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以为这会是他的巨大政绩,可是没想到的是,很快舆论的注意力就被米青吸过去了。
这时候李富安才发现,虽然**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都痛恨的行为,是永远的社会焦点,可是跟发财比起来,中国人还是更关注自己的那点小钱钱。
当然关注这些的,只是市井粗俗之辈,有家国观念的精英,还是更关心国家的。更关心李富安的反腐的。可是很快米青又用殖民地问题,将那些经营的目光也吸引了过去,相比反腐,这些民族主义者对开疆拓土的关注又更上一层。
如果说提升工资,这种事情是米青那个女人想出来的,那么跟英国人快速的达成协议,这种外交手笔,李富安就绝不相信是米青的能力能够玩的转的。
这时候李富安的目光才投向了北方,他明白总统不是一个人,她的背后有一个男人。(。)
第三百六十三节 分裂()
那个人如同巨大的阴影一般,哪怕已经不在国内,却依然影响着他们,这种感觉让李富安十分的不安。
有的人的动力来自于压力,有的人来自于理想,有的人来自于****,而李富安的动力则来自于这种不安,他内心深处很没有安全感,这种不安催促他不断的攀爬,因为他需要外界的证明。
跟杨潮对抗,李富安没有勇气,而且直到如今,李富安都认定,杨潮是支持过他的,只因为他输了才去支持米青,如果他能够证明自己,杨潮一定会再次支持他。
所以他要打败米青,他第一次将这个女人当做了他真正的对手看待。
就好像他曾经将他的弟弟当做对手,无论是读书认字,还是留洋读书,因为他不是他父亲的亲生儿子,他是过继过去的,而他的亲生父亲早亡。他养父对他很好,好的让他没有任何怨言。但他到底不是亲生儿子。
尽管有各种缺陷,但是李富安的智商绝对不低,他很容易就看到米青的一系列政策中的缺陷。
那种普涨工资在他看来,就没有什么效果,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他发现,虽然给超过一半的低技术劳动者涨了工资,更是带动了全国性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带动了物价的普涨,最底层的那些工人的工资涨幅在物价中完全被抵消掉了,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因为中国依然是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城里工资增长,农村的劳动力就涌入城市中,农村劳动力带给低技术工人的竞争压力巨大,甚至很多根本不需要技术的杂工的工资不但没有涨,而且降低了。
李富安很清楚,当涨工资运动酝酿一段时间之后,会积累起新的民怨。
而资本家中的怨气已经出现了。
别的不提,富强党内部的怨气就已经公开化了,甚至造成了组织内部的分裂。
分裂从什么时候开始。恐怕从战前杨潮允许和鼓励富强党成员投资创业就开始了。
以前的富强党,大都是留学生的时候,年轻、激情、理想化,那时候大家都是纯洁的。可是一旦牵扯到了利益,于是分化就开始了。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完全军事化的党派,虽然比美国那种菜市场一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组织要严密的多,成员还是要服从重要决议,比如这次涨工资。富强党成员如果不配合,那么就会被开除;可是也没有弗拉基米尔那种军事化的组织严密,不干涉个人的生活,一个成员,想干宣传的就去干宣传,想管后勤的也可以申请调到后勤部门去,甚至不愿意承担任何党务也可以;组织更是不干涉个人的私人生活,不干涉个人的事业发展,允许大家获得事业的成功,不谋求他们完全奉献。
所以这是一个比国内那些半成品组织严密。又不及苏俄那种组织严密的组织,在服从统一管理的同时,成员享受到充足的自由,这种自由,尤其是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让怨气出现后就开始扩散,而且很快相同的观念就开始形成新的派别。
首先是对宗旨的理解就开始出现分化,富强党的主旨一直是强国富民,但是是两个方向,强国和富民。先强国还是先富民,这两种观念始终存在,杨潮在的时候,确定的方向是先强国后富民。杨潮能压制的住一切,所以没有任何疑义。
可是杨潮一走,本来就对方向问题有不同见解的两方就开始分化,米青这次的日薪一两运动,则强迫所有的富强党成员企业增长工资,这在那一批始终把富民当做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困难,很乐于接受。
可是在企业家中,由于受到利益影响,他们并不认同这种观念,办企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恶人,不管原来是什么理想,很多都转变为强国思想,因为强国就意味着要集中,聚集资本,扩大工业。
因此在富强党企业家中,越来越倾向于强国派,米青的运动不但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理念受到了挑战。
李富安很容易就跟这批人成了一个派系,不仅仅是因为他要跟米青对抗,也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强国派的人物。
强国派的人物,通过不定时的聚会,私人聚会,开始表达着对政府的不满。
这些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力量集中,关键是手里还有钱,他们决定办自己的报纸,脱离富强报,取名强国报,开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他们完全支持李富安的政绩,在全国范围内,发出反腐倡廉、强国和工业化的声音,以自己的喉舌的出现为标志,富强党这个组织开始走向了分裂。
