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的这种表现是角色——无意识行为。
  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很崇拜老师的。因此,老师赞扬什么?鼓励什么?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由于老师对矿矿连续两次击败全班美国小朋友获得拼写擂台赛的第一名,并无任何表示,既不赞扬也不鼓励,以致他认为:老师既不赞扬也不鼓励的事就不是什么值得回家告诉父母的好事。
  这种行为与我在前面提及的,很多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想法或答案与老师不一致时,就会在“老师总是对的”或“学生必须遵从老师”等等观念的指导下,连想都不想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或答案去认同老师的想法,或接受老师的答案,是同出一辙的。
  这是一种内在的、无意识的、无预谋的、不需经过深思熟虑的角色行为。
  在这件事情上,老师赞不赞扬矿矿,我并不是很在乎;但老师鼓不鼓励“一年多前还不会说一句英语,一年多后竟能在拼写擂台中连续两次击败全班说母语的美国小朋友而获得第一名”这件事,我却非常在意!
  因为老师的言行,会影响到学生的“习惯行为”,也就是角色一一一一x意识行为。老师不赞扬,不鼓励,学生(不仅是矿矿,还包括全班美国小朋友)就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做得好的?什么要继续努力?
  再次,我们来分析“确认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
  其实,这是日常中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一种行为。比如,在知道这件事后,阿莱希欧博士表示要找老师交谈;我打电话去提醒老师鼓励矿矿继续努力等等,都是基于“长辈”或“家长”的角色义务和权利,做出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去达到该目标的行为。
  当然,矿矿的老师精心设计家庭作业,并且要求特别严格,这些都是角色——有意识行为。这些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如前所述,有些孩子为了当一个“好”学生而放弃自己的想法或答案去“附和”老师,这种“角色——有意识行为”是不应该鼓励和称道的。
  最后,让我们来研究“自主行为”,即独立的——有意识行为。
  根据前面所下的定义,在这个事件中,哪些是“独立的——有意识行为”呢?
  我认为,矿矿的老师在他连续两次击败全班美国小朋友获得拼写擂台赛的第一名后,对此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有公开的赞扬也没有私下的鼓励;在我打电话提醒她以老师的身份就此事鼓励矿矿继续努力以后,她表面上答应了我,但“直未就此事对矿矿鼓励过哪怕只言片语。
  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她的这种行为是不受角色规范所约束的独立的、超然的反角色行为。很显然,她的这种”自主行为“不是一个好的行为。
  当然,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选择投降或反战的日本土兵、德国士兵和意大利士兵,他们所采取的独立的——有意识行为,却是值得鼓励或称道的。
  简而言之,用人的两元性和行为的两重性的纵横坐标划分人的四个行为区,这种划分只表现它们的不同,并无好坏之分。
  换句话说,”自主行为“可以是一种好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我们只能说”自主行为“不同于”确认行为“,而不能说”自主行为“和”确认行为“孰是孰非。素质教育的盲区
  一个人的成熟过程为:第1区——第2区——第3区——第4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四个区代表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当婴儿生下来后,就开始用他的直觉和本能去感知世界:热的食物会烫人,哭叫能引来食物或安慰等等。在这个时期,婴儿只能在第三区从事”直觉行为“。
  第二个发展阶段:当一个孩子会叫”爸爸、妈妈“后,这个孩子可能就开始进人第2区的”习惯行分'(即角色——无意识行为)的范围。尽管这个时期的孩子可能还不一定理解“好孩子”的真实含义,但他很可能会乐意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去做一个“好孩子”。
  第三个发展阶段:当这个小孩成熟到可以理解“好孩子”的真实含义后,他就会愿意遵循“好孩子”的有关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去行事。这就表明他已进入第3区去从事“确认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
  第四个发展阶段:等到这个人能够开始反思某些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时,他已有可能进入第4区去进行“自主行为”(即独立的——有意识行为)。
