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徐后传-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稽之谈,是别有用心之人想蛊惑民心,乱我大明,皇上保重龙体,莫要太伤心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赈灾,尽量挽回损失,多救一些百姓。”

    朱元璋鬓发霜白,听闻凤阳地动后,鬓边的白霜爬满了头发,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高处不胜寒,只有面对同甘共苦多年的结发老妻时,朱元璋的眼神里才会露出一丝迷茫和摇摆:

    “去年星象屡出异端,二月岁星逆行入太微,三月荧惑犯井,四月荧惑犯鬼,五月太皇犯毕。钦天监说是五星紊乱,日月相刑之像,老天在警告朕。朕也下过罪己诏了,可是老天怎么还不放过朕?凤阳地动,紧接着又闹起了水灾,难道这是老天在惩罚朕?”

    马皇后劝道:“皇上,鬼神之说,不能全信的。”

    朱元璋摇摇头,“朕以前也不信的,被迫下罪己诏,只是为了堵那些整日叽叽喳喳大臣们的嘴。可凤阳地动,撼动祖宗们的长眠之地,刚建好的城墙都开裂了,朝里朝外议论,说这是天谴,老天给的警告。可朕不服啊,难道朕真的做错了吗?”

    “朕自从登基以来,勤勤恳恳,从无一天松懈,连病痛时都坚持批阅奏折。朕整顿朝纲,肃清吏制,爱惜百姓,可是那些人却把朕比作秦始皇,骂朕苛刻,独断专行,朕分封儿子们,他们又怨朕分封太奢,当一个明君怎么就这么难呢?”

    马皇后轻抚着洪武帝的太阳穴,说道:“又头疼了吧,皇上,我是妇道人家,后宫不得干政。论理,谈到政事,我应该回避才是。只是这几天我听允炆这孩子讲史书,把古时凤阳历朝历代的灾难都说了一遍,皇上居住的村落属于太平乡,其实那个地方从来都不是太平之地。太平只是百姓的理想罢了。”

    “就好像婴儿出生时算八字,阴阳五行,五行缺什么,金木水火土,小名里就写个什么字。乱世出英雄啊,皇上荣登大宝,一心想将饱受痛楚的家乡变成苏杭那样的人间天堂,甚至一度想要迁都凤阳。若要成就如此基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定有各种阻碍,这次凤阳地动,是老天在考验皇上扶持凤阳的决心。越是紧要关头,皇上就越不能退缩,摇摆。”

    马皇后将地动由天谴转移成了考验,洪武帝暗淡的眼眸渐渐亮了起来,“你说的对,凤阳自古以来是多灾多难之地,否则朕的父母兄弟何以饥饿而死呢,朕现在都记得荒年的时候连树皮都啃光了。如今的凤阳虽远不如江南繁华,但至少是史上最好的时候了,朕免去凤阳的税赋,百姓安居乐业,朕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家乡。”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天谴是天谴,天灾是天灾。天谴是因世间无道,老天为警高世人而用,而天灾和人间政事没有关系,该发生就发生了。非要把天灾说成天谴,逼皇上下罪己诏,其心可诛!”

    洪武帝感动至极,情不自禁说出了马皇后的闺名,“秀英,你真是朕的贤内助。”

    马皇后和洪武帝相伴多年,她的处世之道是在小事上可以让步,可以想方设法劝谏丈夫,但只要是军国大事,不管孰对孰错,她都必须坚决的站在丈夫这边,安慰丈夫,鼓励丈夫。

    帝后齐心,方能稳住朝政,稳住江山社稷。马皇后知道这样朝中必然会起一阵腥风血雨,那些坚持天谴之说的大臣轻则丢官,重则丢命。

    可君威和皇族的尊严本来就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谁若触犯,立刻化为白骨。

    作者有话要说:  朱元璋对家乡是真爱,为了增加家乡人口,他甚至赦免了死囚的罪,要他们去凤阳种地:

    洪武元年(1368年) 整修濠州城。整修的城开6门,有9条街、24坊。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 朱元璋下诏,以临濠为中都,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从此,一个动用百万之众,征集全国物资,耗用万万计银两的浩大的中都工程,在这里开始了。

