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此刻的吴起对于吴国的感觉远远大于魏国,让他在全心全意的为魏国效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与其自己以恩情强迫吴起不得加入吴国,以此掩盖他的才华,不如让他自己做决定。无论他加入吴国也好,不加入吴国也罢,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加入吴国自己虽然很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姬凌云用人的本事,加上他对于吴起的器重,吴起将来的成就一定不可限量。说不定可以如姬凌云说的那般,成就不逊色于孙武子,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同样的道理,假如吴起选择不加入吴国的话,也就意味这魏国将会少一个厉害的对手。日后若是能够逃出去也可以帮助魏国,使得魏国平添一位大才。
无论吴起选择什么,吴辰觉得自己都不会有遗憾了。
吴辰欣慰的抚摸这吴起的脑袋。说道:“这个姬凌云太厉害了,他知道以你这自身甚高,又不甘心失败地性格,想要迫你归顺,那是痴人做梦。所以以此怀柔之法。将你的心给收服了。你嘴上不说,其实心底是很想追随姬凌云,在他麾下建立功勋的,可对?”
吴起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这天下大势基本以定,姬凌云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何况,这姬凌云又是这个世上唯一让自己心服口服地人。
吴辰一笑,说道:“叔父知道起儿的选择了,按照你的意愿去做吧,叔父不会责怪你的。”
吴起高兴地点着头,正如吴辰料想的一样,若非魏国有他在。不想与之为敌,吴起早就加入吴国了。
吴起道:“叔父,不如你也随我一同加入吴国吧,以吴王的气度是不会在意你曾经于他为敌的。”
吴辰面色一放。冷声道:“此事休提,魏君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吴辰即便粉骨碎身也无法报答,岂能背信弃义。”
吴起知道自己这位叔父的性子。不在说话了。
他看了吴辰一眼,道:“叔父,您对起儿的恩情,起儿无以为报,不管如何,起儿一定要就你出去。”
话音一落,吴起迈步跑了出去。
吴辰叫了几声。见没有回应。苦笑道:“这孩子……”
吴起一口气跑进了姬凌云的营帐,由于他是姬凌云身旁的护卫。守卫只是看了一眼,并没有阻拦。
走道姬凌云地面前,很意外,吴起先客气的行了一礼。
姬凌云看了后,突然间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虽然这段时日,吴起对他的态度好了许多,但如此尊重却还是第一次。
“吴王,吴起今日求您一事。”
“果然有事相求……”姬凌云笑了一笑,以知他后边地话是什么,说道:“说说看。”
吴起道:“吴起求您放了我叔父,此后吴起甘愿任凭差遣。”
“不行!”姬凌云一口拒绝,道:不过你不用担心,寡人不会伤害吴辰。寡人麾下的端科将军在也他们的手上,正准备与赵毋恤商议换俘呢。”
吴起一愣,暗忖,难怪叔父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原来早已打算。略一沉吟道:“不行,吴王。适才叔父规劝,吴起已经打算投奔吴王,为吴王效命。但是叔父待我恩重如山,若不回报,任何能够与之为敌?吴起恳请吴王答应吴起地请求,只有吴王让吴起报答叔父待吴起的恩情,吴起才能够放手为吴王效命。”
吴起语气有些狂妄,视乎没有他吴起,吴国难以取胜一般。不过,以吴起的能力确实有这个狂妄的资格。
姬凌云正是欣赏吴起这股狂妄的作风,但是此事却没有商量。
端科为了胜利,甘愿以死来为他姬凌云而战。天幸,端科侥幸活了下来,现在有救他的机会,姬凌云无论如何也不会妥协。