  当然,这个成熟过程可能是很复杂的,因人而异的,甚至是反反复复的。
  如果我们研究这四种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我们会发现那是非常有意思的。
  首先,来看看第4区与第3区的关系,也就是“自主行为”与“确认行为”的关系。
  西方有两个很著名的管理理论,PH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是天生懒惰的,必须加强管理;Y理论认为人是勤奋的,主要是加强引导。
  这两个理论的错误在于把“自主行为”与“确认行为”绝对地割裂开来。
  实际上“自主行为”与“确认行为”是互相排斥又相互联系的。例如,在海湾战争中,某些美国士兵的自主欲望是回家与家人团聚,但其角色期待是作为一个忠于职守的再放战士去攻击敌人。于是,才会出现一方面士兵们询问他们的统帅那些有违战士角色的问题,甚至不排除某些士兵怀疑海湾战争的正义性;但另一方面,美国士兵没有任何逃亡或反战的行为,反而是很出色地执行了海湾战争的使命。
  在中国的教育领域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对应试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废掉应试教育的“内功”和“外功”;但同时又很出色地执行了应试教育的各项政策,成为这方面的“高手”。
  其次,让我们来研究第3区与第2区的关系,即“确认行为”与“习惯行为”的关系。
  如果说“自主行为”与“确认行为”的关系是招生相交的关系,那么“确认行为”与“习惯行为”的关系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让我们来看一个取自《日本、中国和美国三种文化的学前学校》一书的很有意思的例子。这是美国学者拿着录像机到日、中、美三国的幼儿园录下的真实镜头,然后邀请各方面的有关人员观看,并发表评论。作者再把这些镜头和评论汇集成书,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
  下面是该书的作者在中国幼儿园拍下的镜头:
  十分钟后,绝大部分孩子都已完成了他们的积木造型。老师们就过来检查孩子们的工作。如果有一个造型完成得很好(也就是说,与图片一模一样),这个孩子就被告知去把造型一片一片地拆下来,然后又重新构造这个造型。如果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会要求孩子去纠正名。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们按照老师的模型。图片和说明要求去结构造型时,他们是在“确认行为”的区域里活动。
  然而,当一有一个造型完成得很好(也就是说,与图片一模一样),这个孩子就被告知去把造型一片一片地拆下来,然后又重新构造这个造型“。老师就是在开始引导,甚至是在推动孩子的行为从”确认行为“的区域到”习惯行为“的区域。
  由于老师的这种引导和推动不断地重复和加深,”确认行为“与”习惯行为“的界限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变得越来越淡。
  我在前面的”创造性能不能教“一章里,已较详细地谈到我儿子的绘画比美国孩子的显得”有模有样“,并且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的问题,这都表明了”确认行为“与”习惯行为“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甚至相互增强的关系。
  也可以说是在动力定式或定型动力促使下产生的定向思维。
  我在一开始建立这套理论时,对第三区的”直觉行为“与第3区的”确认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的。
  有一天,教授让我在课堂上讨论这个纵横坐标图解时,一个担任学区副督导(相当于中国一个市辖区的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同学说,当他碰到出乎意料的让人窝火的事情时,他可能会失控而骂人,这时他就会在”直觉行为“与”确认行为“之间,即”独立——无意识行为“与”角色——有意识行为“之间作挣扎……
  他的提示,对我很有启发。实际上,这就是人的要挣脱羁绊的”动物性“与人的要组成和维持社会的”社会动物性“之间的冲突。
  最后,让我们来讨论第4区与第1区,也就是”自主行为“与”直觉行为“之间的非常有趣的关系。
  “直觉行为”是人类行为的最初阶段,而“自主行为”是人的行为成熟的象征。更有趣的是,这两者的结合将有助于人的创造性。
  我们曾讨论过,“自主行为”与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反思、独立性、独特的个性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为什么为了达到创造的成功,“自主行为”又需要与那个还带有动物行为成分的“直觉行为”结合呢?
  不少人可能都曾经有过一个相同的经历:就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某个难题,却轻而易举地在梦中解决了!
  这种现象有没有什么道理可寻呢?
