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你的感受会怎样?……而周婷婷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全场鸦雀无声,大家不仅被周婷婷深深感动,同时也被张琳的善解人意、坦然真诚深深感动了。
你看,在荣耀与淡泊中,张琳选择了淡泊。
人生有四大选择不可回避,即:择友、择校、择偶、择业,这些选择是否合适,将影响你的一生。
面对择友,“忠诚你的人才是最可靠的”,不论他是穷是富;
面对择校,“适合你的学校才是最好的”,不论它著名不著名;
面对择偶,“真心爱你懂你的人才是值得珍惜的”,不论他的职位是高还是低;
面对择业,“你热爱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不论别人说好还是说坏。
面对机会——经历比名次重要
哈佛看中她什么?
其实,机会是公平的,它会不偏不向敲响每个人的房门。面对这种时刻,有的人早有准备,迅速、勇敢地冲出来;有的人或许躺在那里,对敲门声充耳不闻呢!还有一种人,明明已经听到了敲门声,却躲在那里瑟瑟发抖!原因只有一个,害怕!
19岁的上海女孩汤玫捷,是第一种人,面对机会身手矫捷。她上高中是上海的一所普通中学,但是却成为2005年国内惟一一个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更获得了哈佛校长提供的每学年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这个在中学400名学生中排名仅在百名左右的普通女生,究竟具有何种“魅力”?居然让世界名校为她敞开大门!哈佛究竟看中她什么?
说真的,我也特别想知道答案。
一个星期天,汤玫捷和北京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一起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我觉得眼前一亮:真漂亮!汤玫捷特健美,个子高挑,说话朴实。
“你就是2005年的‘哈佛女孩’?”我好奇地问。
“我叫汤玫捷。请别叫我‘哈佛女孩’,我不喜欢这个叫法。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MADEINCHINA!”汤玫捷说话干脆利索。
“哈佛究竟看中你什么呢?”我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问。
汤玫捷笑了,“狡猾”地解释说,她的一个校友,专门去哈佛招生办打听了关于为什么录取自己的事。那里的老师讲了三点:第一点,汤玫捷这个人很严谨,有很好的学术背景,而且在许多比赛当中,获得了让哈佛认可的奖项。第二点,汤玫捷上高二时,曾作为上海惟一一名中学生赴美学习过一年,在这一年的经历中,汤玫捷给美国当地学校和所有与她交往过的同学家长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美国的历史老师更是在推荐信中夸奖说,“汤是一个热情、勇敢、自信、不太一样的中国学生……”第三点,进哈佛也要经过一系列考试,完成一系列申请材料,在这些方面,汤玫捷都做得很好,毫不逊色于其他的申请者。
其实,汤玫捷的“勇敢、自信”,正是来自她不一样的个人经历。
汤玫捷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是一名退休工人。夫妇俩对女儿惟一的要求是:“做到你自己最好的状态。”因此,他们从不把女儿按在题海之中,从不过分关注女儿的分数、排名,也从不认为女儿参加社会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小学时,汤玫捷就以全票当选了中队长;从初中起,她在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担任小理事,还做过小记者、校刊主编,办过网站,出过指导小朋友上网的小手册……那些大大小小包括“上海市十佳少先队员”、“上海市青少年溜溜球比赛第三名”等76个市级以上的奖项,都从另一个方面映衬出汤玫捷多彩的青春年华。对此,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在我成长的经历中,自己好像没参加过什么培训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我喜欢的,我就一定会去做!”
“那么,你都喜欢什么?”我问她。
汤玫捷又笑了,“喜欢旅游啊。可我旅游有两个原则:一是不跟旅行团走;二是不要导游。跟着旅行团走的最大坏处就是,到一个景点拍一堆照片,然后赶鸭子似地轰你上车,急匆匆奔向下一个景点……这种方式我特不喜欢。所以,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我都是选择自助式旅游。”
“不要导游又是为什么呢?”我有些不明白。
“我看到的世界,不是一个导游能够用语言描述的,而是一个我自己用心感受到的世界。就说一些名胜古迹吧,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很具体的标志性建筑,但实际上,那些东西离寻常百姓的生活实在是非常遥远。打个比方说,北京人不会天天去天安门吧,我在上海当然也不会每天爬一趟明珠塔……是这样吧?太不实际了!离人们的生活太远了!所以,我旅游的时候,从不以一个游客的心态去观看一个城市,而是融入其中,悄悄地关注人们是怎样在那里生活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光听别人的解说,还得靠自己走遍那些土地。而且我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应该再加上一条,‘和万人交流’,这才是完美的学习。”
“看来,你比较看重的是经历,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一点我很赞同。”我高兴地说,“在我们周围,有些人外出旅游就是遵循‘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尿尿,到处去拍照’的死模式,结果只能是‘回家啥也不知道’!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去体验,身在心没在。”