    改钟离县为中立县。

    同年,朱元璋命临濠府加修寝园,厚封广植,崇列华表,始称皇陵。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 朱元璋令迁徙苏杭一带民众4000余户至临濠府耕种。所种之田永为己业,官给牛、种、舟、粮等钱物以资助,且三年不征税。

    改中立县为临淮县。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 朱元璋到濠州,祭祀皇陵,视察中都,召见汪文、刘英及亲邻。

    同年三月 朱元璋令中原一带流民往临濠耕种。

    同年,将临濠府属地扩大为九州十八县。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 朱元璋下诏,今后凡犯罪发往两广充军者,全部发往临濠屯田。

    洪武六年(1373年) 改临濠府为中立府。

    同年十月 朱元璋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丰州、云内等州县受北方元兵骚扰,故将这一带居民移居中立府,共8238户,39349人。

    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 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将临淮县所属太平、清洛、广德、永丰4乡划出,置凤阳县。

    同年,迁徙江南民众14万往凤阳屯田。

    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 朱元璋敕刑官,凡百姓犯死罪者,皆工役终身;官吏犯罪,轻则屯种,重则工役,皆发往凤阳。

    同年四月甲辰 朱元璋至中都,祭告天地于圆丘,祭祀皇陵,丁巳还京,立即下诏,罢建中都,进行了6年之久的明中都工程从此停工。

第175章 速逮射之() 
凤阳地动,紧接着淮河水灾泛滥。不少官员又乘机上书,重提去年“五星紊乱,日月相刑”的星象,说老天示警,皇上治国三大过:分封太侈、用刑太过、求治太速。

    其中一个儒学训导的上书直戳了洪武帝的龙鳞:说强干弱枝,才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如今皇上执意裂土分封,微臣恐怕数年之后,尾大不掉,强枝弱干,天下大乱。

    还引用了汉朝主张削藩一代名臣晁错的《削藩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可是在马皇后的安慰下,洪武帝已经不相信什么天谴星象了,他看到这个奏折时正值半夜,气的大叫道:“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

    幸亏是半夜,宫门紧闭,无法“速逮射杀“之,此人后来被投入刑部大狱,一直关到死。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比起后来卷入各种大案、被斩首灭族的十几万大明官员,这个叫做叶伯臣的儒学训导的结局居然算好的。

    洪武帝固执的坚信儿子们的骨肉之情,大明江山,皇图永固,天家骨肉亲情岂容这些包藏祸心之人离间?从此朝中只要有大臣提到削藩二字,他就毫不留情的打板子或者干脆夺官甚至处死。

    而遭受地动和水灾双重打击下的凤阳府里,太子朱标和燕王朱棣正在争论治洪策略。

    太子大帐里,四周挂着各地的水文地图,中间的大桌子上还摆着山川河流的沙盘模型,朱标坐在东面主位上,难以置信的看着朱棣,“四弟,你再说一次。”

    朱棣眼眶深陷,目有血丝,如今大帐里只有他和太子两人,说话就比较直接了,他坚定的看着朱标,“臣弟不同意太子殿下将蚌埠划为泄洪的做法。蚌埠是凤阳府粮食人口最多的地方,自古就是鱼米富庶之地,何况蚌埠一旦被淹,淮河下游的田地势必殃及池鱼,夏粮不保,也来不及补种麦子,今年要闹饥荒的。”

    朱标叹道:“我虽不像四弟这样亲自下田种过地,但也知道淮河下游沃野千里,那里才是粮食主产地。但凤阳遭遇地动,河堤已经快扛不住了,如果不用泄洪倒流之法,整个淮河下游迟早也要遭殃的。”

    朱棣说道:“殿下,臣弟并非反对泄洪之法,到了万不得已时,必须用此舍卒保帅之法。只是臣弟

    觉得,不能以蚌埠为泄洪地。”

    朱标觉得四弟异想天开,他指着桌面上的沙盘说道,“这里是我们所处的凤阳县城,下游就是蚌埠,倘若不以蚌埠为泄洪地,四弟从那里凭空在凤阳和蚌埠之间寻一处地方泄洪?”

