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少帅-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为例,河北山西因为有了我们云家,导致其他大家族比较难生存,就算在我们云家翼附之下的那些家族,也因为我们太过强势而没能兼并多少土地。我们云家自己倒是兼并了一些,不过却是将地和人一起划分成军户的,并没有收成家族私有……现在侄儿越觉得先祖傲山公(开国云国公云峰,字傲山。)那条祖训定得好:‘云家后代只准开山,不得并田’。这样我们云家治下的土地问题就比较轻,其他各家,据我所知,至少也比朝廷的情况好多了。”
    云岱点点头,他是户部侍郎,这些自然知道,朝廷的官员那么多,分封出去的土地岂是边镇能比?再说边镇要靠军户保持战斗力,又哪里能剥削过甚?到时候仗打不赢,什么都完蛋了。所以问道:“那第三点呢?”
    云铮笑了起来,道:“第三嘛,侄儿从不相信邪教能成大事。”他见云岱微微皱了皱眉,知道不给点理由是不行的。便继续道:“邪教之所恃者二,一是民众之愚昧,二是民众之苦厄。民众愚昧,故而能相信他们所传播的那些神神鬼鬼之说;民众苦厄,故而不得不从贼造反。此二点,皆有可破之法。民众愚昧,则邪教为自身造神,让民众以为他们天命所归。我若欲破之,一是使彼神犯错,或者揭穿其骗人的小把戏;二是自我造神,他们说他们得了弥勒佛的法旨,我们便说遵了玉帝天令……这个,不难处理。至于民众苦厄,我等则可顺势怀柔,乱势一起,其肆虐之处,地主豪强必然被其所灭,待他们将地主们杀得差不多,朝廷一道令下,只追究恶,胁从不论,并且对彼方反正者予以厚赏,反正那些已经无主的地都肯定是被邪教高层占据的,朝廷大可以慷他人之慨,给没地的那些底层教众分地招降便是……”
    云岱听得心惊不已,他还真没想到,自己这以前只关心练武,现在忽然文才大盛的侄儿,谈起这种事来居然如此狠辣。按他说的这个意思,不仅是希望青龙教来乱上一下,而且还要乱得不小,不然这“无主之地”哪里能够分?可是这一乱一平之间,该要有多少名门世家灰飞烟灭……想到这里,云岱心中一动,看了云铮一眼,有些疑惑:“铮儿,你可是想趁机让朝廷的力量更损几分?”
    云铮哈哈一笑,也不藏着掖着,点头道:“现在陛下觉得手头实力渐涨,对我们云家的压迫是越来越紧了,若是青龙教乱上一乱,少说也能让朝廷安静个十几年……叔父,我们云家固然是朝廷的臣子,可要是朝廷容不下咱们,咱们不说扯旗造反这等事,必要的自保总不能少吧?傲山公给我们这些子孙留下来的基业,要是丢在我们手里,那真是连阴曹地府都没脸下去了。”
第53章 乱风将欲起(一)
    注意:本章的一个重要转折,尽管无风很是润色了一下,但内容或许仍有些枯燥,订购本章节的朋友请斟酌。嗯,好几分钱的大事呢o(n_n)o
    分割线
    人在江宁的云铮,正在与叔父大谈对青龙教的绥靖是何等有益,已经基本说服了越对青龙教忧心忡忡地云岱。两人用了一顿家宴之后,云铮略作休息,便出门往东方剑阁去了。
    此刻的云铮万料不到,青龙教还没有什么扯旗造反的迹象,一股罡风却从杭州直吹进洛阳,并且即将吹遍天下。
    万昌十八年,四月初三,通政使司向内阁转入原浙江布政使、新任左副都御使秋临江的《上万昌皇帝言事书》。
    秋临江,字望涛,江西省抚州府东乡县人。其父不过一小官吏,所以秋临江只能取双字名,乃是寒门出身。
    此书长万言,语带雷霆。书中言: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省,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2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
    臣幸以职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驽下无以称职,而敢及国家之大体者,诚以臣蒙陛下任使,而当归报。窃谓在位之人才不足,而无以称朝廷任使之意,而朝廷所以任使天下之士者,或非其理,而士不得尽其才,此亦臣使事之所及,而陛下之所宜先闻者也。释此一言,而毛举利害之一二,以污陛下之聪明,而终无补于世,则非臣所以事陛下惓惓之义也。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天下幸甚!”
