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底刘之烨还是看出来了,有玉娘和伯玉这一对姐弟在,母亲刘王氏是软和了的态度的。所以,刘之烨是带着稍稍轻松的心情离开了。
刘之烨一离开。
刘王氏就领着孙女孙儿进了屋内。
这会儿,玉娘、伯玉这一对姐弟自然就是在祖母面前说了巧嘴的话儿。一对姐弟想哄了一个喜爱的老太太,那还是手到擒来了?
至于刘之烨?
刘之烨去了谢府,去给姐姐王遂娘报了喜讯。
王遂娘得了弟弟的话,自然是开心的。
“洗三那天,姐姐必然去吃酒。”王遂娘是真高兴着,弟弟又添了子嗣啊。多好的事儿。当然,同时,王遂娘又是有些羡慕着。
到底嫁了人,成为了谢氏的儿媳妇,王遂娘也盼着她自个儿早日传出了喜讯的。
报个信儿。
刘之烨没多停留了,就是告辞了。
姐弟二人的见面,也就是匆匆一面。
等刘之烨回了外城北区的三榕巷子口,已经是夕食之时。这时候,荣娘家已经备上了夕食。刘之烨一归来,洗一洗手,也是能用饭了。
荣娘在坐月子,她自然是单独用了饭。
当然,对于小婴儿仲玉而言,他的日子就是吃了睡,睡了又吃。
这等小婴儿的日子,跟猪猪这等懒惰的生物,有得一拼的。
夕食后。
刘之烨就是跟妻子荣娘商量了,关于洗三的事宜。荣娘是淡然的听了,也没什么意外的。毕竟,她家的玉娘、伯玉已经举行过洗三的。
这按着旧例来便是。
“母亲、大姐到时候都会来的。”
“倒是我那时候没出了月子,却是还要娘去招待了。三郎,你也要受累了。到时候的宾客,都得你迎接了。”
荣娘一个坐月子里的时候,肯定招待不了宾客的。
所以,劳累的还是亲娘赵春花,以及夫君刘之烨。特别是这等做了席面的事情,肯定还要在邻里里,请了帮手啊。
到底这等事儿,刘之烨不需要出面了。
赵春花出面,就是足矣。
至于席面备了哪里些单子,荣娘跟亲娘赵春花商量了即可。
说了洗三的准备。荣娘就是谈到了,关于仲玉对长辈们的称呼一事上。这事情荣娘一提,刘之烨沉默一下后,回道:“娘刚才也与我谈了。”
“那三郎你是什么意思?你我夫妻,我自然是与你一同的意思。”
荣娘约莫两可的说了话。
这话的态度,倾向不明的。
刘之烨叹息一声,他说道:“我也是两难。”
“母亲那边目前的态度就是摆得冷淡,娘这边又是好言相劝”刘之烨说道:“都是长辈们的意思,我一个小辈,唉,唉”
刘之烨都想叹气了。
荣娘不语了。
最后,关于这事儿,夫妻二人也是沉默着,没多了话儿。
洗三。
仲玉的洗三,荣娘家自然是非常好热闹的。
这一回。
刘王氏来了。玉娘、伯玉这两个小辈儿,自然是坐了马车,随了祖母归家。
回来时。
玉娘就是拿了一堆的小礼物,给了弟弟仲玉。还是说了漂亮的话儿。
“娘,瞧瞧,这是我从祖母那儿得来的,全给仲玉弟弟。”
玉娘这话说的,荣娘瞧后,就是笑道:“全是些女孩儿的物价儿,玉娘对弟弟的心意,娘代仲玉领了。不过,既然是祖母的心意,你啊,要好好的收着。”
“给仲玉弟弟的礼物,可以你自己亲手做啊。”荣娘笑着说道:“娘可是知道的,我家的玉娘会打了万福络子。”
