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承佑点了点头,也没有在意。毕竟,枢密院下属的锻造工坊本来就是做这个事儿的,他们制造兵器,那就是在服务大汉、巩固国防啊。可惜啊,这隔壁只敲了这么两三下,就不敲了。搞的刘承佑心里挺郁闷的,这人还真是不经夸,刚夸你们两三句,这话音儿还没落地呢,这就不干了!
李业见刘承佑面色不太好看,连忙宽慰刘承佑,说自己已经准备了很多节目。如果这锻造工坊要是不停,一个劲的“乒乒乓乓”,恐怕会影响到这节目的音乐效果。刘承佑的不满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来得快,去得也快。接着就高高兴兴的观赏其节目来。
李业还真是非常巴结,这好玩的节目一个接着一个,让刘承佑看的兴高采烈,舍不得离开,这party一开就到了深夜。节目一玩,兴奋头过了,刘承佑就感觉困到了极点,他也懒得回宫,就直接在这偏殿休息了。还没等他睡着呢,这“乒乒乓乓”的声音就又从隔壁传了过来。把刘承佑给惊醒了,眼下国事还是平稳,又没有大的战争,哪用得着彻夜制造兵器啊,再说,你大白天怎么不干活,偏偏深更半夜偷偷摸摸的锻造啊。刘承佑心里睡不踏实了,于是,他就连夜找来李业询问,李业还能说什么好话啊,这本来就是他们设计好的事情。这聂文进本来就是枢密院官员,他想捏造个事由,让锻造工坊连夜开工,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啊。
(Эzcn小说网电脑站www。Эzсnp;李业趁机栽赃杨邠、史弘肇,说杨邠、史弘肇这些人心怀不满,这恐怕是私下制造兵器,有不轨的企图啊。刘承佑一下子急了,这几个叔叔本事可是很大的,要是他们意图不轨,自己肯定就完蛋了。惶惶不安的刘承佑连忙问计于自己的小舅舅,李业就出来这么一个主意:先下手为强。然后又是吹捧刘承佑英明神武,又是说史弘肇等人图谋不轨,时不我待,他滔滔不绝的说了通。
刘承佑本就年轻,这年轻人本就冲动,心气旺盛,当下一拍大腿:你不仁,我就不义了!他既然对杨邠这些老臣产生了怀疑,就立刻召集了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人,商量主意。这几个人也不是什么计谋之士,再加上他们对皇权过于看重,觉得只要有刘承佑支持,天下之间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于是,他们就给出了一个火爆的主意,趁杨邠、王章、史弘肇上朝的时候,派几个金甲武士,把他们砍了!这里面杨邠、王章都是文人,没什么战斗力,而史弘肇虽然是武将,可是年纪大了,还怕他个毛啊!
在他们刻意的吹捧下,刘承佑还真的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于是,他牙一咬,就要接了这一票大买卖,要玩就玩他个惊心动魄。
几个人商议一定,刘承佑就派他们在下面找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联合起来,选个黄道吉日,送杨邠、王章、史弘肇几位老叔一块儿去西方极乐世界。
李业他们再找同党的时候,还真的是仔细挑选了一下。像苏逢吉这样的名臣、重臣,他们一个也不联合。原因很简单啊,这些人要是掺和进来,本来他们名望就高,又有了这平乱之功,岂不是又要压自己一头?他们找就那些中层人士,于是就找来了阎晋卿、刘铢等。
这阎晋卿对杨邠不满,是因为阎晋卿按功劳应该晋升宣徽使,可是杨邠就是压着他,压来压去,这宣徽使的职务飞到了李业手里。他对杨邠是不满,可是他对抢了自己宣徽使的李业,也是很嫉恨的。
听了李业的主意,阎晋卿心里直打颤,脑子里就两字:白痴。这……这计划也太儿戏了吧。
第142章 改朝换代(3)
在阎晋卿看来,对付杨邠这些人,最好也是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拖着,拖到杨邠年纪大了,送他们一个名誉头衔,让他们体面的下台就可以了,这也不过就是三五年的时间,而且,杨邠这些人虽然专权了一些,可毕竟不是曹操,对君主该有的尊重,该有的礼节是一点都不少啊。
更何况,最近阎晋卿也听到了风声,自从史弘肇和苏逢吉在王章府上大闹之后,王章已经有了退隐的意思,他准备向皇帝请求离开中枢,到地方上担任节度使了。大汉的节度使,比起过去的两朝(后唐、后晋、后汉包括后周都是出身于河东系,为了说明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就不承认窜唐的后梁,支持后梁是叛军),还有唐末来说,中央对节度使的控制已经很严密了,经常性的对调节度使,让节度使在地方上无法培养自己的势力。王章一退出,杨邠他们想必也更会收敛一些。这样皇帝就能慢慢的将杨邠手里的权力给收拢过来。
而在这个时候,搞政变也太愚蠢了,杨邠、王章、史弘肇确实好杀,冲着他们忠心耿耿没有丝毫防备的情况下,派几个武士就能把他们给收拾了。可是别忘了,外面还有一个手握重兵的枢密使郭威呢,这四个人可是不仅感情上情同手足,而且政治上也是正儿八经的铁杆,相互声援。
阎晋卿不动声色的李业道:“不知李大人准备如何对付郭大人呢?”
