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帝奋斗日常-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如此,裴清殊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还有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那依你所见,一户人家出几个男丁参与操练比较合适呢?如果让所有的男丁都成为民兵的话,怕是不大现实。毕竟老百姓们还要生活,尤其是农忙的季节,是他们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

    容漾看起来是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了:“如遇农闲时期,自然是要全家所有的男丁齐上阵。按照征兵的标准来说,就是年龄介于十五至五十五岁、身无残疾的男子。如遇农忙时期,每家出一名男丁,参与巡逻即可。”

    容漾考虑的非常全面,除了民兵制之外,他还提出了“保甲法”。

    “从这次人口调查就能看出,大齐的农民基数非常庞大,农户是所有种类的户口当中最多的。如果全靠官府来派人管理民兵的话,只怕会增大各地官府的负担。不如实行保甲之法,以十户人家为一保,在当地德高望重之家当中选一保长,来管理他这一保下头的民兵。五十家为一大保,设立大保长,起到督促民兵的作用。”'1'

    公孙明附和道:“这个好!最好是选一些识文断字之人,这样还可以教那些不认字的老百姓学口号,鼓励青壮年参军呐!”

    君臣几人越说越兴奋,越讨论,制度就越完善。

    裴清殊是个行动派,在雍定元年的秋税收上来之后,便开始面向全国征兵。

    与此同时,推行保甲法与民兵制。

    秋税收上来之后,扣掉各种必要的之处之后,裴清殊又多了五百多万两的财政收入。

    这听起来是一笔巨款,但事实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现在大齐国库里的银子并不能说是很多。

    春税收上来之后,裴清殊在煤炭、冶铁、军备这条产业链上头投入了一百多万两。

    兴建武学、并且在全国推广,花费几十万两。

    彻底废除徭役制,雇佣流民,又是投入了好几十万两。

    还有裁军后的安置费、新增士兵的军粮,等等,都要花钱、费粮。

    最后算下来,现在大齐的国库还有七百多万两银,米一千万石左右。

    和太上皇在位时捉襟见肘的状况相比,户部尚书龙启章等人已经觉得非常满意了。

    可对于裴清殊来说,他觉得自己手头还是有点紧。

    主要是因为,他知道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裴清殊记得在前世的宣德二年,也就是今世的雍定三年左右,黄河决堤,导致了大规模的洪灾。

    洪灾之后,由于救灾不及时,又起了瘟疫,使得大齐的国力大大削弱。

    所以说,裴清殊现在还要再投一大笔银子,提前派人去修建水坝。

    不然天灾之后,再起瘟疫,对国家来说几乎等同于灭顶之灾。

    那个后果,是现在的大齐所承受不起的。

    出于经费等因素的考量,这次征兵,裴清殊缩小了年龄范围要求,主要征收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壮年。

    在征兵开始后不久,今年的武举考试正式拉开了帷幕。

    由于大齐长期重文轻武的缘故,文举的会试基本上每三年都会固定举行一次,有的时候皇帝还会开设恩科。

    不过武举就很悬了,什么时候举行要看朝廷通知,考试内容还非常不正规,含金量不高。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考取了功名,除了每回的武状元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引起皇帝的重视。

    因此,在大齐,想要通过考武举而出人头地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想要走武将路线的人,都是直接参军,通过战功或者混资历晋升的。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革武举制度,所以在很久之前,他就召集了他的启蒙老师邵康乐和四姐夫倪俊毅等人,商议和筹备武举改革之事,现在已经基本上准备完毕了。

    从雍定元年开始,武举和文举一样,每三年都会固定进行一次会试,时间定在九月初。

    武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和武学的授课内容一致,分为武功和策论两个部分。因为武举制度为的是选出优秀的将领,而不是优秀的士兵,所以光武艺出众还不够,必须懂得如何排兵布阵。

    当然,如果是力大惊人,或者武艺卓绝者,就算是对兵法一窍不通,也还是有希望能够中武进士的。

    裴清殊在殿试的时候,就发现了几个这样的人才。

    这样的人或许不能做主帅,但做一个冲在阵前的前锋,还是很不错的。

    殿试结束之后,兵部很快就按照裴清殊的意思,给这些武进士分封了官位。

    众人惊奇地发现,今年的这些武进士,所得的品级比往年高了许多不说,而且他们还不是被随便安一个虚职就打发了。许多人都在军中,都担任了实职。

    许是因为今年的武举得到了皇帝前所未有的重视,前来应征入伍的年轻人,数量远比朝廷预计的要多得多。

    不仅如此,各地的武学也变得异常火爆,许多人挤破了头都抢不到一个进入武学学习的名额。

    在这种氛围之下,就有一些私营的武馆,仿照朝廷的武学成立了。

    对于这种现象,裴清殊觉得很正常。朝廷所能起的,只是一个带头作用而已,不可能指望着让所有人都到官学来学习,这是不现实的。

    现在这样,官学和私学同时存在,裴清殊就觉得很好。

    这股重武之风,不仅仅是在皇宫外头蔓延,就连皇宫之内、供皇子和宗亲子嗣们读书的长华殿,现在也盛行起了武学。

    以往每回一到刀剑、骑射课,就有许多人请假。现在除了极个别体弱的孩子之外,大多数人都非常积极地学习起了武艺。

    包括皇帝唯一的兄弟,排行十四的宝郡王。

    十四虽然不是这群孩子当中年纪最大的,却是辈分最大的。

    如果他这个皇叔在比试的时候输了,岂不是很没面子吗?

