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荣华路-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里有府里好,外面自然有外面的好。”赵春花恬静的笑道:“娘这般做,总是想着给你留下一条退路”

    荣娘一时间,有些明白过来了。

    “娘,其实不必如此的。”

    荣娘不想看着亲娘把态度摆得低到尘埃里,那让她觉得,她鼓励亲娘出府来的用意,全然就是在利用了亲娘的母爱。

    “我往后,会攒更多的钱,一定让娘过了好日子。”这时候,荣娘在想着,她也许应该更努力吧?

    卖更多的豆腐,攒更多的钱财。

第19章() 
春,三月。

    洛都城发生一件大事情。

    灾民北来。

    非是天灾,而是人祸。

    北面的大秦朝廷已经被新的大魏朝廷夺走了江山社稷。不管哪朝哪代,一个皇朝兴起之时,总是朝气蓬勃的。

    同样的,一个皇朝最巨有扩张欲望的时候,也大半是在开朝之初。

    大魏朝,非是汉人治理的朝廷。

    大魏朝的国族是大晋朝未曾南难迁时,一统天下十三州时,大晋朝开朝之初在大晋皇族册封之下,从漠北草原入了漠南草原生活的蛮人。

    后来。

    大晋朝廷南迁,北面的大秦朝廷崛起之时,大魏朝的国族就是大秦皇帝手下的打手,一直为大秦皇室立有汗马功劳。不过嘛

    一旦大秦皇室式微之时,大魏朝这等习汉文,用汉制武器的马背民族,自然就是噬主了。

    大魏朝的国族,立国之短。这等时候,行于四方的自然是武力。

    大晋朝,在大魏朝的国族眼中,就是肥肉,而且还是一块在嘴边伸伸头,就能连皮带骨吞进肚子里的大肥肉。

    升平十年。

    春。

    大魏朝的国族部军南下。大晋朝的北疆重镇,徐州城失守。

    过了徐州城,淮南路以北之境,全是一马平川。所以,大晋朝目前守住的就是淮南路的淮南水系,以及淮南路的山川要冲之地。

    大魏朝想南攻,大晋朝想苟安。

    这等情况之下,遭灾的只是平民百姓。豪门大族早是有些风声之时,已经南迁而走。于是,洛都城一时之间,人满为患。

    黄帝阴符经曾讲: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在这样一场动荡之中。

    哪怕是生活在洛都城的荣娘和亲娘赵春花母女,她们二人的生活也是被影响了。

    首先,洛都城的粮价上涨了。

    其次,租赁屋舍的价格也是上涨了。

    当然,荣娘的豆腐生意倒也是越加兴隆起来。毕竟,南迁而来的,除了豪门巨户,还有许多小富之家。至于灾民什么的?

    那些身无分文的人,早被拦在了洛都城外。

    荣娘只在卖豆腐时,听了一些进洛都城投靠亲戚的南迁小门小户人家,讲了灾民的可怜。那又如何呢?

    荣娘帮不了谁。

    荣娘目前讨生活,想独善其身,都算得勉强支持。毕竟,荣娘和亲娘赵春花虽然小有积蓄,可她们母女在洛都城的生活,还是如浮萍一般。

    入夏后。

    洛都城的天气非常热起来。

    荣娘这晚归来后。

    用了夕食。

    荣娘就开始泡豆子,把手头的杂事料理好后。荣娘沐浴一回,又是洗个头发。

    在院中纳一纳凉,擦干了头发。荣娘跟亲娘赵春花也是聊起天来。

    “娘,我打算卖一阵子豆腐后,看一看光景如何?”荣娘说了这话后,又道:“要不然的话,咱们搬家南迁吧。”

    荣娘会这般讲。完全是因为她探听了一些消息。

    那些消息里讲,跟大晋朝廷打仗的北面蛮人,都是凶恶成性的。烧、杀、抢、掠,简直就完全是那等草原上的野蛮人作风。

    总之,大晋朝廷失陷之地,不光是富户得遭灾,百姓也是落不得一个好字的。

    特别是这时代的军队,常常在攻陷城池前,若遇抵抗的话,往往有屠城的习惯。

    荣娘听到那些听来的消息,背后冷汗就是蹭蹭的冒。

    至于荣娘为何起了想法,想搬家南下?

