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各种手段,他才得以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最终立下淮南的基业。
等到他的基业大致稳固之后,杨行密这才变得“仁厚”起来,对于部下很少动手杀人,即便是俘虏也会以礼相待。
不过光凭仁厚毕竟不能长久,部将之中难免有不服法令,为非作歹之人,杨行密又不愿再随意杀人,免得坏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名声,所以这时候他最习惯的处置办法就是骂。
是的,骂。
杨行密出身草莽,骂人的本事也很强,常常将部下骂得想死的心都有了。
比如刘信,他有一次喝醉了酒,刚好杨行密召见他去商议军情,见他这么一副醉醺醺的样子,当场就开骂起来。
最后刘信被骂的“怀疑人生”,连夜就骑马出城,一个人也不知道跑哪里哭去了,直到第二天才回来。
对刘信是如此,对其他部将同样如此;当然,对于朱延寿这个小舅子自然也不例外。
杨行密不仅经常让朱延寿替他背黑锅,而且还时常因为一些小过错就谩骂他。
或许其他人被骂后还能忍受,但朱延寿性情十分刚烈,受不得半点委屈,如何忍得住杨行密的谩骂?这自然就成了两人之间的第一个裂痕。
除了背黑锅和遭受谩骂外,导致朱延寿造反的第三个原因自然就是继承人的问题。
杨行密在清口之战后一直身体不好,而且年纪大了,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也要想一想自己身后之事。
而朱延寿那时候才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所以杨行密那时也有将朱延寿培养成备选的想法,这在无形中就提升了朱延寿的野心。
不过后来随着杨渥逐渐长大,杨行密自然将心思转移到自己儿子身上,对朱延寿也就冷淡了许多,甚至开始想方设法的打压,好为自己儿子铺路。
可以说,朱延寿造反,杨行密在里面绝对做了一些推手,一步步将其逼到造反这条路上来。
当然,不管杨行密做了什么,杨渥现在都不会去翻案,更不会因此就去同情朱延寿。
权利的争夺就是这么无情,一旦涉及其中,即便是亲兄弟都有可能翻脸杀人,更何况是和一个小舅子?
“朱延寿当初也算对淮南有大功,寿州、光州、蕲州等众多地盘都是他打下来的,虽然他造反该杀,不过以他的功劳,给他留个后人也是应该的。”杨渥在心中想到。
……
人群之中,朱广德望着远远离去的杨渥一行人,同样在心中叹息。
他原本不想来大街上,无奈他的妻子和孩子却想要看看吴王的风采,所以他也只好跟着来了。
他想着自己在人群中远远望一眼就走,想来杨渥也认不出他来才对;哪知道最后还是被认出来了。
既然被认出来了,他也索性不走了,就留在那里静静等待杨渥的发落;不管是杨渥放过他也好,还是派人来将他抓走杀掉也好,他都能平静面对。
当初刚开始逃亡到梁国来时,他的日子过得还算潇洒,心中也还有报仇的想法;不过几年后,从南方带来的钱财消耗一空,接下来他的日子就苦了。
身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富家公子,哪里知道养家之道,艰难挣扎了很多年,最终才算娶妻生子,勉强安顿下来。
不过到了此时,他整天所思所想都是如何养家,如何多赚几文钱,心中那份报仇的心思自然也就淡了。
若不是今天见到杨渥,他只怕都快忘记曾经的那些事情了。
最终,当杨渥离去的时候,他在心中也发出了无声的叹息。
(朱广德这个坑总算埋了。)
第五百九十三章议和()
回到临时行宫后,杨渥立即召来众将,商议接下来的安排。
到了此时,北方的战事基本上告一段落,接下来主要就是攻略岭南的事情,所以在商议完军情之后,杨渥当即就下了一道诏令,命岭南刘龑必须来金陵朝见。
这道诏令自然就是要找事了,众人都明白杨渥的目的,所以都没什么表示。
不过岭南除了刘龑之外,还有一些小势力同样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
这些小势力,若是在原本历史上,应该早就被刘龑消灭了才是;不过这一世,或许是对南方局势感到绝望,所以刘龑更多心思反而是用在如何享乐上,对于消灭那些割据小势力是半点兴趣都没有。
所以一直到现在,那些小势力依旧存在。
当然,这些小势力的人也不傻,自然能看出如今的局势,所以在两年多以前就开始派人来与吴国接触,试图获取吴国的承认。
对于这些要求,杨渥自然是不会答应,现在北方战事基本结束,他的目光重新投到岭南,第一个被他瞄上的自然就是这些小势力。
所以很快,第二份关于岭南的诏令就出现了,杨渥命驻守两浙的李承鼎与驻守湖南的吕师周二人各自领兵从北面和东面分别攻入岭南,消灭那些小势力,同时向刘龑施加压力,迫使其投降。
当然,若是刘龑拒绝投降的话,杨渥也不介意让李承鼎二人直接动兵将其消灭。
……
杨渥在金陵停留了五天,然后就准备启程返回金陵。
不过在他离开徐州之前,却突然有梁国使者前来,说是请求议和。
“什么?议和?”杨渥感到有些意外,不过随即就反应过来,以梁国如今的局势,不议和又能怎样?