“太对了!”汤玫捷提高嗓门说,“依我看,这个道理跟素质培养其实差不多嘛。比方说上美术班,你一进去,指导老师就像导游一样,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笔应该怎样画,那一笔应该涂成什么颜色……可我认为,真正的美术学习不是这样一个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出于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用自己的心去操纵手中的画笔,自己走进这个门。”
汤玫捷说得很对,进兴趣班、参加各种比赛……其实只是一种经历。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就只管去做好了!有没有名次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感受。
聊到开心的时候,汤玫捷还忍不住告诉我说,就在升高二的那年夏天,她和一个好朋友计划独自去安徽自助旅游;由于知道父母肯定不会支持,于是她俩就隐瞒了真相,把这趟出游说成是一次夏令营活动;结果没等回来事情就彻底穿帮了,她还被爸妈责罚一个多月不准出门。对此,汤玫捷却毫不后悔:“我觉得这是一个选择问题。与其说要帮助一个人提高素质,达到未来的某种成功,倒不如让他从小就学会选择。”
汤玫捷和同学的这次私自出游虽然受了罚,却也证明了她很有能力。她的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离开大人半个多月,没缺胳膊没少腿,就连旅行袋和行李也都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了,不但先前自己担心的“钱被抢了”、“包搞丢了”之类的事根本没有发生,而且看到女儿这一路上玩得特别开心,还体会到了很多东西,以后也就不再过多地干涉她了。后来,女儿远赴美国进行一年的学习交流,父母几乎就没担心过,始终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
“说真的,假如没有这么一段经历,我的父母肯定会说:美国太危险了!”对这一点,汤玫捷显得很自豪。
的确,美国学校之所以最终确定了她,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强。
而汤玫捷也是抱定了“和万人交流”的信念去美国的。
美国希德威尔私立中学是华盛顿地区一所著名的中学,云集着上流社会的子弟,克林顿总统的女儿就曾经在这所学校读过书。学校每年都会招收两名中国留学生。可是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却给美国孩子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不爱说、不爱笑、更不爱户外运动,整天就知道埋头傻学,学得像木头桩子一样;数学成绩好有什么了不起?物理课上有出色表现又能怎么样?要是有种的话,就跟我们去体育场,和我们比试比试。
所以,希德威尔中学校长到上海复旦附中挑选交流学生时就提出要求:最起码来交流的这个孩子得能说话;千万不要来了又不说话,呆上一年就走!既然是交流嘛,美国人希望的就是,你能满足他们对中国的好奇,更希望你给他们带去自己国家的不同文化。
汤玫捷在美国学习了9个月后,彻底扭转了全校师生和当地居民对中国孩子的印象。
到美国后,汤玫捷就读于11年级。但是,她所选修的课程却跨遍了所有年级,有些甚至还是大学里的内容。在国内,她的英语还算不错;可是到了美国,立刻就显出了差距。不过,这可难不住自信的汤玫捷,聪明的她很快就找到了提升英语水平的方法。在她寄宿的美国家庭中,女主人是个学历史的自由撰稿人。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有遛狗的习惯。所以每到那时,汤玫捷就会放下手中的事,风雨无阻地陪着这位“临时妈妈”每天遛狗一个半小时,还陪着她养鱼、喂猫……你可千万别小看每天的这一个半小时,“收获也许是在‘新东方’里呆几周都不能达到的。”汤玫捷这样说。
汤玫捷与“临时妈妈”的谈话内容,论远纵横天下以及200年的美国历史,论近则囊括当下的所有新闻;她还天天坚持翻阅英文报纸,对某一则消息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找机会就要和“临时妈妈”议一议。就这样,只用了小半年的时间,她就出色地过了语言关,那发音、那语调,听起来都相当的“美国化”了。
正如希德威尔中学希望的那样,汤玫捷不但爱说爱笑爱交流,而且在运动场上也时常可以看见她的身影。
“打篮球我会抢着第一个运球上篮,冲浪时我也是第一个踏上冲浪板。我并不知道冲浪有很多危险,甚至我还不会游泳!但是,如果我想做一件事,就会对事情的结果有个大致估计,然后便坚决去做!曾经有人说,我被哈佛录取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其实要我说,倒不如说哈佛觉得这个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上手快,掌握得也快,体现了一种勇敢和自信,以及百分之百的投入热情。哈哈,我是不是有点‘老王卖瓜’啊?”
人常说,“见多识广。”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也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自己强。”
对于汤玫捷,与其说机会等她,不如说她找机会,积极的人生,开阔了她的眼界,使她没等走出校门,就已经融入了社会。
面对机会,你要勇敢,要敢于经历。
面对机会,你要大度,不要太在意名份。
输也罢,赢也罢,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是一笔花钱买不来的财富。世界上有什么能比这样的财富更珍贵呢!
正确的做法就是:敢于经历,把握自信,努力做到这次要比上次更好!
面对攀比——人品比物品重要
人和人比什么?
