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罐头便宜多了。
接下了两个星期,明子没有课的时候,就爱往出跑,到副食品店去问水果和水粮的价格。再到百货商店问大锅的价格,还有煤啊,租房啊这些信息。等收集得差不多了,也入冬了,糖水也能保存住,十天半个月的都不会坏了。正想着给二姐写信,让二姐过来。她到是先收到了家里的来信。
二姐怀孕了。
好吧,那么明子的计划只能搁浅了。大姐家的孩子还太小,她走不开,二姐也来不了的话,明子真的找不到别人了。三姐上班,老姐上学。二姨三姨四姨家全是儿子,一个闺女都没有。再远一些的,就不好合作了。
看来,在大姐和二姐的孩子长大之前,或是她自己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创业的计划只能先放一放了。
要么等大哥明年结婚了,让大嫂来?大嫂那性格,做生意肯定是把好手儿。
随既,明子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大嫂肯定不能离开家。家里上个长辈呢,大哥就是长子,大嫂肯定走不了。
好吧,再想别的办法吧。
一封家书()
信是小文哥写来的;还别说;别看小文哥学习不好;字写得确实不错。家里几个孩子;字写得都不错;除了明子这个小时候跟着宋知青特意练过的;三姐的字最好看;老姐的字最一般。两个哥哥的字都很拿得出手。
信里面说,家里今年的收成挺好,算是丰收了。今年来家里买土豆种子的人少了;去年买种的人今年也开始卖种子了,价格也下来了,三毛钱一斤了。大哥雇了一辆四轮车;开了五天五夜从上次他买土豆的地方又买回来一车土豆种子;除了给家里留下明天用的,不知道拉去哪里卖掉了。爹娘也没问他卖了多少钱。
家里开始存木头准备盖房子了;大哥过年就结婚了;家里要盖砖房了。以后家人多起来不怕没地方住。
大姐家的小外甥女会翻身了;胖乎乎的;跟三姐长的还是那么像;不过脾气不像三姐那慢,还是个急性子;脾气也大,明子娘说;将来长大了;肯定是个厉害的。
二姐怀孕了,一点儿反应都没有,不恶心不吐的,该干啥干啥,把大姐羡慕的得不行。前几天回娘家,二姐夫来接她回去的时候,还没出高官屯呢,也不知道俩人是怎么走的,二姐直接从车后座上掉下来,一屁股坐地上了,没把人吓死了。可是人家跟没事儿人似的,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就走了,咋地没咋地。明子娘听说之后只念佛,还气二姐两口子忒不知道小心了,跟二姐说,以后不回娘家,她差点儿没让她给吓死。
三姐的工作挺顺利的,已经当班主任了,就是她老爱动手掐学生,学不好的,差不多都挨过她掐,她人还实在,掐人也不知道找个隐避点儿的地方,都掐人孩子脸上了。但是很奇怪,还真没有家长找她算账,这学期开学,还有那么几个去学校找校长,要求把自家孩子调到三姐班上的。明子娘一天到晚的劝三姐,别掐人家孩子,三姐听进去的时候不多。
老姐上高三了,学习有些吃力,有点跟不上了。家里觉得考大学肯定是费劲了,只能寄希望于能不能幸运的考上个大专中专啥的。实在不行,就得看看能不能也像三姐似的,弄个民办老师干干,以后考上了正式的,也能成为正式的人民教师了。
小文哥没提他自己的事儿,明子自己领悟,那就是一言难尽了。
后面还说了一下顾向北的事儿,明子上学走之前,把当年给顾向北存的存折交给明子娘保管了。前些日子顾向北参军的体检过了,去明子家告别,明子娘就把那存折还给他了,顾向北死活不要,说那是他当年跟明子说好的给明子的提成。明子娘没听他说的,只说他的心思,她都明白,只要他肯上进,比什么都强。他要当兵了,身边儿不能没有点体己钱。存折里原来是四百多块钱,明子娘给凑了五百整,当是她做干娘的一点儿心意。