吴起听得姬凌云语气坚定,一脸的失望,郁郁不快地站在一旁。
姬凌云没有理会吴起,继续跟公孙圣商议当前局势。
公孙圣道:“展如将军地大军已经攻破了上党,此刻在上党整军,打算休养半月,在攻打赵国国都晋阳。”
姬凌云点头道:“准了,一路上的攻城略地,确实辛苦了。项鹰那里有什么进展?”公孙圣摇了摇头道:“依旧没有进展,韩国将所有兵力都聚集在了国都南郑,并且还动用民兵守城。项鹰所部不善于攻城,南郑依旧稳如泰山。”
郁郁不快地吴起,听了他们的商议突然插声道:“我有一计,可破南郑。”
第二十六章 暗结匈奴(手打版)
吴起的话立时引起了姬凌云和公孙圣的注意。
姬凌云双手环绕胸前饶有兴趣的看这吴起,露出了聆听的姿态。以吴起的性格若是没有九成的把握不会轻易的开这个口的。
吴起自信满满的说道:“当年在下曾与叔父一同游历天下,每过一城,叔父便会问我此城如何破之。或用计,或用强,或阴谋,或阳谋,以此来教导与我。有一日路过新郑,叔父又问了相同的问题。那新郑位于中原富庶之地,经过郑国多年修缮远非寻常城池可比。我苦思许久,不得其法。一日听郑国小孩乱唱童谣,说是新郑河十四,家家得安宁。原来,这新郑周边有洧水、溱水、水河、梅河、莲河、暖泉河、高路河等十四条河流,水流不大,但使得新郑附近土囊肥沃,连年丰收。于是,想得一计,将十四条河流中最临近的六条改道,汇为一处,以水淹之法,令新郑成为汪洋泽国。如此,新郑不攻则破。”
“那六河可是溱水、水河、梅河、莲河、暖泉河、高路河?”姬凌云当年帮助郑国对抗过强晋,对于那里的地形异常熟悉。吴起这一提,他便心有领会,露出了赞许的笑意。
吴起点头高兴说道:“不错,正是这六条。”然后,他又接着说道:“三晋联盟,各安其职。姬斯总揽后事,政务;赵毋恤负责领兵作战;而韩累却负责押送粮草。三人相辅相成才造就了今日能够与吴国一战的局面。只要吴王能够生擒韩王韩庄子,在以韩庄子交换端科将军便可。”
说来说去,吴起还是有心让姬凌云放了吴辰。以报吴辰的养育之恩。
姬凌云手托下巴沉吟片刻道:“你又如何确定赵毋恤一定会为了韩庄子而放了端科,要知道那时候韩国已经灭亡了,没有实际的利用价值。”
吴起依旧是那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说道:“这个吴王大可放心,韩累此人别无所长,但为人沉稳至孝,为了他的父亲,他可以干出任何事情。兼之,端科将军是大王的心腹,想必无论赵毋恤等人用什么条件都不能让他归降。或者从他口中套出任何事情。他对于三晋来说没有任何地利用价值。以一没有价值的人,换取三晋联盟的内部和平应该没有人说不愿。”
吴起的分析头头是道,有条不紊。
姬凌云无话可说。一探手道:“寡人被你说服了,就按照你说的办。寡人立刻让人给吴辰将军准备马匹和干粮。放他离去。”
吴起高兴跳了起来:“那么吴王,我可以去送送叔父吗?”
“当然可以!”姬凌云毫不介意的说道。
“谢,大王!”吴起叫了一声“大王”,高高兴兴的跑了出去。
“你怎么看他?”看这吴起消失的身影,姬凌云转头看向了公孙圣。
“年纪轻轻,思绪周全,言谈举止。充满了自信,用兵大胆,可谓智勇双全,不枉费大王在他身上所花的心思。”对于吴起。公孙圣也是赞不绝口。如此大才,只要不是嫉妒贤人的人,都会欣赏喜欢。
姬凌云再度将心思放在了当前地事物上,三日后,他便准备驻入济阴邑,随时准备北出黄河,攻占北地。
一晃一月已过。一切如吴起意料中的一样。
项鹰以水攻之法。将新郑变成了汪洋泽国。百姓们用来做饭的灶瞠成了青蛙地天地,城内人们只好悬釜而炊。吊起锅做饭;不久粮食用尽,直至易子而食,状况惨烈。新郑城虽然坚固,几度经营,经得住攻打,但此时已是弹尽粮绝,无法据守,只能开门投降。随即,还没有等姬凌云提议以韩庄子交换端科。
赵毋恤已经派人前来商议换俘一事,显然端科在他们的手上除了耗费粮食以外,没有任何用处。
在这一个月地时间里,姬凌云已经做了了一切准备。全军上下,经过了一个月的修整,个个精气十足。正当他兴致满满准备大势入侵魏地的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却在这个时候传到了姬凌云的耳中。
就快没粮食了!!!
