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在顾青云侧身后的顾三元见状,看了一眼顾青云,插话进来,解释道:“朝廷有规定,我叔在湘省当考官,那舅舅的儿子是要回避,不能去参加乡试的。之前我们两家没有相认不要紧,可如果我叔徇私,那就是作弊,两家不是掉脑袋就是流放,后果很严重。”
“是的,就是这样。”陈桥连连点头。
“原来是这样!”外婆吓了一跳,拍拍胸口道,“朝廷管得那么严,那青云可不能做这种事。”
“您放心,外婆,我知道该如何做的。”顾青云见到这一幕,知道外家做主的还是外公,三舅舅是个老实人,一直看外公的眼色行事。至于陈桥的弟弟陈舟,年纪比他小两岁,相貌和三舅舅的黑脸不怎么相同,皮肤是小麦色的,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一直在关注这边的话题。
在路上顾青云和陈桥交谈过,知道陈舟虽然没有参加科考,可他在家利用空闲时间跟着陈桥读书,还想着什么时候去考县试,起码要试一试才死心,这让顾青云颇为佩服。
巧合的是,顾青云总觉得陈舟的五官和自己有三分相似,尤其是眉毛,几乎和自己的一模一样,这让他对陈舟有一种天然的好感。
顾青云接着又问起三位老人的身体状态,知道他们身体虽然不大健康,但也没有什么大病,人老了,有点小病小痛是常有的事。
这让顾青云松了口气,忙对着外婆说道:“外婆,既然您这几天身体有些不舒服,那咱们现在就回房休息?”
“老婆子一见到你是什么毛病也没有了!”外婆见顾青云关心自己,脸上层层叠叠的皱纹笑成一朵菊花,摩挲他的手背道,“都是老毛病了,吃服药就好,不碍事。”
顾青云看向陈桥,见他点头的样子,这才没有再说。
总而言之,第一次见面,顾青云对陈家人还是很有好感的。尤其是大外公和外公两位当家人,人老成精,是睿智的老人,难怪能在本地立足。
说完闲话,接下来,顾青云就说起回林溪村的事。他有差不多三个月的假期,今年十二月底就得回到京城。想到冬天赶路的不便,要提早回京,顾青云为了在林溪村待久一点,打算后天就回林溪村。他问过了,从这里回到林溪村可以走近道,只需七八天时间即可。
两家既然认亲,那肯定会有人跟着他回林溪村的。
果然,说起这个话题,即使对顾青云只能在黎家村停留一天感到失望,大伙儿还是开始议论起来,讨论看跟着去的人选。
*
顾青云在黎家村的两天还是很忙的,陈家人对他和顾三元很好,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就是拘谨了些。这些他能理解,毕竟大家还不熟,即使有血缘关系,一下子突然见面,还是得慢慢适应,更别提他官员的身份,这让陈家人颇为敬畏。
再一点,先前顾青云要来黎家村的事,清泉县的官府早已知道,之前有名考官还通过清泉县县令把陈家的信息告诉他,所以于情于理,在清泉县县令投递拜帖,邀请他到县城郊外参加本地乡绅举行的文会时,顾青云刚开始还真不好一下子拒绝。
不过想了想,时间太紧,他后天就要回家了,终究还是打算推辞。没想到县令竟然跟着改时间,把时间改到明天早上,如此一来,顾青云虽然不愿意,但还是点头同意了。
顾青云等人是下午到黎家村的,傍晚,各式各样的拜帖就陆陆续续地送来,人来人往,大都是本地的乡绅。
想到陈家还要在本地生活,再加上县令强烈邀请,顾青云才想着去参加文会。
还有黎家村的村长,晚上那顿饭,他也出现了。
……这些人情交际应酬是必不可少的,顾青云早已习惯,加上有顾三元在身边,应付起来就显得气定神闲,游刃有余。
*
九月十一日,顾青云踏上了归途。跟着他一起回乡的陈家人一共有九个人,分别是二舅舅陈银夫妇,三舅舅陈铜和陈桥父子,除此之外,还有两房的长孙也跟着一起,两个小孩年纪相同,比小石头大一岁,现在十二岁,算是半大的小伙子了,可以承受得住旅途的颠簸和疲劳。
至于三位老人,也吵着要跟来,虽说他们年纪大了,不好跟着奔波,可到底是几十年未见的亲人,他们还是想亲自走一趟。
顾青云归心似箭,为了早日回到林溪村,也为了照顾老人,就想着尽量使得旅途舒适点,于是不吝惜钱财,请了两个熟悉路段的镖师,一路上不是雇马车就是牛车,再加上走水路,总算在九月二十日回到林溪村,比简薇他们迟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不远处那熟悉的村庄,被青山绿水环绕其间,顾青云隐约听到鸡鸣狗吠声,再看着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夕阳下,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地亲切。
看到这些,坐在无车篷牛车上的顾青云有了流泪的冲动,自己总算是回到家了!
