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姻之举让扶苏收获了王氏一大助力,朝堂之中,已经稳住了阵脚。而今胡亥一手直接指向了王家内部权势之争,且不论王家是否会倒向胡亥。但若真的让胡亥得手,王家少不得会因此分裂。
要知道,无论如何,王贲亲生女儿既然嫁给了扶苏,王贲这位老将军就不会变卦。面对族内的压力,王家之中要么是王贲胜了,对方被碾碎成泥,要么就是王贲败走,王家从此势弱,王贲自顾不暇。而最大的可能便是王家分裂。王贲一系和族内另外亲向胡亥的保守势力决裂,王家因此声势大衰,甚至因此没落。如此,整个王家便因内乱分裂,即使王贲还支持扶苏,也难以给与有效支援。
好手段啊,心中不知什么滋味。感叹一番,随即摇头。终究是敌人的,那还顾什么情分。自己政~治上还是有些幼稚了。
心中这般想着,对王芙道:“芙儿,莫要与长辈闹了。我这几日可是要在侯府住下,同在一个屋檐下,得饶人处且饶人。罢了,随我回屋吧。”
王芙许是继承了王贲脾性的缘故,外出喜欢带上一把短剑,锋锐威风。是王翦赠与亲孙女的礼物。若王芙真要强行格杀了王谷汝,也未必有人能够拦得住。
好说歹说,加上扶苏的话语。王芙才面带愠色回到扶苏身旁,轻哼一声,似乎还带些不满。
扶苏轻笑一声,向在列所有人作了一个揖,礼数周到,举止标准无暇。配上扶苏翩翩气度,和俊逸的面孔,看得人是舒心不已。
王贲心中暗笑,看向面色阴沉的姚老夫人和有些怅惘的王仲,起身告辞。王贲甚至连官面上的寒暄之语都没有,直接带着自己一系的人离开。
其余中立派一见这般,纷纷离场,唯恐沾惹了什么一般。
姚老夫人在丫鬟的搀扶下,冷冷朝着扶苏离去的背影望了望。不知想些什么,转头向王仲道:“仲弟,今日我那新进了一幅漆画。不如与我前去观赏如何?”
姚老夫人不知是否因为太长没有这种说话的缘故,声音有些干涩和生疏。对于王家名义上身份最高的姚老夫人而言,这般话语十数年来也是头一遭。不过眼下姚老夫人的威望受到了重大打击,不得以只得与人联手。
站起身的王仲摇摇头:“我终究是王家人,嫂嫂执拗了,都是些将要入土的人了,有甚么放不下的?若是王家在我手上有个祸事,就是下了黄泉,也没法与祖宗交代呐”
听了王仲这话,姚氏满色一一变,瞬间铁青。王仲这话分明就是在说她姚氏没有为王家着想。
有些丧气地念叨着胡亥和王谷汝的名字,姚氏心中止不住的颓丧。身在这种大族,维持自己的权势,靠的只有自己的威望才能维持。威望何来?还不是众人的畏惧,敬仰。这种东西来得艰难,去的却是十分容易。
姚氏一生未能生下一男半女,故喜好抓权,喜好众人的敬仰畏惧的目光。故而费尽心机,数十年间下来,依靠辈分和王翦续弦的身份以及姚氏各种手段这才得以掌控了这个顶级门阀十数年。这是何等的成就?何等的威风?
