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辅热衷于主和之策,然北虏信誉使人担忧,迟早必然南下。彦身处天南,鞭长莫及,左大人与诸公在朝,当时刻提防此事。”王彦向诸多臣公作揖道。
“士衡放心!为了大明社稷,汉家山河,吾等定然提起精神,为朝廷保驾护航,不使北虏有可乘之机!”左懋第扶住王彦之手,肃然说道。
“如此朝中诸事,便拜托诸公了!”王彦再行一礼道。
“士衡此去,切莫灰心,当于天南,经略地方,整得兵马。若战事再起,便是复起之时,朝廷必然招士衡北上作战,收拾旧河山!”左懋第安慰道。
“北虏未灭,河山未复,彦岂敢懈怠!”王彦正身道。
“如此,吾就安心矣!”这时左懋第拿起一杯践行酒递给王彦,有些伤怀的道:“此去经年,士衡一路平安。”
王彦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心中亦十分伤感,但却未表现出来,反而豪气的道:“今日别过,风云再起时,再与诸公相见!”
当下左懋第便唱起了泗州城外,王彦为他所作之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王彦登上大船,送别的歌声,依然自岸边传来,心中甚为感动,亦作诗曰:“登舟欲南行,岸上离歌声,万水千山路,天南无故人。”
钱塘江岸,亦有数千杭州之士民自发相送,他们是感谢王彦守扬州,挡虏骑两月,后又让多铎自杭州城下,撤兵北返,使杭州免于战火之恩。
正是“钱塘江岸满汇吴,因感将军御胡虏,谁令王师离杭地?士子乡翁泪相送。”
苏州府,苏昆生带着许嫣嫣、李香君、李贞丽三女逃难至府城,便寻得一间客栈住下,三女带了些盘缠,尚能消耗一些时日,只是三人却没有什么谋生的手艺,迟早要坐吃山空。
这时,许嫣嫣却又因为误以为王彦已经殉国,伤心悲痛之下,一病不起,李贞丽请来郎中医治,郎中却言:“身病易治,心病难医也!”
盘缠本就不多的三人,因为许嫣嫣病倒,又花去不少银钱,身为二女义母的李贞丽,自然肩负起照顾二女的责任,她眼看着银钱越来越少,心中不由得焦急不已,最后只得跟随苏昆生转转于各个酒楼,靠卖唱挣一点铜钱,免得坐吃山空。
昔日秦淮名妓,媚香楼之主,本衣食无忧,过着比普通人富足太多的生活,如今一朝惊变,已经徐娘半老的李贞丽,却迫于生计,故作笑语迎他去。
这一日,李贞丽献唱完,便同苏昆生坐于酒楼一角,吃点简单的食物充饥。
大堂里一清瘦的长衫老者,正准备登上酒楼内的高台,李贞丽知道,这是这间酒楼新来的说书人,据说是位从北地一路南逃的老秀才。
家国破碎,胡虏南侵,无数文人士子南渡,失了生计,只得栖身于酒楼货栈,甚至成了勾栏里的填词作曲人。
明代市民阶层兴起,各种小说画本层出不穷,加上南戏兴起,使得人们生活日渐丰富,听书看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说,明代文化上,开始底层话,通俗化,比之唐宋,可以说是“不务正业”,时人更好散记,小说,小曲,从高雅走向低俗,思想上运不及唐宋,但这种转变就真的不好吗?
张岱的《夜航船序》中写道:“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什么?可以看见一个新阶层的兴起,街上的手艺人,也都是读过书的。
以往的唐宋是精英社会,而明代市民开始慢慢掌握话语权,整个晚明社会正处于慢慢的变革之中。
这与当下网络文学的兴起,何其相似?
再看明代的另一个社会风气,思议朝政。
万历年间的首辅沈一贯曾写道:“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喃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街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路,扺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此非一人口舌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闻者。”
明代社会与唐宋相比,皇权****已然松动,百姓什么都敢讲,什么地方都能讲,讲的还是朝廷的诸多错误,而且还很有市场,市民们都很愿意去听。
以前都是士大夫掌握话语权,而明代,市民们也能通过说书唱词等等方式说说话了,所以明代社会正在变化,它打破了原来非常刻板,非常严格的规定,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因为它破坏了旧的体制,新的又未能建立,使得社会思想混乱,市民在政治上形成迷茫,让朝廷失去了向心力。
这样的变化,与当下何其的相似,历史上几朝能有?
这时,说书先生以经走上高台,醒木啪的一声落在桌案上,顿时便吸引众多食客的注意。
“今日余要说的是,王士衡携民南渡,吴淞口泰祯殉国!”
