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趁着清军没有反应,冲杀过去,一战击败十八万敌军,简直是霍骠骑在世,必定青史留名,众人纷纷请战,可是王士琇却是个十分沉稳之人。
马军是明军的一把尖刀,应该急如风,侵如火,就是行军时,来去如风,攻击时,猛烈如烈火。
要给马军赋予这样的灵魂,就需要敢打敢杀的悍将来充任指挥,赵慎宽、秦尚行都是这样的人,他们都是敢冲敢杀,敢于和清军正面硬冲的明军将领。
王士琇则不一样,他是秀才出生,加上长年跟随王彦,所以在用兵上,比较接近王彦,为人比较谨慎。
他这样的性格,其实更适合去率领步军,而不是讲究时机,抓住时机的马军。
当然,王彦让他统领横冲马军,自然也是有考虑的,恰巧,王彦看中的就是他的谨慎。
马军是该急如风,侵如火,发现战机毫不犹豫的立刻出击,怎么浪怎么来,可是明朝马军稀少,却有些浪不起。
如果大明有十万精锐骑兵,那王彦胆子自然会大些,就算骑兵要深入敌后,奔袭北京他也不会阻拦,但是毕竟只有三万,王彦宁愿放弃不少战机,也要尽量保正马军的安全,不能遭受大败。
王士琇没有理周围人的话语,而是拿起千里镜,观察前方的清军,还有周围的地形。
他用千里镜扫过之后,片刻后放下千里镜,微微笑道:“你们仔细看,敌军看似在造饭,然而每堆炊烟旁的敌军数量都是百余人,应该有军官指挥,他们站起来就是一个小阵,数百个小阵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大阵。我们如果冲过去,说不准就撞在清军的枪尖上。”
说着,王士琇又用马鞭,指着左右两侧的树林,“你们再看两侧树林,安静异常,连只飞鸟都没有。本镇敢断定,两侧必然伏有敌军!”
王士琇说话时,众将已经纷纷按着他说的眺望,一看立时就知道确实不对劲了。
以多尔衮的老道,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原来他是想故意示弱,引诱明军冲击,然后左右包抄,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这让明军众将一阵暗恨,要不是都督谨慎,他们便中了匹夫的毒计。
秦尚行不禁暗骂一声,“老阴货,要不是都督仔细看,我们一时冲动,说不定就着了他的道了!”
“一眼看见敌兵散布四野,有一举击败十八万敌军的巨大诱惑,大多数人都会一时脑热,怕给敌军反应的时间,错失良机,选择立刻冲击!”王士琇感叹道,“多尔衮此人,真是善于利用人姓。”
“老贼阴险!”赵慎宽骂了一声,然后扭头问道:“都督,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就这么看着,他们造饭么?”
王士琇沉思一会儿,“派两个司的骑兵出去,将两侧的树林给烧了!”
“得令!”秦尚行闻语大喜,抢先领命,“末将这就去安排!”
明军的编制,分为镇、营、部、司、局、旗、队,七个级别。
在军制改革前,明军一营的人马主要是按照卫所的编制,满员大概是五千人,但是在实战中和平时驻防中,明军发现五千人的编制有些大了,所以现在普遍将一营的人马控制在三千人左右。
有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明军火器越发先进,明军训练充分,战力整体变强,原来需要五千人来办的事情,现在三千人足矣,所以人数有所缩减。
一镇的人马,还是三万人左右,只是由原来的辖六营兵,变成统辖十营。
明军营以下,有部、司、局、旗、队五级编制,每旗三队,每队编士卒十二名。每旗编旗总一名,共计三十七人;每局有百户一名,编制三旗,官兵一百一十二人;每司编副千户一名,编制三局,官兵三百三十七名;每部编千总一名,编制三司,官兵一千零一十二名;每营编指挥使一名,同知两人,镇抚一名,总计官兵三千零四十人左右。
除了镇与营之间以外,其他各级,基本都是三三制的原则,靠近原来明军神机营和戚继光车营的编制。
当然,这也并非完全固定,有的营弱一点,或许不够三千,有的营或许还会多配备一个司的炮队或者骑兵,并不是十分统一。
王士琇点了点头,秦尚行立时一拔马缰,转身离去。
不多时,两个司,各三百多骑,疾驰着望左右而去,奔向两侧的树林。
清军营地内,多尔衮与众将正观察明军,旁边的郡王罗科泽放下千里镜,急道:“摄政王,明军停下了,并未直冲过来,只派了两股骑兵,奔向两侧树林!”
多尔衮脸色一沉,忙拿起千里镜一看,果然见明军大队,停在远处不动,两小队骑兵则呼啸着往左右两个方向呼啸而去。
他没想到,他故意卖这么大一个破绽,将一下击败十八万大军的机会,摆在明军面前,而试问战场上能有几次这样绝佳的机会,明军将领居然没有冲过来抓住机会,大力的把握他,反而沉住气,看出了他的意图,这让多尔衮顿时面沉如水,心中发寒。
多尔衮阴沉着脸,他必须击退这只骑兵,才能率领大军撤退。
既然已经被明军发现,没有钻进他的圈套,他就只能主动出击了。
多尔衮沉默了一会儿,恨声说道,“你立刻发令,让楼亲和瓦克达,不要再藏了,给本王主动出击,正面击败他们!你也准备出击!”