米青对此并没有太过关切,因为这批人真的只是少数,以一千来个资本家加上大量的民族分子为核心,总成员还不到两万,而富强党的总人数现在已经超过了百万,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内部派系而已。
而且她也不认为内部派系有什么问题,凡是自由的组织,都有这种派系,美国人、英国人都是如此,她没想到的是,在她执政的后半期,这个小派系将成为她执政的最大阻力。
米青也没有精力关注这个问题,她现在的注意力在调停欧战。
随着跟英国和解,她的威望极度提高,这种被全民歌颂的感觉,让她十分享受,根本看不到任何危机。
而调停欧战很显然将让她的威望进一步提高,因为这是一次中国国际地位的巨大证明。
中国将从一个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变成一个可以在世界上发出,不容忽视的声音的列强国。尽管她早就是强国了,但是她需要一个证明。
而这次调停,就将是一次加冕礼。
米青向各国发出了调停的照会,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关注,这一次没人不给面子。
德国倒是真想体面的退出战争,英法虽然不愿意就此停战,但是不想这时候得罪中国,美国对于就这样结束战争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抵触,因为他们的目的基本达成了,那就是削弱英法霸权,同时捍卫了他们的债务安全。
所以他们还是给了面子,立刻在北京召开和会。(。)
第三百六十四节 休战()
英法、德奥两大集团,以及关系复杂的意大利和美国,总共六国代表齐聚北京,至于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家,他们只是列席会议,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
可以说北京和会就是这六大国家和中国操控的。
会议谈判的异常激烈,因为各国都有不同的诉求。
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要求是,双方以战前的领土结束战争,但是奥匈要求吞并塞尔维亚,或者他们允许塞尔维亚成为一个奥匈帝国中的一个自治共和国,现在奥匈新皇帝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允许境内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波兰组建自己的政府,在加上一个塞尔维亚(斯拉夫人)的政府,形成四元帝国。
奥匈表示,一个涵盖南欧四大民族的帝国,有助于维持该地的稳定。俾斯麦曾经说过,奥匈敌国的存在有利于欧洲的和平,如果没有奥匈这个可以维系各个民族的国家,欧洲也必须组建一个类似的国家,否则南欧就没有和平可言。
这场战争就是因为奥匈和塞尔维亚的争端为导火索的,所以要是奥匈吞并了塞尔维亚,意味着他们获得了胜利,这是英法根本不能接受的。
德国人的要求是,和会承认他们跟苏俄签订的条约,也就是让欧洲国家承认白俄罗斯以西的所有领土归属德国。
虽然德国的诉求没有伤害到英法的利益,德国人也表示会撤出法国领土,可是英法还是强烈的拒绝了,美国人更是强烈反对,他们要求保证一个完整的俄国,美国要求确保俄国领土完整,绝对不是为了保护俄国人,只是他们不希望德国太强大罢了。
老实说,对美国工业而言,德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人对一战利益中最大的一个野心就是。彻底击溃德国工业实力,战后美国又大力投资德国,最高的时候,控制了德国工业生产的八成。
对英国而言。他们也无法接受一个称霸欧洲的德国,得到了大片俄国东欧领土,尤其是白俄罗斯的农业潜力,一定会造成欧洲大陆的失衡,法国将没有能力在牵制德国。俄国很可能会直接成为德国的附属国。
所以英国人是必须反对的。
法国那就更不能答应了,那样一个德国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恐怖了。
而英法美三国也有自己的诉求,英国是继续维持欧洲平衡,同时瓜分德国的殖民地,而法国人付出了这么沉重的代价,打败德国获取欧陆霸权,这才能让他们这次的损失得到弥补,反正殖民地问题上,肯定是英国瓜分到最多。最好的殖民地,他们根本竞争不过。
美国人则试图维持欧洲的平衡,以及他们的外债的安全,所以他们不希望英法失败,但是也不希望英法彻底灭掉德国,他们希望德国接受失败,并且付出一定数量的赔款,让美国可以收回借给英法的巨额外债,同时也不至于让英法彻底控制欧洲。
意大利则要求奥匈割让里德里亚海沿岸领土,同时希望得到德国在非洲的大片殖民地。
只是意大利跟奥匈帝国在边境打了三年多。发动了十几次伊松佐河战役,就是突破不了这条河流,要不是他们还能牵制一些奥匈军队,英法都懒得搭理他们了。德奥联军甚至一度攻入意大利。刚刚结束的卡波雷托战役中,德奥联军进攻意大利第二集团军,该集团军在伤亡一万来人后,剩余二十多万人投降了。
德奥联军距离威尼斯只有三十来公里了,这让英法感觉到了恐慌,意大利打不赢奥匈帝国不要紧。可是一旦他们失败了,德奥就能通过意大利领土从南部攻击法国了,英法不由得陷入了要保护意大利的境地。
这样的意大利确实也没有资格要求这要求那,估计英法都有些后悔拉这个奇葩参战了,战争这种游戏实在是不适合这个国家来玩啊。
所以意大利的要求不但德奥不屑一顾,就连英法都不好意思支持意大利,让意大利人感觉到委屈,他们好歹也损失了几十万人,也为战争做出了贡献好不好。
各方利益根本就谈不拢,不过谈判期间,由于中国的强烈要求,美国的积极响应,欧洲战场上的炮声暂时平息下来,双方都愿意在和谈期间停战。
这个决定,在各国都引起了极大的欢迎,可是真的能结束战争吗?
