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更大进步。”
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与患者作伴,必受亏损。
——列·大卫王
鸟需巢,殊需网,人需友情。
——布莱克
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
——克雷洛夫
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
——莎士比亚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荀况
“刘家出人才!”——著名画家刘奎龄苦心教儿学画
著名画家刘继卤(1918…1983)一生作画255余件。1983年他的最后一幅作品《双狮图》被悬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厅。他父亲刘奎龄是一位功力颇深的丹青高手。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为此奋斗了一生。1958年11月,毛主席接见了刘奎龄、刘继卤父子,他高兴地说:“刘家出人才!”
刘继卤从小喜欢看父亲从英租界买来的印刷精致的画报。有时,他能面对一幅画一动不动地看上一两个钟头。一次,他父亲在后院的墙上发现一幅用粉笔画的一匹生气勃勃的高头大马,大小和真马差不多,一问才知道这是5岁的儿子刘继卤画的。消息马上传遍了天津南郊的土城村,乡亲们都跑来观看,交口称赞:“画得真像,画得真像!”这就是刘继卤的“处女作”。
刘奎龄见儿子智力不差,便送他进了土城小学。可5岁的刘继卤心不在书本上,而在画画上。只要一放学,就撒腿往家跑,扔下书包,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头钻进父亲的书画堆里。父亲买了许多画册、画片,光西方的油画名片就有二百余张。特别是日本的名画家竹内栖风的画,潇洒空灵的画风和捕捉物象的精到技巧,深深打动了刘继卤幼小的心灵。他被迷住了,翻来覆去不断地临摹。像《春郊归牧》、《百骚一睡》、《天女》、《斑猫》、《群鸭》等,都不知临摹了多少遍。
父亲还有很多印有外国名画的明信片,为了引导刘继卤,他把这些名画拿出来让孩子看。刘继卤不厌其烦地对照一张张画了下来。其中临摹最多的是英国一位女画家画的《牧马图》。画面上八匹骏马各具神态。牧马人十分得意地骑在马背上,周围青山绿水,景色迷人,生动极了。刘继卤终日把这明信片带在身上,想看就拿出来看一看,总觉得看不够。
为了丰富刘继卤的生活,父亲经常带他到外边去观察活动着的物体。继卤10岁之前,几乎每天都要跟着马群、牛群走一段路,细细观察牛、马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形体和神态,然后把这些都画下来,旁边还写上许多文字。
一天,他和弟弟一块去东楼村买东西。他走在前面,弟弟跟在后面。走着走着,弟弟发现哥哥不往东楼村走,却离开大路,跟在两匹马后面,朝一条羊肠小道走去。他活像个机器人,两眼盯着马举足抬蹄的动作,一直走出十来里远。
10岁时,刘继卤用一块六尺绢,画了一幅福禄寿三星图,人物画得不错,颜色用得也好,许多人都称赞他很有艺术天才,他自己也感到很满意。他把《三星图》拿给父亲看,本想听父亲夸奖几句,可怎么也没想到,父亲越看越皱眉头。他问父亲怎么啦?父亲看了他一眼说:“你自己细瞧瞧!”他瞧了半天,还是不知有什么毛病。父亲用手一指说:“你好好瞧瞧这里!”“啊!”他发现了,原来是一时疏忽,竟把禄星的右手画成了六指。他脸红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为自己的画沾沾自喜过。
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他条件。
——贝弗里奇
向孩子们讲名人的传记故事,会对孩子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
——佚名
追求知识不讲吃穿——科学家钱三强有个好家风
钱家三代人称三世英才。钱玄同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儿子钱三强再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代代相传,都保持着良好的家风。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从1915年起,他先后出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为张扬文化革命的大旗,曾用假名“王敬轩”致函《新青年》,故意反对白话文学,而由另一编者刘半农具名复信,加以批驳,由此引发了一场新旧文学的论战,钱玄同因此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
钱玄同在社会上,向旧文化无情地冲击,在家庭里,也常向儿子钱三强灌输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对于社会要有改革的热情,时代是前进的,你们学了知识技能就要去改造社会。”为了让孩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钱玄同带着6岁的钱三强一起参加了五四运动中的游行。父亲的言传身教在钱三强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种子。
钱玄同的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他对子女们的要求却十分严格。他从小教育子女不要乱花钱,要养成俭朴的好习惯;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孩子们追求真理,学好知识技能,长大后去改造世界。
钱三强牢记父亲的教诲,中学时代就阅读了孙中山先生的《救国方略》一书,立下了研究科学、使祖国繁荣昌盛的志向。当钱三强中学快毕业时,有人对钱玄同说:“你是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钱玄同笑笑说:“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哩!”一天,钱玄同对三强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你的主意,由你自己去选择。但是一个人应当有科学的头脑,对于一切事物,应当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求其真相,判定其是非,然后定改革的措施。”父亲一席话,深深印在儿子的脑海中。不久,三强开门见山地对父亲说:“爸爸,我要学工!”钱玄同欣然同意。