    那是因为大晋朝廷建立都城的地方,还在更南边的建业城。那里有一条天堑大江,守护了南方的土地。

    南北风土不同。

    中原大地,北人善马,南人善舟。

    大晋朝廷南迁后,对于水师这等利器,还是打造的非常利害。至少,荣娘在遂歌大姑娘身边时,听过女学先生讲课时,就是夸赞过大晋朝廷的水师。

    想来,能被那般夸,又是国之重器,再如何还是有些真本事的。

    “搬家?”

    赵春花听着女儿的话后,连连摇头。

    “荣娘,咱们哪有那般多的银钱?”赵春花说这话时,是苦恼的。她觉得女儿许是多想了。瞧一瞧,如今的洛都城多繁华热闹?

    而且,洛都城又是淮南路,最是城高城坚的地方。

    这大河以北的大晋朝廷疆域,就没有哪座城池比洛都城更加能安稳了。

    “往南边去,一路上的花销太大了。”赵春花连连摇头,反驳了女儿的提议。荣娘见亲娘没同意她的话,她也不在提了。

    荣娘也就是提一嘴儿。事实上,她也是犹豫的。

    到底这时代的搬家,可不像着她的前一世那般容易。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交流基本靠吼的时代里。搬家,特别是选距的搬家,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首先,就是路引的问题。

    其次,你得有钱,非常有钱

    嗯,归根结底的关键,就是得有钱、有钱。钱乃万恶之源,可没钱寸步难行。

    有了钱,其它打点打点,什么都是好解决的。问题就在于,荣娘和亲娘赵春花属于穷人这一阶层的。她们缺钱,非常的缺钱。

    升平十年。

    夏,过去了。

    秋。

    天气本来最好的时候。

    荣娘这时候没有卖豆腐了。她窝在了家中,跟亲娘赵春花一起当了家里蹲。

    这时候,荣娘心里头是非常害怕的。因为,洛都城外,那阵天的喊杀声太吓人了。

    洛都城,已经成为战火燃了起来的战场前沿之地。

    洛都城中。

    能组织的青壮年,已经被组织起来,当了护城的兵丁。大户们也是捐钱捐物,总之,保卫自己的家园。

    “唉。”

    赵春花在叹气。

    “早知道应该听荣娘你的话。咱们若搬家,就不必像如今这般提心吊胆的”赵春花后悔了。

    如今这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让人心惊胆颤的。

    “娘,莫担心,莫必有事儿。”

    荣娘安慰了亲娘赵春花,道:“瞧着守城这般多的人,一定能守住了洛都城的。而且,城中这般多的豪门大族在呢,一定有活路的。”

    荣娘表示。大户们也没逃呢。所以,肯定有活路的。

    若不然的话,那些消息灵通的大户们,早是脱家带口的跑路了。

    洛都城,内城。

    刘府。

    刘府最近,宾客甚多。

    来找刘大老爷的人,不出意外,全是淮南路有名的士族豪门。大家伙都是凑了一堆儿,请刘大老爷主持了给守城的官府凑了人力物力的事情。毕竟,刘大老爷是最有实力的一波人儿中,有当头领威望的。

    这时候,肯定被推举了出来。

    刘府。

    百明苑。

    三夫人刘王氏这时候是把一双儿女唤到身边。这些天里,三夫人刘王氏也是几多叹息。

    “娘。”

    刘遂歌已经长成了容貌绝色的小佳人。

    这会儿,刘遂歌望着亲娘时,眼神里有担忧,她道:“那些蛮人能赶走吗?”

    “大伯可是拿定了主意,咱们刘氏一族与淮南路共存亡否?”