啊,怪不得顾向北特意跑来学校看她还给她钱呢!原来是明子娘把存折还给他啦,那这意思是觉得恩没报完,来被偿一下自己?明子想了半天,觉得顾向北大约的是这么想的吧
小文哥的信里还提了一嘴老姨的事情,说大哥和二姨跟明子娘提起老姨的时候,明子娘果然生气得不行,训斥了两人一顿,让以后不用提。过后自己又偷偷的哭了一场。又收拾了一袋子玉米给二姨家送去。二姨家又不缺玉米吃,但是之前二姨可是跟明子娘说了,老姨这些年在十八家子过得很惨,那地方特别贫瘠,十年九灾,隔上一两年就颗粒无收。经常挨饿。沈老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连累再饿,加上心情郁结,搬过去没两年就死了。老姨这些年还总受她婆婆的气。日子过得不顺心。生了四个孩子了,月子都没坐过,婆婆都支使她干活儿。身上就落下了病。
二姨看到明子娘送过去的玉米就知道啥意思了,又苦了一场,也收拾了半袋子玉米,让高三哥用自行车驮着给送过去了。三哥回来,老姨家住的那个小土房都快塌了,窗户都漏风,也不知道一家子冬天是怎么挨过来的。
这一段儿,明子看过就算了。她穿过来之后,总共也没见过老姨几面,长得挺好看,说话办事儿也挺爽利明白的一个姑娘,谁知道能办出这样的糊涂事儿呢,这天底下就没别的男人了?这些年跟姥姥在一起住,明子真是挺心疼姥姥的,到老到老了,被亲闺女坑得寄人篱下。所以,明子基本对这个老姨是没啥好感和同情心的。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的,她又能怪得了谁呢。
信上再没说什么,只交代明子好好学习,别太累,也别太苛待自己,多吃点儿好吃的,没钱了给家里写信,自己多注意身体,别生病之类的叮嘱。
之前明子是不咋想家的,学校里学习任务不轻松,再加上想着挣外块的事儿,她上辈子又是上过大学过离过家的人,习惯了分离了,就一直没觉得怎么着。可这信一看,心里咋那么不是滋味儿呢,堵得人难受得慌。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都是家里爷爷,姥姥,爹娘还有几个哥哥姐姐的样子,连带着高官屯儿都变得跟原来不太一样了,好像特别漂亮似的。
上铺的崔艳华大姐是当妈的人了,心细,看明子正打接到家里的信就闷闷不乐的,问了明子知道家里都挺好的,就明白明子是想家了。周末,她特意从家里给明子拿了一饭盒饺子过来,班里的同学没两天也知道明子是想家了,也没人笑话她。哥哥姐姐的都想着法子逗她高兴。明子被大家这么一照顾,给暖到了,心情好多了。过后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当明子当得太久,真把自己当小孩儿的,太丢人了。
放寒假之前,明子又收到一封顾向北的来信。顾向北在信里说,他已经完成了新兵训练,分到连队了。还特别得瑟的显摆说他们连是军里有名的英雄连,只收最好的兵。还说他已经打听过了,第二年兵就可能报考军校了,他已经开始复习功课,准备明年参加高考了。
明子接到信之后,特意跑了几趟新华书店,买了几本复习资料,还央求了几位师兄师姐帮着准备了一些突击重点给顾向北送过去。顺便也给老姐邮回去一份。顾向北没上过高中,平时还要训练,不帮他划一划重点的话,剩下这几个月,得累死他。
一直到放寒假,再没有什么事情,中文系办了一个在国内大学当中都非常有名的期刊,同学们非常热衷于给期刊投稿,连老师们也时不时的写一点儿小诗或是散文什么登上去。但是从来没人跟明子邀过稿,可能觉得一个十五岁小娃子,能有啥思想深度。
明子自己也从来不写作业之外的东西,要说思想深度,她可能真的没有。但是要想写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她是可以的,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走嘛,后世那些批判的也好,浪漫的也好,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多了去了,明子只怕自己控制不好度,写得太超前了,麻烦的还是她自己。
