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丹洋点点头,这个道理很明白,“逛地摊,先得学会‘走路’。”
两人走到了聚集了不少人的摊子前,此时,一个留着小胡子的男子,手里正拿着一件碧玉笔筒和摊主谈价;很多人似乎都盯上了这件碧玉笔筒,都在边上看着,有的人还在低声交流,不过他们都没有议论这件笔筒的。
“你看,人家手里拿着的东西,不能问,不能议论,只能等着。”孙中原继续说道,“一是不要去问买家想不想要,二是不要问摊主多少钱。在一边议论也不行。不然,买卖双方都会骂你不懂规矩,明着不骂,心里也会骂。见到这种人,摊主有好东西,是不会拿给他看的。”
陈丹洋附耳对孙中原说道,“你不说,我刚才还真想问,这笔筒确实不错啊!”
“这种开门的东西,确实不错,要不然这么多人盯上了么?”孙中原摆摆手,“这东西有人拱着,价儿低不了。好了,别说这个了。”
这时候,那个留着小胡子的男子,开始和摊主讲价了。他似乎有点儿拿捏不准,但是估计也能看出来,周边有不少人是盯上了这件笔筒的,所以还价很谨慎。
“不管东西多好,不怕还价低,要价好几万的东西,你还价几十块也不会有人笑话你!”因为在摊子旁边,孙中原只能尽力压低了声音,“一旦你报了价,人家同意,你就得要。尤其是这种当着很多人的面儿,如果你不要,就会被当成探底的。”
探底的事儿,在古玩市场不鲜见,也有人称之为趟价。正主儿先不出面,找个人去谈价,先摸摸卖家的底。这种情况,在古玩店更为多见。
一旦当成探底的,谈好了价儿没买东西,当着其他买家的面,摊主就不会再出手这件东西了。如此一来,不光摊主讨厌这个人,其他等着的买家也会很气愤,碰上真喜欢这件东西的,脾气又不好的,有可能破口大骂,甚至拉扯住讨要个说法!
出价又不买,这的确是行里的大忌。
最后,那个小胡子还真是把这件碧玉笔筒买下了,虽然比行价略高,但是这笔筒是开门的清代老货,升值空间还是不小的。
孙中原和陈丹洋便也离开了摊子。
“买高了。”孙中原一边走一边对陈丹洋说道。
“那他回去找明白人打听了,能退货么?”
“能,这样的东西,摊主也会愿意退的,不过退货不划算,因为最多退给他原价七八成的钱。买家亏得更多,还不如留着等升值。”
“七八成?”
“这还是因为这笔筒不愁卖。在古玩行里,买卖东西靠的是眼力,货款两清之后,概不负责。不要说买高了,就是买了假货,按规矩也得自己受着。不过,现在市场有点儿乱,有人买了假货,会不按规矩来。”
孙中原顺便把那起要求退货的藏蜡官司,对陈丹洋讲了讲。
古玩行的规矩,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其实只要遵守好了,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以不能手递手传看东西来说,打碎了确实不好说,买卖双方都很闹心。
“规矩我可以给你讲,但是有些东西,你还得自己体会,比如暗示,买这件九宫八卦牌的时候,我暗示要跟你打配合,但是你第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暗示,在古玩行里的确很重要。有些事情没法儿明说,你就得自己揣摩。
比如,你进了一家古玩店,看好了一件东西,问一句,老板居然说“不卖”!再问一件,还说“不卖”!那么,就是不欢迎你了。人家不想明着赶你走,但是你要理解不了,最后只能更尴尬。
这种情况,要么是店主在等客人,有重要买卖要谈。要么是你曾经做过什么坏了规矩的事儿,被老板认出来了,不想和你做生意。
陈丹洋笑了笑,“你的暗示,不明白还好说。”
孙中原就这么逛着,大体给陈丹洋讲了一些古玩行的基本规矩,他知道陈丹洋是个聪明人,点到即止。
这时候,两人已经走到了地摊区的一个角落,都不约而同注意到了一个摊子。摊主是个老人,手里拿着线装本翻着,摊子前居然没人。
第258章 谢公笺,纳兰词()
孙中原和陈丹洋上前一看,老人的摊子上,主要是一些旧书和一些纸质的东西。
旧书又基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线装本,一部分是连环画。线装本多为清代到民国的东西,至于连环画,那就不用说了,算是现代收藏品。
老人收拾得朴素干净,似乎对来逛摊的顾客也不怎么在意,他手里拿着的,是一本清末刊刻的唐人作品《酉阳杂俎》,似乎看得津津有味。
古书刻本这种收藏品,在古玩门类里比较特殊,说白了,是量产,严格来说算不得真正的艺术品。
真正的艺术品,当然是不能量产的。比如瓷器,字画,玉雕,这些拿出任何一件,都是唯一的,绝无重复。
即便同一个工匠做的同一款瓷器,同一个画家画的同一题材,同一个玉雕师雕的同一造型,出来的两件东西,那也是不同的。
古书刻本自然也有珍品,比如宋刻本,那是因为刻工卓绝,传世又极少。至于清代乃至民国的刻本,传下来的是很多的,所以只要不是名坊之作,量还是很大的,价钱也一直上不去。
这个老人的摊子上,就多为普品。再加上他不怎么热情,摊子前没人也很正常。
另外,摊子一角,还有一大摞堆在一起的碑帖,看着也不怎么老,多是民国年间的复制品。
孙中原看了看那些刻本,没什么中意的,便就手翻了翻碑帖。碑帖这东西,即便是民国的,有时候也有现在市面上不容易见的内容,即便是不值钱,收藏几张也不错。
不过,翻了一多半,也没翻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孙中原盯着剩下的碑帖看了看,本想罢手,却忽然在其中发现了一层杏红色的宝光!