    刘遂歌的问话,一句一句像是重锤落在了三夫人刘王氏的心头。三夫人刘王氏搂了女儿在怀中,刘王氏说道:“遂歌,莫担心。”

    “你不过一个未出阁的少女,家族重担,非是你的责任。”三夫人刘王氏用一种肯定的说道:“你和你弟弟是娘的命根子,你们都得好好的,都得好好的”

    “其它的,娘不管。娘只要你们姐弟好好的,平平安安的长大成人。”

    对于三夫人刘王氏而言,天下如何?干她何事?

    淮南路的安危,那是刘大老爷的责任。

    至于刘氏一族的荣耀,有刘之锋这个嗣子承担。

    三夫人刘王氏的眼中,她的儿女是庶房的子嗣,平平安安长大,将来成婚嫁娶,有了子孙后人,能给过逝的夫君祭祀血食,就是刘王氏心头的执念。

    天下?

    又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不过,只是司马氏皇族的天下。

    “娘”

    刘遂歌唤了一声,尔后,又是住了口。

    她发现,她跟她母亲刘王氏的想法不同的。在刘遂歌的身上,她最得意的莫过于她的出生,刘氏一族啊。

    在淮南路,刘氏一族的荣耀,哪一个刘氏的子嗣,都是于有荣焉。

    刘遂歌自然在意的,特别在意着刘氏的名声与荣耀。

    只是

    刘遂歌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她无法去反驳了母亲的一片慈爱之心。

    升平十年。

    秋。

    连连大战后。

    至于是秋时节,大魏朝的国族退了。当然,是在淮南路的士族豪门,奉上了一些的供奉后。拿了好处,又见着冬天快要来了。

    大魏朝的国族,这才是收了马缰,准备北归。

    这时候,南面的大晋朝廷的大军,也是姗姗来迟的北上了。其时,在这之前,大晋朝廷也派了两支军队北上。

    奈何实力不如人,头前的两支军队被大魏朝的国族打一个溃败。

    这第三波的大军前来,在大晋朝廷的宣传里,自然是一波的胜利。毕竟,守住了洛都城这座淮南路的富庶之城池。

    实情嘛。

    明白点的聪明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大魏朝的国族部军自己退走了。跟大晋朝廷的军队利害不利害?没一毛钱的关系。

第20章() 
天凉了,洛都城下了第一场雪。

    这等时候,荣娘还在洛都城的外城区卖了豆腐、豆干、豆皮。

    哪怕年节再不好,刚刚又是经历了战火呢。对于有些家底的富裕人家而言,进了冬季,还是依然得过了日子。

    至春节前夕,洛都城貌似又恢复了热闹与繁华。

    荣娘的生意兴隆,豆腐的出售量,更是上涨了许多。

    忙碌一天后。

    荣娘归家时。

    天已经黑了下来,荣娘就是擦着天黑回了家。照历用了夕食,又是泡了明天磨豆腐的豆子,料理了杂事后。

    荣娘又去挑了水,把家中的水缸给填满了水。

    一天的事情忙碌完成后。荣娘就着亲娘赵春花给烧好的热水,是沐浴一回。尔后,她才是准备歇息了。

    屋内,油灯让荣娘吹灭。

    母女睡了一张榻上。这会儿,赵春花就着黑,说了话,道:“荣娘,咱们搬家吧。你早前不是提了南下吗?”

    啊?

    荣娘一时愣了一下。

    “娘,怎么突然提了搬家南下的事情?”荣娘侧躲了身子,对身旁的亲娘问道。

    “今年能有蛮人打过来,娘担心明年若还有战事”赵春花叹息一声,她的声音里全是担忧,她道:“总觉得洛都城也不安稳。还是早些南下的好。”

    荣娘迟疑了。

    若说之前,荣娘那会儿提了搬家南下就是一时心血来潮的话。

    那么,在这个冬季,生意正是红火时,这提了搬家南下?荣娘有些舍不得了。

    这等旺季,哪怕每天累得跟狗一样,连个喘气的时候都没有。娘也高兴啊,因为,能挣多了钱啊。

    搬家南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

    先是办了路引,这得塞了多少银钱,才能让衙门给张口啊?其次,还有南下之后,去哪个安新家?