以后,钱三强进了北大预科班。上课时,学生问答都得用英语,这对只学过法文的三强来说,困难不言而喻。父亲怕儿子打退堂鼓,便鼓励说:“目标既然确定了,就应当用艰苦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是属牛的,克服困难要有一股牛劲!”父亲的鼓励对三强教育很大,三强说:“爸爸,你放心,我会把牛劲使出来的。”
三强果然使出了牛劲,如愿以偿地考取清华大学,攻读物理。1937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此时消息传来,留学公费生考试中有一名镭学的名额,钱玄同鼓励三强去应考,三强不负父望,结果考中了。谁知出国前夕,父亲不幸染上重病,三强为此踌躇不决。父亲看出他的心事,对他说:“你学的科学,将来对国家有用,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于是,钱三强洒泪起程,往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指导老师是镭发现者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父亲高兴地写信给三强说:“你有了很好的指导老师,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振兴中华!”钱三强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学成归国,成了一位著名的原子能专家。
子承父教。钱三强做了父亲成了名人之后,同样严格要求子女,生活上要低要求,学习上要高标准。他用周总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名言教育子女,说“周总理的这个思想,无论对客观的知识,还是对主观的个人,都是极其深刻的。”在他的带动下,钱三强全家上下好学成风。人们平日踏进钱家门坎,会不由得放轻脚步,压低嗓音,因为这个家庭的成员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作,或者在听外语广播,没有一个是无所事事的。
钱三强的妻子何泽慧也是个有名气的物理学家。但她不讲吃穿,晴天,一双平底布鞋;雨天,一双浅筒胶鞋。一条咖啡色头巾,洗得发白了还舍不得扔掉。钱三强和何泽慧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他们膝下有三个子女,在他们的熏陶下,三个子女没有一个讲究吃穿,讲究派头的。大女儿结婚时,尽管社会上有大办婚事的风气,她却在父母的支持下,自己挎着衣包,乘公共汽车到男方家成了亲。1968年,小儿子钱思进到山西绛县插队,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难,写信向父母诉苦。钱三强回信教育儿子:“你大了,不能总依靠父母,要独立生活,学会自己走路。”
钱思进发愤学习,在农村不管每天劳动多累,都坚持在小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72年,他终于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钱思进请求爸爸出面替他说话,帮他转学物理。钱三强不同意用他的“牌子”来满足儿子的要求。钱思进听从父亲的教诲,抓紧业余时间自学物理,1978年,终于通过考试,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钱思进上大学后,仍然穿一身洗得发白了的蓝布衣服,脚穿布鞋,背一个旧帆布书包。有人劝钱三强不要对孩子太“抠”了,钱三强却说:“钱多了,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成为他们的包袱。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靠父母是不行的,要学会自己走路。”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卢梭
从农村娃到指挥家——指挥家胡德风在父亲的指导下成才
1954年,总政歌舞团首次赴前苏联及东欧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前苏联一些著名音乐家激动地对合唱指挥胡德风说:“啊,你才28岁?这样年轻!”“能在我们莫斯科大剧院指挥演唱的,你还是第一个!”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个农村娃走上指挥台还不到一年时间呢!
胡德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他的家乡在江苏省沛县微山湖畔。那是个民间艺术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各种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笙、笛、萧等乐器也相当普及。每遇婚丧嫁娶之事,总要吹吹打打,十分热闹。胡德风从小受到熏陶,一有演出,总是挤到前边去看,嘴里还津津有味地跟着哼唱。1930年,不到5岁的胡德风已经能熟练地演唱许多民间小调了。
胡德风的父亲是一个小学教员,在外地教书。他看到活泼爱唱、身体结实的胡德风,心里很高兴。每次从外地回来,两人亲亲热热,父亲要听儿子唱歌,儿子要听父亲讲故事。父亲高兴了,还教他唱抗日救亡歌曲:“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不久,沛县党组织在群众中掀起抗日救国宣传高潮,胡德风参加了儿童宣传队。一天,他们打着红旗来到一家地主家门前作宣传。那顽固的地主竟然派出狗腿子殴打孩子们,还把红旗撕毁。儿童团员们义愤填膺,高喊:“我们不怕,大家唱啊,往前走啊!”他们高举着被撕毁的红旗一直走到县城,直到要求县长对此作出严肃处理。
斗争胜利了,儿童团员们兴高采烈。胡德风惊讶地发现:“原来唱歌还有这么大的威力!”