李业满不在乎的说道:“郭威,一匹夫罢了,全靠这杨邠等人撑腰,如果杨邠等人死了,郭威立刻就成了无爪的螃蟹。www。首发传召让邺城的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杀之即可,然后以郭崇统领邺城兵马。”
阎晋卿眼睛转了转,装作一副积极参与的样子,又和李业讨论一下细节,定于后天清晨发动政变。具体的计划很简单,现在每天早上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个人都入朝,到殿中参拜陛下,处理朝政。等他们入朝之后,再请皇令让三个人去偏殿休息,然后派人杀之。
就在李业和阎晋卿商量密谋的时候,皇帝刘承佑第一次做这样的大事,这心里总有些得意,于是,他就跑去找自己老娘李太后,告诉了李太后自己的计划,让自己老娘也替自己高兴高兴。谁知道李太后听了之后,大惊失色,连忙劝阻自己的儿子,一方面替杨邠等人表功劳,另一方面也说了这天下还远没有到天平时节,没有这几个老臣帮助,怎么大汉恐怕很难维持下去啊!
刘承佑本来是有点表功的心态的,可没想到自己老娘会把自己给臭骂一顿,刘承佑一怒:“杨邠等人专权误国,像楚国,原本是我们的属国,楚国伐唐,本来是要送海州等地给我们大汉的,可是杨邠却毫无道理的派人去申斥楚王,让楚军停军,结果,现在如何?楚国兼并了江南之地,我们大汉朝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再有,过去逢年过节,楚国的供奉从来不曾缺少,可现在,中秋节、重阳节,楚国再也不给我们大汉进贡了!这……这难道不是杨邠吴国嘛,再者,为什么郭威征讨河中一年都没有什么动静,可朕一下诏催促,他就很快的平息了叛乱,这……这不是欺负朕年幼嘛!”刘承佑把李业等人总结的杨邠罪行一桩桩一条条的倒了出来,最后来了一句:“国家大事,妇人懂个什么?”说完,扬长而去。只留下李太后伤心垂泪。
另一面,李业走后,这阎晋卿倒也沉得住气,装作没事人一样,该干嘛干嘛,等到了第二天傍晚,他才偷偷的跑去找史弘肇,杨邠、王章、史弘肇三个人里面,阎晋卿和史弘肇还是有点情分的,至于其他两位,阎晋卿和他们有矛盾,相互之间是有隔阂的。他跑到史弘肇的府上,要求见史弘肇,准备将李业政变的计划告诉史弘肇,只要史弘肇有了防备,抢先一步到军营里面,控制住亲军,然后再矫诏平乱,抓了李业他们也就是了。
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定数。阎晋卿好心好意跑去报信,巴巴的在史弘肇大门口外等着,等了半天,史弘肇的家仆出来了,一句话:“老爷今天有事,不见客。”任凭阎晋卿怎么说,那家仆怎么也不再去通报了。
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史弘肇、王章、杨邠的府门外说不定已经有李业的安插的探子,在时刻盯着,见史弘肇就是不愿意出来相见。阎晋卿也不敢多呆,只能怏怏不乐的回到家里。他不像李业那样“浑身都是胆”,内心里是忧心忡忡,到了家里对着汉高祖刘知远的画像,痛哭了一夜,祈求祷告。