所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在这近两年的交战中,吴国的四十五万大军所消耗地粮食何止千万计。即便吴国在富庶,也禁不住如此的消耗。
所有粮仓皆以见底,里头空空如也。
若非有邗沟的帮忙,怕是早已支撑不住了。
所以,姬凌云得知了伍子胥传来的这个消息后,先是一惊,随后也是一阵点头,能够支持那么长地时间,已经是出乎于意料之外了。
吴国不比他国,自从自己以毁周之计颠覆周朝以后,自己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征战。从蚕食小国,再到破百越、攻楚、入秦、战匈奴等等大小战役高达百战。
其间休整的时间少之又少,皆因吴地富庶,兼之自己效仿汉朝屯田政策才能令吴国的粮草周转过来。如今四十五万大军皆在前线,田地无人屯耕,坐吃山空,粮食消耗自然远胜以往。
静静的听完符央带来的情况,姬凌云沉默了会儿道:“我军还有多少粮食?”
符央道:“将所有粮食都聚集起来大概够我军半年使用,再从百姓那儿收购一些,勉勉强强可以维持八个月。”
八个月!
姬凌云手指有饥饿中的敲打着桌面,许久才道:“将所有地粮食全部聚集在一块,存放在临淄附近地稷下邑,把你麾下的五万士卒空出来,一起加入战斗,务必一战而功成。”
“是!”符央面无表情地回答道。
“此外……”姬凌云看了符央一眼道:“符都督,等会你去从军库里支十五万银钱,犒赏你麾下的士卒,告诉他们这阵子辛苦了。”
符央和他的五万水军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但他们却负责了吴国四十万大军所有的粮草供应需求。
自己这里还好说,只要沿着新挖掘出来的邗沟,走颖水直接抵达卫国的陶地,安全且没有任何风险。但是另外两路呢?这两路深入敌军腹地,要想将粮食运到必须要经过敌人的地盘,这一年半载以来,企图打吴国粮草注意的人比比皆是。但在符央的策划下,愣是没有让对方得逞过,每一次都安全且及时的将粮食送到。
此等功绩,不用多说。
姬凌云向来赏罚分明,并没有因他们未上战场而看清他们。
符央激动的告辞离去,打算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的部下。
姬凌云独自在帐中思索,八个月灭赵魏确实比较困难,但并非没有这个可能,关键在于是否有值得利用的战机。
正在为如何短期破敌的姬凌云埋头苦思的时候,在黄河北岸的赵毋恤等人已经通过秘密渠道得到了这个消息。
赵毋恤看着乐羊、邮无正、行人烛过和史黯等十多名将笑道:“我们这里不怎么样,对方看来也不好过吗?”
