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第二个建设的地区。
但是劣势很也明显。海岸线漫长,但是每年有半年日本海方向的港口是冰封的。别说庙街的港口,就是海参崴冰封时间也长达半年。而且孤悬关外,自身几乎就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无法跟内地联动,发展后劲乏力。
所以东北正要想得到更大的支持,希望国家能给他们投建大型项目。
国家的大项目可不是胡乱砸钱。那是杨潮设计的国家整体效率提高的大局,大西南是人家有那个条件,江西水系跟广东水系在分水岭只有十几公里距离,这些都是自然条件,是老天爷给的。东北可羡慕不来。再说,东北的水运其实并不落后,他们不需要修建什么运河,从康熙那会儿,辽河就是黄金水道,直接从营口能逆流而上到达吉林。选择则有600公里可通轮船的水道,通过浑河和太子河,奉天、本溪、铁岭、抚顺和辽阳城市带都能通过轮船直达海口,河海联运极为通畅。
另外黑龙江、乌苏里江的通航条件也都比较优良,只有冰封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水运也不是东北正要争取的,他们争取的是类似山西那种火电项目。他们认为东北煤矿资源丰富,也有条件发展火电。至于水电,东北虽然有辽河等大型河流,可是水电开发条件却不好,第一是平原落差太小,无法拦河建坝,第二是每年都有封冻季节,对电力供应要求稳定的特点不符合,所以东北水利建设最合理的是防洪和灌溉,没有发展水电的条件。
东北的煤炭资源倒是可以建设火电,可问题是买给谁?距离上距离关内太远,不如山西位于中部,方便向周边省份送电。因此东北火电应该立足自给自足,就像他们的地理位置一样,自成一体。
“东北人口现在还不到1亿吧?”
杨潮叹道。
东北人口高峰期已经超过了1亿,可是大都是移民,经济危机爆发后,大量移民都迁回老家去了。
“东北目前的经济,除了奉天周边的重工业地带外,其他城市主要以轻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为主,我没说错吧?”
杨潮又问道。
东北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条件太优良了,因此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这种条件太适合发展食品工业了。所以食品加工业极为发达,大连经济危机之前有榨油厂100家,安东这方都有30家,资本额以千万计算,每年东北豆油出口100万吨。哈尔滨的面粉厂有30多家,整个东北更是多达300家以上,东北面粉供应了北方大城市三分之一人口的口粮。
而且东北有利的一点是,不是某一个城市发达,而是整体发展都不错。
作为经济中心的奉天,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火柴、酿酒、食品、饮料、服装、制革、机械、肥皂、蜡烛、印刷、烟草、建材、造纸、电力等工业都有。
单像安东这种小城市甚至小县城,都有自己专营的产业,比如安东有丝厂50多家,机器设备1万多台。西丰县这种县城也有丝厂40多家,机器设备5000多台。盖平、海城各有丝厂12家,机器9000台。营口的织布厂有近百家,还有织袜、织带、毛巾等等工厂。
以奉天为中心,发展出了不少专业分工的工业城市,比如哈尔滨的面粉和榨油两个产业占哈尔滨工业总产值的80%;大连榨油业占当地工业的90%;长春的面粉工业占总工业产值的75%;齐齐哈尔的酿酒业占总工业产值的42%。
可以说东北的轻重工业搭配均衡,工业化全面发展,工业格局相对健康。
“现在消费市场已经开始恢复,我相信东北经济很快就会恢复的。”
杨潮对东北经济发展抱有信心,因为消费市场不是在恢复,而是杨潮担心的都在压制,生怕引起通货膨胀,在各种调控之下,依然在慢慢恢复,一年之内就能恢复到经济危机之前的状态,毕竟日薪不是白白提高的,那时候就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大风口。
但是看到东北正要失望的神色,杨潮突然心中一动,美国政治是资本家和平民,是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在相互博弈和妥协中发展前进,中国政治却更多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如果地方不能从中央得到实惠的时候,很难说不会出现离心力,挑战大一统原则,割据还不至于,但在各种政策上,消极抵制,甚至对抗,却不是不可能。
出于政治考虑,也不能在这个艰苦的时刻,中央忽视地方诉求。
想到这里,杨潮看了看米青。
“大总统,您看是不是这样,东北经济确实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中央免除东北工业企业三分之一税收,用来鼓励他们更新设备增强竞争力。”
米青很聪明,立刻领会了杨潮的意思,点了点头。
“就这样办吧。”
东北政要这才露出喜色。
这些年随着中央权力加强,主要是在潘逊手中将中央税收比例提高到了跟地方对半的程度,过程充满了博弈色彩,利用中西部贫穷省份的支持,在国会惊现的通过了这样的税收分配比例。
说起来很怪,在平稳的社会,越是落后的地方,就越是支持中央增加权力,越是富裕的地方,越是希望中央少干涉,原因很简单,穷地方更依赖中央的支持,如果没有中央的财政倾斜,中西部地区有一大半省份现在都不可能完成义务教育。
杨潮接着又道:“当然,你们也不能完全指望中央,你们地方政府也要拿出相应的减税政策,我建议你们也免除三分之一的税收。当然这些减免的税收是作为专项资金的,必须让企业拿出更新设备的票据来核实才能抵税。如果东北工业都能更新了设备,目前的困局,自然迎刃而解。”
