前,顾怀还只是一介翰林编修,没有多大的权利,楚王不相信顾怀有什么扭转乾坤的本事。
楚王在承宇宫内得意的大笑,等待着探子将顾怀活捉并押送回来,这是楚王亲自的密旨。
可是今日他却收到坏消息………顾怀不见了,同时不见的还有任家小弟。
“什么?这不可能?他怎么会抛下顾家不管?”
楚王不敢置信的盯着单跪在地的暗卫,顾怀竟然抛下了顾家独自跑了。
“启禀皇上,在顾怀家中,还搜到一封信。”
暗卫双手呈上一封信,上面写着“楚王亲启”
楚王顿时心中五味杂陈,全身烦躁,他此刻无法保持冷静,匆匆的打开信快速看起来。
“楚王敬上,在下偶然得知楚王的攻打齐国的计划,十分钦佩您的果断与智慧;此消息是从楚朝高层内传出需告知顾家,想让齐国得到顾家的支援;在下特此将消息截下,祝愿楚王您的计划能顺利实施。拜上!”
这封没有署名的信件并不是用竹简书写,而是用珍贵的纸张。
闻着上面清新的墨香,楚王却全是冰凉,心若火焚。
原来楚王一直认为此次他会棋高一着,其实却是差点满盘皆输。
朝中有奸细,他并不奇怪,但是知道详细计划的只有那么几个人,而他们都是楚王最为信任的,最不想怀疑的。
至于顾怀为什么明知道会有敌来犯,却对顾家和齐国见死不救,反而逃之夭夭呢?
楚王顿时想起了前世,也相通了许多事。
怪不得十年后,本应成为靠山的顾家并没有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顾怀掌权拜相之后渐渐败落,甚至子弟逐渐凋零,意外不断。
此刻楚王刚刚因为快速打下齐国和想抓捕顾怀的得意荡然无存,他看似胜利,其实却输了。
若是当时顾怀耍点手段,他的计划不会这么容易成功的,因为全盘计划已经暴露了。
楚王气得将案几都踹翻了,发誓一定要抓住顾怀。
他下次一定要赢回来!
第 138 章()
从齐国传来的捷报并没有为皇上带来多大的好心情;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大殿之上的诸位文武百官面对着面色不善的皇上;令人胆颤;不知又是谁惹恼了皇上。
自从正式掌权亲政以来;皇上除了原有的面无表情;日益增长的威仪;多少比以往要放开了不少,至少这时在场的臣子们都瞧出了皇上周身乌云密布,雷霆之怒未发。
高坐在阶梯之上的皇上扫视了下方三十几位朝臣几圈。
大殿之上分别按照文武站成两队;站在队伍最前方的是祁令尹和芮太尉。
即使皇上心中有了猜测谁是齐国的奸细,但是事已至此,就算他是皇上;在没有明确的证据面前;想随意拿人也是不行的,这会让原本并不稳妥的皇位在恐慌的人心面前不堪一击。
退一步来说;齐国已灭;那人还能复国报仇不成?
皇上顿时压下心中的怒意。
时辰已到;除了为首两人见王而不拜之外;其他众人跪伏行礼。
第一个上奏的人是何御史;他弹劾魏将军屠城三日;在齐国纵容手下士兵烧杀掳掠,肆意屠杀,血流成河;以至于将整个齐国皇室兼重臣屠杀殆尽;
还纵火焚烧;将齐国皇宫烧毁,昔日兴盛繁华的齐京,瞬时之间变成一片废墟,凄凉惨景令人顿首痛惜,令所有人胆寒,不利于楚国的名声。
反驳的人是魏将军的上司方将军,为人直莽,说话无绕弯。他当即说道:“魏将在外为国为民,对皇上一片赤胆忠心,这么做肯定是想速战速决,毕竟战机稍瞬即逝,深怕耽搁皇上的大事。”
看来能晋升到三品武将之人也不是没脑子的,方将军一段话,句句没有离开皇上,魏将军所做的一切都是忠心皇上。
也有人看出另一层意思的,魏将如此作为恐怕是受了皇上的密旨受意,因为楚国即使打下了齐国,但是国土和皇宫按照约定是属于晋国的,这是贪得无厌的晋国提出的条件。
相信皇上当然不甘心送给晋国一个完整的齐国。
其实朝臣们都不知晓,在楚王心中,他原本就不重视齐国的国土和齐城,甚至还有积累上千年的财富和非常赚钱的商铺,他看重的是港口和海上资源。
而此时心中有数的何御史看出了皇上的用意和心思,他先行弹劾魏将军,也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以免让天下之人对楚王的言辞不利,于是必然要有个替罪羔羊才行。
至于顶替人选,当然是这位刚刚灭齐、立有大功的魏将军了。
斩刑是不行,容易令百官寒心,刚立功就要无故被罚,那不让朝堂之上的人心都散了?以后谁还为楚王效力?
