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来,父母再讲一些自己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样。这样的亲子交流,既消除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又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做父母的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
事实上,与孩子作亲密的情感交流的另一个秘方,就是对孩子表现出自己的坦率和真诚,获得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成为孩子的挚友,把握孩子的内心,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应该从内心深处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的情感深度的、理智的人。虽然有些问题很难向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解释清楚,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坦诚自己的观点,单单你的态度,就会赢得孩子的心。
实际上,告诉孩子父母的真实体验,不仅能赢得孩子对你的信赖,同时,由于父母本人的真实生动的经历往往比起陌生伟人的壮举,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因而更具有独特的震撼力,孩子更容易从中学到面对困境与坎坷的方法与精神。
第15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怎么总是和小朋友处不好关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就像成年人遇到烦恼一样,他们也迫切希望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排解自己的烦闷,修复自己的感情和心理创伤,重新用正常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天。
但是,孩子的社交圈还比较狭窄,他们很难遇到这样的“知己”朋友。虽然在幼儿园,他们也会结交一些行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这些小朋友与他一样同样不成熟,基本上不可能去宽容或抚慰受伤的心理,甚至不能保守秘密。因此,孩子不可能把他们当作情感交流的对象,而本能地要向父母倾诉。
当孩子把父母当做自己的“知己”时,他所渴望的,是父母的理解,是父母帮助他确认他的情感、思想、动机、推理、行为和决定等等。然而,孩子在父母面前尝试着敞开心扉,却常常以失败而告终。甚至在敞开心扉后却发现自己受到了进一步的伤害。时间一长,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渐渐关闭,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不来“烦”你了。
但是,如果连孩子最信赖的“好朋友”都不能让他敞开心扉,及时有效地帮他排解困惑和烦恼,那么,缺少其他排解方式的孩子,他的心理困惑会越积越重,渐渐地导致心理畸形的。
可是许多父母常常忽略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深沉的感情或烦恼,即使有一点不开心,过一晚上也会忘掉的,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感情常常采取轻描淡写的态度。殊不知,这种轻描淡写往往把很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机会放过了。
5岁的安安从幼儿园回家来,情绪很不好,他于是忍不住就对妈妈说了自己心中的苦恼。
“妈妈”,儿子说,“马明今天不跟我玩,我想玩什么他偏不玩什么。”
“哦?”妈妈没有放下自己的工作,很轻描淡写地说:“那你为什么不玩他想玩的游戏呢?你应该学会和小朋友处好关系。”
“我不想玩他想玩的游戏嘛,我也不想和他相处了。”儿子生气地说。
“如果你想做一个不讲理的人的话,那你就一个人玩好了。”妈妈有些不高兴了。
“是他不讲理,不是我。”儿子争辩说,看样子委屈得快掉泪了。
“好啦,好啦。”看到儿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妈妈似乎也有些不忍心了。想想以后儿子有的是机会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也就不想再教育他了。
“或许是因为你累了,所以才不高兴。明天就会好起来的。也许明天马明就会很乐意与你玩的。男孩子哭哭涕涕的像什么话。”
“我不累,明天也不会好起来。你不知道我有多恨他,我恨死他了。”儿子并不准备买妈妈的帐。
“你这孩子,不许这样说话。如果我再听到你这样说话,我就对你不客气啦……”妈妈也不耐烦了。
儿子见妈妈也不理睬自己,气冲冲地回到自己的卧室,把门一摔,“我不喜欢上这家幼儿园了。我要换一个地方。”
在这个例子里,妈妈从一开始便没有对儿子的情绪引起重视,所以从以说教的形式向儿子提出建议,到开始指责孩子,到不痛不痒地说些安慰的话,再到威胁孩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进一步受到伤害,亲密的情感交流也就不再可能了。
2、又不是我叫老天爷下雨,干吗冲我使气?
孩子们在强烈的情绪困扰中,他是不会听任何人的话,也不会接受劝告、慰藉或积极性的批评的。他需要的是我们了解他,要我们了解他在那一段时间里,他内心的奋斗。更进一步,他还希望不需要完全透漏他们的体验,别人就能完全了解他。这是一种游戏,在这种游戏里,他只让我们知道他愿意让我们知道的,其余的则需要我们去猜。
因此,当孩子回家告诉我们“老师打我”的时候,我们不必追问细节,也不需要说:“你又做错了什么,惹得老师打你?”更不必说:“啊,真可怜。”我们需要表示的是,我们体会到了他的疼,他的窘迫,和他心里所感到的愤怒。
我们怎样才能体会到他的感觉呢?我们要看着他,听他说,同时从我们的经验里找到相应的情感体验,加以适当的编排,对他说:
“这一定教人窘得不得了。”
“你肯定气得要哭。”
“那时候你一定恨死你老师了。”
“你一定很伤心。”
“你这天真不好过。”
孩子们的强烈情绪不会在听到“这种想法不对”的时候消失,也不会在父母尝试着要说服他“没有理由要这么想”的时候,就不再难过。强烈的情绪不会由于禁止就自动消失,只会在听的人以同情和了解的态度接受了以后,才会在由浓变淡的过程中消隐。
九岁的儿子带着一肚子气回家。他的班上计划好了要去郊外野餐,可是老天爷却偏偏不作美,野餐的事因下雨被迫取消了。根据过去的经验,妈妈知道,如果采取那些陈腔烂调的方式,对儿子说:
“下雨不能出去野餐,哭也不成啊!”