“那我给仲玉弟弟打了万福络子。祖母和姥姥都说了,我打的络子可漂亮了。”玉娘对于打络子,还是蛮有小自信的模样。
荣娘听后,自然是夸了又夸。
对于女儿的小特长,荣娘自然是非常支持的。毕竟,哪一个人都需要特长,来添加自信心嘛。
倒是伯玉这会儿,是在旁边瞧着亲娘和姐姐的互动。
等片刻后。
伯玉也没有插话了。他就是把自己用木头雕的一只小狗儿,搁到了仲玉弟弟的小摇篮里。
第78章()
伯玉觉得这是他亲手雕刻的;跟他爹学会的。
嗯。
这应该就是亲娘说的心意吧。
狗在伯玉心中;最是忠心不过的动物。想来;定然是仲玉弟弟也会喜爱的。会这般想的伯玉;自然是代入了他的体会。
就是这会儿。
刘王氏进屋了。一同进来的;还有王遂娘。
“祖母;姑母。”
“祖母;姑母。”
玉娘、伯玉两个小孩儿,自然是唤了话。还是一起上前,行了晚辈礼。
刘王氏自然是拉了两个小孩儿入怀里;好下子的宝贝心肝儿的唤了话。尔后,才是松开了手。
当然,在玉娘、伯玉眼中;祖母自然是哪儿都好的。
不过嘛。
大人们聚了一块儿;他们做为晚辈的,就得乖巧听话了。于是;姐弟二人也不闹腾;就是一起行了晚辈礼;准备一起去院中玩儿。
到底今天热闹;也是有许多同年龄的小伙伴啊。
这会儿。
刘王氏、王遂娘自然是就是在屋中;与荣娘谈了话。荣娘谈话时,也是多有附合和奉承。到底效果吗?
其实;荣娘也挺没底了。
荣娘瞧得出来,婆母刘王氏的态度还是淡淡了一些。
至于大姑姐王遂娘则是非常热情着。瞧着话语里;也多是羡慕之意。想来想去;荣娘也能理解了大姑姐王遂娘为何如此?
在这个时代里,女子立足多艰难啊。
不过。荣娘也就是这般感慨一些。她的态度嘛,还得端正好了。毕竟,婆母刘王氏的心头,肯定对她有芥蒂了。
荣娘可不想,哪儿又说错了话,再度的开罪了婆母刘王氏。那样的话,就是让夫君刘之烨在中间为难了。
这一日的洗三。
荣娘觉得,她像是在战场上走了一回圈圈儿。
到是玉娘、伯玉与小伙伴玩了一个痛快。离开了自家前,坐马车去了祖母那儿小住时,姐弟俩都还是有些不舍得小伙伴呢。
太和三年,秋。
便是如此的过去了。
荣娘家的日子如此的平静。
至于离荣娘家太遥远的朝堂上,却是一点儿也不平静着。
秋收后。
北面的大魏朝又是进攻了大晋朝的军队,意图南下。说起来,这些年里,北面的大魏与南面的大晋似乎有些风平浪静的感觉?
实际上,也是如此。
这一回。
大魏却是南下,而且是大军出动。
这一仗打了起来,自然就是关乎了国运。
建业城,皇宫。
太元帝司马元曜自然是关注了此事的。毕竟,他是帝王啊,名义上大晋朝廷的主人。事实呢?
这个大晋朝廷如今在摄政公的手中。
司马元曜就是一个傀儡。
可就算如此。司马元曜也清楚着。大魏朝比大晋朝的国力稍强一些。自古以来,都是以北统南。
北面更容易出了强兵。
至于南面啊?
更多的是出了小朝廷。
为何如此?
那是因为千年以来,汉人的生活地域,更多是在北方。那里经过千年的耕种,已经有良田无数,有人口无数。
在这个时代里。粮食和人口才是生产力啊。
“可有最新的奏报?”
