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反应很重要。如果你的反应是惊慌失措的、脆弱的、遇事方寸就乱的,从小给孩子心理造成的重复影响,对他一生都将是重要的负面影响。
所以,你首先要想,面对孩子我需要重新开始生活,重新塑造自己,要使自己更安详,更镇静,更坚定,能够更平稳地对待生活,包括对待孩子身上发生的各种事情。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孩子生病、不舒服时,你都要反应镇静,要从容。你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其他东西不能取代的。
第二个做法,希望你去请教一下老一辈的人。我们的老一代人一般都是多子女的,许多老人对孩子恰恰比较达观,遇事并不是那么惊慌失措、那么在意。你要去感觉一下他们对孩子的那种态度。不像现在的很多父母,把孩子放在一个保温瓶里,把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搞得很脆弱。那种做法对孩子是有害的。
上面这两点对于孩子刚刚出生的父母尤为重要。等孩子再大一点,能听故事的时候,哪怕孩子好像听不懂、似懂非懂的时候,你可以用喃喃自语的方式给他讲故事。无论是讲什么故事,小白免的故事,小山羊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及讲述方式,都是为了使他成为心理上真正坚强、勇敢的人,拥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
如果你能够注意这几点,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你就为他打下了情商教育特别重要的基础。
在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的时候,最有影响的是家长在家庭中──特别是在孩子能看得到的情况下的表现,而且有些表现就涉及到孩子本身。
孩子从小到大,哪怕他特别小,半岁一岁的时候,对周围世界都是有感觉的。你对孩子的一点点反应,他都“记录”下来了。比如,他不舒服了你是什么反应,他疼一下你是什么反应,孩子热一下、凉一下你是什么反应,孩子哭一下你是什么反应,孩子有这样或那样要求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或者孩子有病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
你对待孩子的一整套反应,同时也作为反应程序输入到孩子身上了。孩子以后就会用你的态度来反应他遇到的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溺爱表现为对孩子特别细致敏感、胆战心惊、生怕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这种态度恰恰给了孩子脆弱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他们从自己受到的待遇中,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感受到了对待生活的反应。
可以想象当他们长大以后,对待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按照已经输入的程序做出相应的反应。
目前的家庭教育一种情况是,孩子刚刚出生,怎样从一开始塑造他的情商。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比较大了,已经六七岁、七八岁,甚至十来岁了,由于过去不太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造成孩子的很多弱点。这时候,家长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把这一课弥补过来。
营造好孩子的周边环境
家长:我的孩子现在七个多月,是个女孩。我和我爱人兄弟姐妹比较多,而且上面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家都特别疼爱她,有的时候就比较娇惯。加上大人太多,对孩子看法不太一样,孩子听了这么多人的意见以后,我怎么去引导她呢?
作者:首先,一个孩子从小受到不同的影响,是必然的。不可能所有的人对孩子的影响都一样,所以让孩子接受一些不同的影响没有什么关系,不要把事情搞得特别统一。
第二,为了使孩子长大以后在心理素质方面比较健全,比较坚强,有必要使孩子周围的几代人有个大致相同的想法。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们在书中讲了很多事例,希望你在报刊杂志上再收集一些更生动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涉及到娇生惯养如何使孩子最终受害,不娇生惯养的孩子最后比较成功。这些生动的事例会使得两代人都耳濡目染地接受影响,形成一个大体一致的看法,这样他们以后在做法上也会比较一致。
环境在影响孩子,当你想把孩子往好的方向塑造、调整的时候,首先就要塑造和调整他的环境。所以你不光是要做孩子的工作,还要做整个周边环境的工作。也就是说,一方面让孩子在基本的问题上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他的主要影响,同时有些其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完全避免也是不现实的,同样不利于孩子成长。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正确的。这不是更好吗?
小孩怕生怎么办?