这只能是扯淡,再没有人比杨潮更清楚了,因为休战期间,德国人的动作可没有结束,他们加大了向中国的物资采购,而且从过去的粮食,转移到了铝合金上,这些铝合金到了德国,只会变成飞机和飞艇,显然德国人还没有放弃战争。
“不过德国人有一手啊,这么快就恢复了农业生产。”
杨潮虽在秋明,但他的整张生意网依然运作如常,德国人订购了20万吨铝合金这样的生意,自然是要汇报给他批准的。
“怎么可能?人也不够,地也不够,德国人不可能生产足够的粮食!”
王长平很确定。
“德国的地是不够,可是他们从俄国抢的那些地可都是好地啊,白俄罗斯的耕地开垦出来一亿亩都不算多,足够德国人吃的了。”
“白俄罗斯?”
王长平疑惑。
杨潮叹道:“是啊,白俄罗斯的耕地条件,虽然比起乌克兰不算什么。但是注意让德国的粮食产量扩张一倍。看来这一年来德国人没有闲着,他们竟然恢复了白俄罗斯的农业。看看拥有乌克兰的俄国,打来打去的何必呢。”
俄国的饥荒实在是一场荒诞剧啊,这又给德国人提供了理由,那就是这些土地在俄国人手里简直是浪费。
王长平点点头,俄国人玩的这些东西,连他都感到可惜,多好的土地啊,竟然饿死人!
“也幸好俄国人自己闹的厉害,否则德国可就制不住了。”
杨潮叹道。
“乌克兰那地方,可不仅仅是耕地过,矿产更多。德国人当年打的主意就是希望苏俄用乌克兰的粮食和矿产给他们赔偿,可惜俄国人自己一片大乱,别说矿产了,粮食都运不过去了。”
王长平点点头,突然想到自己是来汇报情况的:“今天俄军攻下叶卡捷琳堡了。”(。)
第三百六十五节 列强干涉()
10月10日,就在北京和会进行期间,俄国人发动这场军事行动,绝对不仅是纯粹的军事行动,这显然是做给英法看的,给全世界看的,告诉全世界,沙皇帝国还没有退出江湖呢。
老实说,这场欧战和会拒绝俄国人参加,对俄国是很不公平的,俄国为战争付出了上千万人牺牲的代价,可是讨论战争结束问题,却没有人邀请俄国,不但中国政府没有邀请俄国参加,英法都没有邀请,因为大家都认为,俄国已经实际上退出了欧洲战争。
所以斯托雷平不甘于寂寞,让科尔尼洛夫发动了一次攻势,轻松攻占正限于饥荒状态的苏俄城市。
“俄国人可是给美国出了一个难题啊。”
杨潮笑道。
王长平的眼光还看不到那么远:“跟美国有啥关系?”
杨潮笑道:“威尔逊最近不是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吗。第六条就是让外**队撤出俄国。美国人的算盘打的好啊。想用美军登陆法国介入世界事务,让德国人撤出法国,让奥匈的民族自治,让其他国家军队撤出俄国。这是要让欧洲恢复到战争之前啊,真要这样了,欧洲这场仗就白打了。那个国家肯干?”
威尔逊以为他向欧洲派了几百万军队,就有了说话的底气,太低估这些老殖民头子了。
美国人参战的理由也就在于此,让美国获得更大的世界话语权,再向以前那样被孤立,美国人还是很有危机感的。
可惜要让欧洲恢复战前的局势,不但要让德国人吐出吃到肚子里的俄国领土,还要让英法不能扩张利益,双方都不肯答应啊,倒是俄国人很愿意接受,美国人甚至都在苏联谈了。
但是这次沙皇的军队攻占了叶卡捷琳堡,可就是把刺刀抵在了欧洲的胸膛上,沙皇摆出一副夺回国家的架势。美国人到底怎么办选择?
王长平是看不到这么复杂的局势的,他的参谋部分析一下或许可以。
“那美国还能支持苏俄不成?”
王长平说道。
杨潮笑道:“不可能。他们只有支持沙皇一条路。看吧,沙皇马上就该有钱了。”
沙皇确实很快就有钱了。
他们证明了他们还有军事实力后,虽然在会场里没有他们的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