    朱棣轻声说道:“凤阳。”

    朱标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

    朱棣挣扎片刻,而后平静的说道:“凤阳。到了万不得已时,以凤阳为泄洪地,务必保住蚌埠和淮河下游的万亩良田。”

    自打朱元璋在江南混成了一方霸主,自封吴王时,就封了朱标为吴王世子,登基为帝,立刻封其为太子,储君之位稳若泰山。

    所以此时的朱标饶是火冒三丈了,依然极力保持着身为兄长和储君的涵养和包容,提醒道:“四弟,祖父祖母的寝陵就在这里,你这是要淹自家祖坟啊!”

    可朱棣严肃的表情并非像是在开玩笑,说道:“皇陵地势高,未必能淹到那里,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可以先搬运祖父祖母的棺椁到安全的地方,等洪水过后再葬进去。凤阳县人本来就少,将来安置这些人重建家园,总比迁移蚌埠和淮河下游的诸多百姓容易的多。”

    一听这话,朱标再也忍不住了,拍案而起,怒目而视,“你不是淹祖坟,是要刨自家祖坟啊!祖坟是龙脉之地,岂能轻易开启地宫搬动?一旦影响了大明国运,你就是朱家的千古罪人!”

    “比起鬼神之说,天下苍生更为重要。”朱棣指着书案上厚厚的文书说道:“殿下,臣弟连夜翻阅了淮河历朝历代的洪灾和治理,凤阳是淮河一带受灾最严重最穷的地方,是有原因在的。此地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上游和下游却都是富庶之地,所以只要淮河闹水灾,凤阳总是第一个被牺牲泄洪的地方。”

    “凤阳百姓四散逃难,这里人口越来少,良田也荒芜了,无人垦种,地方就越穷困,交上去的赋税就越少,就越被朝廷忽视,所以只要出现洪灾,这里八成就是泄洪地了。”

    朱标听得落泪,哽咽说道:“所以我们朱家的祖辈都在逃难和逃荒中度过一生,吃尽了苦头。如今父皇登基,封凤阳为中都,迁各地百姓到此开垦田地,减免赋税,就是为了安抚这片饱受灾难的土地。四弟,这里也是你我的家乡啊,你既然早就知道家乡多灾多难,为何还狠心看着家乡雪上加霜?四弟,你太冷血无情了!”

    朱棣说道:“臣弟在太平乡劳作,麦子地里洒满了臣弟的汗水,臣弟对家乡的感情深厚,并不亚于太子殿下。但蚌埠和淮河下游的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我们身为天家,不能厚此薄彼。”

    “凤阳多年灾难兵祸,荒芜已久,去年父皇才从苏杭迁了四千户人家来到这里耕种,而蚌埠和下游有百万人口。淹凤阳,我们尚能开仓救济百姓;淹蚌埠,我们的粮仓恐怕杯水车薪,要闹□□了……”

    朱标从出生起就被朱元璋视为继承人,悉心培养,身边皆是大儒名士,在文人圈里长大。而朱棣这种后来出生的皇子自幼就扔进军营里观战,长大后冲锋陷阵,习惯和武将相处。

    这是朱元璋早就安排好的;马背能平天下,但不能治天下,将来太子即位,治理国家,其他儿子分封都各地边关就藩,保家卫国。

    所以朱标和朱棣同为皇子,但两人成长的环境截然不同,朱棣个性冷硬强势,沉默寡言,处事实际,显得冷酷无情。

    朱棣列举事实和数字,建议舍小保大,将损失降到最低。而朱标有自己的立场和盘算:因为这一次他是封旨代表父皇来家乡赈灾的,结果赈来赈去,居然把自己家乡当泄洪地放水淹了!

    传出去太子颜面何存?威信何存?

    朱标连连摇头,“不行!绝对不行!你叫父皇将来有何脸面见家乡父老?见朱家列祖列宗?!”