此刻赵毋恤已经一扫战败的阴霾,重新振作了起来。或许,他赵毋恤确实不是姬凌云的对手,但只要有一线机会,他赵毋恤就会奋战到底,直至生命的终结。
不仅仅只是吴国粮草告急,三晋的情况也差不多了。大战至此,三晋的余粮经过近两年的消耗,仅仅还能坚持个一年左右而已,比吴国要好上那么一丁点
董安于这时看着郄疵,问道:“你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郄疵依旧是那副铁打不动的神色,说道:“我已经联系上了匈奴,此刻文章应该已经到达安邑与盟主会面了。”
吴辰、乐羊神色一变,一同看向了赵毋恤。此刻赵毋恤神色淡然,显然已经知道此事,心中略微生出不快,但也不在言语。
在怎么说吴国与赵、魏、韩之间属于内战,国人之争。而匈奴却是塞外异族,并非同类,让他们参予中原之事,实在不大妥当。
第二十七章 目的一致(手打版)
董安于见吴辰、乐羊神色不悦,心中明白,正如赵毋恤当时的情况一样。不同的是赵毋恤表达的方式更加的激烈。
赵毋恤自从十五岁从军开始就在和异族打战,一生中基本上有一半用在了对付异族的战场上,让他同意跟异族联手,无异于让他跟生死大地一同谈天说地一般困难。但那又任何?自己又何尝希望将匈奴牵扯进来?何况匈奴中还有他赵氏的死敌智瑶的存在。只是当前是形势所逼,不得不如此而已。
董安于对异族的反感一点也不逊色于赵毋恤、吴辰、乐羊等人,但他能够冷静的分析一切的利弊。即便匈奴在可恨,但在这一刻他们的敌人都是一致的。
同时也知道若不解除这个心结,内乱将离此不远。
“诸位的心情老夫可以理解,正如当时的主帅一样。主帅这一生几乎都在在于异族战斗,让他与异族合谋确实有些为难。但目标一致,相互之间可以利用。我们都不希望吴王强大,在这种情况之下,放弃成见,一同对外才是最好的选择。此时此刻,我们已经输不起了。”
吴辰、乐羊也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以想起来心中难免有些疙瘩。
吴辰点了点头,很理智的接受了下来。
乐羊闭起了双眼,来了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赵毋恤似乎也不愿意将话题停留在这个地方,说道:“还是来商议一下怎么对付姬凌云吧,其他的事不去想了。”
顿了一顿,赵毋恤独自分析道:“姬凌云将所有军粮都囤积在了稷下邑,将他的五万水军空了出来。其意非常明了,显然是打算在粮尽以前,以水军攻破黄河防线,将我们都一起收拾掉。黄河防线狭长。吴国水军又是天下无双,要想守住黄河防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吴国的水军。”
在场众人皆明白赵毋恤所说的含义,三晋新败。锐气丧尽,缓过当前危机,才是当前之要。
因此,赵魏韩三晋的意图已经从开始固守破敌,改成了坚守拒敌。避过吴国的锐气,再做图谋。
吴辰、乐羊这时互望了一眼,彼此之间点了点头,坐了一个简单地眼神交流。
紧接着,吴辰说道:“此时此刻。我等也不瞒诸位了。其实,在我们手中还有一支秘密的水军部队,人数共有三万人。他们都是生长在黄河边缘的水上健儿,在水性上不会逊色于吴国水军。”
赵毋恤、董安于、郄疵大批面露惊讶之色,想不到魏国竟然还有一支精锐,更想不到的是他们居然藏地那么深。一点消息也不透露。
吴辰道:“三万水军平时都在魏都安邑王宫后院的湖泊训练,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消息。因为大王一直将吴国是为劲敌,所以耗资暗中建立水军以便对付吴国的水军。由于吴国水军一直没有出战,而我们又想打姬凌云一个措手不及,所以并没有告之诸位,还请原谅。”他这番话即说明了魏国水军为什么不被世人察觉,同时也将自己隐瞒的意图说的出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赵毋恤不在意这些,是否能够消灭吴国水军才是关键,问道:“这三万水军真的能够对付的了吴国的水军?”
吴辰摇了摇头,很直接地答道:“不能。对方的符央是罕见的水军奇才。纵然我国的水军实力不逊色吴国,但在指挥上却一定不如吴国。”
“那有什么用!”赵毋恤一脸的沮丧。
吴辰笑道:“当然有用,姬凌云不知道我们有这么一支军队,所以他有奇兵之效。正面不行,可以由侧面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