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荣华路-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醒来后,用了一些吃食。尔后,又是瞧着诸人的礼物,如今更是瞧着榻边的小儿。这可是亲生的孩子,刘玉娘也是知道的小婴儿刚出生也许还没长开,可能丑一点儿。

    可过些天,那绝对会越长越好看的。

    这不,静国公主就是心情莫名的好。

    听着嫂嫂的夸赞,她心中那也叫一个舒坦,跟吃了人参果一般样的。

    宣文十三年。

    这个秋天,于王室而言,就是如此的喜讯多多。

    翻过了一年,进了宣文十四年。

    春。

    三月初一日,荣娘过了四十六周岁的生辰。

    三月初三日,刘之烨过了四十一周岁的生辰。

    这一年的春末。

    东屠国的的君王刘长石北入中原,准备打开了进入中原的关隘。

    这一年的战争,除了是东屠国与大魏朝的战争外,自然也是有许多的旁观者。那些人在意的,是这战争所代表的意义。

    东屠国若是进了中原,那么,就代表着,中原的正统王朝又要添了新的社稷争夺者。

    正统,既是大义,亦是名份。

    这等大义,在百姓眼中也许不重要。谁当皇帝,不是要纳赋纳税呢。可在读书人,在士族的眼中,就非常重要的。

    东方的大陆,只有占据了中原的王朝,才是正统。才是堂堂正正的九州之地的社稷主人。才是天下读书人眼中的“天子”。

    君王刘长石的战争,关乎了太多的东西。

    那么,在几千里之外的大晋朝。

    建业城,皇宫。

    大晋朝的天子司马元曜自然知道了,东屠国北入中原,想当了中原的正统继承人。想夺了天下,来当一当天子。

    不管是大魏朝,还是东屠国,在天子司马元曜眼中,都是乱臣贼子。

    可偏偏大晋朝如今是苟安,奈何不了北边的那些战争。大晋朝只是依赖了大江的天险,来保了苟安于南方。

    “可恶。”

    司马元曜有一颗帝王心,他觉得,他只是继续了一个破落的皇朝。他这个傀儡天子当得没滋没味。

    这些年了。

    司马元曜的信心在降低,这些年了,争权夺利中。天子司马元曜还是揽到了一些的权利。那又如何呢?

    在朝堂上,天子司马元曜在辛辛苦苦的维持了一个三角形的权利结构。

    这个结构里,有天子,有摄政公,有谢国丈。这是一个三角的权利结构,看似乎稳定。实则一点也不稳定。

    因为,变数太多了。

    而权利又太诱人,谁都不想跟人分享的。

    只不过,大家都奈何不了对方。又或者说,若是变数太大的话,朝廷会相当于洗牌,那么,要出大乱子的。

    于是,勉力维护的,就是一个看似乎平衡,实则的烂摊子。

    “那个刘长石,应该叫刘伯玉的家伙实在太好运了”嘴上这般讲,司马元曜还是懂得,白手起家的刘伯玉是一个了不得的家伙。

    虽然,对方如今叫刘长石。

    不管是不是叫刘长石,对于这样一个司马元曜确认是穿越客的家伙。

    司马元曜的眼中,自然没什么好感的。司马元曜只有深深的恶感。他恨不能,那些功业是他的。

    做为一个生下来,就是皇二代的人物。

    司马元曜一直以为,他注定才是人生的主角。哪料想,还有比他更像主角的家伙。

    司马元曜怎么可能想当了配角?

    更别提,当了一个炮灰了?

    司马元曜想翻盘,可如今看来,貌似不容易啊。

    司马元曜在考量了,他是否应该做一些别的打算?

    只是当初,他是出了一些盘外招的。刺杀之类的活计,他是派人干过的。不过,失败了。如今看来,司马元曜更想做到的,是想法子为他争取了更大的牌面。

    “不能看着北方继续的动乱了。”司马元曜在心中有了决断。他决定了,北面的争伐,他无论如何也得插手一回。

    至少,在这之前,他要跟摄政公与谢国丈达成了默契。

    这个朝廷不是天子的一言堂。如果没有摄政公和谢因丈的支持,天子想真正的实行了他的想法,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二位松口呢?

    那就是利益的交换。

    哪怕这些士族与外戚是贪得无厌呢,天子司马元曜也要达成合作的。若不然,司马元曜非常的担心,不论最后是大魏朝赢了,还是东屠国赢了。

    相对而言,大晋朝苟安于南方,都不会是胜利者,只会是一个旁观的打酱党。

    当然,这达成了利益交换之前,司马元曜才找到了摄政公和谢国丈心中的想要筹码。若是不打动了对方,如何能换回了妥协?

    宣文十四年的初夏。

    大晋朝立了太子,谢皇后诞下的“嫡长子”被确认立为了太子。摄政公的弟弟,恒氏一族又出了一位新的征北将军。

    可以说。

    在这个初夏,大晋朝的朝堂上,谢氏的外戚是把权利又深深的延伸了一步。太子的确定,太后、皇后的把持了后宫。外戚不容小视了。

    至于摄政公的嫡亲弟弟,那一位征北将军的存在。更是让恒氏的权利也是大大的拓展了一回。

    大晋天子司马元曜呢?