可眼下,扶苏和王芙的推手却直接让姚氏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威望面临山雨欲来的情况。姚氏心中舍不得这权势,却将罪责推倒扶苏身上。却不知是她自己识人不明,引了两只恶狼进屋。
王芙因为作坊争夺之事强扭着不愿归娘家。期间一个原因便是王芙若要解决这问题而又不惊动他人实在困难。通武侯府大大小小,奴仆数百,远支近戚无数。这消息极容易漏风出去。
此次用归娘家的名义掩饰,趁着王家族老齐聚之机,王芙和扶苏到来一举突破。因为王家族老大会,保密严苛,消息不虞外传。事情的影响能够压制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在咸阳构不成冲击,王家无事,扶苏有这层虎皮罩着,当然暂时也不会有问题。
回到房间,王芙的脸上还留有愠色。扶苏当然知道王芙为何这般表情?甜言蜜语灌上去,王芙的脸色已经好了许多。
不过眼中还是带着不解之色。
扶苏笑着解释道:“芙儿,且别忙着生气,听你加夫君好生解释。”
对于造纸术的认识,扶苏是最为深刻的,当然不会忘记那个小作坊。萧何等人的留守便是明证。
不过当王谷汝拿着王家的证明名正言顺要将小作坊收回的时候,萧何便犯难了。萧何长于内政,人情世故当然不缺,对于眼下这种情况更是了解深刻。王家是扶苏将来的姻亲,是扶苏登上大宝的重要助力。可眼下王家抢起了造纸之术,该如何取舍?
萧何当然是不肯放手的,可明面上又不能阻拦。于是萧何决定放水,将造纸术的工序和制作图纸让王谷汝得到了。再自己设计一番,重新拿回来。到时候,工序和图纸他们拿走了,却自己又丢了,难道还要找公子讨要?
随后呢,萧何又摸清了王谷汝的性情和喜好,将这些东西设计让程辟知道。程辟此时已经决定投靠鱼阳古,可明面上,他还是蒙恬的人,是亲向苏党的人。
那又如何传递?要说容易,也容易,萧何光明正大便能面见程辟。可要说不易,还真有些难为人。做事要不留痕迹,那光明正大上去拜访当然不成。此时上官泰和程雅琦这对热恋中的男女帮了萧何大忙。
透过程雅琦,萧何很容易将这个十分“绝密”的消息传递给了程辟。且不提上官泰和程雅琦两者间是个如何惊讶的表情。
总之,鱼家的人对这造纸术是如同见了最后一根稻草一般,死命地抓住。要知道这份造纸术得有如何珍贵!
其余且不提,光是一份经金光闪闪的政绩就足够让鱼阳古重新崛起于庙堂!
王芙听到扶苏说道这里,心中已经了然了几分。不过心中细细想,忽然问道:“那这造纸术给了鱼阳古,岂不是与给了胡亥别无二致?”
扶苏先是得意笑道:“当然不是。鱼阳古不同于许谨周校,这种世家子,考虑最大只有自己宗族。怎么可能为全心全意为胡亥考虑。眼下鱼家自身都保全不足,若是被我一击致命,全族祸灭。纵然胡亥能够胜过我,他鱼家也别想再复起!”
说道那工序和配方,扶苏却是苦笑连连:“那东西既不在我手上,也不在鱼阳古身上。却是落到了一个女贼身上,真是……呵呵”
干笑一声,扶苏也不知该如何表明此时的心绪了。
【这一周裸奔,数据什么的都下降了。唔,希望兄弟姐妹们挺起~支持回秦,支持你喜欢的回秦故事。微言在此,拜谢】
第四十九章:选贤任能【二更完毕】
【PS;感谢漃灭兄弟的连续打赏~二更定时送达】
当特科在颜执家中严谨周密地部署之时,扶苏已经要带着娇妻回家了。Www!归了娘家三天,扶苏好生陪着,一路上诸多繁文缛节虽是没有,可同样恼人的却是一大帮子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亲戚盯着自己这问问,那问问。扶苏又不好做不耐烦的样子,不过好在这样的时间持续没有多久。王贲便带着扶苏和一大帮子爷们谈起国事来了。
与会的,不是一大帮子老头。而是刚刚行冠礼的年轻家伙居多。王贲亲自带着扶苏过来,用意自然不言而喻。这些都是王贲故旧亲戚的后辈,皆是有些才能的。此次带过来,名义上是说讨论国事。其实是给这帮人一个入仕的机会,同时也是给扶苏一个选才的机会。
此时的秦国选拔官吏的方式,有耕战仕进、学校培养和乡里推择三种,最为主要的,是军功。也就是说,文武百官,加官进爵都是以军功计算的。这样一条法子让平民终于有了一条跃龙门的机会,可谓造福万民。可同时,这样一个选才制度在和平时期集中暴露出了其不利之处。