    此阁,文华殿一时失声。
    这篇文章按现代人的看法,即便不是骈五骊六,那也是文笔干练,以“微言”讲解“大义”,颇为难懂。具体是什么意思呢?若是云铮在此,一定会这么看:
    “臣愚不肖”,领导安排我做一省的长官之一,现在又把我调回京城,另有任用,我没什么好报答领导对我的信任,我虽然知道自己很不称职,但因职责在身,才斗胆跟老大说说天下大事。请老大考虑一下我说的话,如果有一两条能被老大采用的话,秋某幸甚!
    我觉得,老大你省吃俭用,人也还算聪明,而且经常办公到深夜,双休日都不休息。平时很少去澳门打麻将赌钱,也不玩鸡斗狗,搞女人也很节制,基本上没有多少缺点,而老大“仁民爱物之意”,更是天下皆知。
    此外,老大还能以公心选用那些天下人看着都顺眼的同志来当宰相,而不是任用那些坏蛋笨蛋和蠢蛋。和以往几个有名的老大相比,你干得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这几段文字,是秋临江依照当时惯例,简单拍了拍万昌的马屁,下手并不重,好让万昌老大有心思向下看,后面就要开始正文了。
    老大干的如此辛苦小鸟乱叫,理应能让天下人家家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户户有床睡个个不操事,以达到天下大治宇内和平的目的。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是这样,看看国内,形势仍然很悬,打砸抢无处不在;再看国际环境,每天怕人家来操事打架,只好辛苦养着四大边镇,国家财政越来越困穷;道德败坏,风俗沦丧,世风日下,四方有志之士,都很担心天下将不久大乱,乱成一锅粥。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鸟事涅?“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但是,现在国家法令严密,无所不有,为什么秋某还要说没有法度呢?
    因为在秋某看来,当今的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孟子曰过:如果老大有好心好意,而老百姓却没有好日子过,主要的原因就是“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根据孟子这原理,“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我们这个时代,离先王之世已经很远了,所遭遇的变故和形势,也都很不相同了,而要去“一一修先王之政”,就算是个级蠢蛋,也知道这是很难办到的。
    所以,秋某所说的法先王之政,主要是指学习先王的立法本意而已,而不是去硬搬生套先王的那一套做法。
    中国最有名的几个老大,如二帝三王时代,离开现在也有千把年了,时乱时治,有盛有衰。“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他们所采取的方针措施,也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一番“为天下国家之意”,基相同的,无有先后高下之分。
    所以秋某以为,“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秋某所说的改革,就不至于把天下人吓得晕头转向惊的目瞪口呆,“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基本上,秋临江的这一套开场白,已经算是非常温和平稳了,在眼下世家与寒门共分天下的情况下,要提出改革,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对,秋临江早已有所预料,他也并不想“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如果事与愿违,那就实在不是他秋临江的过错,而是那些腐儒们太不成器,立而不坚,坚而不挺,挺而不久。
    秋临江继续说:以现在的国内形势来看,老大你虽然想搞改革,“合于先王之意”,却一定不会取得什么成绩。老大你品行不错,“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再加上一番努力,本应是心想事成,所向无敌的,为什么我还要说“其势必不能”呢?因为现在天下人才不足。
    秋某曾经冷眼旁观,遍察当今“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既然高层缺乏人才,那么就有可能在社会底层潜伏着大量不为人知的人才,但秋某“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也没现多少人才。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的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读书出来的都是一些文凭高能力低的废才。
    秋某以为,“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我在本职工作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在一省之内,“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能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以圆满完成自己的职责的官员,少之又少。而那些笨蛋,“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而能把先王的立法精神和当今的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改革的人,“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当官的却并不能认真推行以使老百姓得到一点实惠,有些官吏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好事变成坏事,“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所以,秋某以谓,“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但谁能深刻领会老大您的意思并积极推行以使老百姓人人得到实惠呢?秋某以谓:难!