但趁机削权削功是必要的,否则等功劳太大的魏将军此次率兵归来后,即使当场交出了兵符和兵权,也是要被封侯封爵的;
若是将来善战的魏将军再立功,岂不是无赏可封了?
于是当场看懂皇上心意之人又先后出来两个人,顺应大趋势,趁机批判魏将军把持军权肆意妄为,罔顾圣意,败坏楚国儒家仁德教民之心;使得天下误以为楚国残暴不仁,非仁明之君,影响太过恶劣了,必须重罚。
楚王看到下方文武官员争论不休,这才心情好了许多。
朝臣意见不统一,有争议,这样才好;
若是朝堂百官上下一心,即使出发点确实是为楚国好,为楚王好,是善意的,可是到那时皇上才要寝食难安,担心皇位不稳了。
皇上见到众人不再继续谈论话题,一起等候他的旨意,顿时心中极度满意却不露表情的说道:“此事稍后再议!”
齐国的事情还尚未收尾,还有一些事情要用到魏将军的地方,楚王也不能还未过河就要拆桥啊!
这时,又有朝臣启奏:“启禀皇上,虽皇上正值鼎盛时期,但在楚国战胜齐国这也重大胜利面前,还需立太子以安民心,保证楚国永世昌盛。”
皇上当即心中不悦,心想:“朕才二十出头,你们这些提前站队的人就等不及想让朕退位让贤了?”
但作为皇上是不能太过于独断专行,和轻易让人看出自己的心意。只有越是让人捉摸不透,表现得高深莫测,越是让人胆小,摇摆不定。
“哦,你们都说说那位皇子合适啊?”
皇上低沉的说道,语气轻柔,好似对这事不经意般。
于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大皇子,也有人提出是二皇子。
说着说着,朝臣们声音变大,开始人身攻击了。
“臣听说前段时间,大皇上说以后皇位是他的,让二皇子去死。难道这就是手足之情、兄友弟恭?只怕长大后会‘兄弟阋于墙’了!”
“这些纯属是大皇子被小人陷害。皇后娘娘贤良淑德,楚国上下妇人之表率,她亲自培养出来的大皇子怎会如此?一定有嫉恨、有歹毒之心的毒妇才会如此!”
至于这位朝臣从‘小人’引申为‘毒妇’,隐约指向何人,语气非常明显。
当然是如此有身孕的静妃娘娘了,谁让若是她生的是皇子,也参与进了这场皇子都尚未成年就已经开始争储的漩涡当中来?
反击继续:“二皇子乃美人之子,虽养在陶妃娘娘名下,但地位低微,不足以为太子。哪里能和身为嫡子,而且是皇上潜邸原配的嫡子相提并论?”
更有甚者提到了庆国公,显然是个不了解内情的糊涂鬼,是在新皇宫重新提拔上来的朝臣,他说道:“庆国公乃先王妃和皇后的至亲,对皇上忠心耿耿,为国尽忠。大皇子乃双重正统之后,纯正的嫡长皇子,当然是最佳太子人选。”
说到这里,有人心中一咯噔,暗道:坏事了!
好几个知道内情的人偷偷的用余光看向高处的皇上,由于有旒在,看不到皇上真正的表情,但是肯定是不妙的。
确实是如此,刚刚那个臣子的话让皇上想起了几年前,以安家、庆国公、令尹三人在朝堂上只手遮天,将他的权利架空,甚至糟蹋皇宫,随意进入皇室历代所建的密道,亵渎皇室尊严,简直罪无可恕。
还有,谁都知道,当今楚王是整个楚氏王朝中唯一的庶子登基,虽然是先帝临终下诏即位,但确实违背了祖训,而相信先帝的意思也是让自己的儿子在嫡长皇子成年后自动让位。
‘嫡长皇子’深深刺痛了皇上敏锐的心,这简直是指着他的鼻子逼着他退位。
皇上再也忍受不住了下面之人的愚蠢和可恨,忍住想杀人怒气,刷的一声站起,重重的说道:“退朝!”
挥袖下台阶朝着皇上专用的大门而去,无心顾及朝臣的心情。
等皇上走后,不少朝臣只能呵呵,表示无言以对,都不知道该不该同情那人了。
而刚才提出‘正统’朝臣当场懵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看到四周之人看向他的视线有同情,有幸灾乐祸的,更有恶劣的做出一个斩的动作,意思是他死定了。
也是,得罪皇上,被皇上惦记的人,没几个下场。
***
二十多岁的小将魏将军原本是家中穷苦,无钱读书的猎户,为了家中亲人能活下去有口饭吃,他才被征召当士兵的平民子弟。
由于他一直冲到队伍最前面,能打敢杀,悍不畏死,曾经在皇上还未登基之前派到山林剿匪,多次立下汗马功劳,功劳叠加,后来更是成为方将军手下最为得力的大将。
这次率军杀入齐国,是方将军举荐。
至于烧船烧港口、屠城、烧毁皇宫、屠尽齐国皇室成员和朝中重臣,搜刮金库财物等事全部是魏将军所做。
当时魏将军下令时,有一些士兵心软,同情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手直哆嗦,也不知道是累的,还是什么原因,手上的刀对着那些人根本砍不下去。
这时,魏将军大喊道:“你们若是不想杀,也不必要回家和亲人团聚了,都留在这里和齐国人作伴吧!”