家长:我有个两岁的小女儿,我觉得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具体表现是特别认生。按说她见的人也不少,可这方面的改善总不太明显。
作者:家长首先要比较坦然。我们注意到有些孩子在几岁以前,不要说大声说话,甚至连话都不大会说,但后来发育得很好,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特殊规律。
另外,既然你意识到孩子可能在这方面差一点,就要引导她。这个引导是有方法的,叫由易到难。首先,在一个她比较不认生的环境中,譬如和你及亲人在一起的时候,训练她朗读,给她创造表演说话的机会;然后,逐步扩大到半生半熟的人中间去表演。这样逐步扩大,不要一下让她做一件很难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训练应该能解决问题。但是要注意,不要强迫她,每当她有了进步,一定要给予鼓励,以鼓励为主。
绝对不要对人重复:我的孩子怕生。永远不要重复这句话。
只要有一点好的表现,就一定要鼓励。
孩子为什么不愿去托儿所
家长:我有一个三岁的男孩,一去托儿所就生病,他告诉我,他害怕去托儿所。一到托儿所他就不说话,但是他心里很明白,很多事情他都懂,他就是不说。老师让他干什么他都不干,也不说话。在家里,他可爱说话了,而且他开始说话很早。他去幼儿园三个月了,前两个月去几天就生病,基本上就没在幼儿园好好呆过。从幼儿园回来以后,如果什么愿望得不到满足,脾气就特别大。
作者:首先,你注意到他对你的态度没有?作为一个家长,你要知道现在最能影响孩子心理的是你。他的这个反应,用心理学的语言讲,就是他在潜意识中不愿意离开你。他并不一定很自觉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装病似的情节,孩子自己的理智并不知道。
他在潜意识中不愿意离开母亲进入幼儿园,因此,就会有一系列心理上的反应。他这个反应实际上是对你把他送进幼儿园的一种对抗行为,是在表示不满。
另外,他从小跟你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对你的依赖心理成了他的一种软弱性,有可能当他面对陌生的生活和新鲜的环境时,确实有不适应和感到压力的地方。
你现在重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说你现在因为孩子的这种反应(生病),从此就把他从幼儿园接回来自己带他,那么你就把孩子一直害到底了。他就永远不会离开你,不会有勇气走到社会中去。
所以,首先应该使他逐渐克服第一个情绪。你要明白他为什么不满?要设法理解孩子,在送他去幼儿园时,不要让他觉得你在排斥他,不再像过去那么爱他、管他了,不要让他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第二,你要和幼儿园的老师配合。请老师用一定的方式,把他对母亲的感情和依恋转移到幼儿园的生活中。这需要幼儿园老师比较好地配合。如果老师对这件事持比较冷漠、不太注意的态度,有可能使矛盾更加尖锐。你现在应该和老师配合起来,商量一下,使孩子在情绪上逐步地转化。
你只要认识到他是这样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对离开你的潜在的不满,一个原因是他离开你以后,走进新的环境产生的不适应和压力感。这两个问题认识清楚了,就可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要想办法使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生活的好奇、喜欢;产生对幼儿园老师的亲切感,这是你要做的工作。这些要你去慢慢寻找具体的方案,原则上是这样。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以后,脾气特别大,其实是对母亲不满的进一步反应。做母亲的一定要特别注意,避免使儿子产生恋母情结,这种恋母情结是很容易产生的。恋母情结在孩子长大以后,对他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母亲要爱孩子,儿子没有爱,未来的生活也是不健全的,但是这个爱不可过分,过分了会使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使他今后不能正常地对待生活。这个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否则孩子长大以后,不仅会对母亲产生依恋,还会有控制母亲的情结。这些都是会产生的,他三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对这个问题要有审视,逐步把关系调整正确。
具体的方法:第一,希望你能够处理好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就是说,你不要把照顾孩子的任务独自管起来;第二,应该增加孩子和其他人的友情。
培养孩子与他人友情的方法是,只要有了比较新的小朋友,你就要非常明确地鼓励他。逢人就讲,我的小孩喜欢和谁在一起玩,而且一下就玩熟了。经常以表扬鼓励来引导他,哪怕只有一点点迹象就要鼓励他。千万不要指责他这个缺陷,而是用引导的方法使孩子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对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是游戏的原则,奖励的原则,这一点家长们要清楚。只要你认识到这一点,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就会慢慢得到解决。
我认为,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还是家庭。从家庭原因来讲,有特殊情况和普遍情况两种。
特殊情况有这样三种,一种是有家庭变故,比如父母离异或者说父母中有一个人去世,家庭的变故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刺激和创伤,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病变。另一种情况,比如个别家长对孩子施暴、虐待,孩子可能会产生精神创伤和心理疾病。还有一种,就是孩子遭受过外界的欺凌,比如有流氓骚扰他,甚至对他有过性迫害,同学中有小霸王欺负他,这也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和不健康现象。
当然,这三种原因还属于数量比较少的,除了这三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外,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使孩子们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把孩子放在温箱里,一味地溺爱,把孩子当小皇帝一样对待。像刚才这位家长讲到的情况,其实是与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分不开的。对孩子的溺爱是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心理上产生障碍的原因之一。
