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伸手从母亲怀里掏出那个包袱。
“把我的二妮儿还给我,还给我!”母亲象疯了似的,从她手里一下把那个包袱抢了回去,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呵呵,”父亲苦笑着,“那里面是你小时候穿的几件衣服,不搂着它你妈睡不着。”
她的泪,再次滂沱。
那一刻,她忽然就相信了那句话,这世界,没有人是孤独的,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总有那么一个人,会在临睡前想你。
她终于明白了,这世界,真的有一个人会在临睡前想自己,那个人,便是母亲。
第14章 最后的演出()
姜钦峰
古迪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娱乐明星,因为参加“真人秀”电视节目而成名。仅仅在6年前,20岁的古迪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灰姑娘,因为交不起房租,她被赶出了租住的公寓,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她索性去报名参加了“真人秀”节目。出乎意料的是,她的传奇竟由此开始。
“真人秀”几乎是对人性的极限考验,参与者要与一群陌生人共同生活8个月,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小环境中,个人生活毫无隐私可言,一举一动都完全暴露在镜头之下。古迪出生在贫困家庭,从小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快就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无知”,她竟认为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是拳击动员。古迪成了同伴们的笑料,但她并不自卑,依旧朴实乐观。观众对于她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反对她的人说她粗鲁无知,支持她的人说她热情直率。
在激烈的争论声中,古迪的人气迅速飙升,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紧接着又发行减肥录影带、参演电视剧、出版自传。古迪出生在不幸的家庭,父亲是个酒鬼,而且吸毒成瘾,抛家不顾,母亲因车祸导致身体残疾,脾气暴躁无常,经常对她打骂。她没有显赫的家庭出身,也没有出众的外表,甚至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这些并不能决定她一生的命运。几乎在一夜之间,她成了万众瞩目的电视明星,收获了金钱、地位、还有美丽的爱情,让人艳羡不已。
人生如戏,结局往往难以预料。2008年8月,古迪应邀去印度参加“真人秀”节目演出,就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她忽然得知自己患上了宫颈癌,晚期!在镜头面前,生性乐观的古迪在节目现场失声痛哭,她才27岁,还是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
命运狠狠地戏弄了她,灰姑娘的传奇即将谢幕。就在人们为她深深婉惜之时,古迪却做出了惊人之举,要把“真人秀”进行到底。她聘请英国著名广告商担任经济人,将自己的死亡记录拍摄权高价卖给了电视台。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她的私生活完全暴露在公众视线之下,一览无遗。她强忍病痛,面对镜头时总是脸带微笑,向人们传递乐观和勇敢。
古迪的健康状况,一度成为英国各家报纸疯狂追逐的猛料,在太阳报一周的头版报道中,古迪曾占据过6天。随着病情加重,古迪日渐消瘦,满头秀发掉光,最后双目失明。当生命进入倒计时,她依旧从容不迫,与两个年幼的儿子在一起,尽情享受所剩无几的温馨时光。为了了却最后的心愿,她穿上了洁白的婚纱,与相恋多年的男友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英国ok杂志从中看到了商机,斥资70万英镑,买断这场婚礼的独家报道权。在媒体大肆炒作下,死亡变成了疯狂的娱乐。
几个月后,在一片喧嚣之中,古迪安静地离去。人们在悼念这位传奇女星的同时,又开始纷纷预测,古迪的葬礼转播权将会卖到什么高价。但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古迪没有出售自己的葬礼转播权。在生命的终点,她只希望“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也许她太累了,早就厌倦了喧闹,只想一个人静静地休息。
27岁的古迪,匆匆走完了短暂而充满传奇的人生,但她留给人们的争议并未停止。有人说她是最敬业的演员,有人说她是抗癌英雄,勇敢地直面死亡。也有人把矛头指向了媒体,指责他们不顾道德良心,拿别人的痛苦来炒作话题,大发昧心财。然而事实上,在这次“真人死亡秀”当中,获利的不仅仅是媒体,还有古迪本人。从发病到去世,短短数月间,这场最后的演出,为她带来了200万英镑的收入。
古迪生前说道:“我希望在我去世之后,我的两个儿子能继续过着体面的生活,并且有足够的金钱接受最好的教育,直到他们长到18岁。”她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母亲。
第15章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十五万块钱现金。对客户来说,这是一笔重要的生意。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的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十五万块钱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那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搏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办公室的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递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颤。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十五摞花花绿绿的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十五万。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十五万块钱。然后,开始他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了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没有办法。他认为自己必须去做。
客户说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月前。
母亲说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十五万
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听我说,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他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五千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十五万巨款潜逃,母亲却会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他的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五千块钱,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五千块钱,并幻想用这五千块钱,将他的公司挽救。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然后,电话挂断了。
