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紫钦天《太极博弈原理》第一部万法归宗
引导语
太极博弈原理——汇聚百家之学,集天下之大成。
人生起落,世事浮沉,纵百万资财,饔飧不继,然旦夕间亦能乾坤逆转。谁主命运之生与杀,谁导悲喜之隐与显?是金钱?是权力?莫如孔明闲展眼前扇,前途吉凶尽在帷幄中。愚自幼受困,茫然间穷通历往,仿效诸葛大义。戊子年,秋风落叶,万念俱灰,感而遂通,创太极博弈原理。雏形初现,祈能于有生之年,篇章可成。
谨向诸葛前辈致敬!
——紫欽天
太极博弈原理共为四部:
第一部:万法归宗
第二部:以心为法
第三部:收化运发
第四部:仁者无敌
————————————
1。阅读提示
○请顺读与跳读相结合
由于本书的观点独特,很多人未必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因此笔者建议首先细心看看本书整体架构以及目录,把握全书的整体内容,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顺读与跳读相结合。第一轮阅读,建议寻找切入点,比如可以先看看本书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很生活化的,边读边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想,而换作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在此基础上再看看所对应的理论,按此逐步把握全书的内容。而后在次轮的阅读中慢慢理解笔者的全书思路,结合你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之融会贯通,自成一脉。
有人跟笔者说,“我这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人很直。”,然后过一小段时间之后再跟笔者说,“我这人最大的不好,就是不会耍手段”……很多很多。我们会发现,这些说辞都是很飘忽不定的,经常变动,也就是这个人的思维想法都是很零散的,很片段(面)化的。
相反,当你能够使用一个共同的结论去解释所有的问题和现象,那么这意味着你初步得到了本书的精髓,你已经具备了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基础。
本书前九章为基础;第十章太极归宗原理即凝合了本书的精髓;第十一章阴阳流转原理是最实用的生活策略理论体系;而第十二章万象演化原理则是最难理解的,但却是最具威力的生活工具;最后一章太极建模则是为了更容易理解本书精华的一种思维锻炼方法。
此书难易,因人有别。如果思维已经定型了,那就会很难接受新的思维体系。不知道读者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比如有人找你改文章,你帮别人修改设计,你们都会陷入一个僵局,就是“你仅仅是小改”,无论怎么改都是在对方的基础上,框架上,(思想)体系上。如果要质的改善,那必须要大改,也就是要动到它的“根”,基础,框架,(思想)体系。
笔者曾经很婉转地忠言一位前辈,可是反被斥骂,吾深知因果本自受的道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若不是笔者曾历经大挫,亦难于数年的静思中重塑自我,遂得太极博弈原理。所以若能有所得,必须下定决心,褪去浮华繁杂的内心,静下心来阅读本书。
现在的书越来越商业化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快餐文化”。这类书只是浮光略影,读过就算了。真正能伴随各位的,是一本书能重整你们所有的认识,继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随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丰富,这个体系会不断地完善。因此,你若幸运:
——书不在多,一本足矣!
○大义本在生活小事中
有一位读者很不解,她说:“我看过不少书,但是我心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疑惑,就是很多书都说得很好,把别人的创业,公关,销售,战争等说得头头是道,我就很想知道一个问题——究竟那本书的作者自己能不能做到!?”
笔者感受良深。
所以你们有没有发现,比如是否存在一位真正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写了一本关于创业的书,而很多人借此书的观点就能创业成功?
——极少,保守地说。而笔者自己则是至今没有发现。
谈创业这类宏大的话题,笔者是很慎重的,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有很多环节需要操作,当你真正上战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实际操作远非那些书说得那么简单和单纯。可是当你成功了,你回头看看这些书会觉得说得也挺在理,不过其实大家心底里都知道这个过程中,你大部分所想到的东西、要想的东西并不是那些书说的。——这就是假象、错觉!这也是笔者还有一些前辈对这类书不感兴趣的原因。
当然有些人比较喜欢这类书的说辞,如所面对的因素不多的同学,譬如有一位演讲家,不需要对自己的演讲活动考虑怎么宣传包装,不需要考虑媒体公关,不需要考虑客户群推动(因为有后台团队处理),他仅仅需要把整一本简单易懂的书念下来就好了,期间使用一些煽情的话带动听众的情绪。
经历下来,笔者希望能给各位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如何去考虑问题,又如何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因此首要的是,在短时间内,把自己身边的小事做好!而大事,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小事慢慢演变而成。(大事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相对应时间也会长。)
有位读者批评笔者,她说:“你的书写得太浅薄了,你的阅历也很浅,没有接触很多高层次的人,没有做过很多高层次的事情,因此这样的书是不值得看的。”
但是笔者并没有感到卑微,相反,能将“太极”“博弈”两个博大精深的理论具体化运用在我们的贴身生活中,即便焦点显得琐碎小气低俗,笔者却深以为豪!
