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改革的话,老九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只是他的性格实在太过冲动,裴清殊现在还记得他和老十在学堂里当众吵架的情景
裴清殊有点担心,老九如果到了地方去的话,会不会沉不住气,反而对改革不利。
因为裴清殊的打算是,让钦差像他当初去山西查案时那样,先隐瞒一段时间的身份,然后再在必要的时候亮明身份,处理一些事情。
不过,谁说钦差只能派一个的呢?
裴清殊看了一旁的傅煦一眼,开口说道:“阿煦,朕派你与简郡王同去地方巡查如何?”
在没有完美的钦差人选的情况下,老九激进,傅煦稳重,这两个人如果凑在一起,正好可以综合一下,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而且他们两个一个是天子的兄长,一个是天子近臣,又是太后娘家的子侄,如果后期需要亮明身份、处置地方官员的话,从身份上讲也足以服众。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因为裴清殊有过微服私访的经验;知道钦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他让赵虎从璇玑堂里挑选了几个功夫上佳的影卫;暗中跟着老九和傅煦等人;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两人临出发之前;裴清殊特意单独召见了他们:“这次朕派你们出去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查各地官府在税务上的造假行为。有些贪官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很有可能会狗急跳墙,你们务必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必要时可亮明身份,出示朕的密旨。”
有了裴清殊的密旨;老九就可以在不过问裴清殊的情况下,直接捉拿正七品以下的官员,这个权力可以说是非常大了。
不过裴清殊怕老九冲动;滥用这项权力;便一再嘱咐道:“但你们要记得,捉拿贪官;不是你们的主要任务。朕要你们搞清楚的;是他们欺上瞒下的方法;以从根本上解决收税难的问题。若是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最好不要轻易动作;以免打草惊蛇;得不偿失。”
简郡王和傅煦都赶紧答应下来。
两人走后,裴清殊看着他们的背影,稍稍地松了一口气。
他对老九和傅煦两个;可以说都是给予了厚望的。
希望这次出京的经历;能将老九的棱角稍微磨平一些,还能让傅煦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吧。
傅煦从七岁开始就跟在裴清殊身边做伴读,长这么大除了南巡伴驾之外,几乎没有出过京城。他若要真正成为一个能臣的话,还需要对民生民情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但要将傅煦外放,让他去地方做官,裴清殊又有些舍不得。所以叫傅煦出京办差,是眼下最为合适的选择了。
解决了钦差的事情之后,裴清殊把手头的事情简单处理了一下,便让人摆驾去坤仪宫探望皇后。
虽说皇后已经暂时把宫务交了出去,但冬儿还小,难免要皇后分出不少心神去照顾他。
裴清殊担心皇后太过操劳,所以这段时间就会更加频繁地去坤仪宫陪伴皇后母子。
不过让裴清殊没想到的是,他今日竟然在坤仪宫里,见到了两个不速之客——
淮阳大长公主,还有她的小儿媳妇邹氏。
裴清殊刚开始还愣了一下,不知道这两个人怎么会突然出现在皇后的寝宫里。
过去做皇子的时候,裴清殊可从来没见淮阳这个姑姑来十二皇子府走动过。
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淮阳大长公主八成是打着宋家的名义来见宋皇后的。
只是不知道,裴清殊都把皇后的父亲宋尧封为忠勤伯,让他们单独建府了,淮阳大长公主怎么还能厚着脸皮贴过来。
许是因为在之前的太子之争当中,淮阳大长公主支持的是二皇子,而不是裴清殊的缘故,一听说皇帝来了,淮阳大长公主便有些心虚地站了起来,说要告辞了。
裴清殊对淮阳这个性格十分倨傲的姑姑向来是没有什么好感的,见她这般慌张的模样,裴清殊甚至还有点想笑:“怎么朕一来,你们就要急着走呢?朕是吃人的老虎不成?”
淮阳长公主看了一旁的邹氏一眼,有些尴尬地说道:“后宅妇人,哪好意思叨扰皇上。”说着便领着儿媳妇,匆匆地退了出去。
等她们走后,裴清殊收起笑容,问向皇后:“她们来做什么?”
宋皇后也不瞒着他,颇为头疼地说道:“自然是来让我这个宋家的女儿,为宋家做些事情的。”
听宋皇后说了裴清殊才知道,原来淮阳大长公主不仅想让宋氏帮她的小儿子宋泱安排个差事,还想让宋家的几个孩子进宫,和宗亲们一起读书。
皇后听了之后,不禁有几分动气。但为了腹中的孩子,她一直忍着。直到裴清殊来,才算“解救”了皇后。
裴清殊听皇后说完之后,也忍不住有几分生气:“这个淮阳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别说后宫不得干政,就算你可以在朕身边吹一吹枕边风,让朕帮你娘家人安排个差事,那也是安排你的嫡亲哥哥啊。宋泱一个不过是你的一个堂兄罢了,她凭什么这样要求你?”