所以杨渥不应该感到惊讶才是,反而是应该疑惑为什么梁国直到现在才想起来要议和。
“看来朱友贞经过徐州一战后终于认清了局势啊!”
是的,几天前,当杨渥马不停蹄的开始安排攻略岭南时,开封城中,梁国众臣也在商议着与吴国议和之事。
当牛存节大军被吴军突袭,最终大败的消息传回开封后,顿时引得朝中上下一片哗然。
牛存节的大军对于如今的梁国来说乃是至关重要的,如今梁国主力集中在三个地区,一个是河中地区,一个是河北地区,剩下的就是牛存节的大军。
河北的梁军虽然是主力,同时也是兵力最多,战力最强的一部分,不过这部分兵力实际上是掌握在杨师厚手中,并不能算梁国嫡系力量。
河中那边的梁军实力有限,而且还被晋军牵制住,难以担当重任。
唯独牛存节手中的这支大军才是梁军真正能够完全掌控的精锐,结果却被吴军的一千骑兵给打得大败。
这个消息刚传来时,朝中不少人甚至都在喊“杀牛存节以谢天下”的口号,还好朱友贞等人都没有昏头,所以被制止了。
不过南北两面受敌的困境却随着这一战的结果而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梁国必亡。
所以在这场大战结束之后,敬翔、李振、牛存节、刘鄩等众多文武大臣纷纷上书,请求与吴国和谈。
面对这股和谈风暴,朱友贞虽然心中不情愿,但也只能勉强同意下来。
与吴国议和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朝中大臣们,而在于朱友贞本人。
虽然朱友贞继位的时候,梁国的时局已经江河日下,大不如从前,但不管怎么说,梁国依旧统治着中原,依旧有着正统的名份。
所以在朱友贞心中,他依旧将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吴国等势力都视作割据地方的“贼子逆臣”,自然不屑于与他们和谈。
不仅如此,朱友贞毕竟年轻气盛,看不清局势,刚上台的时候大有睥睨天下的想法,还想着能够击败吴军,恢复梁国的霸业。
所以当徐州落入吴国之手时,即便许多人都上书劝朱友贞撤军回来,但他还是坚持要牛存节统领大军进击,意图夺回徐州。
等到晋军消灭燕国后重新南下的时候,他这才开始慌了,连忙下令牛存节撤军,但这时候撤军显然已经迟了一些。
等到徐州之战的最后结果出来后,即便朱友贞再怎么自大,他也被这一战的结果打醒了。
他终于意识到,南北两面受敌,这是梁国如今面临的困境;以梁国的实力,不可能同时扛得住吴国和晋国的夹击。
与其中一家议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另一家,这是唯一可行的策略。
而以梁国面临的局势来看,显然只有先与吴国议和才是最现实的。
朱友贞都点头同意议和后,议和的行动自然进行的极快,毕竟大家也担心吴国会不会立即出兵北伐,所以还是迅速搞定议和之事才行。
就这样,仅仅几天时间,梁国的议和使者,御史大夫刘显就抵达了徐州。
而杨渥得知消息时,已经将留守徐州的事务都安排妥当,正准备乘船返回金陵。
“嗯,梁国人这么急着与孤议和,看来他们是担心孤立即北伐啊!”想到这杨渥不由得笑了起来。
他原本并不打算与梁国议和,毕竟两家的关系已经到了现在的地步,有没有议和都没多大的关系,反而可能约束到吴国的行动。
不过既然梁国都已经派使者前来了,那么杨渥也不介意派人与其谈一谈。
当然,这条件自然就要往大了提了,狮子大开口是免不了的,至于最终能不能达成协议,或者能得到多少好处,那就要看最后的局势演变了。
而且为了配合和谈,杨渥还决定在合适的时候让王绾和康怀贞出兵对梁国控制的沂州发起一次进攻,以壮大声势,威胁一下梁国。
杨渥心中谋划已定,当即笑着对身旁的冯道说道:“议和之事,就由礼部侍郎皮光业负责。不过在此之前,你先拟定一个议和的条文来,让孤看看。”
“是。”冯道连忙答道,同时问道:“那在此之前大王要不要见一见梁使?”