——大义本在生活小事中。
○通识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通识是什么呢?按字面意思就是通用的知识,就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职业,这些知识都能用上。这个词语最先起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细化、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希望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20世纪开始,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而在中国的港台地区特别受重视。其强调考题没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关注你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融汇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并且鼓励人们去勇于提出质疑,敢于创造。
因此本书中的所有例子,或许并不贴近你的生活,或许不是你喜欢的例子,比如说你喜欢安稳的生活,那么笔者谈创业的例子,你有可能不感兴趣,甚至心里面有抵触。但是笔者告诉你,在所有的例子中即使没有一个贴近你的生活的,没有一个是你喜欢的,但是假如你都能解释得好,分析得好,那么这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分析和面对你生活上所有问题。——这就是通识的意义所在。
比如说我们学数学,你觉得很枯燥,比如说高等数学中多元多次方程的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一辈子也许不会运用这些方程,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当你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你看问题的深入性,严谨性能间接得到提高。这种深入性,严谨性在你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能用上!
正如我们砍树,刀就是你的专业知识,通识就是你的臂力。你的臂力越大意味着你更能掌控你手上的刀具。
所以读者在看本书的时候,切莫只关注书中与你关系度高的例子,而忽视其他,你应想想以下内容:
1。笔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一步?
2。每一步的反面是什么?你反问一下,自己能不能得出答案?
3。每个例子里面所提供的观点,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会不适用?
4。每个观点方法操作性如何?能不能使人很容易做到。以什么来衡定能不能做到?
比如说,结论是告诉大家要做好人。那么读者就要思考这些问题了:“什么是好和坏?”,“好坏是在什么情形下不成立的?”,“怎么样才能做到呢?”,“这样算吗?”……
○融会贯通是关键
你们现在缺的不是知识量,而是思维的深度——融会贯通。
我们经常会听到,根据某某学科的说法,结论是怎么怎么样。在很多人的思想里面,他们把生活中的现象割裂为单独的一门科目知识。
实际上这是填鸭式教育的结果。人们为了更好地描述现象,于是使用了“学科”去分门别类地解释。我们每做一样事情,都不是单一学科能完全解释到的,是综合的。
本书中甚少会专门谈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事。笔者认为,如果你把道理看得透,根本不会局限某个方面,更不会试图引用他人的观点去证明某些问题。而是你可以随意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到各个领域方面的事情。也即是,真正的高手是不会使用很专业的术语,同样剑术之至高者,无剑亦能杀人于无形。
比如,笔者在书上提到的三大原理,对于任何事情,你可以使用第一原理解释透,同样也可以使用第二原理解释透,也可以通过第三原理解释透。
各宗各派,各个经典,当达到至高境界的时候,都是同一的,即是殊途同归。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如同“千万江河归于大海”一样的道理。
所以为了你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请看完本书后,尝试使用本书的任意一个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所有例子。当,结果都是一样的时候,那你的思想就升华了!