宋氏委屈地说道:“臣妾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啊,只是大伯母到底是长辈”
宋氏并不是一个软弱可欺的人,当初英国公之女登门挑衅的时候,宋氏可是非常果断地选择了回击。
但淮阳大长公主既是裴清殊的姑姑,又是皇后的大伯母,宋氏是真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她才好。
裴清殊能理解皇后的难处,但还是感到有些窝火:“所以,你答应她们了么?”
宋氏摇摇头道:“还没有。臣妾正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回绝她们呢,皇上就来了。”
裴清殊突然感到很庆幸,幸好他今天来得及时。不然万一皇后答应了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要求,以后都会后患无穷。
虽说皇后是女子,没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说法,但皇后答应的事情,也是不能轻易反悔的。
裴清殊怕淮阳她们这次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下次还会来骚扰皇后,就对宋氏说道:“那就好。昭屏,你只管安心养胎。以后淮阳她们再入宫来见你,你就以身体不适为由推掉,这样你也不必为难该怎么回绝她们的要求了。”
宋氏点点头,不过还是有些不放心地说:“万一还是见着她们了呢?”
虽说皇后现在身怀六甲,行动不便,但皇后到底是第二胎了,又处于生育的黄金时期,等胎儿满了三个月之后,她还是会参加各种宫宴的。
裴清殊道:“那就出言婉拒。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能答应她们。”
虽说给宋泱安排个差事,对裴清殊来说只是小事,但裴清殊不打算让自己一个皇帝,去受这种窝囊气。
至于让宋家的孩子们进宫读书,那就更加不可能了。往朝是有过非裴姓的大臣之子,或是公主之子进宫读书的情况,不过那都是有功之臣,或是与皇帝关系亲密的公主才有的荣耀。
现在就是有从龙之功的傅家、孟家、魏家都没有这种特权,她淮阳大长公主怎么好意思开口去要?
也就是宋皇后脾气好,尊敬长辈。要是换了裴清殊,他肯定要在淮阳提出这些个要求的时候,就狠狠地讽刺她一顿。
有了裴清殊给宋氏做后盾,宋皇后心里就有底多了。
只是宋皇后忍不住担忧,一旦她当真和淮阳大长公主撕破脸皮的话,也不知道她父亲宋尧,还有母亲姜氏他们在宋家会不会难做。
虽说宋尧已经单独建府了,可他和恪靖侯到底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女子怀孕的时候情绪本来就会比较敏感,为了这件事情,宋皇后不禁有几分忧愁。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慈安宫里,裕妃傅氏的心情也不是很美好。
“姑姑,您说皇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啊?”裕妃微微嘟起嘴巴,有些不满地说道:“她怀孕之后,由您来管理宫务就好了啊,您以前又不是没有一个人管过。要是您忙不过来的话,宝璋还可以来帮您呀。可现在,皇后娘娘却让娴妃和我一起协理宫务,这不是在防着咱们傅家人吗?”
提起这件事,傅太后心中其实也有一丝不快。
她自认对皇后这个儿媳妇算是不错了,没有因为皇后还年轻,就一味地打压她,而是在裴清殊登基之初,就将凤印送到了皇后手上。
然而皇后对她,对傅家,却显然是戒备比信任要多。
傅太后想到这一层的时候,不是不心寒的。只是当着裕妃的面,她不能那么说。不然以裕妃的性子,傅太后觉得以后她恐怕就要和皇后闹掰了。那样的局面,无论对谁都没有好处。
“你这么想皇后,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不管怎么说,本宫毕竟年纪大了,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有你帮衬自然是好的,只是你还年轻,又没有管家的经验。让娴妃和你一起分担一些杂务,不是挺好的吗?”
裕妃是傅家这一辈年纪最小的女孩儿,从小被家里人娇宠着长大,心思向来较为单纯。
听傅太后这么说,裕妃并没有觉得傅太后是在哄骗自己,反而当真听进去了几分:“这倒也是,娴妃管起那些琐碎的事情来,可真有耐心烦!而且现在宫中提倡勤俭节约之风,这可是个得罪人的活计,让娴妃去做正好。”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傅太后听了;颇有些无奈地说道:“你这孩子;小的时候还很乖巧懂事;怎么长大了却学得这样一副偷懒耍滑的性子?你瞧瞧你自己这懒散的样子;能怪人家皇后不放心把宫务交给你么?”
“我”突然被傅太后教训了一通;裕妃颇有些委屈地说道:“我不也帮您做了一些事情么?”
傅太后恨铁不成钢地看着自家侄女:“你也就会帮着本宫挑些漂亮的衣裳首饰;比人家娴妃可差远了。你要是能有娴妃一半的玲珑心;本宫也就不用都这个岁数了还替你操心了。”
“姑姑,您怎么老说宝璋的不是呀。”裕妃的嘴巴都可以挂上油瓶了,“娴妃再好;她也不是您的亲侄女啊。”
这一点倒是没错。
钟娴妃对傅太后,向来十分恭敬孝顺。可不知是什么缘故,傅太后虽然说不出娴妃什么不是来;但两人之间有很明显的距离感;一点都不亲。
但她和裕妃就不一样了。自己家的侄女,再怎么着都是一家人。
就算傅太后偶尔会骂裕妃几句;但她心里头还是难免会向着裕妃的。
“你啊;就算学不会皇后的端庄贤淑;也学不来娴妃的温柔细腻;这些都不打紧。最关键的是;当初恒王府的四个潜邸女眷;除了你之外,现在全都生下了子嗣,皇后甚至连第二胎都怀上了;你这肚子怎么还是没有动静?”