    他放手了一些东西,当然,他同样得到了摄政公和谢国丈的一些补偿。至少,他夹袋中的一些心腹得到了一些官位,在权利的漩涡中又是陷得更深了。

第209章() 
宣文十四年;夏末。

    关于大晋朝的征北将军的北伐事宜;哪怕东屠国与大魏朝已经交战了。东屠国在前线的君王刘长石还是得到了此等消息。

    这等消息非常的重要;那关乎了大魏朝的内部动荡和外部环境。

    “大晋吗?倒是拿捏好时机。”

    刘长石对于大晋朝的北伐比较看好的。因为;这等时机拿捏的太好了。这选在了东屠国与大魏朝的交战时候。这等时候;不管是大魏朝和东屠国哪一方都已经打出了真火来。肯定没哪一个朝廷的上层会选择了退让。

    社稷天下;家国天下的时代;朝廷退不了步的。这是争天下。

    至于说大魏朝的内部?

    大魏朝是三面楚歌。

    外有大晋朝和东屠国两个直接的交战敌人,内还有流民的动乱。

    特别是去年,东屠国的一战;战胜了大魏朝一只部族军队。那一战,打破了大魏朝的部族军不败的神话。

    因此,大魏朝在此等时候;已经是颓尽显了。

    刘长石此等时候;对于大晋朝的进局看得明白,大晋朝是捡了便宜时候;准备进场吃肉。不过;那又如何呢?

    于东屠国而言;亦然是有利的。

    彼时。

    大魏朝的京城。

    大魏朝的上层朝廷内重臣之中;已经有些人心慌慌了。

    左右丞相这时候再闹矛盾;那也是内部矛盾。而今是外部生了锋烟战火,两线外部作战从来都是难事。

    两面被夹攻;对于大魏朝而言,这是危机的时刻。

    大魏朝的大皇帝自然是召集群臣;想法子得打败了东屠国和大晋朝的各自进攻。

    朝廷上的议论;详情肯定不会传到了民间。可有些人,注定了是容易知道了实情的。

    左丞相府。

    后院的女子间,除了争风吃醋外?

    外面的风雨于她们而言,同样是惜惜相关的。家族重要否?自然是重要的。毕竟,家族是掩风挡雨的地方。

    不管是婆家,还是娘家,都是非常的重要。

    没靠山的人,在哪个时代里,都不好混的。

    “殿下,这是查到的最新资料。”侍女小心的递了资料给和淑公主。

    和淑公主这一位殿下,哪怕做了左丞相的后宅女眷,那也是依然关心了外面的事情。虽然,在左丞相的后宅之中,和淑很快失宠了。

    可这中间未必不是她自己的意愿。

    和淑在入了大魏朝的京城后,收拢了高丽国曾经在这个朝廷里的暗探棋子。哪怕高丽国亡了,依托了她王室的身份,以及左丞相的势力。

    和淑还是牢牢的掌握着这一切。这也让她在左丞相府中,日子过得挺舒坦。哪怕于左丞相那儿失宠了,有了更美的妾侍得了左丞相的欢心。

    可和淑完全不在意。

    和淑不在意了左丞相,和淑当初进了左丞相的后宅,不过是为了母国解围。如今国难注定,高丽国亡了

    一个亡国的公主?还算公主吗?

    和淑的眼中自然不算的。所以,和淑如今的目光,更多的还是注视在了她的未来之上。

    “天意弄人。”

    和淑念了四字。

    和淑在看了资料后,她有些后悔了。

    后悔什么?

    后悔曾经的意义用事。和淑万万想不到,曾经在她和师傅眼中强大的大魏朝,如今尽然是外强中干。

    曾经她以为,往后注定了会偏安一域之地的东屠国,如今既然有了龙飞于天,主宰九州的机会?

    这确实出乎了和淑的意料之外。

    当初就是觉得她再如何行事,再是顺了自己的心意,方能得道修行顺其自然,更能修行走得更远。

    如今看来,当初是魔障了。

    可往事不可追。后果已经造成了。和淑在合上了资料,仔细想想过后。

    “我当早做打算,若不然”后果会怎么样?和淑不知道。她更不敢猜测了,她当年的行事是否让东屠国查到了一些事情?

    左丞相府在和淑眼中,已经不是一个安乐窝。那么,去哪儿?

    海外?

    和淑不想去。

    特别是东屠国的海军是冠绝天下,一枝独大的情况下。这些年了,和淑为自己占卜过。她若去了海外,并不是什么好卦象。

    那么,北上呢?

    北出塞外,去塞外的话?

    和淑不甘心。塞外除了穷苦,还是穷苦。

    和淑最后是南望大晋朝。那里依然还是一个富贵窝。

    至少,那里还有一丝的希望。可那一丝的希望在和淑的眼中,有些飘渺不定的。奈何,和淑没其它的选择。

    天下何其大?