杨潮的目的当然不止是经济上的,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考量,东北的工业体系很齐全,如果能将整体设备都更新一遍,竞争力就能提高一个层次,尤其是重工业整体实力的提升,那意味着综合国力的强大。
后世只看到纳粹上台后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却没有考虑到这个发展的基础在哪里。
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长达十年时间,最多只有三四年正常发展,那是在道威斯计划的支持下的短期繁荣,很快就又遇到了经济危机,经济立刻就被打回了圆形。
但是别人忽视了,正是这四年时间,让德国重工业整体完成了设备更换,可以说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德国的机器设备相比英法更新,更有效率。
纳粹上台之后,德国才能顺利的开始进行军事准备,如果没有道威斯计划的普遍,德国工业设备普遍还是一站之前的水平,恐怕无论纳粹多么毒菜,也不可能调动起足够的技术力量。
如果在二战之前,能让东北工业整体完成设备更新,那对二战之中发战争财也好,武力介入也好,都是一个坚强的支撑。(。)
第六百八十节 第三轮调整()
最后让东北各省政府回去后立刻制定东北工业促进计划,在电力、钢铁和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全面推行设备换税收计划。
同时杨潮还答应,在东北投资兴建一座大型兵工厂,将山东兵工的产业模式,全面引入东北。山东兵工可不是单纯的兵工厂,而是大量生产民品的综合性机器制造工业。
东北的问题也提醒了杨潮,提高整体工业水平,是比单纯的扩大生产规模意义更大的事情。
所以杨潮回去之后,就开始在全国推广这项方案,中央将为愿意更新设备的企业减免三分之一的税收。
而恰恰杨潮也觉得该到了第三轮调整的时候了。
第一轮调整是压制日用品消费,通过补贴鼓励老百姓购买收音机、自行车等小件消费品来压制葱姜蒜等农副产品的价格过快增长,一年多后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已经开始出现价格下跌的时候,杨潮果断的放弃对小件消费品的补贴。
第二轮则是补贴汽车业,在高补贴的刺激之下,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了大规模扩张,一年之内就将生产规模从过去的30多万辆,增加到了100万辆。
老百姓对汽车这种中高级消费品的消费能力,极大的拉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比如钢铁业、南洋的橡胶产业、电子工业等等。
第三轮调整,杨潮不直接补贴消费了,百姓的消费能力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他决定将第三轮调整的财政补贴放在补贴企业上。
其实美国总统胡佛在经济危机期间,一开始就打算采取补贴企业,这是共和党的一贯策略,即便到了21世纪。他们刺激经济的方法,往往也是给企业减税,而民主党则强调的是普通人的福利。
其实胡佛的政策,在经济上是对的,可是在政治上是错误的,老百姓之后看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美国最严重的问题是就业,通过补贴企业,确实也能间接的促进就业,但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得经历通过的转型,所以胡佛输给了罗斯福。
强两轮补贴消费之后,杨潮这次通过补贴企业更换设备,其实就是在做好经济全面复苏的最后一步棋。
这项政策推出之后,估计几年内中国工业企业的设备就能更新一遍。全部采用30年代新出现的机器设备,效率会大大的提高。
而且杨潮并不狭隘,这个补贴肯定会让山东那些机器制造企业大获其利,山东的机器制造业可以生产大多数全世界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从大型机床、精密机床到纺织机械、大吨位水压机、鼓风机等等,却不可能生产所有最先进的设备,所以杨潮打算向全世界开放市场,鼓励企业可以向德国、美国等过采购比中国同类产品更先进的设备。
总之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谁的更好,就用谁的。价格高点都无所谓,杨潮要的是一个效率最高的工业体系,而不是单纯的为重工业提供市场,山东重工业的市场,苏俄的那些大订单就足够丰厚了。
这个政策首先获利的,就是那批刚刚得到了大西南水电项目订单的企业。尤其是上海一大群民营企业家们,他们的工厂本就需要采购大型设备,否则根本就没有能力承接水电设备订单,原本是要贷款的,现在发现竟然还可以拿来抵税。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山东的重工业企业,当然也不会吃亏,至少会有一半设备订单会落到他们腰包不说,他妈自己也可以借机更新设备,毕竟设备对于重工业,尤其是机器制造业来说,意义更重大,因为只有随时保证自己的机器设备是最先进的,他们的产品才有可能是最先进的。
重工业企业,可以引入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利用全世界最优秀企业的最新成果,当然也包括山东本地企业的最新成果,将他们的制造水平在提升一个层次。
总之这是一个全国工业体系都收益的政策。
但收益的结果却不可能平衡,因为对于工业发展水平落后的西北地区来说,他们能得到的利益,远远低于山东、上海这样的工业发达地区。
可是如何支持这些地区发展呢?