裕妃现在最怕听到别人说起这个;尤其是傅太后。她一提起这件事情,裕妃就觉得头疼。
“宝璋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啊”
要是皇帝冷落她的话,也就算了,起码裕妃还能把责任推出去,找一个借口。
问题是裴清殊并没有。
所以现在,裕妃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现在了哪里。怎么当初娴妃和惠贵人那么容易就怀上了,她就不行呢?
傅太后看着裕妃这般懵懂的模样,摇摇头道:“罢了,本宫还是不催你了。”
裕妃闻言,还以为傅太后终于想通了,不由喜笑颜开:“多谢姑母体谅!”
傅太后暗暗翻了个白眼,低声道:“反正催你也没用!”
裕妃欲哭无泪:“姑姑。”
一定要这么直接么?
傅太后叹了口气:“本宫刚才想了想,也不能逼你逼得太紧了。当初皇后一直怀不上,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现在没人催她了,她反倒自然而然地就怀上了。这东西可能就得顺其自然。”
裕妃笑道:“您能这么想就太好啦。”
傅太后嘱咐道:“不过,你也要多做善事,为自己积福才行。娴妃她们最近不是在筹集善款,捐给慈幼局吗?你也多上着点心,别整日里老想着置办衣裳首饰。皇上虽然没说你什么,但殊儿这个人我再了解不过了,他都会默默地记在心里的。”
裕妃虽然不够聪明,但好在还算听话。
虽然她很舍不得那些漂亮的珠宝和华服,但她知道,傅太后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便乖乖地点了点头。
就在后宫提倡勤俭节俭之风,想方设法地为大齐的国库省钱之时,裴清殊和公孙明等人,却是在考虑给官员增加俸禄之事。
虽说公孙明身为被太上皇倚重的公孙夫妇的独生子,手上根本就不缺钱,但他还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微臣以为,提高俸禄,虽然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大齐的财政支出,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是势在必行的。”
内阁成员之一陈起也表示赞同:“臣附议。”
四年之前,裴清殊刚刚大婚,在礼部当差后不久,裴清殊就萌生了一个资助贫困考生读书、考试的想法,并且很快付诸于实践。
这个陈起,就是其中的寒门子弟之一。
裴清殊不是个有钱没处花的傻子,天底下家境贫寒、又有才华的学子那么多,他不可能谁都资助。所以他当时选择的,大多是他的老师、名士卢维推荐的,一些知根知底,且才华横溢,有治世之才之人。
陈起没有辜负他的厚望,一路过关斩将,考中了二甲第一名,成为了延和二十四年科考的传胪。
之后陈起在清贵的翰林院和外放做实事之间,选择了外放做父母官。
裴清殊登基之后,就把陈起召回了京城。
虽说翰林院的官员,入阁的几率比较大,但并不是所有翰林院官员都会入阁,也并不是没有在翰林院待过的官员,就不能做阁老。
归根结底,常规只是常规,能否封王拜相还是要看个人的才能,以及皇帝的喜好。
内阁里都是皇帝的近臣,裴清殊身为皇帝,对内阁的人员调动是有绝对话语权的。
让陈起入阁这件事,虽说有过一些反对的声音,但陈起此人并非池中物。他上知天文,可与公孙明聊星象。下知民生,可在谈笑风生间将一些只知道死读书的老臣辩驳得哑口无言。
裴清殊登基后短短几个月间内,陈起就已经用自己的实力在内阁站稳了脚跟。
虽然他的出身不如和他同品级的宋大公子,资历也不如为官十余年的宋池。但陈起的个人能力实在太过突出,以至于他现在和宋池平起平坐,大家都不会有什么不服气的了。
公孙明和裴清殊一样,十分欣赏陈起。
见陈起赞同自己的想法,公孙明便对裴清殊笑道:“皇上,其实说句老实话,臣也只是初步有这么个想法而已。到底要不要提俸,该怎么提,提多少,这些臣都不懂。”
裴清殊略有几分无奈地看了公孙明一眼,然后看向陈起:“不知彦之有何见解?”
裴清殊知道,公孙明说的有一半是实话——他们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俸禄在他们眼里恐怕只是一笔不起眼的小钱而已,根本不会指望用这笔钱来生活。
但裴清殊觉得,公孙明从小跟着公孙夫妇在京城之外四处游历了几年,不至于一点民情都不懂。他应该是想给陈起表现的机会。
陈起也没藏着掖着,想到什么便说了:“我朝的官员俸禄,是由太…祖皇帝定下的。太…祖皇帝认为,在朝为官是一种荣耀,所以官员应该无条件地献身于国家,为国家服务。而且免田税的政策,已经是优待官员了。所以大齐的官员,尤其是低级官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