司马元曜非常关心了,关于大战的情况。
虽然,他只是一个幼年的天子。不过,应该让天子看的奏章,司马元曜还是能看到的。不过就是有些没他批了奏章的份儿。
司马元曜身边的小内侍,自然是躬身的回了话。
话中之意,却是无最新的奏章。
这就让司马元曜非常好的着急。
着急也没用,司马元曜的命运,在皇宫里都不好使。更何况,是出了皇宫之外的城池?
这时候的司马元曜觉得特别的孤单。
他是帝王,他是天子。
可除了混吃等死外?他什么都做不了。
连身边的这些内侍宫人,有多少是别人的眼线?司马元曜都不敢全然的拿捏了主意。唉一声的叹息。
司马元曜有时候,都觉得他未老先衰了。
“圣上。”
小内侍劝了话,道:“前朝未有奏章,想是一切未有大变数,定然是众位大臣治理有方”
“不必讲了。”司马元曜一挥手。
“朕去给母后请安。”这时候,司马元曜都懒得听小内侍的话。司马元曜对这个小内侍超级不顺眼。
如果不是他是母后塞过来的人手。司马元曜非常想
算了。
这般只能安慰了自己,司马元曜就是离开了他的寝宫,去了太后谢蕴那儿。
太后谢蕴最近接了侄女进宫来,说是想念了娘家人。可真正的情况如何?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太后谢蕴想给天子司马元曜和亲侄女拉一拉关系。
青梅拍马,两小无猜。
这等经营起来的感情,在太后谢蕴看来,才是牢固的。
事实呢?
司马元曜就是演戏的。
毕竟,想司马元曜如今的年纪虽小,可实情呢?他是成人的灵魂,他怎么可能看得上,一个幼稚的小姑娘?
这等小姑娘,司马元曜完全瞧着,只能当了小侄女逗一逗,当了小妹妹来看待,他都做不到啊。
在以司马元曜的眼光。
司马元曜觉得,他更喜爱那等成熟一些的美人儿。
只是
如今年纪尚小,司马元一切尚不能自主。就是想要纳了美人儿,司马元曜目前也是无能为力的。
“表哥,表哥”
司马元曜刚到了太后谢蕴的寝宫时。一个萌萌的小姑娘,就是来迎接了司马元曜。
哪怕是装,司马元曜也得装了,他非常喜爱这个小姑娘。哪怕心里,司马元曜特恼了这一位小姑娘?
为了讨好了太后谢蕴,司马元曜认为,他自己够拼了。
“表妹。”
“我们一起去母后那儿吧。朕要给母后请安。”司马元曜走上前,就是伸手,牵起了谢家小姑娘的小手。
他这是习惯了。
反正这也是太后谢蕴的意思,想让他亲近了这个舅舅家的小表妹。
那么,司马元曜自然不会反驳了谢太后这个嫡母的意思的。倒是谢家的小姑娘,这位小姑娘可是从旁人的嘴里。
特别是谢太后这个姑母身边的嬷嬷那儿,听了不少的话呢。
谢家小姑娘哪怕年纪小,已经知道了。她未来是要嫁给了表哥这位天子的。所以,谢家小姑娘哪怕害羞了,还是强装了大方的任表哥牵了小手。
一双小儿女,一起进了寝宫,来给谢太后请安。
瞧着这等两小无猜的场景,谢太后自然是非常满意的。
“儿臣给母后请安。”
“臣女给太后请安。”
“来,来。不用多礼了,快,坐哀家身边来。”谢太后笑得开心。在两个小儿辈行了国礼后。就是唤了起来。
“姑母。”这会儿,行完国礼了。谢家小姑娘唤了谢太后,就是亲切的一声姑母。唤得谢太后非常的高兴。
司马元曜这时候,自然不会找了不自在。
他也是顺着梯子,就是起了身,也是落了座。
谢太后关心了一些话语。当然,更是关心了司马元曜这位天子的课业。对此,司马元曜倒是认真的回答了。
谢太后说了话儿后。
司马元曜就是插嘴,又转移了话题。
“母后,儿臣听说,大魏朝的国族部军南下”
司马元曜的脸上,有了一些不解的神色,他问道:“母后,朝廷之中的列位重臣都推举了摄政公的幕府之中的心腹将军统兵,北上会师伐魏。为何摄政公会拒绝?”