感谢shyion,书友160223094822338的打赏。
另本章作者对晚明社会的看法,来自商传教授说晚明,创世书评区有顶置质料,书友们可观之,作者看完是扼腕叹息良久。)
(本章完)
第94章 愤割吴,全城同哭()
李贞丽同酒楼的食客一般,亦十分喜欢听书,所以被醒木声吸引,但没想到说书人一开口,她便惊住了。
王士衡未死,还携带三十万军民杀出重围,南下入了杭州,李贞丽顿时为许嫣嫣高兴不已。
这时她强忍着,立马回去将这个消息告知许嫣嫣的冲动,而是听完说书先生所说的一幕。
当醒木声再次响起,再配上那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李贞丽才起身,同苏昆生告辞,先往客栈而去。
明代说书唱词,大都根据事实改编,虽有艺术加工,却也基本不离事实,所以虽是说书之语,李贞丽也不疑有假。
她一路匆匆回到客栈,来到许嫣嫣房间,李香君正一脸忧郁的为她扇着扇子,见她进来,立马微微一礼,口道:“义母,今日怎回得这么早。”
“嫣嫣好些了么?”李贞丽却没有回答,而是走到许嫣嫣床边坐下,而后问道。
“巳时吃了些粥食,刚刚睡下。”李香君道。
这时睡下的许嫣嫣悠悠醒来,看见床边的二人,正欲挣扎着坐起来,却被李贞丽按住,而后道:“嫣嫣,王公子还活着,并未殉国,今已经入杭州,拥立潞王去矣。”
自从离开南京后,许嫣嫣便一病不起,整个人已经消瘦的不成样子,身体非常虚弱,她醒来后,听李贞丽之言,却因为久病,头脑昏沉不灵活,而未反应过来。
“王公子还活着!”李贞丽当下只得轻摇她的双肩,为她高兴道:“嫣嫣,你的王公子还活着,正等着你去相见哩!”
“什么?”许嫣嫣反应过来,反抓住李贞丽道:“义母说王大哥还活着?”
当下李贞丽便将她在酒楼听见说书人,所言之语,又对许嫣嫣再说一遍,而当许嫣嫣听到王彦大破八万清兵,携三十万百姓南下入浙时,却早已泪流满面。
这时许嫣嫣在得知王彦正在杭州的消息时,就想立马赶去相会,但却被李贞丽阻止,让先她养好身体。
许嫣嫣之病多是心病,因生无可恋,而不愿进食所致,今心病以除,身体便慢慢恢复,李贞丽同李香君见此,当下便放心不少。
几日后,待许嫣嫣已经基本恢复,三女便向苏昆生告辞,欲往杭州寻王彦,而正在这时,朝廷割让南直隶的消息传来,苏州亦在割让之列,苏昆生不愿再留在苏州,便索性同三女一起南下入浙。
东南沿海,军民南行,万水千山,绵延数十里。
三十万军民水陆并进,往数千里之外的广东走去,其艰辛可想而知,不知到会有多少人将倒在这漫漫路途上。
原本应该随船队南下的王彦,现在却并不在队伍之中,而是另乘小船,秘密离开队伍,入大运河悄悄往北而去。
南京沦陷不足一月,北虏虽占据大片大明的领土,但毕竟时日尚短,为能立马建立统治,而只是在南京等重要府城驻下大兵,威慑地方。
王彦正是基于此点,才决定进入以纳入北虏统治范围的南直隶地区,而他第一站的目标,便是已经化为废墟的扬州城。
扬州富家天下,王彦撤离时,将大量金银秘密埋入地底,以备将来北伐时充足军费,但如今朝廷同清庭议和,而他亦将南下天南,不知何时才能在踏足江北之地,随决定带着刘顺等二十余名精干之士,秘密潜回,意图取出一些金银,用以安置百姓,编练大军。
长江南岸,多铎只于南京驻三万大军,其他州府虽已经名义上已属于北虏,但实际上还在大明士绅的掌控之中。
议和大事十分复杂,同多铎签订之后,还需派使者北上,北虏亦须派使臣入杭州,礼节十分繁杂,没有三两月根本不能完成。
这就给了王彦乘船,沿运河北上的机会。
在他途径嘉兴时,士绅听闻朝廷与北虏议和,将要割让南直隶诸府,嘉兴亦要被划入北虏版图,顿时悲愤不已,全城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士子诸生悲呼:“愿人人战死而失直隶,绝不拱手而让直隶。”
士绅涌入县衙,准备推举知县领导全城抗虏,但南直隶官员,已接到杭州谕旨,令诸官全部南下入浙,嘉兴知县亦早已南下。
士绅们对此悲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一部分士绅,纷纷举家南迁,以至于王彦一路北上,运河上,尽是大大小小的南航舟船。
时有小诗一首,可见士人在得知朝廷议和,家乡将被北虏侵占的悲愤之情。
昨日惊传割江淮,一夜反转愤无眠。
今闻全城同一哭,龙城将军今何在?