“今天去不成,以后还有机会的。”
“又不是我要老天爷下雨,干吗冲我发气!”
这些方法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因此,她准备采用新的方法来接近孩子。她心里想:“儿子对于不能去郊外野餐的感觉非常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愤怒的表情显示给我,要我分享他的失望。他应该有这种情绪。我要用我了解他的心情,尊重他的情感的方式,来尽量帮助他。”于是,她对儿子这么说:“你好像很失望。”
儿子:“是。”
妈妈:“你什么都准备好了,该死的老天爷就下雨了。”
儿子:“可不是,真气人。”
过了一会儿,儿子说:“啊,算了!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
儿子的气好像是消了,一个下午都很听话。通常要是儿子带着气回家的话,准会把全家人都闹的坐立不安。不管是谁,早晚都会被他惹得发火。不到他上床睡觉,家里绝不会得到片刻的安静。
3、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你学起来怎么就这么难受。
现在的父母,大都力求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多学一些本事。在他们眼里,会写字,会画画,会唱歌,会弹琴等等,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他们也可能因为当初自己没机会学习,非常懊悔,就更加下定决心,一定要孩子学。这样的想法本来是很好的,但是,他们在让孩子学习的时候,有时却会在无意间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对孩子而言,艺术素质的教育的主要作用本来是供给孩子一个有效的、发泄情感的出口的,然而父母们却过于看重了它,把它当了孩子的一个未来“职业”,一个使命,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就实际的情形而言,孩子的生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限制、规则和约束,这会使他们感觉不自由,甚至愤怒。因此,藉一种媒介物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是必须的。最好的媒介物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是释放情感的大道,它可以发出愤怒的声音,培育快乐的情绪,使紧张的神经松弛。可是,大多数父母都不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艺术教育。他们把它看成了一种职业,因此,他们追求的是孩子对技巧的掌握。这种态度影响所及,当孩子的演技水平长期没有什么进展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演奏者的技能和人格的批评。其结果就是造成屡见不鲜的伤心事:孩子想放弃学习,躲避老师,终止他的“职业”。在许多家庭里,丢弃在一边的乐谱、上了锁的钢琴、尘封的画笔,就是这些伤心事的见证。
把艺术教育看成是一门职业的另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父母们总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的专业人员一般的成绩。他们忽略了这样一点,就是学习这些东西很辛苦,有一定难度,甚至是很艰难的。要学好它,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毅力、兴趣、智慧和勇气。如果父母们都缺少这样的耐心、毅力、智慧和勇气来等待孩子的点滴进步,很难期望孩子会在这方面有优异的表现,取得卓越的成绩。
面对这种情况,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显然,首要的工作就是去找一位好的老师——一个和蔼而能体谅人的老师。这个老师不仅要了解他的艺术,而且还要了解他的学生。由于他掌握着孩子对艺术的持续兴趣之匙,能打开或锁上机会之门,所以他的重要工作是要获得孩子的心。如果他在这方面不成功,那么他的教学肯定会失败的——孩子不会跟他所恨的人爱上艺术。老师的情感语调所带来的回音,要比他的乐器所带来的反应还强烈。
其次,就是父母应充分体谅孩子的不容易。如果孩子所遭遇到困难得到了尊重和了解,他所受到的鼓励要强于其他任何方式。举个例子,六岁的小琳在练钢琴练到第三课的时候,必须练一种新的指法——用双手弹八重奏中的八个音。老师用很熟练的指法弹给小琳看,并且说:“看,就这么简单,很容易的。”小琳模仿老师的手法去弹,可是她的动作却很笨拙、很勉强,总是弹不好。
小琳带着失望的心情回了家。在家里练习的时候,母亲对她说:“用一只手弹八个音很不容易,用两只手来弹就更难了。”小琳完全同意母亲的看法。她坐在钢琴面前,慢慢开始用正确的方法来弹。母亲说:“我听到了正确的音调。看来你的指法很正确。”小琳说:“这一段实在难。”
这天晚上,小琳继续练习下去,甚至超过了预定的联系时间。接下来的这一周里,小琳开始自动练习更难的指法,很快便到了流利自如的程度。小琳高兴地对妈妈说:“原来弹钢琴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难!”
总之,小琳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父母们要切忌以成人的效率标准来控制孩子的生活,因而看轻孩子学习一件事情的难度。殊不知,若以孩子的情感价值而言,要求孩子具有成人一样的工作效率,其代价是十分昂贵的。它会耗光孩子的智力资源,阻止孩子的成长,窒息孩子的兴致,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孩子情感的破产。这时,若充分体谅孩子所遭遇的困难,使他的情感体验得到尊重,反而会降低事情的难度,使孩子得到更快的进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