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二十里。
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亲手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的十五万块钱。
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三天。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源,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这个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他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多家常。第二天回来的时候,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五千块钱。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去灰尘。
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十五万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他并不避人。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他的这次经历。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多亏了那位最后的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十五万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那么,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
他点头。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其实是她的母亲。是母亲的五千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第16章 莫尔的生日邀请函()
陈志宏
莫尔是瑞典的一个小男孩,生活在南部一个小镇,在慕斯彼利兹小学上学。
快要过八岁生日了,莫尔很高兴,与父母一道,乐呵呵地作着准备。生日宴会,当然少不了小伙伴来家庆贺,他花了很长的时间自制了一叠邀请函,然后在上面填写同学朋友们的名字。同班两个同学让他犯难了,一个在他过生日时没有邀请自己,另一个老是欺负自己,断交已久,形同陌路了。给不给他俩发呢?最后,莫尔决定不邀请他俩。
八岁生日的那一天,他给班上的小朋友派发邀请函,班上除了那两个小朋友外,人手都有一份请柬,大家喜滋滋地期待与莫尔一起共度快乐的生日宴会。那两个未受到邀请小朋友倒没什么反应,只是老师发现后,问题才变得复杂了。老师立即将此事报告给学校,校方当即作出决定,莫尔有歧视那两个同学的嫌疑,收回所有的邀请函。
因为学校保护那两个同学不受歧视,莫尔的生日派对被搅黄了。为此,莫尔郁郁寡欢,伤心了很久。
看到儿子天天不高兴,父亲出离愤怒了,觉得学校的做法伤害到了自己的孩子。在父亲眼里,孩子有权选择向谁发出邀请。于是,莫尔的父亲向瑞典国会监察使(立法机关——作者注)提出申诉,希望为自己的儿子讨回公道。由此,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慕斯彼利兹小学得知莫尔的父亲向国会监察使申诉,不得不向国会(对权力机关进行监督——作者注)报告此事。学校对自己的行为作如下解释:“如果邀请函在学校发放,那么就必须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歧视发生。学校有责任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平等意识,对歧视行为有权进行制止。”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经媒体报道之后,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大辩论。大家分成两派,一方支持学校,认为不能让孩子从小有歧视的行为;另一方支持莫尔的父亲,觉得孩子也有公民权,神圣不可侵犯。
2008年11月13日,在国会监察使的报告基础上,瑞典国会推翻了慕斯彼利兹小学的不当行为,并为此作出专门的规定:“学校没有权力没收学生的邀请函!”也就是说,以后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事件了。
事后,国会监察使说:“老师没有权力在违背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没收邀请函,不论怎样,学校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采访此事的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孩子的公民自由权,是不可侵犯的。有了这样的规定,莫尔就可以过一个快乐的9岁生日了。”
对待孩子,要像大人一样,去尊重他,而不是随意“塑造”他,给孩子自由,远比给他约束要好。孩子需要一片自由天地,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莫尔的故事,不由得让我为之深思。对待孩子,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宽容一些?是不是可以更严肃一点?就像瑞典那样,为了孩子一张小小的生日邀请函,可以上升到国家层面,甚至大至全民的讨论呢?
第17章 欢无情()
凉月满天
旧爱新欢,“欢”是个好词,长一张典型的美人脸,轻轻一念,吐气如兰,象滑滑的绸子,香香的巧克力,心就有点甜丝丝地疼。良人都爱“欢”,而且是新“欢”,才肯发愿长巧笑,携手同车归。相比而言,“爱”就不是个好词,尤其是旧了的“爱”,一个长了皱纹、白了胡子的字,神情疲惫,双腿拖拉,象晾跑了热气的馒头,冰凉,僵硬,硌牙,伤胃。一念之下,头疼不已,恨不得立时三刻踢出天外,再也不用回来。
反正无论欢是不是爱的现在时,爱铁定是欢的过去式——人天生是喜新厌旧的东西。不要误会。我说的不纯指男女情感这回事。
一个同事,狂迷下棋,妻子在医院生孩子,打发他去买必需品,正好路边两个人在厮杀,完了,他什么都忘了,老婆也忘了,即将出世的孩子也忘了,让他出来干什么也忘了,只顾横插进去,棋坪征战了。等到日头挫西,他才清醒,飞速赶到医院,老婆生孩子后大出血,早死在了医院里。
若问他爱妻子不爱?爱!当初娶进门来,象好容易到手一个宝贝,一定要同进同出,同行出止,整整演了半年的正版“夫妻双双把家还”。谁知道时间长了,爱就老了,婚外恋的黑洞也不是所有人都会钻的,但是另觅新“欢”是必然的--他迷上下棋了。
我不会下棋,不知道里面是怎样的福地洞天,不过凡是沾上它的人,必是一脸的沉醉迷离,不惜一切也要琢磨透它的玄机。“玩也要玩出境界”,此之谓也。可惜这个东西活活长就一副“欢”脾气:你对它有情,它对你无义,绝不会在你流连忘返的时候提醒你常回家看看,更不会象有些情人情深似海,不忍心见你在老婆和她之间左右为难,于是抽身而退。这东西就是冷冰冰几粒黑白子,长着一挂冷心冷肺,你爱陷多深就陷多深,它才不理会。这种酷美人的性格,比狐狸精还厉害。
“欢”么,就是这样的。有生命的,没心肝;无生命的,有魔力。一旦着道,不玩你个七素八荤,它就不算“欢”得迷死人。在寻“欢”之路上伤于“欢”的无情剑下的,绝不止一人。
邻居一个小伙子,迷上了cs,连睡觉都在挂机。班是打死也不上了,饭也干脆不吃,家里的空啤酒瓶子摆了偌大一整间屋子,行色壮观,蔚然成阵,他却面如菜皮,眼神痴呆,长毛如贼。刚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新婚之夜把新娘子一个人晾在华丽的洞房里,他跑到书房,插起门来,玩得昏天黑地。新娘子不明就里,以为他另有新“欢”--果然是另有新“欢”,不过不是女人--一气之下割了腕,割腕都唤不醒郎君,虽然没死成,但是三个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