    所以十四现在每天都非常积极地练武,整个人都黑了一大圈。

    直到进入冬天,他才算暂缓了黑下去的速度。

    这天裴清殊难得得了一下午的空闲,听说长华殿正在举行三个月一次的比试,他便让人传轿,去往长华殿。

    裴清殊的长子敬坤今年还不到五周岁,没到上学的年纪,所以现在在长华殿里上学的,除了十四这个弟弟之外,全都是他的侄子。

    侄子和儿子相比,自然是差了那么一层的。再加上太上皇有十几个儿子,十几个儿子又生了几十个儿子的缘故,裴清殊的侄子实在太多,他只和个别人比较熟悉。

    没办法,裴清殊实在太忙,与其他侄子很少有单独相处的机会。所以他能记住这些孩子们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是谁家的孩子就很不错了。

    不过裴清殊知道,这些侄子如果培养好了的话,将来也能是大齐的栋梁之才。他们的能力,不一定就比他的儿子差。

    所以只要能抽出空来,他就会时不时地去长华殿看一看,考较一番侄儿们的功课。

    听底下的人说,每回他去过长华殿之后,孩子们都会跟打鸡血了一样,兴奋好长一段时间,比平时更加努力地读书。

    不过时间一长,大部分人就渐渐恢复了原样。只有少部分人能坚持下来,一直勤奋努力地学习,并且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很显然,唯一一个和裴清殊一母同胞的十四,并不在此之列。

    十四的功课最早是裴清殊亲自教的,那个时候裴清殊就发现,这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较差,识字和写字的速度都很慢。让他做什么事情也是拖拖拉拉的,只有吃饭的时候例外。

    现在裴清殊能看得出来,经过这些日子的苦练,十四的文才虽然还是老样子,不过起码武功进步了不少,已经能撂倒两个小侄子了。

    然而没过多久,十四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安郡王的嫡长子敬霄。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二章

    敬霄和十四是同年生的;敬霄只比十四小不到一个月。

    从身量来看;却是敬霄要稍微高一些。

    不过;十四这个小叔叔还是有点优势的——他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壮;或者说是胖上一些。

    所以他和敬霄之间谁输谁赢;从外表上来看还真是不好说。

    裴清殊过去和安郡王走得很近;所以敬霄是他最熟悉的几个小侄子之一。

    尽管如此;裴清殊内心还是更希望他的亲弟弟小十四能赢。

    不过裴清殊身为皇帝,在别人面前自然要表现得对他们一视同仁。

    他不仅不能给十四加油鼓劲,连脸上的表情他都得管理好了;不能让人看出一点他偏心十四的样子来。

    事实上十四被敬霄反手压在地上的时候,裴清殊心疼坏了,都差点站起来亲自制止他们了。

    裴清殊真没想到;敬霄小小年纪;身手竟然很不错,而且进步神速。

    上一回裴清殊来长华殿的时候;还没听说敬霄的功夫这么好呢。

    赢了十四之后;敬霄又打败了宁郡王嫡长子敬诺。

    不过;敬霄回到长华殿学习的时间毕竟还短。在这之后;他就遇到了毅亲王的嫡长子敬章。

    毅亲王虽然断了左臂;但他依旧力大惊人;英勇非常。

    虎父无犬子,他的几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之下,也都武艺过人。

    就目前的水平来说;敬霄还远不是敬章的对手。

    最后毫无悬念的;敬章在裴清殊的所有侄子当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第二、三名的获得者分别是敬章的同母弟弟、毅亲王嫡次子敬武,以及安郡王家的嫡长子敬霄。

    裴清殊不仅赏赐了他们,还把名列前茅的几个孩子叫到身边,当着所有人的面亲自勉励、夸赞了他们一番,使得其他人都十分羡慕地看着这几个孩子。

    和往常一样,在裴清殊来过长华殿之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突然高涨。

    钟娴妃在午休时间来到长华殿找敬安的时候,就听下人说敬安正在练习拳法。

    十月初的京城不冷不热,正是天气最好的时候。里头都是些男孩子,娴妃不便入内,就在门口等了一会儿。

    很快,敬安便满脸是汗地出来了。

    看着眼前躬身向自己行礼的少年,钟娴妃温声说道:“快起来吧。你不记得我了么?你小时候,你母亲还曾带你去恒王府找我玩儿过呢。”

    敬安站起身来,礼貌而平静地唤了一声:“娴妃娘娘。”

    见他仍旧这般客套,娴妃也不介意,只是示意一旁的轻罗递了块干净帕子给敬安。

    敬安犹豫了一下之后,接了过去,并且道谢。

    “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娴妃浅浅一笑,“好些日子不见,你长高了,还瘦了不少。是不是最近功课太紧了?”