嗯?
循着宝光之处,孙中原迅速扒拉开了碑帖,却翻出了一张扇面!
这张扇面,就是杏红色的,有折痕,背面还有些粘贴的痕迹,想是从扇子上取下来的。应该取得很小心,背面虽有痕迹,却无损伤。
扇面上,是小字行楷,写了一阕词;严格来说,是从一首词里面摘出来的两句: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这出自纳兰性德的的一首《采桑子》。纳兰性德是个传奇人物,首先出身显赫,父亲是大学士明珠,母亲是爱新觉罗氏,生于天潢贵胄之家,他自己还是康熙的御前侍卫。
同时呢,他的词名气非常大,被称为“国初第一词手”。即便他三十出头就英年早逝,但在清代名人序列中仍是名列前茅。
词是好词,字也是好字,俊朗飘逸,气度不凡。而且,就连笔墨,也像是清早期的。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扇面上写了这两句词,孤零零的,没有任何落款和朱印。
所以,也不好判定就是纳兰性德的亲笔手书。即便对比纳兰性德的传世书法,觉得极其相似,但要在市场上出手,这种证据也不充分。因为当时仰慕纳兰词,模仿其书法的人,恐怕不少。
不过,即便这上面的词,出自普通人之手,孙中原也准备拿下这张扇面了!
因为这张杏红色的纸!
纸上的笔墨看似清早期,但是比起这张纸,还是差了好几百年!
这张纸,是北宋的纸!
谢公笺!
谢公笺,是北宋的名纸,为谢景初所创,号称有十色: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所以又称十色笺。
当然了,如果单纯从染色的纸笺来说,谢景初不是首创。唐代有大名鼎鼎的薛涛笺,而且后来发展的颜色也不少。
谢公笺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质量和特色,纸张坚韧,色彩悦目,经久不褪。制作技法是传下来了,但是宋代原始的谢公笺,孙中原还从未听说有传世品!
看看手里这张被裁剪成扇面的谢公笺,历经千年,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韧性,而且杏红的颜色也很润泽,果然是名不虚传!
孙中原心想,这还真是有点儿相得益彰的意思,试想,即便是在清早期,一般人哪能得到北宋原始的谢公笺?
纳兰性德,还真是极有可能。
不过,谢公笺出自蜀地,伏牛不管是距离蜀地,还是京城,都不近,天知道如何辗转反侧,出现了这么一张扇面。
这些根本没法考证了,孙中原拿着扇面,对老人笑道,“老爷子,这张扇面也出么?”
老人放下《酉阳杂俎》看了看,“噢,碑帖里的?你想要?”
“是啊,您给个价儿?”
“小伙子挺有格调啊,上面是纳兰词,没准儿真是纳兰性德写的。”老人说起话来,倒是慈眉善目。
“这又没款儿,而且纳兰词在清代就传扬甚广,您这话我没法儿接。”孙中原心中一喜,看来,老人没看明白这张纸。
这也是,谢公笺主要是用作书信,尺幅本来就不大,这居然还别出心裁剪出了一张扇面,而且看痕迹还用到了扇子上,一般人也不会多想。
就算孙中原知道谢公笺的一些特征,若无宝光相助,也是不能认定的。
“呵呵。这扇面的纸挺老,我看能到清早期甚至是明,加上这字儿也不赖,虽然没款儿,考据考据,说不定真不是一般的东西。”老人想了想,“我也挺喜欢,你给八千吧!”
孙中原一听,这老人还真不是省油的灯。要真是喜欢,怎么会放到一堆普通的碑帖里面,顶多是注意过,但没当真正的好东西。
就一张清代的扇面揭纸,加两句没有落款儿的书法词句,八千,确实是高了。
这扇面,孙中原买来是不会出售的,能碰上谢公笺,本来就是撞大运的事儿,而且上面的词还有可能是纳兰性德亲笔题写!既然有折痕了,他准备配一副上好的扇骨,收藏起来。
“太高了吧,老爷子!”这时候,陈丹洋在一边开口了。
老人根本没理他,而且笑着看了看孙中原。
孙中原并未急于答话,掏出烟来,递给老人,“老爷子,还有类似的东西么?我一并看看,合适就多买点儿。”
第259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
孙中原倒不是太在意这个价钱。清代的普通扇面,带一些无名之辈的书画作品的,一般就是三五千。所以老人叫的是高,但这东西基数本来就不大,差不了几千块。
即便老人咬死了,就按照八千买下来,那也是个大漏儿。孙中原主要是看老人这里古书碑帖多,而且座位旁边还有个大箱子,是想继续“挖掘挖掘”。
“你那烟,劲儿太小。”老人摆摆手,从自己兜里掏出一包双马,拿起一根抽上了,“类似的东西?你是说扇面,还是书法?”