1938年冬,胡德风的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沛县八路军游击队队长。他把胡德风叫到跟前说:“这几年你进步很快,我送你到正规部队,当八路军宣传队的队员去吧!”没等父亲说完,胡德风就高兴地蹦了起来。12岁的胡德风,辞别爹妈,来到了一一五师六十五团所属的“前锋剧社”。
战士剧社条件很苦,女演员尤其少。胡德风长相俊秀,又有一副响亮的好嗓子,很快成了社戏的“女”主角。他在新编歌剧《小姑贤》中扮演小姑,演得活泼可爱,声情并茂,受到了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1年胡德风入了党,同年他父亲不幸牺牲。15岁的胡德风下决心要像父亲那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献给党的文艺事业。
1953年,总政文工团歌舞团成立,胡德风任合唱队长兼指挥,从此,他进入合唱指挥的行列。
家长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方设法把“娃娃”限制在框框里,一个劲地提醒他:你还小哇,你还没长大哪,你这样做还太早呀……
——A·马尔库沙
书籍伴随着她长大——徐功巧的父亲为子女创造了一个读书的好环境
徐功巧是我国首批自己培养的18位博士中惟一的一位女博士。徐功巧的父亲是个很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十年动乱中遭厄运,后在落实政策中恢复名誉。
“书籍是青年人的导师”。为了把孩子早日培养成才,父亲还在功巧呀呀学语的时候,就买了看图说话小卡片给她看。随后,又买了连环画、童话集、科普画册……应有尽有。单是《小学生百科全书》就有一百多本。琳琅满目的书,为孩子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功巧和哥哥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邀游,从而丰富了想像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感情,萌发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决心。
功巧在小学读书时,她家的小院里养了10多只小鸡。她天天对它们进行观察。后来小鸡突然染上了疾病,一下子都死了。功巧缠着父亲追问:“小鸡好好的,怎么一下子都死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特地又为她买了有关家禽饲养和疾病防治方面的书,让她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功巧在中学读的是俄语,进大学后,为了更广泛地掌握外国科技动态,开始下苦功自学英语。功巧的父亲精通英语,但他为了培养女儿的自学能力,并不特别加以辅导。他仍买来不少参考书,让功巧自己钻研,只是在关键之处稍加点拨。
十年动乱中,家里收藏的书籍都被抄走了。功巧要报考研究生,手头资料十分缺乏,当时她父亲还未被落实政策,每月领取的生活费仅占原工资的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要给功巧添置书籍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父亲是个很坚强的人,他把家里每月订阅的报纸、杂志收集起来卖掉,用这些钱坚持给功巧买书。当徐功巧获得博士学位后,她自己感慨地说:“我是受父亲的培养,在书堆里成长起来的。”
一间没有书的屋子,正如一个没有窗子的房间。
——穆尔
你应该给孩子设置个家庭图书角,或把你的一两格书架交给孩子,让孩子把他的图书排列起来,这会成为孩子奔向知识海洋的码头。
——佚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不怕,有爸爸在——父爱使安徒生的童年苦中有乐
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父亲对文学感兴趣,但无固定职业,靠补鞋为生。母亲是个洗衣妇。家境相当贫困。
安徒生住的小城镇,住着不少贵族地主。他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让孩子和安徒生这样的穷孩子一起玩。有时他们还欺负安徒生,瞧不起安徒生。父亲热爱自己的儿子,他对安徒生说:“不怕,孩子,有爸爸在,他们不理你,爸爸陪你玩。”
安徒生在外面受到欺侮,在家里却可以得到温暖。
安徒生的家里只有一间小破房子。不过这个小房子的墙上却挂满了许多图画和作为装饰品的瓷器,橱窗柜上也摆满了不少玩具,旁边还有一个摆满书籍和歌谱的书架,门玻璃上画着一幅风景画……在孤独的安徒生看来,他的家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展览馆。
为了不让孩子寂寞,爸爸常给他讲《一千零一夜》上古代阿拉伯的传统故事。有时为了调剂一下生活,爸爸特地给孩子念一段丹麦有名的喜剧作家荷尔宝的剧本。在他们的书架上,还有一套丹麦文的莎士比亚剧集。爸爸也常常把这本集子抽出来朗诵几段。这些剧本里的故事更接近现实生活,同时也更丰富多彩。
听了这些故事,安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