接着就想到那一路上的花费,虽说他有官员身份,但他不是出公差,所以使用驿站还是得自己掏钱。只是比起其他人,他们一行人只用出半价而已。
尽管一路上陈家人都有意识地为他节省钱,但算一算花费,顾青云知道自己这次出差湘省所得到的外快收入都得填进去,可能还会超支。
算了,顾青云转念一想,起码能找到亲人是件好事,付出这些都是值得的。
还有,自己是不是在户部做久了,否则为何总会想起有关于钱财的事?顾青云暗忖,这绝对不是自己财迷,自己只是得了职业病而已。
这时,顾三元跳下车,喜气洋洋的,叫道:“叔,咱们终于回到家了!哈哈,老叔公他们待会看到我们一定会很高兴,嘿嘿!”
顾青云听而不闻,他眯起眼睛专注地看着从河边走来的一群小孩,只见那群小娃儿几乎个个光着屁股蛋子,搂着自己的衣服朝这边打打闹闹地跑来,时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
见到这边有几辆牛车,孩子们呼啦啦地一下子跑过来。
“牛车,牛车!”
“有人,有人!”
顾青云凝神望去,只见其中一个还穿着小裤衩的小娃儿也朝这边跑来,跟着大家一起叫喊,越来越近,他已经能看到对方小肚子上那一颤一颤的肥肉了。
顾青云严肃地看着他,黑溜溜、胖乎乎的小娃儿也看向顾青云,只见他又惊又喜地瞪大眼睛,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两排缺了门牙的牙齿,就是喊不出来。
两人相互对视了一会儿。
顾青云惨不忍睹地闭上眼睛,不忍直视。妈蛋,为何每次回老家,儿子们总会给他出难题,这到底是打呢还是不打?
175。思考(捉虫)()
<;/strong>;v章购买比例超过30%的读者可以看到正文,否则要等12小时。 要知道; 姓顾的虽然只有五房四十多人在林溪村; 相对于苗家和李家的七八十人显得人少; 但村长可是顾家的呀。
现在苗、李、顾三家鼎立; 中间还有几户零散姓氏的人家; 大家都比较平和; 村子对外也很团结。
论起关系,当然是顾季山和顾伯山血缘最近了,可顾大河和顾二河都没能读成书,顾伯山只活下了一个成年的儿子,也就是顾申河,他年纪和顾大河差不多; 也是个读书不成的,只能认识几个字。
顾申河娶妻陶氏; 生了两个男孩; 就是顾青明和顾青亮; 因此陶氏在家里地位很高。
“所以说; 我们顾家以后要想活得好就要靠孙子这一代; 我现在在家就使劲地摁住小明学习,起码要让他考上童生,最不济以后接替我的位置也行。至于小的那个; 现在还没能看出个好歹来; 不过他那么爱吃东西; 估计也不能指望了。”顾伯山一想起自己的孙子就忍不住叹气。
说到孙子; 顾季山也一脸的愁绪,道:“哥,我家更惨,千亩良田一根苗,现在就只有栓子立住了,现在老二媳妇也不争气,还是生了个女娃。”当初大娃子和二娃子都没能留下来,只有栓子一出生就身子弱,怕他活不了,就取名“栓子”,想把他的命栓住了。
“女娃倒是生一个活一个,可都不是咱们家的人。”
旁听的顾二河也默默叹气,想到了正在坐月子的媳妇。
千盼万盼,还是生了个闺女!