一位“抓狂”老爸给“知心姐姐”打来电话,诉说了他的烦恼:
我天天开车去学校门口接送儿子。以前,放学铃声一响,儿子很快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冲出来,有时还会吆五喝六地“点”上几个小家伙,一同“塞”进车厢;可是现在,我经常要等得眼睛都快变蓝了,全校人也差不多走光了,儿子才不紧不慢地一个人溜达出来。我问他,哪知这臭小子竟说:“老爸,以后别把咱家‘拓拓’车停在校门口了。那边有条没人的巷子,您就停那儿吧。我保证,一放学立马就‘奔’过去。为什么?咱真丢不起那个人呐!您是不知道,我们班上有个同学,平时不咋地,成天臊眉耷拉眼的。可这段时间真‘捡到宝’了,甭提多‘拽’了;打‘嘴仗’谁都干不过他!没办法啊,谁让他爸开的是宝马呢!车牌号还挂了N多个8!再掰掰手指头数数,我们同学家里有帕萨特的,有本田的,各个风光着呢!再不济有辆普桑(普通桑塔纳),也勉强说得过去。可瞅瞅咱家的小奥拓,让我在同学面前一点脾气也没有,特‘跌份儿’!”好家伙,我还没嫌弃他学习不好呢,他倒先埋怨起我了!知心姐姐您说,照这样发展下去,成天比吃比喝比排场,就是不比学习成绩,可怎么了得啊?我是不是该“修理”他一顿才好?”
这位爱攀比的儿子,确实把他的老爸气得够呛,也伤得够呛。
的确,像这种盲目的攀比之风,目前在中小学生当中非常盛行。我也问过许多同学,班上同学之间都在比什么呀?回答真是五花八门,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狂比”:
第一是“狂比”穿的。套用一句老话“脚上没鞋穷半截儿”,所以看人先看脚,看谁脚上的鞋子牌子硬,用鞋来证明自己有身份。有个男生告诉我:“我们选鞋的标准主要是看广告,NBA明星科比、奥尼尔、姚明穿的都是名牌,他们穿什么,我们就买什么。一双鞋花上八九百块,甚至一千多块,‘飙鞋’的时候,才不‘跌份儿’!”一位女生对“飙鞋”也特有看法:“在我们班上出现了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你跟别人说话,他却会说,等你穿上‘阿迪达斯’才配跟我说话!有一次,坐在我旁边的一个男生故意踩我的新鞋,我让他别踩,可他居然说,‘阿迪达斯’踩‘安踏’是理所应当的!您说,他是不是特欠抽啊!”
第二是“狂比”用的。谁用的东西最时尚,谁就最能代表潮流,在班里也就最有“地位〃。一般来说,手机“拼”得最凶,看谁的价钱最贵、功能最全、内存最大。而且,什么都得比一比,比谁家的电脑高级、比谁家的汽车豪华……
第三是“狂比”吃的。12岁的园园过生日,妈妈就和她商量,不如请几位好朋友在家吃顿饭祝贺一下。可园园却不同意,还说:“那天同学过生日,请我们到大饭店‘暴撮’一顿,花了两千多块!可您却让我在家里请客,又寒碜又小气,我才不丢人现眼呢!”于是妈妈苦口婆心地说:“各家的条件不一样,礼轻情义重嘛!”园园听了嘴一撇:“您也太老土了!现在流行什么您都知道吗?钱本身并不重要,要舍得花钱才是硬道理!今儿多花点钱摆上几桌,立马挣足了面子;以后大不了吃它一个月的方便面,反正同学们又不会知道。”
第四是“狂比”花的。就是比谁家阔气,好像家里钱越多自己就越值钱。上数学课,老师教千位数,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找找实际的千位数。一位女生刚说家里的洗衣机价值1000元,马上就被一位男生“压”了回去:“我们家那台4000多呢!”其他同学也抢着说:“我们家的电脑花了6000块……”“那叫什么破电脑?我们家的是品牌机,一万多块呢!”“我们家的背投电视也是一万多!”“一万块也叫钱?我们家的宝来汽车就值20多万!”“牛什么牛?说出来吓死你!我们家别墅……”
第五是“狂比”谁家父母的“官儿”大。在有些孩子眼里,父母的职业、职位成了为自己树立威信的“资本”。一个一年级的小男生曾经亲口对我炫耀说:“那天,班上一个同学和我闹别扭,居然敢对我说:‘我爸是警察!你要再惹我的话,我就让他来抓你!’我就马上告诉他:‘我爸是公安局长,专管你爸!借他仨胆儿,你爸也不敢来抓我!’您猜怎么着,那小子再也不敢‘乍刺儿’了。”
在北京电视台《知心家庭·谁在说》节目的录制现场,一位军人观众说:“今天我是和儿子一起来录节目的。来的时候,儿子硬是让我换上军装。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让您换您就换吧,就冲您肩上那么多的杠杠、星星,上镜头特有面子!”
你们身边是不是有这五大“狂比”,我当然不希望你们是这“狂比”风潮中的一份子。因为“狂比”于人于己,危害无穷,我曾经和许多的同学、家长、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一致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