  最简单的道理是:人在梦中时往往不受制于常规逻辑的束缚。因此,梦幻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打破理智控制的解放思维的机会,这种机会能够让人自由自在地组合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的信息,而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五花八门的信息组合在理智的控制下是绝不可能产生的。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的无意识自由思维都可能是荒诞不经、荒唐可笑的,但不能因此否认无意识自由思维在有的时候却可能打破常规逻辑给人以创造灵感。
  毫无疑问,“自主行为”在创造的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直觉行为”却可能是创造活动中一个不可轻视的环节。
  人的思维与人的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思维是行为的内在基础,行为是思维的外在表现。
  如果试把人的思维活动与“人的行为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联系起来分析,能更进一步显示出我国素质教育的盲区。
  一般读者都较熟悉的与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关的心理学名词,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是借助储存在记忆中的形态和姿态,或者结合从前的经历体验去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
  逻辑思维是指沿着常规的推理去寻求一个必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
  当然,我们还可以列出许多有关名词来,如线性思维、多维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走向思维、逆向思维、机械思维、条理思维,等等。
  线性思维指单一方向的思维活动。
  多维思维指立体、多向的思维活动。
  聚焦思维是指聚集众多因素于一点进行思维的活动。
  扩散思维与多维思维大同小异。
  定向思维是在动力定型驱使下的按照既定方向或程序进行思维的活动过程。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指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
  机械思维指按照固定程序和步骤进行的思维活动。
  条理思维与逻辑思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实际上,我们并无必要花大多精力去细辨这些定义。暂且不管这些定义有什么样的异同,只要我们把这些思维活动放到与之相关的行为区域去,就可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结果。
  有意识行为独立行为一一一一x角色行为
  无意识行为
  从上面的图解,我们可以看到第4区集中了最多的与创造有关的思维活动。
  例如,任何一个“自主行为”(即独立——有意识行为),必须要借助形象思维或者逆向思维等去打破常规阻力的障碍,以产生出一个新的主意。
  接着,我们需要多维思维或扩散思维去为这个新的主意,做各种各样的假设。
  然后,又要用聚焦思维吉为我们的创造性活动选择一个适当的假设。
  最后,还要用逻辑思维,甚至线性思维去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让我们用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果某天,有某人能够创造出一个用水作燃料的机车发动机,那么这个人首先必须敢于逆向思维,或敢于想像“水”可以作燃料;接着这人又要用多维思维或扩散思维夫作出多种关于分解组成水分子的氧原子和氢原子的假设;然后,他或她要用聚焦思维、逻辑思维去选择一个适当的假设;最后,此君还得用逻辑思维,甚至线性思维去证明这个假设的成立与否……
  另外,我还想要强调的一点是,“证实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与不少有碍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有关联,如线性思维、定向思维、机械思维,等等。
  显而易见,当一个人要“证实”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角色期待或角色的行为规范,线性思维、定向思维、机械思维等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当然,逻辑思维或条理思维也对“证实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的形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举例说明:众所周知,逻辑思维的主要分析手段是推理。归纳、演绎等。当学生考虑放弃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答案去追随老师时,他们的三段论如下:
  大前提:老师比学生有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小前提:这个老师不同意我的观点或答案
  结论:我需要放弃我的观点或答案
  诚如我们所知,演绎推理是“由一般现象到具体现象”;或“由具体现象到一般现象”;或“由具体现象到具体现象”;或“由一般现象到一般现象”。
  那么,“证实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的形成,就可能包括了以下三个步骤:
  人们通常先以社会常识(包括各种角色期待、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等)作为逻辑推理的大前提;
  再用聚焦思维和逻辑思维确认最适当的选择;
  然后,采取“证实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
  久而久之,这就为线性思维、定向思维、机械思维等提供了温床。
  当然,形象思维也可能会有一些,但那都会是在角色认同的范围之内的形象思维。
  我们在前面曾提及,美国的三个学者用录像机在日、中。美三国的幼儿园录下真实镜头,然后请学前学校的教职工、孩子的家长和有关专家对录像作出评论。下面是有关人员在看完有关中国的一所学前学校——东方幼儿园的录像(包括我们在前面所引用过的镜头后),作出的评论。
  原文均取自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中国和美国三种文化的学前学校)一书:
  绝大多数看过我们的中国录像带的美国和日本的有关人员都强烈地反对他们所观察到的东方(幼儿园)的僵硬、严厉和军营似的过分严密的管理。这些反应都给东方(幼儿园)以否定的评价,“老师过多地指导孩子们的玩耍”;“老师过多地限制和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整个气氛被控制太多”;“孩子们独立自由地玩耍太少”;“孩子们活动的水平太被动、太克制、太驯服”。
  例如,一位日本学前学校的管理人员是这样评论东方(幼儿园)的:
  “孩子们看起来是如此的压抑。没有任何东西是自发的。学校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冷淡,那样的缺乏欢乐。孩子们被期望的就是变得如此的不像孩子。
  所有一切都强调:坐要笔挺、要绝对肃静、站队要成直线。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