于是想起家中有亲人媳妇孩子的楚国士兵咬牙再次举起了滴血的屠刀,见人就杀,眼睛都红了,手脚麻木,直到自己倒下,不知身后一摞摞的尸体,不断流淌的鲜血染红了整条街道。
事后有和魏将军关系颇好的小将曾经想阻止和劝说好友,不能如此行为,他以后必然是名誉受损,遭受天下人唾骂,永臭青史,留下一个残暴不仁的名声,到时朝堂之中,必然容易被人攻击。
可是魏将军只能给好友留下一个苦笑,想到了那张被他烧掉的密旨,他早已做好了准备!
第 139 章()
楚国的主动和识趣让没出兵却白白得利的晋国非常满意;却让楚国朝臣心存不满;认为自己又出兵又出力到头来一寸国土都未增加;实在是太吃亏了;只是这些被刻意散布的声音很快都被楚王强制性的压下去了。
对于这些目光短浅的蠢人;楚王只能呵呵;他都懒得去解释。
至于葛女;他专门命人搭救后便将她直接送往晋国,和一些准备好的战利品一起赠与晋王,以示好。
这位神奇的葛女可是非常好用的;在这次齐国宫变中再次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愿她在晋国也能发挥效用;不错,葛女就是现在皇上对外最好的利刃。
正午时分;皇上批阅完奏折后;从木架上摆放的陶瓶中抽出一个竹简。
皇上重新回到软榻上,挪开其他奏折;腾出位置来;解开手中竹简上的细绳打开后;赫然是一副天下地图;甚至还包括海岛、外族。
皇上再次提起笔;蘸染墨汁;在原来齐国的国土上描绘一番,扩入晋国的国土内;再蘸墨用细线条从港口边沿划分到楚国的境内,再将外族的几十个势力范围标注出来。
这些都是风先生这么些年根据门人游历、爬山过河采集草药等留下来的地理资料;而有关外族部分是他在前世几十年所收集到的。
皇上的目的非常简单;即使他要求和晋国平分齐国的国土也没有用,原因是他根本就保不住这些看得见的利益,若是有一点贪心,到时得不偿失。
齐国已经被灭了,而晋国对于这片大陆除了几十个游牧民族外的唯一国家………楚国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将楚国也吞下,那时晋国就可以三国合并,一统天下了。
到时候,若是楚国有了贪婪之心,瓜分到了齐国国土,这样一来,晋齐两国就有了搭界的地方,楚王必须设置边境关卡,派重兵把守。
可以试想一下,楚国真的能抵抗得了晋国的军队吗?
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简直是吃亏不讨好。
再加上齐国人仇恨楚国人,还需派人去治理,太琐碎麻烦了。
综上所述,齐国的国土简直就是烫手山芋,楚王巴不得早些扔出去当作诚意送与晋国。
晋王之所以如今没有趁热对楚国下手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两国之前签有契约,约定互不侵犯领地和瓜分利益,而是在于晋王还未消化完这次齐国灭亡所带来的利益。
毕竟楚国除了矿产外,并没有让晋国损兵折将的将它一举拿下的价值,所以短期内两国都会相安无事。
直到谁的准备做好了,才会最先动手。
正当皇上沉寂在思绪中时,不知何时台阶下面单跪着一个黑衣蒙面人,正是暗卫。
他静静的跪在那里没出一点声音,直到皇上自己发现来人。
“何事?”
皇上对于下面多出一个人,没有表现得惊讶,而是直接问道,显然习以为常。
暗卫将一张卷起的纸条双手递上,上面写着三日后魏将军率军献俘虏,将齐国小皇帝及其太后一并带回了楚国。
皇上轻摆宽袖,命暗卫退下。
齐国所有皇室宗亲都被他下密令杀得干干净净,唯独将这对最尊贵的母子二人留下性命。
一来是为了牵制晋国,齐国重臣和皇室死了一大部分。
但是齐国其他地方的百姓并没有被屠。所以晋国想在齐国的国土上安民发展,彻底安抚和消化齐国人口,必然需要这两个名正言顺的人,要么善待,要么斩草除根;
二来是因为太后是陶家人,而楚国二皇子记名在陶妃名下,皇上当然要多做一些准备,可以通过他们将来之间的往来,将深埋在楚国的齐国探子一一拔除,再无隐患。
***
第二天在大朝会上,前面一个多时辰照样是扯皮拉筋的小事,皇上耐心耐烦的听了半天后,除了偶尔做出决定外,多少时间当哑巴看戏。
这时突然陈御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