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豢季退偷狡渌#挡欢ㄋ陀植怀霾柿恕R蛭耸腔嵯肮咝缘匮罢也握瘴锢炊酱僮约荷辖摹K谴咭彩抢嗨频牡览怼�
这些道理,顾毓铮是很认可的,可是她不是一般的孩子啊。内心里,她已经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了,对自我的控制力也很强,才不会轻易被带歪的。可惜,这个事实没人知道。
安国生看众人听得认真,又道:“我知道道理你们也明白,就是一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倒是知道一个消息,可能对她有点用。少年班,你们了解吗?”
秦振国道:“略有耳闻。这和我们家孩子有什么关系?她还没到13岁。”
70年代的时候,某位世界顶尖的华裔科学家曾向最高领导建议,将一些智力超常的少年集中起来培养,并由此开办了少年班,民间也习惯将之称为“天才班。”
少年班的建立,在当时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对于当时正极度缺乏人才的国家来说,能够快速培养出一批建设的栋梁;对于刚刚经历过浩劫,还处于“读书无用论”误导下的民众来说,能够快速扭转大家错误的观念,同时建立民族自尊心;对于这些早慧的少年本身来说,是从平庸里脱颖而出,因材施教,接受更好的教育,也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顾毓铮自重生回来后,敢于有限度地表露出自己的早熟与聪慧,也正是基于此基础之上。
自从国家几所重点大学开办少年班以来,报纸和广播里都有多番报道,在当时几乎掀起了一股“天才热”。
听说谁家的孩子比较聪明?是不是天才啊?我家的孩子三岁就能认识上百个字,是不是天才啊?
这个时代的传媒手段远远不及后世,但全民参与寻找天才的热情比起后世的“达人秀”完全不遑多让。
“比别的孩子聪明、成熟,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国家有很多天才嘛。我运气好,也碰上了一个。”这就是大多数人面对她偶尔过于妖孽的表现时的第一反应。
什么?这么天才怎么不去上少年班?年纪不到啊!
人家再怎么说都是大学呢,只招十三四岁的孩子。
所以,现在才只有7岁的顾毓铮,和它会有什么关系?
安国生解释:“因为前几届少年班的成功,去年上面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又开办了‘零零班’。当然,这个小毓铮也是没到年龄的。”
少年班和零零班都没份,有份的是实验班。
安国生认识的一位老教育家认为,华夏人口基数大,早慧孩童仔细挑一挑,还是能挑出不少的。十三四岁的能上大学,那低年龄的孩子怎么办?
实验班应运而生。
这个时候的“实验学校”、“实验班”可不像后世那么烂大街,是真正的“实验”。
将智商特别高的孩子们汇聚起来。不拘年龄,按学习程度划分,统一集中到一个班培养。这种以前没有使用过的办学模式,才是真“实验班”。
老教育家现在是上海一所实验学校的校长,下辖小学、初、高中三个分校。他在每个分校各设一个实验班,接受全国各地的孩童前来报考。不论年纪和户籍,只要成绩过关,都能进入相应的班级就学。
这真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
秦振国想了想,道:“这个消息之前倒是没听说过,多谢你告诉我们。听你的口气,对于这个实验班,你是很推崇的,既然这样,容我打听一下,要真像你说的,那我们家顾毓铮过去被实验一把也无妨。”
安国生笑道:“对于孩子的事,慎重一点是应该的。”
这种与培养天才有关的消息,有时候会传得满天飞,但到了具体内容上,又会捂得比较紧,一般人是打听不到的,秦振国通过自己的关系渠道去了解,没几天就有了消息。
“确实有这么一个班级,专招天才小孩子。除了学业,思想上的教育也不用担心,校长认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越是高智商的人惹起事来影响也会更大,所以三个班级的思想政治课都是他亲自去上的。对于外地来的学生,还会提供住宿安排。毕业后的安排也不用担心,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
对于将孩子送到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去上学,耿霜泠之前不是没考虑过,只是总觉得女儿还小,不舍得让她离开身边,况且在她想来,外面的学校就是再好又能有多好呢?现在这么一个选择给出来,她就犹豫了。
赵静云道:“你公司的生意,已经扩展到上海了吧?”
耿霜泠点头,那边早就有人来进货了。比起去广东,于水的距离那么近,东西不差不说,拿货还方便。
顾毓铮说:“妈妈,我想去。你要是不放心的话,你可以经常来看我的,你还可以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到时候一边做生意一边陪我,多好。”
“说得好像你一定能考上一样。”
“那还用说吗?”顾毓铮觉得自己被小看了。
最后全家讨论通过,这个学期在一小念完,然后去上海考试,要是考上了,下学期就转到上海去。在这之前,耿霜泠全力开发上海市场,为女儿去上海后的生活创造更为舒适的条件。
在饰品流行方面,上海和几个特区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别看“蝶飞飞”在江浙两省名声挺响,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只是众多竞争者中的一个。这时候又没兴起电视广告什么的,全靠口耳相传,想要在那边打开局面,没有财力和精力上的大投入可做不好。
事情说定,顾毓铮的心情就轻松了,之前憋闷的感觉一去,再回头看市一小,又觉得它可爱起来。啦啦啦,可爱也没几眼可以看了,下学期,我就要投奔新怀抱啦。
这个事情说起来,最开心的是事件主角顾毓铮,最挂心的却不是孩子的爹妈,而是赵静云。
雏鸟要离窝,爷奶辈的有几个会开心?赵静云和秦振国商量:“这次可不是只去一天两天的,一走就小半年呢,我还真是舍不得。”
秦振国不搭腔,赵静云又说:“我听说,以前的老朋友也有在那边养老的,咱们过去和他们叙叙怎么样?”