身为朝廷大将,而不能保卫家国,使百姓陷于虏骑的铁蹄之下,王彦的心情不禁无比沉重,内心充满愧疚之情。
他沿途所过州县,几乎尽是同一副场景,而直到他的过了镇江,驶入长江,南下的船只才稀松起来。
这时王彦等人,乘船行至已经成为废墟的扬州城边,却发现一支近万人的清兵,押着数万百姓,正在清理焚烧后的扬州城,不少财物,已经被清理出来。
王彦见此,心里不禁一惊,他原本以为一把火将扬州焚尽,北虏便不会再注意一片废墟的扬州城,现在看来确是错了。
扬州处于运河之旁,乃要害之地,无论是为了士绅富贾掩埋于地的财物,或是重新控制大运河入长江的交汇之口,北虏都会重新关注扬州。
一万多清军,乃是李成栋所部,他封多铎之命,重筑扬州城,并发掘扬州城内的财物。
王彦秘密将扬州府库的存银,以及当初士绅的捐献,合计三百万两白银,埋藏在西城外高坡之下,不知能否被北虏察觉。
有李成栋一部驻扎于此,王彦取银的目的,已经不能实现,心里不禁一阵叹息,但他却并没有乘船南下,去追赶扬州军民,而是逆江而上,往南京而去。
许嫣嫣三女南行入浙,而王彦却准备去南京,寻她踪迹,可谓造化弄人,命里多磨。
(本章完)
第95章 寻踪迹,夜行秦淮()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自从上一次来南京,匆匆与许嫣嫣相会的后,已经逝去三月时间,今王彦再来,南京却已经不叫南京,而是叫江宁。
江宁,江宁,江南安宁,这时对大明朝廷,赤裸裸的羞辱,王彦听闻此名,亦觉得被北虏蔑视,心中愤恨。
时隔多日后,王彦再次站在秦淮河畔,昔日媚香楼坐落之处,已然成了一片废墟,曾经繁花似锦,画舫如梭的秦淮河,亦是一片萧条景象。
王彦走过长板桥,观附近阁楼都被焚毁,即便侥幸保存下来,也是门户禁闭,于往日情景,有天壤之别。
“公子,当日虏兵大掠秦淮,吾至时,媚香楼已是一片火海,后吾四下打探,亦没有许小姐的消息,如今时隔一月,怕是更加无法寻找矣。”刘顺跟随在王彦身后,陪他走过一片片废墟,解说着当日之事。
王彦亦知寻人不易,如同大海捞针,但他既然已经来了南京,就不会轻易放弃。“十里秦淮,多有与媚香楼相熟者,总归能问出一丝蛛丝马迹,再走走看吧!”
当下王彦便沿着河岸而走,遇楼便抠门打探,人皆言不知,心中不禁慢慢的不报希望起来。
这时,天以将黑,若是往日,秦淮河上,必然已经华灯盏盏,歌舞不绝,士子文人穿梭于阁楼画舫之间,吟诗作赋,把酒言欢,但如今却是一片凄冷,只余江面上孤灯数盏。
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此情此景,使人伤怀不不已,王彦离离满目尽忧愁,随停下脚步,准备反回船上。
王彦等人往来时之路,漫步回走,却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吟诗之声,那声音明显然带着醉意,王彦不禁驻足下来。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影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望断天南无雁飞。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
王彦隐约间将那醉意之声,所吟之诗,听了清楚,却是宋徽宗被掳至北地后,受尽侮辱,怀恋故国的忏悔之作。
诗合眼下之景,使王彦内心微微触动。
当下,王彦对吟诗之人,不禁来了兴趣,便寻声而去,想要见上一面。
“侯方域!昨日钱大人为尔求情,老子才放尔一马,今日尔却又自己送上门来,不仅犯夜,还吟反诗,是想作死耶?”正当王彦走过来之时,一小队清兵,却突然到来。
王彦见此,连忙停下脚步,却又听那清兵头目道:“什么江南四公子,如今却连条狗都不如。”
“哈哈~”几名清兵围着醉醉醺醺的侯方域,放肆嘲笑。
“你们俩,将它架起来,带回大牢,我去禀报将军。”那小头目指挥道:“听说他家乃是河南豪富,田产金银无数,今被我等抓住把柄,少不得要花大把金银,来打点上下,到时候将军得了好处,我等也能跟着沾沾光,改善一下生活!”
王彦闻那些清兵之言,才知一身长衫,醉倒于地的青年男子,乃是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
见他这般模样,很难让人联想到,那个南京城中,风流倜傥,冠绝一时的才子形象。
王彦对于侯方域,其实并不喜欢,这源自弘光朝时,侯方域乃是东林健将,屡屡参与党争,在伪太子一案中,起到了极其负面的作用。
正是他同其他东林党人的摇旗呐喊,才使得左镇有了东下叛乱的借口,而左镇的叛乱,则一下将朝廷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时王彦见清兵欲将侯方域带走,想其必然少不了一场大狱,心中约有不忍,而那队清兵不过七人而已,于是便决定救上一救。
当下王彦带着刘顺等人,将用布包裹的兵器拿出,而后操着刀剑,快步追了上去。
那清军小头目,显然是个久经战阵的兵油子,在王彦等人,还在五十步开外时,便本能的察觉到身后危机,领着几名清兵反过身来。
小头目见身后,突然出现近二十名持刀追来的精壮,脸色不