    荣娘觉得除了建业城,不做第二选择了。

    可建业城那等繁华地方,大晋朝的疆域内,都是一等一的销金窟。就荣娘和亲娘赵春花目前集攒下来的身家。

    唉

    真是一趟搬家南下的话,绝对会变得一贫如洗。

    至于说去小一点的地方生活?荣娘想都不敢想。因为,越是不够繁华的地方,就意味着越是封闭。那等够封闭的地方,封建的土壤就越深厚,荣娘和亲娘赵春花孤女寡母的,去了小地方生活?

    那才叫一个自寻苦头吃。

    要知道,越是小地方,越是排外呢。特别是乡村之地,在这个封建时代里,就是以血缘为扭带的宗族社会。

    “娘,真那般急切吗?”

    荣娘问了一句。

    “早些南下的好。”赵春花说道:“荣娘,你前面不是提了嘛,说许多传言讲的,这一回蛮人退走,就是因为冬季来了,蛮人也怕冬天的冷。”

    荣娘一听后,更愣啊。

    赶情这里面还有她自己的锅?

    “娘,是不是等新春佳节之后?”荣娘小心提了一句。

    这赶了年节前出远门?

    这时代貌似没这个风俗嘛。

    “就因为年前,衙门里的人想多挣了过节的银钱。咱们若是打点一二,想来能省点儿。”赵春花提了她的小盘算,她道:“再则,早些走的好。若真有麻烦,走得晚了的话,那时候,想南下的花费肯定会更多,万一战争一起的话,就是想走也未必能走得了”

    亲娘的担忧,全在话里体现了出来。

    荣娘也明白。亲娘这是为了她们母女的安危。

    人在这世间,全然瞧不出来,明天会如何?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

    “好。”

    荣娘回了一个字。

    拿定了主意,荣娘就是果敢之人,她道:“娘,女儿明个儿卖了豆腐后,就去寻方厚大哥,请他帮忙弄了路引的事情。”

    “要走,就依着娘的话,早些南下。”

    荣娘同意了亲娘的话。

    淮南路这地方冬天有雪。可雪真不是特别的大。至少,雪纷纷扬扬的落下时,落的雪层不厚实,偶尔天晴时,雪化开了,路面又是泥土地。

    升平十年。冬。

    在别人忙着腊月的忙碌时,或是举办了年货,或是走访了亲朋故旧。

    荣娘和亲娘赵春花是收拾了行礼,母女二人乘坐着自家的驴车,带着一些行礼。在搭档了一趟商队后,举家南下。

    说是举家南下,实际就是荣娘和亲娘赵春花一起南迁,去建业城开始新的生活。

    当然。

    在离开前。荣娘和亲娘赵春花一起拜访过了,曾经的故人。

    有李哑婆,有刘府里的旧人。至于百明苑的三夫人等主子,荣娘母女是没见着的。见着的旧人,也就是春柳、春香等人。

    倒是荣娘与秀娘见了面,彼此谈了一些近日的趣事。

    尔后

    自然是别离。

    刘府。

    百明苑。

    “荣娘真是离开了洛都城?”

    刘遂歌大姑娘从小丫鬟秀娘说漏嘴儿后,知道了她身边曾经的小侍女荣娘一家人离开的消息。她有些不敢相信。

    “真离开了。”秀娘肯定的回道:“姑娘,奴婢听荣娘亲口讲的。她跟她娘要去南边讨生活。听说,这一去就是千里之遥呢。”

    “那可真遥远。”刘遂歌回了一句。

    这一事儿,也就是提一提。尔后,刘遂歌就是搁开了。

    只是

    刘遂歌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旬月之后,这事情与她有了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