秦振国明白了,问:“你是想跟着一起去?当陪读啊?”
“说得这么难听干什么,我就是想和囡囡多呆呆。”
赵静云叹口气。自己膝下没有别的晚辈了,好容易得个这么投缘的小丫头,真让她离开自己那么久,心里总觉得不得劲啊。
于是,当87年春节过后,顾毓铮出发去新学校报到的时候,就发现,舅公舅婆也拎起行礼一起上路了。
顾毓铮:“???”
耿霜泠没多想,只以为两老是趁着机会一起送女儿报到,顺便散散心。都在老家憋了好多年了,难得出来换换心情嘛。
等出了上海车站,耿霜泠准备带大家去自己买的小套房歇歇脚。半年时间,她在上海发展的不错,狠狠心,直接花钱买了一间三间套的套房,想不到比丈夫单位发职工楼都快呢,她心里正暗自得意,想着给大家一个惊喜,表舅秦振国却是直接拦了一辆出租车报了个当地有名的住宅小区。
耿霜泠:“???”
到了地头,好家伙,秦家两老的手脚够快的啊。
耿霜泠以为自己能在上海买上一个套间已经很有魄力了,结果人家直接买了一个小洋房。
隐藏在高墙巷弄之间的两层高独立住宅,门前带了一个近百平方的小花园。这么一座建筑,花销不小吧?而且没有一定的渠道,想买也买不下来。
秦振国指指屋内:“家具之类都准备好了,你们自己挑房间放行礼吧。”
耿霜泠纠结了,表舅这是要抢孩子的节奏啊。
顾毓铮才不想那么多,多漂亮的房子啊,自家有房,就不用去挤学校的宿舍啦。
二楼的卧室朝南的有三间,各自都配有独立的卫浴系统,她选了靠近走廊的那一间就冲了进去。
耿霜泠的晕车症还没有完全痊愈,几人收拾停当后,又休息了几个小时,才出发去学校。
秦振国这房子挑的好,住宅环境优越,周围邻居也没有大声喧哗吵嚷的,暂时看来都挺有素质。搬家最怕的就是碰上闹哄哄的环境和恶邻居,这边就没有这样的担心。最重要的是,这里离学校还不远,走路都才20多分钟,再合适也没有了。
耿霜泠一路上都在想:“房子表舅买了,家具表舅包了,我还能再添点什么呢?什么都不做,脸都丢没了。开个公司就觉得自己能了,连人家的影子都没追上呢。”
第41章()
实验班报到是到校长室亲自完成的。之后家长回家;孩子由班主任领着去教室。
顾毓铮跟在宋老师的身后一路穿过初、高中部往小学部走去。
这个时候的学校招生数量没有后来多;国人在建筑上;也还没那么一味追求“大”;三个学部加在一起也就比后世的一个高中规模大一点。顾毓铮之前来参加考试的时候已经参观过了;这次过来就没有东张西望;倒是周围不少路过的学生和家长都对她投来异样的眼光;其中夹杂着的大多是羡慕、好奇、钦佩等等情绪。实验学校注重学风培养,嫉妒之类负面情感不能说没有,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宋老师作为全校唯三的实验班班主任之一;教学能力毋庸置疑,在学校里的知名度也毋庸置疑。跟在她身后的,只能是实验班的学生。能进那个班;将来不说个个都能出人头地;起码前途是不可限量了。
“这么多人看着你,会不会觉得不自在?”