元旦过完没几天就放寒假了,大哥之前就说过,让明子放假之前给砖厂打电话,他过来接。明子没打电话,开玩笑,放假回家还得家里人来接,不是让人家笑话死了,越发把她当小孩子。她又不是没出过门的人,回个家还能找不着道是咋地。
宿舍里刘喜妹放假是不回家的,明子知道她是要省下那十几块钱的路费,加上回来的钱,二十几块钱,够她一大家子吃上一个月了。这一学期,明子从刘喜妹的身上,可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节省。一个月二十六块钱的补助,她能省下来二十块钱。日常三餐,她能照三顿吃的时候都少。经常就是五分钱一个的馒头,买上两个,就着白开水,就是一天。偶尔买个两分钱土豆丝,或是一分钱的小咸菜就算改善生活。省下来的钱都邮回家里去了。据说家里除了爹娘还有五个弟弟妹妹,日子过得特别的艰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明子没有圣母的想要去帮助什么的,她自己都还要被大家照顾呢。
放假回家,明子也没拿多少东西,家里被褥都有,也不用她把行李带回去。最后只把牙刷牙膏带上了,大背了几本书,就是明子的全部行李了。放假之前的两个周末,跟同学一起上街,给家里每人买了点礼物,再买上两大饭栗子和松子,就齐活儿了。
明子没有坐火车回家,实在是挤不起,客车票贵一点,时间也长一点儿,但是有座儿,还不挤啊。提着一周就买了票,一大早坐上车,到了老都车站的时候,都快中午了。在站前的招待所花了一毛钱给砖厂打了个电话,边吃午饭边等着大哥来接。
下午回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
哎,这时代呀。一百多里路,足足走了一天。
离开了小半年的家,终于又回来啦。明子进了屋,把东西往炕上一扔,嗷嗷叫着扑向明子娘,真的跟那出门觅食的小狼仔子刚回窝差不多了。
喜事()
明子到家的第二天;家里就开始张罗着杀猪。为了等她放寒假;家里的年猪多养了一个月;最后这一个月;都是一半糠一半玉米面加地瓜在崔肥的。明子爹从小就喜欢养马;长大以后对于养殖上也向来擅长;现在家里不缺粮食了;每年打的玉米不用再做口粮,家里的张口兽们越发养得好。
三百多斤的大猪。十几口子忙活,也是整整忙了一天。来帮忙的人见了明子;免不了都要夸上几句。明子娘再把明子带回来的栗子松子往出一摆,说是自家闺女从省城里带回来的,大家的眼睛里都透着羡慕。也有跟明子娘打听;上学是不是要花很多钱的?明子娘的表情就更骄傲了;紧着跟人家显摆,她家闺女上学不但不花钱;还有国家的补助;一个月好二十多块钱呢;比上班的人工资都多。免不得又再收获一片羡慕的感叹声。
转过天儿;高官屯儿家里有学生在上学的;自觉跟明子家关系不错的,就领着自家的娃上门;来找明子辅导,说是让给指点指点开开窍;弄得明子很不好意思。乡里乡亲的;又没法拒绝。只好拿着他们的课本给讲讲题啥的,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的,说是老关家的大学生开堂讲课了,周围十里八村熟识的人家,觉得孩子学习还行的,都把孩子送来学。
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前一天,明子的“学生”都有二十来个了。天天的早早就背着书包到明子家报道,一人带个小板凳,挤在西屋的地上,等着听明子讲课。
这初中高中的,来找明子给辅导辅导还说得过去,可是有些人家,那孩子才小学五六年级,还没上高中呢,也给送过来,是啥意思?还能明子给辅导几天,就能像她一样跳着读?又不是神话故事!