“大伯,爹,我插一句。”见两个老人都在叹气,估计又想起了他们早逝的兄弟顾仲山了,顾大河忍不住了,忙插嘴道。
两人点头后,顾大河干咳一声,开口道:“爹,照大伯这么一说,我觉得让栓子去读书也挺好的,大伯可以教他,书本大伯那里有可以先借着学,唯一要花钱的就是笔墨纸砚。”
他顿了顿,见两人没什么反对的意见,就道:“毛笔我们可以自己做,外面野地上有种草可以做毛笔,虽然差了点,很容易坏,可是不用花钱。墨水可以用清水或黄泥水替换,直接写在石板或木板上,这样笔墨纸砚都省了。等栓子字写得再好点,才买些便宜的纸给他练字。”
这是顾青云和他爹一起商量出来的。当然,他们说的是理想状态下的假想。
见两人神情带着赞同,顾大河更有信心了:“这样一来,只要栓子有天分又勤奋,靠大伯的教导考上童生后,以后也可以在县里或镇上抄书为生,这样也能挣几个钱。反正,我和栓子他娘肯定会努力挣钱的。”
说完后他就看着顾二河,满心的歉意:“以后等二弟的儿子出生了,咱们也一样供!”
顾二河摸摸脑袋,憨笑道:“我没意见,都听爹的。”
顾伯山欣慰地捋了捋自己的胡子,觉得这就是父慈子孝了。
见顾季山有所意动,顾大河忙把之前小陈氏劝说他的那些话加加减减地说出来。
顾季山一听到要让自己的乖孙子去服徭役,果然一脸的不舍和担忧。
几人又讨论了下,顾青云见话题已经说到今年的收成上了,忙轻手轻脚地跑回房。
“刚才去哪了?外面天那么黑,仔细跌倒。”老陈氏见顾青云蹬蹬蹬地从外边跑进来就忙问了一句。
自从二儿媳李氏又生了个女儿后,顾青云在她的心目中地位又重了许多,更别提平日里顾青云使劲刷的好感度了。
“上茅房去了。”顾青云伸出自己湿漉漉的小手,嘿嘿一笑。
“你又忘记擦手了。”大丫轻点了下他的额头,从凳子上站起来,掏出自己的手帕帮他把手擦干。
这晚,顾季山到底没当场决定是否让顾青云读书。毕竟一旦下定了决心,说明家里未来几年内日子都要过得紧巴巴的,钱都要花在顾青云身上。
这很是无奈,在农家,读书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需要一想再想,再三考虑。
晚上顾大河说起这事的时候,小陈氏也担忧有变动,她看着儿子熟睡的脸蛋,轻声道:“爹肯定会跟娘商量的,这个家,娘也能做一半的主。”
说着她忍不住抿嘴一笑,道:“幸亏弟妹生了个女娃,要不然我看娘同意的机会又少许多。”她暗自决定,过几天找个空就去庙里还愿,保佑菩萨让她心想事成。
顾大河也点点头,想到两个月前的事就小声道:“你别忘记还有前两个月的事呢,这个事我们一定要烂在肚子里,一辈子都不说。”
小陈氏一听,坚定地点头答应。
说起这个,她更为高兴了,知道儿子读书的这件事已经是**不离十。
前两个月,他们花了全部的积蓄找了个游方的郎中扮演老道士忽悠了老陈氏一番。
老陈氏为人是精明,可她也有老年妇女的通病,那就是特别迷信。
所以小陈氏才想到了这么一个法子,让那扮演的道士把自家的事说个七七八八,赢取老陈氏的信任后就说因为喝了她这么一碗凉开水,要送她一句话。
反正最后忽悠一通,就说顾家有文气汇聚,祖宗的坟地里冒着青烟,状若一顶官帽,说明以后顾家一定有人能当官,对她非常孝顺,让老陈氏不用担心后半辈子的生活了。