顾毓铮闻言摇摇头;马上又想到自己落后了老师半个身子的距离;赶紧开口:“还好。”
宋老师道:“进了实验班;就要学会习惯这些目光。你们天生比其他孩子起点要高;不要因为这些目光分了心;乱了自己学习的脚步。未来的日子还长,到了班级以后;你就会知道,一山还有一山高。你比普通人多拥有的这点优势;还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一直保持住。”
顾毓铮受教地应了。
她前世就是个学霸;拥有出众的天资,但无奈自己除了对知识有强大的渴求外,没有更多的上进欲望和坚定信念。那时候的母亲耿霜泠做事谨小慎微,对女儿的学业只要拿到第一的分数就满足了,连个跳级申请都因为怕有节外生枝而拒绝。结果就是她比别人多懂很多知识却完全没有施展的空间,然后又碰上倒霉的健康因素,最终落回平庸。成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又一真实写照。
重生回来以后,几年不懈的努力下来,最大的成果除了加诸在父母身上的影响并由此改变家庭状况外,就是终于为自己争取到全新的机会,现在,她不会让自己走回老路。
实验班的存在并非秘密,对外招生的渠道却并未公开。毕竟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那么多,真要都一窝蜂来报名考试,学校就乱了套了。所以,招生主要还是以各地方政府的推荐为主。经当地政府发掘推荐,再经过考试,最终录取的人数少之又少,顾毓铮班里的同学,包括她,一共27个。
当然,这27个人,并非就真的全都是小天才了。比如吴志宇和石娇娇。
是的,这两个小伙伴听说顾毓铮要进实验班,死活也缠着父母进来了。
两孩子本来就聪明,虽然达不到天才的程度,但每个假期都被秦振国和赵静云亲自,几年下来,跟上实验班的进度还是可以的。
实验班推行的是因材施教,主要教授的是学习的方法。只要达到了基本的知识积累,在这个班里,能学到哪个程度就全看学生自己了。小学的知识量又不多,什么时候学完了,什么时候申请去更高一层的班级,没学完就继续呆着。所以放两人进来,除了他们自己,对其他人的影响并不大。
华夏始终是个讲究人情的社会,学生家长通过关系求上门了,孩子自己与标准差的也不算太离谱,那这点方便之门还是可以开一下的。
一进教室,顾毓铮就看到两人在讲台下对着她挤眉弄眼。
顾毓铮:“”
再一看,隔了几个位置,张木昕正拿着一本书在低头研究。继续环视一圈教室,没别的认识的人了。好么,小伙伴顺利会师,大院假期学习班有一小半都搬过来了。
张木昕的加入和吴志宇石娇娇之流不一样,他是完全凭自己能力进来的。这个小学一年级时就戴上了眼镜的小男孩智商算不上惊天动地,相比班里其他小天才也不算低了。加上他从小博览群书,基础打得又牢,堪堪扒上了入班考试的门槛。
学生还没有全部来齐,宋老师给顾毓铮临时指了个座位就又出去了,留下一屋子的学生自己交流。
哪个地方的学校都一样,本地人总是有着入学优势。27个学生,上海本地的,占了6个,里面像石娇娇这样走了后门的比例不低,剩下的21个学生,来自南方好几个省市。
八十年代的普通话普及率远没有后世那么高,南方学生的本土方言算不同语系,缺少练习的语言环境,部分学生的普通话口音还没有完全纠正过来。众人聊在一起,清脆的童音中,带着不同乡音的普通话叽叽喳喳,听得很是有趣。
实验班是从去年夏天开始招生的,之前的学生已经相处了半年,大家各自和相熟的说话。石娇娇来找顾毓铮:“哎呦,来学校都要说普通话的啦,他们口音这么重,听起来好不习惯哦。”
张木昕从书本里抬头:“我们江浙人从周朝算起,三千多年来使用的是吴语语系,这个语系使用人群包括了周边诸省的接壤地带,古时候曾一度在南方朝廷中被称为官话。”
石娇娇嘘他:“书呆子,就你懂的多哦。”转头与顾毓铮聊起自己来班里的经过。
没一会,学生都来齐了,宋老师按身高给大家排座位。
小学生而已,说什么男女之防那是封建糟粕。女孩子比同龄男孩子发育早,一个个身高蹿得可不低,也不可能都往后面排。
顾毓铮是班级里年纪最小的,个子却不是最低的,被安排与一个圆圆脸的小男生同桌。
位置从低到高排过来,她坐到位置上的时候,前面靠右那一桌的两个孩子已经在座位上推来搡去划三八线了。
看来智商再高,都还是十来岁的小屁孩啊,这种幼稚的玩意是少不了的。
顾毓铮想着如果自家同桌也要划三八线的话,自己应付的办法。可惜等了半天对方都没给她施展的机会。
这么老实,沉默如鸡啊。她扭着头打量。恩,长得不错,唇红齿白、脸上白白净净,身上衣服也整洁,配上严肃的表情,有一股迷之萌感。只是,这张圆圆的小脸,怎么那么眼熟呢?
总不会是前世的因缘,梦里见过吧。这就搞笑了。
呃,去掉脸上的婴儿肥,再添加一点风霜,把发型换一换,这张严肃的脸
拿笔头戳戳对方胳膊:“你是不是姓安?”
小男生这才转过头来,语气硬邦邦的:“干嘛?”
小男生的这个反应让顾毓铮觉得自己像个搭讪小正太的怪阿姨。
“我认识安国生安伯伯,你认识他吗?”
“他是我伯父,就是我爸爸的哥哥。”小男生酷酷的回答完,又转身去整理自己的文具去了。
所以真的是熟人家的孩子啊。顾毓铮点头,熟人家的孩子搭讪起来就没负罪感了,不过孩子,你这个说话的样子,到底是天生拒人于千里之外呢,还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