“学生”多子,明子就没法儿一道题一道题的讲了,开始讲学习方法,时不时的,给孩子们讲一点儿大学里的趣事,勾起他们对大学的向往,自然学习也就有动力了。再加上有效的学习方法,多多少少还是能有些帮助的。
过年了,学习班当然就要解散了。腊月二十二,有孩子在关家学习的家长们非常有默契的都来接孩子放学,并且来给明子送“谢师礼”,这家送一块猪肉,那家送二斤油的,还有送豆包送冻梨冻柿子的,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这能供着孩子上学的人家,一般过得都不会太差,这点儿东西也远达不到倾家之力的程度,明子娘推拒不过,也就收下了。
过了年儿,就是大哥大嫂的婚礼,别的东西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只这刚杀了猪没几天,饺子还没有包好。明子娘说,大哥结婚的时候,招待娘家客要用饺子,猪肉酸菜馅的。简单算一下,如果嫂子家来二十个亲戚送亲,每人按三十个饺子算,还得六百个。再加上大哥这几年结交的有身份的朋友和厂里的领导,怎么也得跟娘家客一个待遇吧。这算下来,就得一两千个饺子了。所以,年前,除了准备过年,家里明子娘带着三姐老姐和明子一直在包饺子,明子爹都上阵擀皮子了。
过年的时候,明子家不过放了两挂特别大的鞭炮,大哥还买回来两个烟花,除夕祭祖的时候,全屯子的人都出来看烟花。
过完了年,初四,大姐二姐就回来住娘家了,帮着准备大哥的婚礼。姥姥初六也早早的让舅姥爷送回来帮忙。明子娘早早就开始准备特别特别新的一百零一块的纸币,等着大嫂给她带花儿叫妈。西屋也早就收拾好了。小文哥又搬去抱厦跟爷爷挤小炕去了。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婚礼进行了。
明子家日子过得好,不怕人吃马嚼,这坐堂客就多。所谓的坐堂客,就是类似于堂姑姑这样最直近的嫁出去的老姑奶奶们,还有就是明子三姨四姨这样的近亲,老姨也来了,提前两天到的,进来就给明子姥姥和明子娘跪下了,娘几个在一处哭了一场,明子娘到底没说出赶她走的话。
明子娘好热闹,喜欢人多,人越多越闹,她越是觉得日子过得兴旺。这些天热热闹闹的,一大帮子亲戚在一起准备大哥的婚礼,再加上要娶儿媳妇当老婆婆了,大家都人明子娘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着一点儿都不像常年生病的人。
初八晚上,家里又一宿没睡,刚过了十二点,大哥和还着几个表弟就出发去接亲了,大嫂家离得远,得走上三四个小时,出发晚了,回来该错过好时辰了。
大哥是借了公社的大解放货车去接的亲,车头上坐着明子大哥大嫂,给她做伴娘的两个妹妹和压轿的一个弟弟。喝喜酒了二十多个人都坐在货车的后斗里,大冬天的,两百多里地,可是够受遭的,那车上铺了很厚的稻草,人身上也盖着不少草片子。这年头可没人舍得把家里的被褥拿出来盖着御寒。
一应的规矩跟二姐结婚的时候差不多。明子已经见识过了。只是明子家准备的酒席更丰盛。送亲的娘家人也说了,还从来没见过谁家待客用饺子呢。这年头,过年能舍得吃上一顿白饭饺子的人家都不多。关家这是真舍得,也说明人家日子过得确实不错。大嫂嫁得好。
上回去送二姐的时候,是略带些伤感的,因为是送嫁,大姑娘给人送过去了,就换回来一个块离娘肉。跟这一回的娶媳妇,添人进口的心情那是完全不一样。送亲的人回去之后,关家这头儿还正热闹着呢。
晚上的闹洞房就更热闹了,大哥算是表兄弟里比较靠前的,下面一溜儿的小叔子,还有小文哥和他的几个把兄弟这样的特别能作的,还有高四嫂那样特别爱闹爱玩儿的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