当时把老陈氏忽悠得晕头转向,笑得合不拢嘴。
事后老陈氏还在村里打探一番,发现还有一家人遇到了老道士,那家人也说老道士说得很准。
之后,老陈氏就开始若有所思了。
现在,顾伯山这么一上门,自家儿子又有天分,事情肯定能成。
当晚,顾大河一家子睡着很香。
果然不出所料,三天后,顾青云就开始正式开蒙了,和他一起的还有顾青亮。
本来顾伯山觉得自家小孙子太小了,准备等他再大一岁再说,没想到顾青云现在都入学了,那比他大一岁的小孙子就更要在一起了。
此时,三小在书房里正襟危坐,顾伯山先教两小的背三字经,顾青明就自己先复习。
老师只有一个,只能轮流教学。
新书是《三字经》,是顾伯山连续抄了好几天才抄出来的新书,用麻线装订起来,整整齐齐的一本,也很像样。
在书店,《三字经》的雕刻版售价是800文钱一本,手抄本的便宜一点,要600文钱。所以才说读书的花费多,区区一本最基础的蒙学书本就这么贵,而且如果上面还有某某人读书的批注,那就更贵了,主要看写批注的那个人的名气和身份。
刚拿到书时,顾伯山告诉他们价格的时候,三小的眼睛都睁大了。
“爷爷,那你帮我把这本书卖了,把600文钱给我。”顾青亮眼珠子一转,马上叫道。
最后换回来的是小屁股被打了几巴掌。
后来顾青云才知道,不是谁抄的书都能卖出去的,你起码要抄着很工整,字体要大小一致,一张纸一个字都不能错。
这样的要求就导致每个抄书的人都抄得小心翼翼,一本一千字的书都要抄七八天到半个月,除去笔墨纸砚的成本,利润就少很多,只在100…200文之间。
像顾伯山的手抄本,因为时间赶得紧,加上要节约成本,里面有错字涂改的痕迹,有被墨水污染的地方,字体也不大一致,有些还有点潦草,这样的书书店根本就不收。
顾青云估计二堂哥是撞在枪口上了,哈哈。
总之,和顾青亮一起上课,笑料百出,小家伙根本就坐不住,时不时要停下来喝口水吃点零食,圆嘟嘟的身子在凳子上动来动去的,加上有他奶奶和娘亲的宠爱,他根本就不怕他爷爷,这就更导致了顾伯山的愤怒。
才上学几天呢,顾青亮每天的小屁股都是肿的。
旁边看着的顾青云都替他觉得疼,有时候他也觉得大爷爷实在是太严厉了,动不动就体罚学生不太好吧?万一把人打坏了怎么办?顾青亮还小呢。
回家跟顾大河这么一说,这才知道是顾家的传统。小时候顾大河几兄弟跟着他学认字的时候也被打过,而且比这还厉害呢,发展到最后,他们两兄弟就不肯再学,只好回来让顾季山教了。
“现在你大爷爷年纪大了,人也慈爱许多,都很少动手了。”最后,顾大河感叹了一句,“儿子,不要怕,你大爷爷有分寸的。”
顾青云听后,很是无语。这还是少的?难怪他爹这一代的三兄弟最后都厌学了呢。
可是没办法,顾伯山又没学过现代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估计以前他上学也经常挨老师打,所以就依样画葫芦了。
还没过半个月,顾青亮就惨遭退学了。主要是他还坐不定,而且和顾青云相比,对比太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