“都行啊,我看您这里只有软片子。”孙中原应道。
这个软片和硬片,是行里的老话,简单,形象。软片,书画、碑帖、古籍、织绣等;硬片,陶瓷、玉器、铜器、竹木牙角等。
“谁说我只有软片?”老人眉头一皱,“就怕你不识货!”
陈丹洋在一旁打趣,“老爷子,他不识货,你怕什么,不卖给他就是了。”
老人哼了一声,对孙中原道,“你这朋友,圈外的吧?”
孙中原哈哈大笑,“我刚带的徒弟!”
陈丹洋气得瞪眼,“别乱占我便宜!”
老人却笑着对孙中原说,“你这徒弟,不但资质不行,脾气还不小!”
“行了,老爷子,有好东西拿出来看看,既然是想卖,碰上了正好出手不是?”
陈丹洋气鼓鼓点了一支烟。
老人也不再多说,真的打开了身旁的旅行箱。
从旅行箱里,他拿出了一个薄薄的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居然是个老式的唱片盒。现在很少见到唱片了,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有人用电唱机,放唱片。唱片很大,直径有二十多厘米,唱片盒自然也不小。
打开唱片盒,孙中原是彻底惊呆了。
一般的东西,他是不可能惊着的,就算是什么奇珍异宝,也不会如此。毕竟,故宫里的宝贝,他上学的时候也经常去博物院参观。
因为这唱片盒里,放着三片青铜片!每片都是四分之一个圆!
上面有似透非透的纹路,而且有内斜的竖边,竖边外侧,铸有象形纹饰。
三块青铜片竖边外侧的纹饰,分别是白虎纹、朱雀纹、玄武纹。
孙中原盯着这三块青铜片。
没错!就是战汉年代的东西,目测大小也差不多。
这不就是天星猎上遗失的那三块青铜片么?
当时他们吃席得到的天星猎,只附有一块青铜片,就是青龙纹的。
孙中原一边看,一边还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也太巧了!
这三块青铜片,居然在伏牛!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虽然,他们还没有开始去找,铁鞋还没开踏呢,但是早就预料到了不会很容易。这三片青铜片,存在不存在还两说呢。
结果!
结果就在伏牛的古玩市场遇上了!
在伏牛镇,孙中原曾经对陈丹洋讲过天星猎,但是因为时间关系,也因为陈丹洋之前一无所知,所以没讲得这么仔细;而且,还说委托朱乾坤做一片青铜圆片,所以陈丹洋还以为天星猎就少了一整块青铜圆片,就在伏牛等着出炉呢!
同时,陈丹洋也不知道那块青铜圆片,会有什么纹路。所以,他见了这三块零散的青铜片,当然没有孙中原这样的震惊程度。
“你看看,牛皮吹大了吧?”陈丹洋对老人说道,“我朋友都无语了。”
孙中原这才开了口,“这是什么?”
他倒也不是纯粹故意装楞,主要是刚回过神儿来。
“我就说怕你不识货。”老人点了点唱片盒,“这三块青铜片,最晚也是西汉的东西,而且工艺繁复,绝对是好东西!”
孙中原点了一支烟,“老爷子,古董珍玩,讲究个完整,你这三块青铜片,首先,可能只是零件;其次,零件它也不全,你看这竖边上的纹饰,白虎、朱雀、玄武,少了青龙。”
“嘿嘿,要是完整的东西,还能留到现在?”老人狠狠吸了一口烟,烟头上红色火光明灭,“这东西,你要真能拿,我就给你讲讲来路!”
他居然知道来路?
孙中原的心脏猛然剧跳几下,“好啊,我最愿意听故事。您说说,最低价多少?”
“不零卖,三片一百万!”
“什么?”陈丹洋呼地在旁边站起身来,“你怎么不去抢?”
孙中原压抑住激动的心情,“老爷子,您这是根据什么定价啊?”
“根据我养老的钱!”老人毫不在意他俩的表现,“卖了这东西,我就不干了,我估计也就能再活个十年八年的,一百万就够了。”
越到紧要关头,越要有平常心。这是徐北武经常对孙中原说的一句话。孙中原缓缓吸了两口烟,“老爷子,听您这意思,合着您要是年轻力壮,这东西就不卖了?”
“还真让你说对了,这东西,本来是不想卖。最近一段时间才想开了,你算是运气好!”
孙中原暗忖,运气好还真是。这运气有点儿逆天了,隋东辰刚带着天星猎来伏牛,他本来不想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