    敬安还是中规中矩地说道:“多谢娴妃娘娘关心,敬安一切都好。”

    “那就好。你用功读书、练武是好事,可你记得,一定要保重身体。逍姐姐可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她也没法活了。”

    敬安犹豫了一下,想要反驳娴妃,自己已经记在庞氏名下了。

    但他动了动嘴唇,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点头答应下来。

    娴妃温柔地说道:“好了,那本宫就不耽误你练武了。回头得空的时候,就来襄乐宫坐坐吧。你有个三岁的堂弟,正是最调皮的时候。你要是不嫌麻烦,就来襄乐宫陪他玩儿可好?”

    敬安闻言,不禁有些错愕地看着娴妃:“娘娘我这出身别人都嫌弃我。您还肯让我和二殿下玩儿?”

    “你这出身怎么了?先不说你的出身是好还是不好——好也罢,坏也罢,这都不是你能所选择的。我只需要知道,你是一个有上进心、懂礼貌的好孩子,这样就足够了。”

    敬安抿着唇,沉默地向娴妃行了一礼。

    其实,娴妃关照敬安,不仅仅是为了帮左家人的忙,这里面也有皇后的意思。

    皇后和娴妃向来走得近些,两人闲聊之时,也曾经提起过这个孩子。

    敬安不仅仅是娴妃的表外甥,也曾是皇后的堂侄子。在敬安七岁之前,宋皇后都是把敬安当成亲侄儿疼的。

    不过和娴妃不同的是,皇后是宋家人。对于宋家来说,敬安的存在就是天大的耻辱。所以宋家早就下了死令,禁止族中人再和敬安有所往来。

    宋氏虽然贵为皇后,地位尊贵,但宋家出了这样的事情,皇后也面上无光。所以她不好再和敬安见面,以免传出什么流言蜚语,再影响宋家的名声。

    不过如果能够通过娴妃帮助敬安一些的话,宋皇后还是很乐意的。

    所以说,当后宫里有人非议,说娴妃竟然让敬安这个私生子去襄乐宫做客的时候,宋皇后就会严惩这些乱嚼舌根的宫人或是妃子。

    大公主的生母惠贵人就因为这件事,被罚去了三个月的俸禄。惠贵人本来就不富裕,现在更是不得不为了生计,天天抱着孩子去裕妃那里打秋风了。

    宋皇后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是敬安,裴清殊也都看在眼里。

    这些年来,他一直敬重皇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知道皇后不是装出来的大度,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心地善良之人。

    与这样的人做夫妻,裴清殊会觉得很安心。

    虽说有宋氏在,后宫这边暂时不需要裴清殊操心。不过作为一个皇帝,现在还远远没有到了他可以安心度日的时候。

    是夜,安郡王府书房。

    安郡王端坐在书桌之前,正在画一幅墨竹图。

    一名身着黑衣斗篷的男子,悄无声息地走到了他的面前。

    安郡王头也不抬地说道:“本王过去还真是不知,你的功夫竟然这样好。”

    “殿下过奖了。在大夏,是个人的功夫,都胜过我百倍。”那人顿了一下,慌忙补充道:“不过,您放心。我进来的时候,保证没有任何人瞧见。”

    安郡王不无讽刺地说道:“你怎么知道,皇上就没有派人监视着安王府呢?”

    黑衣人笑道:“裴清殊现在,对您是越来越信任了,不是吗?”

    安郡王冷笑一声,道:“怕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你真当本王不擅武功,就看不出你们派人监视了安王府吗?”

    那人忙道:“哎呀呀,殿下,您可千万别误会。我们可不是在监视您,而是派人保护您才对。这么做,也是为了保证彼此的安全嘛!”

    “废话少说,拿着你的东西滚。”安郡王说着,瞥了一眼放在桌角的一个信封。

    黑衣人有点不满意地说:“这是齐国国库的情况?安王殿下,不是我说您,您也太没有常识了吧,这种事情怎么能写在纸上呢?您就不怕万一这信被人截了,会暴露您的笔迹吗?”

    “看完就在这儿烧了,用脑子记。”安郡王不耐烦地站了起来,“本王懒得跟你多费口舌。”

    “您这样子,可真是叫人伤心呐。”黑衣人说着,掏出了那封信,飞快地看了一遍之后,竟是过目不忘,看了一次就记住了。

    等把信件烧成灰烬之后,那人又闲谈似的说:“听说最近,裴清殊他,想让您重回工部?”

    安郡王微微皱起眉头:“你又在打什么歪主意?”

    “据我所知,您以前,在工部的时候,画过一些,改良武器的图纸吧?”黑衣人幽幽笑道:“您这么、爱画画,不如也画给我们一些呀?”

    安郡王握紧了拳头,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本王劝你一句,做人,不要太贪心了。若是当真触及了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