    可普天之下统治着九州之地的主人,才是天下的主宰。

    于左丞相府而言,宣文十四年的初秋,出现了一桩小事儿。左丞相后宅的一个曾经的宠妾突然病逝了。

    高人消逝,红颜早去。

    这本不是什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可左丞相知道后,却是完全不在意的。

    至于那位宠妾是谁?

    稍稍知道一点的,都听过了那位宠妾的身份。高丽国曾经国主的女儿,一位已经亡国的公主。听说,高丽国的大王曾经还赐了封号“和淑”。

    左丞相府中的和淑公主没了。

    而几千里之外呢?

    在宣文十四年的秋末时,多了一位婆家为高氏的女子。

    宣文十四的秋,大魏朝连败大次的战役。一败在北边,败在了东屠国的手上。一败在南边,让大晋朝借着机会,啃掉了大江以北的几座城池。

    这等败绩,大魏朝无论如何掩饰,也是掩饰不住的失败。

    东屠国与大魏朝的战斗,在秋末时,已经进了尾声。

    关隘到手后,打通了北入中原的大门后,东屠国就是转攻为守。在城隘在手,东屠国就是占据了进攻的优势。

    大魏朝在如今的不利局面下,也算是默契的停手了。

    至少,双方都是暂时的罢兵了。

    至于后续的情况?那得看来年了。

    冬天?

    冬天的北方依然是冷凉冷凉的。那雪花落下时,更是会冷得让人感受了冬天的威力。

    东屠国除了守军外,在秋末时,已经搬师回往汉京城休整了。

    当然,在初冬时。

    君王刘长石已经回转了汉京城的王宫之中。

    这等时候,自然是军中的将士们的狂欢之时。君王的赏赐,功劳的酬谢,那等收获让参战的将士都是欢呼了胜利。

    王宫之中。

    女眷们皆是高兴的。

    荣娘自然是非常的高兴,她在见到了长子归来,又是大捷得报时,就是心中激动万分。胜利、胜利,其实人人都盼望着。

    至于刘爱宗小公主和太子刘宗赐,自然也是盼着父王归来。

    于刘宗赐的眼中,这一位已经启蒙读书的太子而言,他更多的想多见了父王。毕竟,东屠国是父王打下的江山社稷。

    在讲学师傅们的嘴里,他的父王是天下了不得的大英雄。

    而一个男孩儿肯定是崇拜了他的父王。

    至于年纪尚小的刘宗恩?刘宗恩让惠嫔养得不错。

    在君王刘长石给父王母后请安时,荣娘也是夸了一回惠嫔。荣娘会如此,自然是在夸了她的三个孙儿后,顺带的提了一句。

    “惠嫔若真是一个好的,于宗恩而言亦是好事。”刘长石只是简短的一句后,便是转移了话题。

    刘长石说道:“母后,来年宫中举行大选。这一回,儿臣想选一些女子充实后宫。”

    刘长石当然不会是觉得,他的后宫人选太少了。所以,他是备以美色,以为享受了。

    而是君王刘长石明年不准备大动干戈,明年的东屠国会休生息。明年将不会大动武力,至少,刘长石的打算是团结了合适的臣子。梳理了东屠国的朝政。

    为何?

    因为目前的后宫中,全是黑山白水间的小部落的部落首领之女,这非是好事。至少,于东屠国内部的一些臣子眼中,君王这等行为,并不妥当。

    刘长石已经看出了一些苗头,刘长石也从来没想想过,他聊了太子之外,其它的子嗣就由得那些小部落的女子诞下。

    那非是善事。

    既然当初已经在朝政面前,舍了私人的感情。

    如今刘长石自然在后宫之中,也讲一个平衡。平衡了臣子们的势力。

    东屠国虽小,那里面的势力也是错综复杂的。

    刘长石的记忆里,后世的一位伟人不也讲过,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嘛。

    如今东屠国国内,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有利益,没人真是什么圣人。哪可能不立了山头?哪可能不分了派别。对此,君王不是压制,因为压制也是制不住的。

    一个官员想施了他的政治理想,想要做出了成绩?那肯定需要了帮手的。这里面牵扯进了利益时?

    那就是派别。

    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不可能有什么例外的。

    刘长石更何况还有打算的。至少,明年的刘长石想看看大魏朝的内部一些动荡,至少,东屠国在占据了优势后,东屠国更应该沉一沉,这是为了后面的攻势积赞了力量。

    同样的,也是为了让大晋朝在捡了便宜后,看一看大晋朝后面的动静。

    这算是东屠国的试探,同时,也是东屠国的一些内部整合。

第210章() 
宣文十五年;春。

    东屠国一场大选;让王宫份外的热闹。

    这是一场在去年冬就已经透出了风声的大选。这一回;参选的名媛闺秀自然是极多的;也是极棋出众的。

    对此事;荣娘份外有热情。为何?

    因为她管着后宫的事务;她这个太上王后自然就是一把手。当然;备案好的秀女,还要太王太后掌掌眼,也要让这一位顺心儿。

    至于君王刘长石只是给了一个小册子;上面的名单便是他希望留下来的家族女子。对此,荣娘看了名册,太王太后也看了名册;心头亦是都有数的。

    “选秀啊;真是好事儿。后宫也是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