明军两个司的骑兵,奔驰到两边的树林边,这时清军中却忽然响起,一声凄厉的号角,便见原本造饭的清军,全都战力起来。
在号角响起的同时,树林中忽然无数利箭射来,前面的几名骑兵不备,当即被射落下马。
明军大队,众将只见在号角传遍旷野之际,树林中忽然有无数清军骑兵,从中冲出,顿时脸色一沉,****的还真是进行了埋伏。
还好楚王殿下,事先就交代了防备多尔衮这个阴人,都督也行事谨慎,才没有中计。
看着刚靠近树林的明军被射死数人之后,立刻打马回奔,而树林中数以万计的清骑追出,赵慎宽当即急道,“都督,怎么办?”
王士琇拿出一杆手铳,“冲上去,放轮铳,杀杀他们的威风!”
清军撵着两个司的明军骑兵,直接向三万横冲马军冲过来,横冲马军站着不动,肯定不行,调转马头立刻撤退,未免会涨清军的威风,无法完成牵制清军的任务,所以还是要有所表现。
王士琇一夹马腹,三万马军就分成两队,正面迎接上去,奔逃的明军骑兵见此,立刻改变方向,离开了两军撞击的路线。
楼亲、瓦克达见横冲马军冲来,便纷纷舍弃了两个司的明军,仍由他们远去,而是将矛头对准了迎上来的明军骑兵。
两军距离极近,转眼间到了骑射的距离,清军中立时射出一片箭雨,而明军也用三眼铳还击,双方骑兵纷纷坠落下马。
骑射之后,清军立刻握刀执矛,准备撞击,然而明军骑兵却忽然一拔马缰,高举火铳,向两面散去,并不与清军对冲。
清军骑兵从明军骑兵中间穿过,楼亲等人忙勒住马缰,大军重组冲锋阵型,明军分开的两股骑兵,已经迂回一个大圈之后,汇集在了一起,又向他们冲来。
同样的情况再一次上演,明军奔驰放铳之后,并不与清军对冲,而是再次向两侧散开,避开了清军的矢阵撞击,让清骑只觉得一拳再次打空,有点一身本事,没有发挥出来的感觉。
这次散开的明军,并没有迂回过来汇合,而是当清骑从他们中间穿过之后,便继续向前,慢慢汇合成一股,直接向南退去。
这让楼亲、瓦克达大怒,他们冲过来之后,迂回转了个大湾,愤怒的催促人马,向已经运去的明骑追去。
多尔衮看见这一幕,心头大恨,因为他看出来了,明军马军的实力,已经不比清军差,甚至在有些方面超过了清军,而之所以如此,自然少不了,谭泰等叛徒,对明军进行的训练。
方才的交锋,清军骑兵并没有占到便宜,这让多尔衮很恼火,但是庆幸的是,终于赶走了明军骑兵。
他当即下令道:“快,吃完东西,马上北撤!”
然而就在这时,一队清军骑兵却从北面而来,给多尔衮带来了一个令他绝望的消息,先一步回到洛阳的多尼急报,虎牢关已经失守,落入了明军之手。
这让多尔衮脸色再次大变,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抖。
(作者厚颜四处广告,终于被点娘禁封了,有书单的书友,帮忙收藏一个,帮我宣传宣传,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章完)
第1193章 三王会战(十六)()
明军已经拿下虎牢,南北夹击之势,已经显现出来。
多尔衮浑身颤抖,像是得了羊角疯一样,不过他屡经打击,听到这个令人绝望的消息,他反而冷静下来。
这时,去追横冲马军的楼亲和瓦克达,先后奔了回来。
原来他们追了一阵,遇上了在后压阵的忠勇镇,三万明军下马布好了阵型,火炮轰击,排铳齐射,稳住了阵脚,楼亲和瓦克达只能停下追击,先退了回来。
他们一退,横冲马军和忠勇镇,便又跟着回来,像贴狗皮膏药,甩都甩不掉。
两人来到多尔衮身边,对于他们,多尔衮并没隐瞒。
两人得知明军已经拿下虎牢,顿时面如死灰,满脸的绝望。
瓦克达怕周围的人听见,低声道:“摄政王,现在我们退路被断,要怎么办?”
“我大清真的要亡吗?”楼亲痛苦的抱头,就差痛哭流涕了。
多尔衮双目失神,久久无语,几名知情的满族大将,见他不出声,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这几人不同程度上,都漏出了绝望之色,心如死灰,全都没了主意。
前有阻拦,后有追兵,大军粮草耗尽,大清朝怕是真的要亡了。
众人都将目光放在多尔衮的身上,等待着他做出决定,而多尔衮就是多尔衮,良久,他看了周围的年轻面庞一眼,忽然嘶哑着声音说道:“你们知道萨尔浒吧?”