秦国所谓*,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秦朝严苛的法律。秦国完善有效的法律体系支撑了秦国崛起兼并天下的道路,支撑了秦国百年的征战天下。这样的一个完善的体系,使得秦国的官吏廉洁,行政制度快捷有效。
可这些法律的设置是在战争年代设立的,考虑是在战争时代下的背景。这样一套法律体系运行到和平时期的时候就暴露出了巨大的问题。尤其是秦陇巴蜀地区适应百年的秦法在原班不动,一字不改运行到山东六国的时候,问题暴露出来的就更多,更严峻了。
首先是六国百姓极难忍受这样一个终生只是为了种田、打仗的法律体系。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便是秦朝整个官僚体系的迅速腐化。从最上层的穷奢极欲到最下层的**,秦朝的国本从根基处开始被蚕食。
六国兼并了,岭南兼并了,河南地兼并了。四海之内皆是秦国之土了。若是在后面的朝代,如同宋明,那当然是庆贺万分的事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国家没了庞大的军事支出,可以有更多的钱粮做其他事情了。
可在秦朝却是不然,战争没了,军功当然也就没了,那也意味着升迁之路也没了。军功授爵下的秦朝,没了军功,如何升迁?没了敌人的首级,如何升官发财?既然不要打仗了,你做事做的再好也是分不到军功了。那么做事还这么努力作甚么?没了外敌的刺激还那么廉洁奉公作甚么?
而且战时体制下的法律制度在和平时期下依旧严苛,可眼下已经不是战争年代了。秦国成了秦朝,成了一个大一统的皇朝。秦朝的官吏们来到山东六国,带去的是严苛的法律,感受到的,却是六国故地完全不同秦陇之地的氛围。
他们看到的是花花世界,摸到的是数不尽的金山银海,享受着权力赋予的美妙,触摸着娇~娘柔嫩的身姿。
于是官吏们在和平时代后开始迅速腐化,升迁的机会小了,战争的压力没了。金钱来了,美人来了,权力带来铺天盖地的诱惑来了。此时不及时行乐更待何时?
那么,收一些礼物是可以的吧?收几房小妾是无伤大雅的吧?那么,给别人办一下利人利己的事情是可以的吧?行行方便,举手之劳是可以的吧?
这样的情况下,扶苏想要在固有的管理体系中找到一套自己需要的班底并不容易,类似秦宪【依照旧例,没有名字记载的用国民,或者地名取姓。比如御史史禄,历史上记载单名一个禄字,可历代称呼就是史禄】这种虽喜黄老却无*行为的官吏甚少,更多的,则是北地郡郡守那种谋私利弃公利之人。
从新鲜血液中吸收自己的班底,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跟随王贲来的这群年轻人而言,这样一个机会更是难得。扶苏是一个政治~集团的首脑,身份低微的他们即使有王家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照顾一辈子,也未必比得上呆在扶苏身边一日。
扶苏和王贲之间谈论的颇为全面,王贲有意将话题引向选才任能的方面,扶苏也十分乐意接受。
于是扶苏和这群士子们讨论的话题是无考校之名,有考校之实。
扶苏想要的当然是那种文武兼备的,好在这个年代的人从没那个落下武艺的。此时是秦朝,不是明清那种士子马上不得,弓拉不得,连走路走要轿子才走得的时代。
此时的士子,就是儒学士子也是要严格学习君子六艺中射和御的。射,当然是射箭,御则是驾车。这两样都是跟军事战争十分贴切的。
这个念头一转,便开始了讨论策论。扶苏胸中早有想要招纳贤士的想法,不过这种动作实在太过敏感,在咸阳这种地方,扶苏不想太过刺激自己那个小心眼的弟弟和那个多疑父皇。
所谓策论,便是以当今政治时事为主要论点的议论文。历史上宋代改诗词为策论改革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则成了八股文,一直到清末的时候才废了八股改策论,不过迅即又被废除。
对于扶苏提出的新名词,众人没有什么异色。身为皇子,若是胸中没有点料,谁能服你?