其实,司马元曜更清楚。
那位说是桓氏这位镇西将军的人。不如说,是士族这边的旗帜性人物啊。
这等情况下。
摄政公哪肯把兵权分出去?
要知道。
如今的建业城,可就是摄政公捏紧了兵权,武力镇赫了朝堂。
桓氏一族的目光荣光,更像是一盏灯,吸引了太多人的目光。偏偏桓氏的根基,可并不是特别的牢靠。
这个时代的士族?
司马元曜已经有了深深的体会。越是如此,他越是有些惊恐了。
整个大晋朝廷。
看着是司马氏的天下。实则,不如说是士族的天下。司马氏就是士族摆出来的一面旗帜。
大江以南的半壁江山,说是在大晋朝廷的皇族统治之下?
实际呢。
各地的士族豪门管辖了所有的人口,士族自己有庄园与坞堡。
千顷良田,万顷良口,无数的人口隐户与奴仆奴婢。那些人口与土地,不是朝廷的管束之下,而士族们的私产,除此之外,士族还有私兵。
这跟国中之国,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的。
朝廷之上的官员,个个出身要么是士族,要么与士族有关。
总之。
没士族有关系,连官都没得当啊。这等情况下,士族可谓是大晋朝廷实际上的支柱。偏偏这支柱,既然强大,对于皇族而言。又是脆弱,比起天下而言。
因为。
大晋朝廷的士族们,他们太贪婪了。
他们占得太多,百姓太苦。
“朝堂之事,母后不懂。若圣上想知,不如问一问给你讲学的师傅们。他们个个都学问大家,必然能为圣上解惑的。”太后谢蕴笑着回了此话。
司马元曜听了这话后。
他的心中冷笑了。
那些所谓的学问大家,个个都谈了玄学,个个都是士族里的学问大家,却不是皇族司马氏的栋梁啊。
第79章()
司马元曜觉得他这天子当的憋屈。
可事实上呢?
摄政公觉得位置更憋屈呢。想士族在左右给他当了绊子;偏偏他还要一直讨好了士族。摄政公这位桓将军;才觉得更不爽利。
这个秋。
大晋朝廷在与大魏朝的大仗上;是死伤无数。
当然;这些都是小卒子的死活;在朝廷重臣的名单上;就是一串儿的数字。朝中的重臣们是不在意的。毕竟;水师还是大晋朝廷的利器。
大魏朝的水师没发展起来,至少,打不赢大晋朝廷的话。这大晋朝廷想苟安南方;目前看来,还是有些安全性的。
建业城。
普通百姓也知道大战起。
那又如何呢?
应该过的日子,总要过下去。
出了月子时;荣娘家的仲玉就是举办了满月宴。那会儿;玉娘、伯玉就是归家了。许是因为有孙女孙女的调合。刘王氏这个婆母在荣娘奉了媳妇茶时,还是给了面子的喝了。
当然。
到底不在对荣娘有多少好脸色了。
对此。荣娘早有心理准备的。
做事情;哪能真做了两面光?人生在事;有些选择做下了;荣娘就不悔。毕竟;人一辈子;总不可能事事都圆滑的,讨了所有人的喜欢。
过了秋。
入了冬。
一场雪下来。
大晋朝廷和大魏朝廷的大战;倒底结束了。
只是,多少平民家;是少了丈夫和儿子?朝中的贵人们;是不在意的。毕竟,贵人们还是歌舞升平,过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日子。
一个午后。
刘伯玉睡醒了。
他学会了,一式的枪法。非是花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