“有什么好见的?暂时别理他,告诉他,就说孤已经返回金陵了,让他要议和就去金陵吧!”杨渥一口拒绝。
他已经安排好了行程,连回金陵的船队都已经准备好了,虽然他是君主,能随时改变自己的行程,但他怎么可能为了一个梁国使者就变换行程。
再说了,将梁国使者多晾几天,这也能表明吴国的态度,让其更加心急,从而在日后的议和之中不敢多提条件。
计议定下后,杨渥还是按照原本的计划南下金陵。
与此同时,冯道等人也迅速拟定了一个议和的文书,呈递给杨渥过目。
“嗯?这就是你们拟定的条文?”回金陵的御舟上,杨渥有些不满意的看着冯道等人递上来的文书。
“两国在现在控制的区域为分界,相互之间保持和平,梁国每年向吴国以高于市价三成的价格,购买至少五十万贯的食盐、茶等物资……”
看着这份几乎是当年淮南第一次与朱温议和时的条文的翻版,杨渥不由得摇了摇头。
“这些读书人果然都不是谈判的料,若是在势弱的时候还知道该如何据理力争,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但一旦势强,反而不知道该如何提条件了。”
当年杨渥统领淮南军第一次北伐,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而朱温则因为北方战局糜烂,尤其是魏博各州造反,急需要抽兵去平定,所以朱温派人与杨渥和谈。
那时候淮南一方一来战争持续已久,没有足够实力继续北伐;二来杨行密恰好在那时候病重,所以杨渥最终和朱温达成了一个和约。
当时按照和约,虽然朱温需要向淮南赔付一笔钱粮,并且需要以较高的价格向淮南购买食盐,不过当杨行密病逝的消息传到北方后,朱温立即就翻脸,拒不执行和约。
如今冯道不知为何将当年的那份和约找了出来,稍微修改后就呈递上来,让杨渥感到十分失望。
“大王,臣以为此时议和与否,对我国来说作用并不大,但和约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住梁国,让梁国能放心去与晋国交战,以达到让他们两败俱伤的效果。”
“所以臣以为和约的条款不必定得太苛刻,以尽量达成和约为上。”冯道显然也感觉到了杨渥的失望,所以立即解释道。
“你是这么考虑的吗?”杨渥脸色这才好了一些,同时对冯道的能力也有了初步的认知。
的确,和谈对吴国并没有什么用处,毕竟现在的局势,只有吴军攻打梁国的,而不是反过来。
但和谈对于梁国却意义重大,别的不说,就说前些天徐州之战结束后,梁军兵败的消息传到中原各州后,立即引起了极大的恐慌,靠近吴国的各州军民甚至出现了大举逃亡的迹象。
若是不能与吴国达成和谈的话,梁国不仅需要防备晋军,还要时刻防备吴军北伐,在这种情况下又能坚持多久?让他们与晋国两败俱伤的目的显然也不能达到。
第五百九十四章晋与梁()
“大王,达成议和能让梁国稳定局势,有利于让他们与晋国相抗衡;若是我方提出的条件太高的话,一来不利于和谈的达成,二来也会加深梁国对我国的戒备;反正我国也不缺那一点好处,何必提出太多严苛的要求呢?”冯道小心解释着自己的意见。
杨渥听了后顿时沉吟起来。
冯道的意见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如今的吴国还真没打算从梁国那里获得太多的好处,而且即便提出太严苛的条件,只怕朱友贞也不会答应。
还不如将条件定的低一些,以尽快达成和谈。
不过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杨渥还是不打算按照冯道的条件来,至少一开始会提出严厉的条件,接着再慢慢降低条件,保证最后能达成和谈就是了。
“先漫天要价,然后让他们落地还钱,这才是谈判的正理。否则你若是一开始就提出底线条件,即便和谈成功了,只怕朱友贞也会以为咱们怕了他,不敢提出过分要求。到时候只怕还会整出什么事端来。”杨渥道。
“这个”冯道愣住了。
杨渥接着道:“只有一开始提出严苛的条件,然后逐渐让步,最终达成的和谈,才会让朱友贞知道和谈来之不易,才会珍惜这个和约。”
冯道拱手拜道:“大王所言甚是,臣受教了。”
“嗯,若是没有什么事情的话,那就先下去修改吧。”
“是,那臣就先告退了。”
冯道朝着杨渥行了一礼,然后准备离去。
这时杨渥忽然想起一件重要事情来,连忙道:“等等。”
“大王还有什么事情要吩咐?”
杨渥道:“当年朱温篡位自立,僭号称帝,即便是朱友贞继承梁国之位,但也不能改变梁国乃是伪朝的事实。所以孤即便是和他达成和议,但也不会承认他的帝位。孤最多允许他以梁王的身份来和谈。”
“这”冯道有些惊讶,没想到杨渥居然会提出这么一个要求。
“大王,若真提出这么个要求的话,只怕朱友贞不会答应吧?”
会答应才怪,让朱友贞以梁王的身份来和谈,这岂不是要他承认朱温篡位不合法吗?这样一来梁国的统治基础都会出问题,还和谈什么?
杨渥笑了笑道:“孤也不指望朱友贞会答应,不过若是他不答应的话,那么和谈虽然最终依旧会达成,不过仅仅限于口头上,孤是不可能留下任何书面上的和约文书的。”
不能留下书面上的文书,这就是杨渥与梁国和谈的前提。
如今虽然吴国的根基越发雄厚,国内的人基本上已经忘却了当年大唐的荣耀,但在整个天下间,同情和怀念大唐的人依旧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