扶苏的策论便是以长城为命题。始皇勾连旧时北方诸国的长城合并为一处,使得北疆有了防御草原人突袭劫掠的倚仗。不过此时民间多有非议,扶苏借此也希望能够看出来这些青年俊彦胸中是锦绣还是稻草。
策论开始,各个士子说的是唾沫横飞,面红耳赤,好不激烈。扶苏听得倒是兴高采烈,心中却是分外怀念起了王家庄园内的那个小作坊。若是有纸张多好啊,提笔写就是了,自己也好当一回教书先生给秦朝的学生们来一场十分先进的考试!说到教书先生,扶苏却有想到了阿牛那个可爱的小牧童,不知道九原的学堂现在修建得如何了,扶苏南下咸阳大婚,老师的身份也丢了,在吴村建了一个学堂,聘请了几个破落的儒生给孩子们启蒙。
扶苏心中这般念头一过,此时场上的氛围已经变了。诸多士子分成了两派,为首的两个士子引经据典,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其余士子则是依据这两个士子进行思路发散。看的扶苏饶有兴致。
这两个士子,一个名作王纪一,另一个则名作蒯彻。王纪一的策论主要观点是反对长城,理由呢,也很简单。打回去,直接把匈奴人消灭完事。而是还弄出了一套颇有新意的想法,那便是军民合一,三十万大军,除去主战部分的军队,将余下的闲时务农,战时从军。各乡里结成民壮护卫,和后世的府兵制、寓兵于民之法颇为相似。让扶苏颇为欣喜,这个王纪一不错。
另一个则是年纪稍大的士子,年岁约莫三十四五。名作蒯彻,初始听了,扶苏也觉得有些耳熟,想了想,似乎只有个叫的蒯通在历史上有了名。心中稍作遗憾,便继续听这名士子的策论。蒯彻是赞同修建长城的,也很简单。秦军骑兵部队短缺,北疆又地域辽阔,三十万大军看似很多。可那样辽阔的草原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碰见一个匈奴人。北上出击若是不将这群匈奴人用长城挡在外面,很难保证腹地的安全。而且事实上三关口的大捷证明了长城对阻隔外敌的重要意义。
说到最后,结果也就差不多了。这些士子中,,扶苏只看重了两个。一个是王纪一,另一个就是蒯彻。
王纪一武艺出众,除了军事上颇有见地外,对农耕之事也颇为了解。据王贲所说,这个王纪一本是偏支一个农夫之子,王贲见起力其颇大,于是教习了武艺,希望借此培养一个将军出来。不过王纪一在得到王贲资助后竟迷恋上了农学,自认农家门人,学习农事。不过武艺上也没落下,王贲见此,也就没多管。谁承想,眼下竟然弄出了一套府兵制的雏形。
另一个则是王贲老部下的亲旧,名作蒯彻,算起来还是庆倪远房的大表哥。虽然庆倪是弟弟,却兼得武艺出众,于是被王离看中北赴边疆,欲寻那封侯功业。至于蒯彻,则是文如其名,生在武家,却喜文厌武。年少时由于性子狂傲,得罪了许多人,处境颇为不堪。若不是庆倪父亲庇护,只怕被弄到哪个天涯海角去了。蒯彻大了庆倪六岁,眼下庆倪已经成为一曲军侯,领一千人。而蒯彻却因为性子狂傲,棱角分明而蹉跎至今。十年过来,蒯彻如今也成熟不少,任职了一个小县的小吏,磨平了棱角,也领会了人情世故。注~1
事实上,扶苏对秦汉这段历史了解不多。知道历史上似乎有个叫蒯通的,却不知道历史上的蒯通便是眼前这个面带疲色,身形削弱的蒯彻。
而且这个面带疲色、身形削弱的蒯彻还是一个十分彪悍的人物。历史上,蒯彻除了在秦二世元年登场一次之后便销声匿迹五年。但这并不意味着蒯彻能力缺缺或是如何。实际上,蒯彻在那个风云际会,英雄并起的年代成就并不亚于他人。蒯彻第一次登台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