楼亲等人不明白,这个时候多尔衮为什么提萨尔浒,但还是点头道:“自然知道,我大清太祖天命四年,明贼集结人马八万六千人,又邀请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号称四十七万,分四路攻击太祖,被太祖在四天之内各个击破,奠定龙兴之基。”
多尔衮点点头,“当年明军十一万大军,四路来攻,太祖少兵少粮,却能力王狂澜,大败明军。你们都是太祖的子孙,体内流淌着爱新觉罗氏的血液,可否拿出勇气,再来一场萨尔浒,延我大清国祚呢?”
楼亲、瓦克达、罗科泽,这些满清最年亲一辈,听了多尔衮的话,感受他的目光,心中不禁一震。
当年后金方立国不久,明朝对于后金而言,就是个庞然大物,然而面对明朝之怒,后金却打了个萨尔浒出来。
一众满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丝亮光。
是啊!太祖起兵之时何其艰难,再最危险的时刻,也没有放弃希望,他们现在还有十八万人,怎么能就这么心死呢?
“王叔!”楼亲靠近了多尔衮,一咬牙,“王叔,说吧!让我怎么办?我们都听王叔的!”
其余几人,也漏出了一样的神情,似乎有了老奴的事迹加持,他们也能逆天改命一样。
“现在就像是萨尔浒,我大清已经陷入绝境,但只要你们有先辈的勇气,大清未必不能绝处逢生。”多尔衮平复了下内心,握着拳头,“现在明军两路而来,就像太祖当年一样,本王决定先破离我们近的王彦,再破从后杀来的戴之藩,你们可有信心!”
这已经是满人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没信心,也要有信心,不然就只能等死,几人重重点头。
多尔滚见此,咬牙说道:“传我的命令,大军就地列阵,准备和明贼决战!”
大军如果继续后撤,只要撞上包抄过来的明军,那金清联军被前后夹击之事,就会被全军知晓。
那时就算满人有决死的勇气,汉军和金军却未必有决死之心,孟乔芳肯定马上西逃,汉军可能会立时溃败投降,到时满人独木难支,便只有死路一条。
现在,多尔衮被明军逼迫的没有办法,他能做的只有和王彦决战,希望能够再来一次萨尔浒的奇迹。
满人的野性,在绝望中被点燃,楼亲等人心中燃起熊熊的火焰,祈祷萨满能赐予他们力量,来重现祖辈的荣光。
一道道命令下达,清军开始在旷野上摆出阵型,准备迎战追来的明朝大军。
满人多少明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个勉强打起精神,身上散发着阵阵肃杀。
只是汉旗和绿营兵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不是说要退回洛阳就食吗?还打个锤子毛啊,还不趁着明军没有追上来赶紧跑,停下来,是找死么?
绿营和金军,特别是金军,对此充满了怨言。
天下三分,这样的大战略,只有金国上层的人物,才知道援救满清的重要性,金国普通的士卒,大多没有这样的觉悟。
在他们看来,堂堂大金,为什么要帮助蛮夷,况且都四月天了,再打下去,家里的田地都要受到影响。
金军士卒多有功业田,他们一个个着急回去,并不想为满清卖命。
满人想要重现萨尔浒,可是其他人却未必有他们那样的决心,不过有多尔衮的命令,加上孟乔芳的支持,金清联军还是很快列好了大阵。
金清联军刚在旷野上摆好了阵型,横冲马军就去而复返,重新来到距离敌阵三里处。
不多久,刘芳亮也领着三万忠勇镇赶来,但他与王士琇见清军列好了阵型,都不敢轻举妄动。
下午时分,王彦领着八万布军,终于赶到了战场,十四万明军集结完毕。
明朝共治五年四月初五,中原大地,华夏文明的起源之地,天下等待已久的一场大碰撞,关系天下大势和皇汉民族中兴的决战,一触即发!
王彦在众将的簇拥下,观察金清联军的大阵,见步军居中,骑在两翼,是个典型的防守反击阵型,顿时一声冷笑,对众将道:“多尔衮长于内斗,拥兵不过如此,他列此阵,孤王胜算再多一分矣!”
王彦领军以来,多次指挥十多万人的大会战,他跟清军打过多次硬仗,经验十分丰富。
反观多尔衮,自从一片石之役以后,就没指挥过大战,专门搞满清的内部政治斗争去了。
王彦从容调度,当即命令大军也列下同样的阵型,也要打防守反击。
明、金、清三国的精锐之师,超过三十多万大军云集在洛阳之南数十里的旷野之中,如果算上已经赶到外围的东路明军,参战的人数,可以说接近五十万。
这样规模的大战,历史上也不多见,而此种规模的大合战,其意义,也必然重大。
明军若胜,天下大势便彻底归明,满清只有灭亡,没有第二种可能,清军若胜,虽然谈不上攻守易势,但足够让明朝痛上几年,短期内再无能力北上。
三十二万大军的决战,两军摆开在旷野上,但凡视线所及之处,都是密集的军队。
一时间,中原大地被大军覆盖,天空为旌旗所遮蔽,三十多万大军,挥袖成风,吐气成云,场面壮阔。
可以预见,几百年后,此战仍将是后人心驰神往的一役。
王彦一声令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