21世纪,大西北发展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距离大海距离太远,造成的运输成本高企,工业竞争力不能跟东部地区相比,新疆是靠油气资源,陕西是靠着国家投资的航空业等高科技产业,即便这样,西部大开发的效果也很不明显,更不用说这个时代了。
对于杨潮而言,他可以借用后世很多经验来发展经济,但他搜遍脑海里每一个角落,也找不到一个可资借鉴的例子。
因为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体来说,能借鉴的样本本就不多,很多是借鉴美国,但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条件是不能比的,东西沿海之外,中部就是大平原,他们西部也是靠海的,不靠海的大平原是世界上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
除了美国,也就剩一个苏俄了,但是苏俄制度的效率问题始终是一个门槛,通过国家统筹性来发展西部,影响的整个国家的大局。
杨潮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效率还是公平的死循环之中。
如果是以前的他,比较欣赏的是自由经济,那么在他看来,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真的很很难发展工业。
但现在的他,看问题,更多的开始从政治角度出发了。
中国边患,历来多出自西北,哪里民族成分复杂,也容易产生矛盾,如果不好好发展经济,让哪里的人心理产生失衡,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即便到了21世纪,哪里依然是中国值不稳定的地区。
效率还是稳定,这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杨潮想到了德国,德国往往鼓励均衡发展,并不热衷于发展大城市,除了汉堡、法兰克福和柏林、慕尼黑等少数城市,德国很少有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反而中小城市均衡发展,为此牺牲了很多效率。
比如东德合并之后,西德征收了几十年的团结税,用来支持东德的发展。
“西部开发得提上日程了!”
杨潮心中暗道,最终政治考量压过了经济考量。(。)
第六百八十一节 西北大开发()
渤海隧道引起的轰动还得持续一阵子,中国媒体在连篇累牍的报道,采访各个施工人员,报道茅以升的故事,深挖施工的故事,连茅以升一直不肯承认的神龙的故事,都从工人嘴里挖了出来,非常受老百姓喜欢。±
但是外国报纸普遍不会接受这种事情,哪里有什么神龙啊,即便营口哪里有龙骨为证,西方人更相信那不过是某种稀少的海洋生物,对中国底层百姓传说的神龙报恩的故事,都推到中国人的愚昧和迷信上。
至于为什么施工速度这么快,西方人也有自己的解释,有的说五年施工其实也不算快,只是大家之前对难度的估计太大了,也许在海底修建隧道,根本就没有那么困难也说不定,也有的从海潮上找原因,认为也许是中国渤海地区特殊的海潮帮了大忙。
这股热潮一时半会是不会减弱的,杨潮没心思关心这些,他跟金九又会晤了一次。
跟金九商讨了一下朝鲜经济问题,鼓励金九继续抓紧森林工业和纺织工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朝鲜经济,争取用十年时间,将朝鲜经济水平提高到日本一个程度。
然后杨潮就悄然离开了东北回到了南京。
接着立刻跟一些西北的议员沟通,交换了一下对西北经济的看法,表达了支持西北经济发展的态度,让他们感到欢欣鼓舞。
同时邀请西北各省政要来南京商讨。
对西北只能给政策,不可能直接投资,因为国家投资最多只能集中在大项目,集中在基础设施上,不可能由国家出面,在西北建立一座座工厂。
跟西北的陕西、新疆、甘肃(此时包括青海在内)三省省长频繁沟通之后。杨潮确定,将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到西北投资,中央可以给与他们财政支持,也就是免税,不是免一点半点,而是全部免除。但中央占的税收份额也就是一半,也就是最多只能减免他们一半的税收,至于地方给不给他们减免,那就看地方政府的态度了,反正中央的大政策是西北地区的企业,未来三年内不在征收税收。
对中央来讲,这三省的工业企业税收一年也收不上来多少,除了很少的食品加工业、轻纺织工业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型企业。
作为羊毛重要产地的青海和新疆。吸引一些毛纺织工业过去,还是很有机会的。
新疆也有发展棉花种植和加工业的潜力,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农垦公司去了新疆,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