为什么史弘肇不见阎晋卿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史弘肇和阎晋卿过去关系和睦,那确实是有史夫人的因素在里面,而在王章府上,史弘肇和苏逢吉发生冲突的导火索就是因为阎晋卿影射到了史夫人,所以,史弘肇心里对阎晋卿感觉有点别扭;二是,阎晋卿这人就算不是什么愤青,可也不是老成的人,他被杨邠给压着不升官,心里、嘴里确实是时有怨言,不然的话,李业也不会找他来商量对付杨邠、王章、史弘肇了。阎晋卿对杨邠不满的事情,李业这个花花公子都知道,杨邠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杨邠知道了,那史弘肇有怎么可能不知道呢?阎晋卿和史弘肇的关系,怎么也比不上史弘肇和杨邠的关系铁啊,从这一点考虑,史弘肇不见阎晋卿,也是帮着老兄弟杨邠碰阎晋卿一个钉子。可惜啊,史弘肇本想冷落一下阎晋卿,可没想到把自己的老命给送葬了。
乾佑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4年)清晨,杨邠、王章、史弘肇按照惯例,进宫入朝,在偏殿被杀(比历史早发生了半年)。
接着,刘承祐下旨,夷杨邠、王章、史弘肇等人三族,无论少长,尽数诛死。而“三逆”党羽如京使甄彦奇、内常侍辛从审、枢密副承旨郭颙、控鹤指挥使高进、三司都勾官柴训等人,一个也没漏网,凡是被公认“杨党”中人的,全部诛灭
第143章 改朝换代(4)
手起刀落,人头滚滚。在京的“杨党”人士基本上被屠戮殆尽,可是,汴京城外,还有一个“杨党乱国集团”的高干和危险分子郭威。对远在邺城,手握重兵的郭威,李业等人再次显示出他们在政治上的幼稚,不知道是为了泄愤,还是为了壮胆,还是……还是杀红了眼,在郭威还没有落网之前,李业竟然请皇命,将郭家一家满门抄斩,杀人也就算了,郭家灭门首席执行官开封府府尹刘铢,竟然还先鞭打郭氏子弟,暴打一通之后,方才处死!刘铢也因此立功升官。
郭家灭门惨案对当时的国内形势和未来国家发展影响是极大的。第一,它杜绝了郭威妥协的可能性,一家人都被李业给送到阴曹地府了,以后朝廷就算是要议和,或者是招降,郭威都不肯干了。可相对于后面的第二条来说,第一条就有点轻描淡写了。后周太祖郭威死后,为什么不传给儿子,而要传给侄子郭荣(即柴荣,当了郭威的义子)呢?原因就在这里,郭威不是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在汴京城,被李业给咔嚓了,大大小小的好几个儿子是一个不剩。没办法,这继承人他只能从外甥李重进、侄子柴荣和女婿张永德之间选择。李业的大屠杀为柴荣后来的顺利登基创造了便利条件。第三,赵匡胤后来篡权的时候,柴荣的儿子才七岁,被赵匡胤占了便宜,如果柴荣有个十七八岁年纪的儿子,赵匡胤想篡权说不定就难一些了。事实上,柴荣当时也是有年长的儿子的,他们同样在这次汴京惨案中,死在了李业的屠刀之下。
李业笨就笨在这里。郭威、郭荣手握重兵,一个是枢密使都督河北诸路兵马,一个是西南行营总管,随便跺一脚,关中都要抖三抖,这两个人活的七旺八旺呢,他就敢把两个人的家人给杀了个一干二净。这不是把两个人往造反的路子上逼吗?就算是图穷匕见,也不能是这么一个见法。而且,李业一伙儿没有一点政变的经验,做事也忒不小心了。屠杀像杨邠这样的重臣,竟然也不搞个戒严什么的,这边开刀问斩,那边郭威留在汴京的细作,便快马向郭威报信去了。
等李业杀完了人,这才派人带着密诏通知澶州节度使自己的哥哥李洪义,命令他杀郭威的亲信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又派人通知邺城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崇杀郭威。