第二,对孩子一方面是溺爱,同时又表现出某种专制。爱到非常细致、非常全面,对孩子有了种种的戒律,你只能这样,只能那样;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一切都管到。
溺爱的结果是把一切都管到,把一切都管到往往就会变成专制,缺乏民主的精神。让孩子在溺爱中,同时又是在管制中生活,这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健康。要知道,孩子尤其需要一种自在状态。
第三,就因为溺爱,家长们往往偏重智力教育。在偏重智力教育的时候,忽略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小的溺爱,再加上对智力的高追求、高开发,这种偏向也是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第四,家长关心孩子,希望孩子成材,但是,对孩子常常期望值过高,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变成行为,就对孩子产生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和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升学竞争等等结合在一起,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累积起来,孩子心理上的扭曲、不健康是必然的。
第五,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和父母在一起,关系非常之紧密,由此会产生恋父情结、恋母情结,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按照大家还都能接受的心理学理论,一般来说,女孩子容易恋父,男孩子容易恋母。在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男孩子恋母的情结是比较普遍的,因为我们的母亲成天带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在这种情况下,男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就可能变得很畸形。我经常在街上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对母亲呵斥来呵斥去,就好像一个很粗暴的男性在呵斥很听话的妻子一样。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个孩子从小得不到父爱和母爱,他们是不会健康的。任何一种爱的缺乏,都可能使孩子无法在心理上健全地发展。反过来,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也要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有些家长很骄傲地对别人讲,他的儿子都七八岁、十来岁了,晚上睡不着觉时还要她搂一搂才能睡着觉,吃不下饭还要她喂一喂。当家长这么讲话的时候,她好像很骄傲、很幸福,其实是非常愚蠢的,这是葬送孩子未来的一种家庭教育呀!一个男孩子十来岁了,离开母亲不能吃饭,不能睡觉,这是一种病。家长怎么能不知道这一点呢?
你把孩子往什么方向培养呢?是往疾病这个方向上培养,还是往健康这个方向上培养?往一个强者方向培养,还是往一个弱者的方向上培养?这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溺爱孩子时,要思考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长:我觉得有些心理问题表现在小孩子的身上,其实在我们成人世界也存在。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家长就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很多毛病好像是孩子的,其实本身是家长的素质有欠缺、家长的心理有欠缺造成的。无论在孩子中还是在成人中,心理有疾病的人比例都是不小的,只是程度有轻有重而已。那种轻微的心理不健康现象,每个人多多少少在不同时期都会有。我特别希望你就人的心理问题、人的成长问题多讲一讲。
作者:刚才这位家长讲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问题,这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因为儿童在家庭生活,在学校生活,在社会中生活,所以儿童的教育实际上是整个文化背景的问题。
譬如,我们从小缺乏不同年龄段应该有的正确的性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过去是封建性的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又引进了西方的东西,有好有坏。我们对孩子的性教育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整个社会到我们的家庭、家长都需要正确的观念。很多现在看来心理上的不健康问题、心理疾病,是由小时候的性教育不到位造成的。
我认识一个大学生,他的神经症非常严重,焦虑、抑郁。其病因就是因为他在初中阶段有过手淫行为。因为缺乏健康的性教育,他没有正确的观念,使他产生了深刻的犯罪感。这种犯罪感一直控制着他,让他觉得无脸见人。他现在的症状就是目光不敢正视任何一个人的眼睛。在生活中和人交往有困难、有障碍。
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就是因为在小的时候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和正确的性指导。
又譬如,现在的家长普遍溺爱孩子,同时又在不自觉地进行攀比,比如我的孩子有没有其他孩子穿得漂亮?别人的孩子有了钢琴,我是不是也给孩子买钢琴?
家长的攀比同时也造成了孩子的攀比,是我的父母对我好还是别的小朋友的父母对他们好?这种攀比常常对孩子产生额外的刺激和压力。因为有可能我的家庭条件、父母的条件不如其他家庭:其他小朋友穿得比我好,他有钢琴我没有,或者他有什么条件我没有,这种刺激有的时候也会形成一种精神压力。
这种精神压力就成为孩子心理上不健康的原因。面对如此普遍的原因,家长都应该一条一条地衡量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这种不正确的、不妥当的倾向。
又譬如,我们的家长在溺爱孩子的同时,常常又表现得非常专制,什么都要管。
我认识一位家长,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孩子的来信做母亲的每一封都要拆开来看,她觉得有这个权力。家里的电话有分机,儿子在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