○不要迷恋名人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
笔者看了很多名人关于周易的见解,甚至有一些报价几万的周易管理课程。笔者看了之后感觉非常失望。而你们看了之后,能得到什么呢?演讲的老师会告诉你关于周易的起源,名人与周易相关的故事,以及按照周易卦象去解说管理的分类,去理解人生……
你花了几千块钱去学这门课,倒不如花几十块钱去书店买本小说看看。因为我们随便一个人,都可以“照本宣科”。
所以一本书的道理,你都能轻易明白,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你花了金钱,花了时间,甚至是不少心血,最后只是停留甚至沉迷在你原有的思维高度上。
当你看完后,心里美滋滋地睡觉去了。几个星期,几个月后,你的生活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有读者说,“你的书太深了,很多看不明白。”,笔者说:“一本能称得上经典的书,必定是前人没有写过的内容,不具备的观点,也就是说读者们必定没有阅读基础,所以他们会感觉很难。但是却因为这种超越性,你们的思维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李开复有一段话非常好:
“大学将是你人生最重要的时光,在大学里你会发现学习的真谛。你以前经常会问到 “这个课程有什么用”,这是个好问题,但是我希望你理解:“教育的真谛就是当你忘记一切所学到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最重要的不是你学到的具体的知识,而是你学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大学学习的真正意义——这将是你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阶段,之后你会变成一个很好的自学者。所以,即便你所学的不是生活里所急需的,也要认真看待大学里的每一门功课,就算学习的技能你会忘记,学习的能力是你将受用终身的。”
这个学习能力就是你的思想体系,犹豫一家公司要运作必须具备部门体系,才能协同运作。
要建立自己的一个思想体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十年前,笔者把很多名人的语录抄了下来,有空就读读,觉得很有道理。可是当笔者遇上常人同样有的烦恼的时候,猛然发现这些语录,这些所对应的故事,没有一点可以让现实问题得以解决。在接下来的十年期间,笔者试着去质疑别人从没有质疑的权威,试着从一些简单不过的小环节中去推演生活的一切一切,于是乎,笔者发现,“原来我已经开始有自己的看法了,已经不再依托某某公式,某某调查结果——所面对的问题可以有切实可行的思路去解决。”
所谓的“主流”观点并非因为它正确才成为主流,只是因为它恰好迎合了主流人群的感觉。
而对很多人来说,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想法究竟是不是他的,大多数人根本上是不知道的。因为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思考过。每天照搬,复制,模仿……而在少数愿意思考的人当中,又有大多数是不懂得如何思考的。所以,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环境的产物而已。
今天,你们捧着这本书,笔者并不期望你们要建立跟本书完全一样的思想体系,仅希望你们能籍此书,更好地整理你们自己的思路,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能独立地分析,推理,联想,抉择一件事物,而不需要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分清“假”“大”“空”
假,就是造假;大就是夸大;空,就是空泛。
理解这三个字,简单吗?很简单。但是其博大的内涵却未必能容易体会到,各位知不知道,这三个字无处不在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媒体,书刊,专家说辞,官方解说……
在这种氛围下,这个地方的人会具有一种惯性的思想:为了金钱为了利益,可以出卖良心,毫无底线,对利益无穷的追逐,甚至以此为荣地去,拍马屁,说谎,忽悠,奴役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富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贫穷之上……
这种文化能存在并且发展的根源在于,某一些人设置了某种游戏规则。谈起游戏规则,比如说,如果美国设定了劫富济贫的游戏规则,那么就会有相应的文化特点。
笔者一直比较喜欢香港的文化,因为它们能容纳不同的意见,进而获得理性,真实和自由。
有一位领导跟他的夫人出差,于是有很多人,媒体,专家,相术师,命理师都赞这位夫人相当大气有气质。
有很多“有识之士”天天在谈论名人、名家、历史,很简单,有那么一些人很希望能傍上一点点关系。
究竟你有没有“假”“大”“空”的潜质呢?非常简单,
——你只要问你自己,站在大街上,市井闹市里,茫茫人海中,你能否看得出哪个是大气有气质的人,哪个不是,而他们的背景,生活又是怎么样?!
——假如你做不到,你谈什么大气,什么气质都属于“假”“大”“空”一类。
——除非你把“假”“大”“空”作为一种手段去运筹你手上的棋子。
所以阅读本书的时候,你们最好偶尔回顾引导语里面所说的一些话,战略和战术切记要分清,什么是你的手段,什么是你的目标,你就能慢慢清晰你的想法究竟与本书的观念有多大的距离。
○能用便是最好的论证
——在一定的时空里面,不能运用的理论,都是屁理论。
有一位学生说这本书的理论很新鲜,就是缺少了可行性,必要性等论述。笔者一直不太喜欢论述一个原理所谓的可行性,必要性,这是一种表面功夫。它能用,读者自然知道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摆在书本上谈,目的只有一个,凑数字以及蛊惑人心(如做报告)。
很多地震前都会有前兆的,比如井水异常,牲畜禽兽行为反常,可是专家说这些是不科学的,而几乎每次这些现象出来的时候,专家都要辟谣。可是假如这些异常的现象出现在你们面前,你们能真正安心地相信“辟谣”吗?——证明不了,你就得否认它吗?!
有读者反馈说,“你的理论很不错,不知道有没有严格论证过?”笔者反问,“你每天上下班有去拿着尺子度量怎么走法才是最短的路程吗?你的走法有经过科学的严格论证吗?正常人根本没有细究这些问题,——因为走了就是最好的诠释!”
读者:“这些看法有调研不?”
笔者:“我不需要直接证明。”
读者:“是调研不是证明。”
笔者:“我能不能认为调研是浅浅的证明,证明是深深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