十三日夜,李洪义接到了密诏,他不像弟弟李业那么冲动,也不像李业那样想当然,更不是李业那种一直顺风顺水没遇过挫折,没见过世面的公子哥。这郭威的威望这么高,再加上郭氏父子一个在北一个在西,两个人都是手握重兵,两路夹击,汴京十有**是要失败的。他思前想后,就把这密诏给王殷看了。
这事儿让王殷看了,这还有什么好说的,王殷就算再爽快,也不可能劝说:“兄弟,你把我杀了吧。”两个人一合计就派人飞马向郭威报信。
十三日夜,郭威就已经接到了汴京细作传来的消息,他立刻秘密的召见了自己的心腹王峻、魏仁浦两人,和他们商量怎么办。这办法还没有商量出来呢。就有下人通报郭崇(原名叫郭崇威,郭威即位后,为了避讳改名郭崇)求见。时局动荡,郭威一面秘密的在客厅里埋伏下侍卫,另一面,不动声色的接见了郭崇,想看看他有什么事情。没想到,郭崇直接从怀里面把刘承佑的密诏给拿出来,递给了郭威,还劝郭威:“大帅,咱们反了吧。”
到了这个地步,郭威还有什么话还说,把郭崇也给拉进来和王峻、魏仁浦一块商议对策。魏仁浦看了看刘承佑的圣旨,突然想出来一个办法,他们利用郭威掌管的枢密院大印,又伪造了一份军令,假借汴京枢密院的名义,命令郭威杀邺城军中将领(当时郭威以枢密使出镇地方,枢密院大印就只能造了两个,一个郭威随身携带,一个留在汴京)。
商议妥当之后,郭威就下令召集众将,当场这份军令给抛了出来:“我等为国家废寝忘食,没想到陛下受人蛊惑,一朝令下就像擅杀这么多的有功将领。我不愿意杀你们,你们都走吧。”郭威的话说的是有情有义。那群大老粗们听了以后,怎么肯答应。看到大家议论纷纷,事先安排好的托,郭崇立刻流着眼泪哭诉:“这肯定是汴京有小人说谎欺骗,暗中挑动,郭大帅,你要替我们做主啊!如果让这群小人给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怎么可能有安宁呢?应当立刻上书辩论,一面分清忠臣奸人,另外我等愿意跟随郭大帅入京,在皇上面前澄清真相,消除皇帝身边的奸贼,共同安定天下。”这话一说出口,众将都觉得有理,纷纷赞同,于是郭威一面率军南下,一面派人通知郭荣,让他进军永兴,巩固关中,万一失败了,自己爷俩也好有个安身之地。
由此,以郭威为首的大型“上访团”晃晃荡荡的向汴京进发。这年代的上访,肯定不能和和平年代的上访相提并论,这一次南下汴京,绝对不是仅仅找刘承佑讨个说法这么简单,至于上访的目的要干什么,郭威和上访团干部们是一清二楚,事情都到了这个地步,傻子都明白下一步要做什么了。
十六日,上访团到了澶州,李洪义、王殷打开城门热烈欢迎上访,同时义无反顾的加入了上访阵营。还在澶州等李洪义杀王殷确切消息的小太监嵒脱,也被李洪义献到郭威的面前。
郭威当然不会和这个小太监置气,自己写了一封奏章,让这小太监带给刘承佑,上面这么写道:“臣从贫寒备件的境地起家,遇到圣明的君主,取得了富贵的地位,实在是超过了一声的愿望,现在一心只想着包裹,怎么敢有其他的贪图,现在接受诏令,突然让郭崇杀我,我即刻准备受死,可是众军士死活不肯行刑,逼我前往京城,让我在陛下的面前请罪。他们说,导致这次事件的原因,必然是陛下身边的人陷害我罢了。我将在三五天之内到达汴京,如果陛下认为我有罪,我怎敢顾惜生命,如果真有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