    孟子又曰过:“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好的法是远远不够的,说的就是这回事,“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如果能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然后在位之才”,才可以有选择的余地,有了人才,才可以根据“时势之可否,人情之患苦”,毅然“变更天下之弊法”,以符合“先王之意甚易也”。
    ……
    在此篇《上万昌皇帝言事书》中,秋临江先从政治改革的要求出,提出了人才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他分析当时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一方面,“在位之人才不足”,“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不但如此,这些人还往往借推行变法而骚扰百姓,使新法反受其污,百姓反遭其害。”另一方面,“草野闾巷之间”,人才也未见其多。这就是说,由于不重视教育和培养,以及人才的选拔导向不当,整个社会已处于人才的严重匱乏之下,“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蒙其施者乎?”因此,要想进行社会改革,就必须先改革这种人才缺乏的状况,选拔和培养改革事业所需要的人才。
    在秋临江看来,人才是变法的根本和核心,变法的主体是人,而变法先也是为了人,人的改变是变法的先决条件和最后归宿。没有众多的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要变更法制,刷新吏制,整顿财政,维护国家的安定,使国富民强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番见解,不可谓不对,只是这其中有个大问题,那便是这人才选拔制度乃是大魏开国时所定,就如内阁的“四加三”一样,名门世子与寒门士子共分天下。(不是平分哈)其实但凡读书人,都知道这个制度是不公平的。可是根本没有人会站出来说,因为世家贵族在大魏掌握着连皇帝也要顾忌的大权,若是世家贵族一齐反对,则皇帝的圣旨根本不下去。然而这个新任左副都御使秋临江刚一上任便把这个事情给捅了上来,其胆量何等巨大!
    此万言书所述者颇多,而其关键却在人事。
    秋临江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家政治的务,是“人主”的神圣职责,“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他总结历史的经验指出,周继商而立极,就是因为“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所以出征能制胜敌人,守国能修好政事。宣王之所以能中兴,就是因为宣王器重仲山甫,并通过他来刷新天下士子,振兴人才,才出现了“宣王中兴”的大好局面。周朝兴衰的历史说明,“人主”是否重视人才,事关重大。
    因此,要培养社会国家所急需的人才,先要求“人主”要有“至诚”之心。“至诚”之心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主”以社会安危为己任,长顾虑后,革除因循苟且的社会弊风,振兴人才。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尽矣,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然而,不谋之以至诚恻怛之心,亦未有能力行而应之者。故日,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愿下勉之而已。”只有“以吾至诚恳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以身作则,才会真正形成良好的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夫上以至诚行之,而贵者知避上之恶矣,则天下之不罚而止者众矣。”只有“人主”悉其耳目心力以至诚侧怛思念而行之”,才会“于天下国家之事,无所欲为而不得也。”
    秋临江的意思是,陶冶人才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决非仅学校教育过程本身所能完成。因此,必须从整个社会出,从各有关方面建立和健套合理的制度。这就是他主张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各个环节皆“有其道”。
    若要说起来,这话当真太正确了。正确到沈城、顾恒、秦霆、杜凡四位相爷阁臣面色阴沉,正合“黑云压城城欲摧”之状。而张彦玉、方谦然、余众乐三人则是似喜还忧。
    四大世家见此书,自然是恨不得将秋临江大卸八块。杜凡冷着脸,瞥了张彦玉等三人一眼,端起茶杯,盯着那里头清幽幽地茶水,阴阴地开口:“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哼哼,看来这位左副都御使秋大人的意思是,咱们几个在文华殿当差的,即便还没有祸国殃民,天下皆曰‘可杀’,至少也是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了。”
    沈城垂闭目,看着仿佛睡着了一般。他身边的顾恒望着窗外,似乎在欣赏初春的景色。秦霆冷笑:“这位秋大人乃是万昌二年二甲第四名进士出身,心气高点,倒也无可厚非。只是此人动辄要改国朝祖制,却不知是何人给他的胆量?”说着眼光从张彦玉等三人身上扫过。
    张彦玉是先帝时期的进士,跟秋临江这个后生并没有多少交往,估摸就算有交往,可能也是在秋临江高中之后答谢考官的龙门宴上见过一下(张彦玉掌管礼部,当时是主考官),不过那进士高中的龙门宴,一次便有好几十人,秋临江是第四名,正好排在状元榜眼探花之后,所以张彦玉并没多少印象。他做官是个极正经的,作为京官,跟地方官员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即便少有交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