    太子不肯接受建议,朱棣只得退而求其次,毕竟太子代表父皇来家乡赈灾,一切都要听从太子指挥。朱棣说道:“此事事关重大,臣弟这就奏请父皇。”

    朱标按捺心中的不快,说道:“可是京城路远,八百里加急至少一天才到京城,等父皇做下决定,不知要等什么时候。万一河水暴涨,冲毁堤坝,我们做什么都晚了。”

    朱棣推开大帐的窗户,指灰蒙蒙的天,“今天雨势变小了,上游则已经天晴,臣弟翻阅凤阳县志,凤阳差不多每隔五到七年一次水灾,偶有不同,今年离上次水灾才第三个年头。何况父皇封凤阳为中都后,拓宽了河面,加固河堤。”

    “凤阳还有上万的驻军守护中都和皇陵,这些军士都已经紧急调到这里修补溃口,日夜填埋土石。臣弟会日夜坚守在堤坝上,亲自督阵,如果河堤能扛过这次洪峰,保住凤阳,下游蚌埠等地也能有惊无险的扛过去。”

    以前凤阳是个穷地方,朝廷不会出兵出壮劳力死保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而现在不同了,凤阳是中都,虽然人口依然稀少,依然穷困,但多了一道不亚于京城的城墙和守城守陵的军队,尚有翻身的可能。

    朱标拍着朱棣的肩头,说道:“四弟说的甚是,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家乡。你我兄弟齐心协力,定能帮助中都度过难关。”

    朱棣点点头,说道,“太子是储君,身份贵重,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请太子移驾韭山避险,河堤就交给臣弟守护吧。”

    朱标觉得四弟说的有理,死守河提这种事情风险太大,他是一国储君,不好冒险。四弟是亲王,带兵打过仗,将守堤军队交给他指挥再合适不过了。

    朱标当即写了手令,按下东宫的印玺。朱棣匆匆拿着太子手令调兵遣将去了。

    朱棣走后,朱标的老师、东宫赞善大夫、江南第一名士宋濂进来了,听太子讲完他和燕王的商议结果,连连摇头大呼,“太子殿下,你做错了,连犯三个大错啊!”

    见恩师如此痛心疾首的样子,朱标大惊,“老师,我错在何处?分明是燕王冷血无情,差点让家乡再受劫难啊!”

    宋濂说道:“殿下这次的确是替皇上来凤阳赈灾,但是身为储君,应该顾全大局,凤阳是家乡,但大明所有百姓都是太子的子民。应该以大局为重,不管‘淹凤阳,保江淮’这个计划是否实施,是否会被皇上骂的狗血淋头,都应该由太子率先提出,而太子却让燕王抢了先,这是第一个错处。”

    作者有话要说:  猜猜剩下两个错处。朱标这个太子后人美化了很多,觉得他活的长一些,或许历史是另一个结果。

    其实,咳咳,就凭他宠妾灭妻,嫡庶不分这一点,够呛能改变结果。

第176章 风雨故人() 
太子对宋濂十分敬重,他和宋濂相处的时间比亲爹洪武帝都长,两人是君臣、是师徒,也有些父子情分在。

    因此宋濂通常有话直说,以长辈的姿态教训太子,言语间甚少拐弯抹角的劝谏。

    朱标乍一被打脸,先是一懵,而后忙解释道:“老师,并非我胆小怕事,不想担当责任,在宫中时,我也时常劝谏父皇,屡触龙鳞,被罚跪挨骂也心甘情愿。但今日燕王的计划实在太过荒唐了!挖自家祖坟,简直大逆不道!”

    宋濂反问道:“虽然听起来荒唐之极,但燕王言之有理。其实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计划,任何计划都有缺点。但至少燕王的理由都是事实,证据确凿。这封秘折今天半夜送到皇上那里,皇上肯定会骂燕王不孝,不敬祖宗,但也会觉得燕王悲天悯人,心怀天下,胸襟宽阔。”

    朱标依然不明白,问道:“孝道当先,父皇以孝治天下,不敬祖宗岂是人子所为?”

    宋濂则冷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